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 第37章 崇业堂暮秋事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第37章 崇业堂暮秋事

作者:棠帧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8 08:12:09

四更梆子敲过,傅明远猛然从噩梦中惊醒。窗外天色墨黑,唯有巡夜人的灯笼在巷弄里漂移如鬼火。他胡乱套上青色官服,忽然想起今日竟要提前半个时辰到户部应卯——圣人为漕运旧案连发三道敕令,整个度支司都已熬得人仰马翻。

“阿爷且用碗馎饦。”庶女云舒不知何时端着食案守在门外,细瘦手腕已不见靛蓝丝绦,只悬着枚普通的银铃铛,“女儿新学了梅花汤饼法,佐了茱萸酱。”

傅明远怔怔接过釉陶碗。热雾氤氲中,他恍惚看见二十年前那个雪夜:自己与杜衡等人将漕粮换作沙石时,船帮少年们也在吃馎饦。那时杜衡还说:“等分了银钱,够买下半条平康坊的梅花...”

“父亲再不用膳,卯时牌就要过了。”长子文远的轮椅声碾碎回忆。这位病弱青年膝头摊着《漕运考》,书页间却露出半角金吾卫的令牌。

傅明远匆匆咽下汤饼,临出门时忽被门槛绊了个踉跄。腰间鱼袋撞在石阶上,竟滚出三粒带血的漕粮——分明是二十年前就该沉入渭河的上等粳米!

晨鼓恰在此时震响。坊门吱呀开启,馎饦摊的老汉望着傅家老爷狂奔的背影嘟囔:“三品大员跑得比拉磨驴还慌...”忽见地上闪着微光,拾起竟是粒金镶玉的扣子,背面刻着小小的“柳”字。

而此时傅明远正瘫在户部堂前。他的官凭鱼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半幅《夜宴图》残片——画中杜衡的脖颈正被添上一道鲜红的勒痕。

“傅侍郎好早啊。”身后传来少年清音。新科进士傅文修正带着国子监生们走来,怀中《贞观漕运志》哗哗翻动,“学生们正在查证,当年沉船地的渭河泥沙里,是否真掺着梅花香料的碎末?”

晨光刺破晓雾,照见傅明远官袍下摆沾着的馎饦汤渍,像极了干涸的血痕。

申时三刻,傅府门前忽然喧哗大作。一辆垂着褪色青帷的牛车径直闯过照壁,车帘掀处露出六旬老妇威仪的面容——正是傅明远嫡妻林氏的母亲、已故扬州刺史王俭的遗孀郑氏。

“好女婿!如今官至三品,连岳母的接风宴都免了?”郑老夫人拄着沉香木杖下车,九鹤衔珠的诰命冠在夕阳下晃得人眼晕。她身后跟着位戴帷帽的少女,月白裙裾翻飞间露出绣着并蒂莲的丝履。

傅明远踉跄迎出:“岳母大人何时进的京?小婿竟未得信...”

“昨日到的永通坊!”老夫人木杖重重顿地,“若非玉娥去大慈恩寺进香时,听见香客议论杜主事吊死案牵扯漕运旧事,老身还不知傅侍郎竟这般威风!”

帷帽少女突然掀帘出声:“姊夫可还记得天佑元年的重阳宴?”声音清冷如碎玉,“那时杜世叔唱《霓裳羽衣曲》,您击盏相和,唱的是‘漕波深处埋金锁’...”

傅明远血色尽褪——天佑元年正是漕粮沉船那年!这少女是他妻妹王玉娥,当年不过五岁稚童,怎会记得席间细节?

郑老夫人突然逼近,压低声道:“杜衡昨夜托梦给玉娥,说当年五人联名的保单...就缝在《夜宴图》的裱纸里!”她枯指猛地指向西厢,“亲家长子近日不是在临摹此画?”

后院突然传来轮椅轱辘声。傅文远自竹影深处转出,膝头画轴半展,露出半角朱砂染就的官袍:“外祖母安好。恰才裱画时,确从夹层落出一张泛黄的桑皮纸...”

暮鼓恰在此时震响,惊起满庭寒雀。傅明远盯着那张二十年前的保单,仿佛看见所有名字都化作杜衡青紫的舌。

傅明远攥着桑皮纸保单,从傅府出来时,暮鼓的余响还绕着坊墙。他没去大理寺,反倒往西市走——二十年前分赃的银铤,有一半存在西市柜坊,他想最后看一眼那笔染了漕粮血的钱。

青石板路被夕阳晒得发烫,路过“崇业堂”时,他忽然顿住脚。药庐门帘掀着,杨三娘正蹲在阶前,给个穿粗布衫的孩童喂药,指尖沾着紫苏汁,轻声哄着:“乖,喝了药就不咳嗽了。”旁边的老妇人捧着半筐蒲公英,笑得眼角起了褶:“杨娘子,这草刚从终南山采的,还带着露呢。”

傅明远望着那抹素色身影,忽然想起二十年前渭河上的雪——船帮少年们啃着冷馎饦,冻得发紫的手里攥着仅有的杂粮,而他和杜衡正把漕粮换成沙石。喉间发紧时,他瞥见药庐柜上摆着本药草图,封皮写着“黄崇业绘”,墨迹里藏着细碎的梅花纹——那是当年杜衡说要“买下平康坊梅花”时,常画的纹样。

他攥紧保单,转身往大理寺走。路过馎饦摊时,老汉还在嘟囔“三品官跑成拉磨驴”,而他此刻满脑子都是崇业堂的药香——原来贞观年间的好日子,从不是靠暗箱里的龌龊堆起来的,是靠杨三娘这样的人,把暖细细熬进药里,喂给寻常百姓。

药庐银铤案

入夏的西市总飘着胡饼香,张媪推着小推车路过崇业堂时,总不忘喊一声:“杨娘子,要块胡饼不?”这天她刚停稳车,就见个穿绯色官服的人站在药庐前,正翻着本簿子,腰间铜鱼符泛着光。

“陈主事怎么来了?”杨三娘迎出来,手里还攥着刚配好的消食药——是给黄明远妻子的孩儿准备的。陈默抬起头,笑着把簿子递过去:“陛下让查民间良医,我记着你这儿总给贫人免费看病,特来核实。”他指了指簿子上的字,“你去年冬天救的终南山老妇,她孙儿小石头,如今能跟着药农采蒲公英了,卫州的民情禀帖里都提了。”

正说着,巷口传来细碎的脚步声。王氏抱着阿寿,脸色发白地走来,袖口沾着点风寒药渣:“杨娘子,我这咳嗽总不好,阿寿昨夜又闹了半宿,是不是食积又犯了?”张媪连忙凑过去,摸了摸阿寿的肚子:“妹子别急,杨娘子的紫苏杏仁汤最管用,我孙儿上次吐奶,喝两回就好!”

陈默见王氏怀里的阿寿攥着块米糕,糕上印着粟米纹,忽然想起卫州张阿牛的禀帖:“王娘子,卫州刚送来新粟种,磨成粉给阿寿做粥,既软和又消积,我让驿卒给你带些来?”王氏愣了愣,连忙道谢——她前些日子听张媪说“门下省有个陈主事,连农户的耕牛都记挂着”,原来就是眼前这人。

杨三娘取来陶碗,倒了碗紫苏汤递过去:“先喝这个治风寒,阿寿的食积,我给你配山楂麦芽粉,冲水喂就成。”陈默看着药庐里的暖景,在簿子上添了句:“西市崇业堂杨三娘,善治小儿疾,惠及邻里;平康坊王氏,育子需粟种,已嘱卫州驿卒送达。”

长安西市的药庐“济世堂”已开三十余载,门前的青石板被病患踩得发亮。杨三娘跪在药碾旁,正将晒干的紫苏叶细细碾碎,鬓间的木簪插着半支枯萎的木兰——这是上月黄掌柜送她的,说比金钗更衬她素净的面庞。

“三娘,这味药该换赤芍了。”榻上的黄崇业咳嗽着支起身子,骨瘦如柴的手撑着锦被,腰间的玉牌随着喘息轻晃。他原是西市有名的粟米行东家,三年前染了肺痨,便将生意托付给族侄黄明远,自己搬到药庐养病。

杨三娘忙放下药碾,取过青瓷碗:“黄郎且歇着,赤芍早备好了。”她舀了勺药汁吹凉,指尖触到黄崇业滚烫的额头,心里暗叹——自他病重,黄家族人再没来过,唯有她每日煎药喂饭,夜里还要替他捶背止咳。

戌时三刻,药庐烛火摇曳。黄崇业突然抓住杨三娘的手,从枕下摸出个锦囊:“三娘,这是西市柜坊的银铤凭证,共八百两。我若去了,你拿它改嫁也好,开间小药铺也罢,总好过……”话未说完,一阵剧烈咳嗽震得他蜷缩成团,锦被上溅了几点血沫。

杨三娘慌忙抱住他,泪水滴在他苍白的脸上:“黄郎别说胡话,等开春病好了,咱们去终南山静养。”她握紧锦囊,指腹摩挲着上面的“永昌”印戳——这是黄崇业二十年前攒下的家底,此前从未对她提过。

三日后,黄崇业病逝。杨三娘遵照他的遗愿,将棺木停在药庐后院,并未通知黄氏族人。待头七过后,她换了身素色襦裙,揣着锦囊往西市柜坊走去。坊门守卫见她是熟面孔,笑着放行:“杨娘子可是来取黄东家的银铤?他上月还说要给你添副金镯子呢。”

柜坊内,管事接过凭证,却皱起眉头:“杨娘子,这凭证虽真,可黄东家名下产业皆由族侄黄明远接管,按《唐律》,户绝之家财产须先问近亲。您既非正妻,又无子嗣……”

话音未落,门外突然传来喧哗。黄明远带着十几个族人闯进来,腰间横刀的鞘上嵌着黄崇业生前所赠的和田玉。他一把夺过凭证,冷笑道:“好个贱妾!竟敢私吞叔父财产?来人,把她押回祠堂!”

杨三娘被推搡着塞进马车,瞥见街边卖胡饼的王二正探头张望——他是黄崇业的老邻居,定能为她作证。可未等她开口,黄明远已扬鞭策马,车轮碾过青石板的声响,像极了黄崇业临终前的喘息。

黄氏祠堂内,族长黄伯庸拍着案几怒道:“我黄家世代经商,岂容外姓人染指家财!三娘,你若交出银铤,念在你服侍崇业一场,可留你在药庐终老。否则……”他指了指廊下的刑具,铜锁泛着森冷的光。

杨三娘攥紧衣袖里的锦囊,指甲几乎掐进肉里:“族长明鉴,这银铤是黄郎亲手所赠,西市柜坊、药庐伙计皆可作证!”她望向站在一旁的黄明远,见他腰间玉牌正是黄崇业病榻前解下的,心下更凉了几分。

僵持间,忽闻祠堂外传来马蹄声。京兆府户曹参军李敬业带着两名衙役闯入,腰间鱼符在烛火下泛着红光:“黄氏族人听令!有人状告你们私扣民女、强占财产,随本官回府听审!”

公堂上,杨三娘呈上银铤凭证,又唤来王二和药庐伙计作证。李敬业翻阅《唐律疏议》,沉声道:“《丧葬令》有载:‘亡人在日有遗嘱处分,证验分明者,不用此令。’黄崇业既立有凭证,且有证人佐证,杨三娘当得此银铤。”

黄明远“扑通”跪下,连连叩首:“大人明察!叔父病重时神志不清,这凭证定是被妖女蛊惑所写!”他从怀中掏出一份契约,“这是叔父临终前三月所立,产业皆由我继承,有族中三位长辈作保!”

李敬业接过契约,见末尾确有黄崇业的画押,却皱起眉头:“此契约未在官府备案,且黄崇业病重期间,依《唐律》不得擅自处置家产。杨三娘,你可还有其他证据?”

杨三娘想起黄崇业临终前咳血的锦被,忙道:“大人,黄郎病重时曾将银铤凭证交予我,西市柜坊管事、守卫皆可作证!”她又解下腰间的木兰簪,“这是黄郎生前所赠,他说‘永昌’银铤与这木簪一般,都是要护我周全的。”

李敬业沉吟片刻,令衙役传来柜坊管事和守卫。众人皆证实,黄崇业确在病中多次提及要将银铤赠予杨三娘。最终,李敬业一拍惊堂木:“依《唐律》,遗嘱处分财产须证验分明。杨三娘持有凭证且有证人,银铤当归她所有。黄明远伪造契约、强占财产,杖责三十,充军三千里!”

退堂时,杨三娘望着手中的银铤凭证,泪水模糊了视线。她走出府衙,见王二正在街角等候,怀里抱着黄崇业生前所绘的药草图。“杨娘子,黄东家若泉下有知,定会欣慰。”王二憨厚地笑着,递过一串槐花,“这是今早从你药庐树上摘的,香得很。”

三日后,杨三娘将药庐扩建成“崇业堂”,匾额由李敬业亲笔题写。开业那日,黄氏族人皆避而远之,唯有西市百姓络绎不绝,连京兆尹都遣人送来贺礼。杨三娘站在柜台后,望着络绎不绝的病患,忽然明白:这八百两银铤,终究不是黄崇业留给她的退路,而是让她在这世道上挺直腰杆的底气。

暮春时节,杨三娘带着两个学徒去终南山采药。山路上,她摸出那支木兰簪,见上面的裂痕已被金粉修补——这是黄崇业用银铤上的边角料请匠人所做。风掠过松林,仿佛又听见他临终前的低语:“三娘,活着便好。”

她将簪子别在发间,望向远处层峦叠嶂,嘴角泛起一丝苦笑。这世道对女子太过严苛,可她偏要在这荆棘丛中,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终南山的采药路刚走了一半,杨三娘就听见林子里传来细碎的哭喊声。她放下背上的药篓,拨开半人高的苍术丛,见个穿粗布褐衣的老妇人正抱着个孩童,孩童小脸烧得通红,嘴唇干裂起皮,气息都弱了几分。

“阿婆莫慌,我是西市崇业堂的医女。”杨三娘快步上前,从药篓里掏出个陶瓶,倒出些清凉的薄荷汁,轻轻抹在孩童唇上。老妇人抬头见是她,浑浊的眼睛亮了亮:“您是杨娘子?去年我家老头子咳疾,就是您给治好的!这是我孙儿小石头,今早还好好的,怎就突然烧起来了……”

杨三娘指尖搭在小石头腕上,又摸了摸他的额头,眉头微蹙:“是风寒入了肺腑,得赶紧煎药。”她从药篓里翻出晒干的紫苏、杏仁,又采了株新鲜的知母,“阿婆,你抱着他跟我走,药庐里有现成的砂锅,煎好药喝了就能退些烧。”

回程的路走得急,杨三娘替老妇人背了半篓野菜,腰间的木兰簪随着脚步轻晃,金粉补的裂痕在阳光下泛着细弱的光。到了崇业堂,两个学徒早已把药炉生好,见杨三娘带回病患,忙端来温水。杨三娘亲自煎药,陶锅里的药香袅袅升起,混着柜上晾晒的菊花香,倒让老妇人少了些慌乱。

小石头喝了药,没过半个时辰就退了烧,还能睁着眼睛要糕吃。老妇人摸出怀里的碎银,双手递过去:“杨娘子,这药钱您收下,虽少了些,我后续再补……”

“阿婆快收起来。”杨三娘按住她的手,笑着递过块米糕,“小石头病刚好,得吃些软和的。这点药不值钱,您要是过意不去,下次上山采了新鲜的蒲公英,送些来做药引就好。”

老妇人眼圈一红,攥着杨三娘的手不肯放:“您真是菩萨心肠!黄东家当年没看错人啊……”

这话让杨三娘想起黄崇业,她转身从柜台下取出个木盒,里面装着他生前所绘的药草图,每株草药旁都标着药性,末尾还写着“三娘记:紫苏性温,治风寒最宜”。指尖拂过墨迹,仿佛还能触到他当年伏案绘图的温度。

过了几日,老妇人果然背着半筐蒲公英来,还带了袋自家磨的小米。杨三娘留她吃了午饭,又教她辨识几种常见的草药:“这是车前草,利尿消肿;那是马齿苋,能治痢疾,您要是再遇到邻里有小病,也能帮着指认。”

正说着,药庐门口来了个妇人,穿件洗得发白的青襦裙,怀里抱着个婴儿,怯生生地不敢进来。杨三娘抬头见是黄明远的妻子,心里虽有些诧异,还是上前招呼:“弟妹怎么来了?”

黄妻扑通跪下,怀里的婴儿被惊得哭起来:“杨姐姐,求您救救我家孩儿!他这几日总吐奶,夜里哭个不停,府城的医馆都去遍了,实在没钱了……”

杨三娘连忙扶她起来,接过婴儿细细查看,又摸了摸孩子的肚子:“是积食了,我给你开副消食的药,回去熬成水喂,一日三次,三日就好。”她取了药包,又塞过去些米糕,“孩子还小,得常喂些稀粥,别总吃干硬的饼。”

黄妻攥着药包,眼泪掉在婴儿的襁褓上:“姐姐,之前明远对您不敬,您还肯帮我们……”

“过去的事就别提了。”杨三娘递过块帕子,“孩子是无辜的,你好好照顾他,往后若有难处,只管来药庐说。”

待黄妻走后,学徒不解地问:“师父,黄家人当初那样对您,您怎么还帮他们?”

杨三娘望着窗外晾晒的草药,指尖摩挲着木兰簪:“黄郎当年教我,行医不是为了记恨,是为了救人。再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倒不如让这药庐多些暖意。”

暮秋时节,西市下起了第一场霜。崇业堂的生意愈发红火,不仅有邻里来抓药,连城外的农户都特地赶来。杨三娘在药庐后院辟了块地,种上黄崇业喜欢的菊花,每到花开时,就采些晒干,装在小瓷瓶里,送给来看病的老人孩童。

一日傍晚,京兆府的李敬业路过药庐,见里面还亮着灯,便推门进来。杨三娘正帮个老丈包扎伤口,见他来,忙起身招呼。李敬业望着柜上的药草图,又看了看她鬓间的木兰簪,笑着说:“杨娘子把这崇业堂经营得这般好,黄东家若泉下有知,定会安心。”

杨三娘拿起药草图,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这都是托他的福。他当年给我银铤,不是让我守着钱过日子,是让我有底气做想做的事——如今看来,我没辜负他。”

窗外的霜月升起来,洒在药庐的青石板上,映着屋内的烛火,暖融融的。杨三娘低头整理药柜,木兰簪上的金粉在烛火下闪着光,像极了黄崇业当年看她时,眼里的温柔。

黄崇业咳得撕心裂肺时,仍攥着杨三娘的手,指腹划过药草图上“紫苏”二字:“这草性温,治风寒最宜,你记着——往后若遇着贫家孩童咳嗽,用紫苏配杏仁煎水,少收钱,或是不收。”他喘了口气,从枕下摸出个木盒,里面除了银铤凭证,还有张泛黄的纸:“这是我写的遗嘱,让王二和柜坊刘管事都签了字,你收好了——我黄家人多贪婪,没这纸,他们定会欺负你。”

杨三娘展开遗嘱,见上面写着“吾妻杨三娘(虽无正名,实如发妻),吾逝后,西市柜坊八百两银铤、药庐一间,尽归其所有,旁人不得干涉”,末尾是黄崇业的画押,旁侧还有王二和刘管事的签名。她鼻尖发酸,把遗嘱叠好塞进锦囊:“黄郎,我不要银铤,我只要你好。”

后来在京兆府公堂,黄明远举着“产业继承契约”喊冤时,杨三娘从袖中取出遗嘱,又唤来王二和刘管事:“黄东家立遗嘱那日,王二在旁磨墨,刘管事亲见他画押——这契约是他病重糊涂时,你哄着签的,且未在官府备案,依《唐律·户婚律》,当以遗嘱为准!”

李敬业接过遗嘱,对照《唐律》条文,朗声道:“遗嘱证验分明,银铤当归杨三娘!”

数月后,黄明远之妻抱着孩儿来崇业堂,杨三娘看着孩子吐奶的模样,忽然想起黄崇业教她的“消食方”——山楂配麦芽,熬水喂服。她一边配药,一边轻声说:“黄郎生前总说,行医是渡人,不是记仇。孩子无辜,你往后若有难处,尽管来。”黄妻接过药包,泪水掉在药纸上,洇开一小片湿痕。

长安的春来得早,太极殿外的柳梢已抽出新绿。陈默捧着整理好的民情簿,站在殿阶下,青布吏服的衣角被风微微吹起——自去年协助马周处理徭役奏疏后,他每日除了端茶递水,便多了桩事:将各州百姓的书信、地方官的禀帖分类整理,连张阿牛家冬粮够不够、魏州农户缺不缺农具,都一一记在簿子上。

“陛下,这是三月各州民情汇总,卫州报称丁男休沐后,春耕比去年早了十日;陕州却言部分农户缺耕牛,恐误农时。”马周将陈默整理的簿子呈给李世民,又补充道,“这些细节,皆是陈吏目逐字核对、标注清楚的,连百姓书信里提的‘粟米价降了五文’,都没遗漏。”

李世民翻开簿子,见里面字迹工整,每段民情后都附了陈默的批注,比如“陕州耕牛短缺,可从官营牧场调拨”“卫州农户需新种,可令司农寺派发”,不由点头:“这小吏倒细心,比之前那些只知照抄文书的强多了。”他抬头望向殿阶下的陈默,“你且上来,朕问你,陕州缺耕牛一事,你为何建议从官营牧场调拨?”

陈默连忙上前躬身,双手垂在身侧,声音虽轻却清晰:“回陛下,臣查得陕州去年遭了蝗灾,农户多卖耕牛渡荒,今春春耕紧急,若从邻州调运,往返需半月;官营牧场距陕州仅三日路程,且牧场今年新生牛犊充足,调拨后不影响牧场用牛,既快又省。”

马周在旁补充:“陛下,前日陕州刺史来奏,已按陈吏目的建议调拨了三十头耕牛,农户皆称‘及时雨’。还有卫州张阿牛家,陈吏目记得他家冬麦收成好,特在簿子上标注‘可作春耕示范户’,卫州刺史采纳后,已有十余户农户来请教种植技巧。”

李世民闻言,放下簿子笑道:“你虽只是个小吏,却心系百姓,连农户的收成、耕牛的路程都算得这般清楚,倒比有些州县官还尽心。朕看你可任门下省主事,专管民情汇总,往后各州的禀帖、百姓的书信,都交由你整理上报,如何?”

陈默愣了愣,随即跪地叩首:“臣谢陛下恩典!臣定当尽心尽责,不辜负陛下信任!”他抬头时,见马周正朝他点头,眼里满是赞许——从殿外递茶的小吏,到门下省主事,这一步升迁,皆是他日日核对民情、字字标注建议换来的。

三日后,陈默换上了绯色主事官服,腰间系上了铜鱼符。他第一次以主事身份走进门下省衙署,案上已堆了新的民情禀帖。他坐下后,先将禀帖按州分类,又取出之前的簿子对照,见魏州禀帖里提“丁男休沐后,农户多愿开垦荒地”,便提笔批注:“可令司农寺派农技官指导,免荒地开垦赋税三年,鼓励农户垦荒。”

忙到午时,马周路过衙署,见陈默还在伏案书写,便走进来:“陈主事,刚陛下还问起你,说陕州耕牛调拨后,春耕进度比去年快了两成,让你多留意各州后续情况。”

陈默起身行礼,递过刚整理好的禀帖:“马侍御放心,臣已将各州春耕进度按日记录,若有短缺,立马上报。对了,卫州张阿牛托人带信来,说他家新垦了两亩地,想种些粟米,问哪种品种产量高,臣已查了司农寺的粮种册,明日便回信告诉他。”

马周笑着拍了拍他的肩:“你倒还记得张阿牛。陛下常说,贞观之治不是靠朝堂上的议论,是靠你这样的人,把百姓的小事一件件记在心里、办在实处。”

傍晚时分,陈默走出门下省,见街旁有农户推着小车,车上装着刚收割的春麦,脸上满是笑意。他想起去年冬在太极殿外,听马周与李世民谈论徭役时,自己还只是个递茶的小吏,如今却能为百姓的春耕出份力,心里竟有些发烫。

他摸了摸腰间的铜鱼符,又从袖中取出那个旧簿子——这是他当小吏时用的,上面记着张阿牛的名字、老妇人的蒲公英、杨三娘的药庐。他翻开簿子,在末尾添了句:“贞观十二年春,陕州耕牛至,卫州荒地垦,百姓笑,臣心安。”

月光洒在青石板路上,陈默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他知道,这主事的官职不算大,但只要能把百姓的事办好,让春麦长得更壮,让农户笑得更甜,便是不负李世民的恩典,也不负自己当初在殿外,听马周说“为官当为民”时,心里埋下的那颗种子。

长安西市的“醉仙肆”里,李长庚与姜胜从午后便对坐饮酒。案上陶樽换了三回,琥珀色的新丰酒淌了满盏,直喝到子时敲过,两人早已酩酊大醉。

李长庚扶着墙踉踉跄跄出了酒肆,昏昏然辨不清方向,只记着自家在平康坊,便顺着坊巷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走到一处朱漆门扉前,他只当是自家院门,拍门不止,竟至用力撞扉。

门内的王氏正挑灯缝补,闻声惊起,开门查看。未等她看清来人,李长庚已踉跄入内,直扑她怀中,两人双双跌坐于地。王氏力弱,推不动满身酒气的男子,又怕深夜声张惹来邻里非议,只得僵在原地,连呼救也不敢高声。

“君昔言爱我,今何负我?”醉梦里,李长庚喃喃呓语,竟似将王氏认作了旧人。王氏心头慌乱,直到天快亮时,李长庚醉意稍退,她才趁机挣起身,悄悄唤来邻人,将他扶出了宅院。

事后王氏总觉身子不适,风寒缠了好几日也不见好。她坐在窗前捻着佛珠,暗自思忖:莫非是前几日常喝婆母送来的温补药膳,反倒内火炽盛了?

正想着,院外传来坊里卖胡饼的张媪的吆喝声。这张媪也是个苦命人,早年与丈夫和离,独自守着个小摊子营生,去年却嫁了邻坊大她十五岁的老木匠——听说那木匠手巧心细,待张媪倒是极好。王氏望着窗外的晨光,轻轻叹了口气,只盼这日子能安稳些才好。

长安的夏意渐浓时,王氏诞下了一个男娃,乳名唤作阿寿。

阿寿长到半岁,偏生遇上了食积的症候,整日不思乳母的乳汁,夜里更是啼哭不休,小脸蛋憋得红通通的,肚腹也胀鼓鼓的。王氏怀抱着滚烫的孩儿,在屋里急得来回踱步,忽的想起前些日子去西市采买,见“回春堂”的老医官说起过“王氏保赤丸”,道是能健脾消积,是长安城里有娃儿的人家常备的良药。

可她翻遍了妆匣,只寻出几文零散的铜钱,哪里够买药?正愁闷着,院门外传来张媪带着哭腔的吆喝。王氏忙开门,见张媪怀里抱着她刚满周岁的孙儿,那孩子也是蔫头耷脑,小手捂着胀鼓鼓的肚子,连哭的力气都快没了。

“妹子!你瞧我这孙儿……老医官说的那保赤丸,你可知去哪寻?”张媪话音发颤。王氏看着两个难受的孩儿,心一横,转身从妆奁里取出一支陪嫁的银簪——那簪子錾着精巧的缠枝莲纹,是她娘家给的念想。她把银簪塞进张媪手里:“阿姊,你拿这簪子去西市当铺换些钱,先给孩子们买药!”

张媪看着银簪,眼眶一热,忙推却:“这怎么行!你家阿寿不也等着用药?”王氏不由分说:“邻里间哪有见外的!孩子要紧!”

张媪攥着银簪匆匆去了,不多时便捧着一小包朱红蜡丸回来——正是“王氏保赤丸”。两人依照老医官的嘱咐,用温水把丸药研开,小心翼翼喂给孩子。

过了两日,阿寿和张媪的孙儿竟都有了精神,小肚皮也变得平软,夜里也能安稳睡去了。张媪提着一篮新蒸的粟米糕来谢王氏,笑着说:“妹子,这保赤丸真灵!回头我也打些银器存着,往后你家阿寿若再不舒服,药钱我也能帮衬!”

王氏抱着恢复活泼的阿寿,望着张媪憨厚的笑脸,又望向院外贞观年间澄澈的晴空,只觉先前因风寒、因担忧而起的滞涩,都随孩子们的安康一并消散了。邻里间的互助,就像这小小的保赤丸,虽不惹眼,却在关键时刻,暖了人心,护了稚子安康。

李长庚醒后,想起昨夜醉酒误闯的事,只觉羞愧难当。他提着两包川芎、当归,匆匆往王氏家去,刚到巷口,就见王氏抱着阿寿,正和张媪说话。

“王氏妹子,实在对不住!”李长庚上前躬身道歉,“昨夜我喝糊涂了,惊扰了你,这药材你拿着,补补身子。”王氏见他态度诚恳,便接过药材:“李郎君也是无心之失,往后少喝些酒便是。”

可王氏的风寒仍不见好,夜里总咳嗽。张媪劝她:“西市新开了家崇业堂,杨娘子的医术好,我孙儿上次吐奶,就是她治好的,你去试试?”

王氏抱着阿寿去了崇业堂,杨三娘正给老妇人抓药,见她来,忙放下药戥:“娘子可是风寒未愈?我给你开副紫苏杏仁汤,喝三日便好。”她一边配药,一边笑着说:“你家阿寿的食积,若再犯,可用山楂煮水喂,比药温和。”

王氏接过药包,忽然想起张媪说的“陈主事”,便问:“杨娘子,你认识门下省的陈主事吗?”杨三娘点头:“前几日他来问过民情,还说要把我的药坊记进册子呢。”

两人正说着,窗外传来孩童的笑声——阿寿正和张媪的孙儿在药庐后院玩,手里拿着陈默托人送来的新种粟米。王氏望着这暖融融的场景,忽然觉得,贞观年间的日子,就像这紫苏汤,虽清淡,却暖心。

三日后,王氏抱着阿寿在院门口晒粟米,忽然看见巷口站着个熟悉的身影——李长庚手里提着个布包,耳根发红,迟迟不敢过来。

“李郎君是来道歉的?”王氏先开了口,手里还揉着粟米粉团——陈默送来的新粟种,磨成粉做糕,阿寿很爱吃。李长庚连忙走上前,把布包递过来:“前几日醉酒误闯,总想着赔罪……这里面是川芎和当归,治风寒的,听张媪说你咳了好些天。”

王氏接过布包,忽然想起杨三娘说的“紫苏性温”,笑着说:“多谢你,不过我风寒已经好了,杨娘子的紫苏汤很管用。对了,你可知西市崇业堂?那里的药很实在,你若有不适,可去看看。”

李长庚点点头,目光落在院角的粟米上:“这粟种看着很新,是卫州来的?”王氏愣了愣:“你怎么知道?”他苦笑一声:“我兄长在卫州当差,前几日寄信来,说门下省陈主事特地嘱咐,要给平康坊一个带孩儿的妇人送新粟种,原来就是你。”

正说着,张媪推着胡饼车过来,嘴里念叨着:“今早听坊吏说,大理寺判了傅侍郎的案——他主动把二十年前的漕粮案都招了,还把柜坊的银铤捐给了西市,说要给像杨娘子这样的良医,添些药材钱。”

王氏和李长庚都顿住了。王氏想起去年冬天,她路过户部时,见过傅明远穿着青色官服,神色匆匆;李长庚则想起兄长信里提的“漕运案审结,卫州农户分到了赔偿的耕牛”——原来那些朝堂上的事,最终都会绕回市井的粟米、药香里。

阿寿忽然举起手里的粟米糕,朝着巷口笑。王氏望着孩儿的笑脸,又望向远处西市的方向,忽然觉得贞观年间的日子,就像这粟米糕——裹着邻里的暖,藏着朝堂的妥帖,连曾经的错,也在这暖意里,慢慢化成了补过的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