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 第95章 唐长安三监记:弩机错银案

长安西市旁的军器监作坊里,烟火裹着铁腥气漫过院墙。李墨站在试弩场的高台上,面如冷玉的脸上凝着一层霜,颔下三缕青须被风扯得微颤——方才第三具“神臂弩”射出时,弩机竟卡在了半道,箭簇斜斜扎进土坡,溅起的泥点沾污了他腰间的金鱼袋。

“周署令!”李墨的声音不高,却让喧闹的作坊瞬间静了。

络腮胡上还缀着铁屑的周铁山从人群里挤出来,粗粝的手掌在布袍上蹭了又蹭:“李监恕罪!这弩机的铜齿打磨了三遍,怎会……”他话没说完,就被身后的军器监丞赵楷拽了拽袖子。赵楷穿着浆洗得发白的绿袍,眯着细长的眼睛打圆场:“许是木料受潮?不如先歇晌,待甲坊署吴令将新甲送来,咱们再一同查验?”

“糊涂!”李墨踏下台阶,靴底碾过地上的弩机零件,“北庭都护府的急报昨夜到了,要三十具神臂弩护粮道,误了时辰,你我都担待不起。”他弯腰捡起一枚错银的铜钉,指尖触到钉身的毛刺时,忽然顿住,“这错银工艺……不是军器监的手法。”

正说着,作坊外传来一阵马蹄声。少府监的苏景明带着两个匠人走来,他穿一身月白襕衫,腰间系着嵌玉蹀躞带,连袖口都绣着细密的缠枝纹,与满院的工匠格格不入。身后的柳三娘荆钗布裙,指尖却嵌着点点金屑,走路时肩上的工具囊叮当作响;老冯则佝偻着背,手里攥着个装着细砂纸的木盒,每走一步都要扶扶头上的幞头。

“苏监怎的有空来?”李墨迎上去,语气缓和了些。少府监掌百工技艺,军器监的精密器物常要借他们的匠人。

苏景明笑着拱拱手,指了指柳三娘:“听闻军器监造新弩,三娘说她前几日给内库错银时,得了些新法子,非要来看看。”柳三娘立刻上前,接过李墨手里的铜钉,眯眼端详片刻:“李监请看,这钉身的错银槽太浅,银线嵌进去时没捶实,受力就容易崩。”她从囊里掏出一把小银锤,在铜钉上轻轻敲了三下,银线竟慢慢舒展开,严丝合缝地贴住了槽壁。

周铁山看得眼睛发直:“柳娘子这手艺!比咱们作坊的老匠人还厉害!”

“可光改铜钉不够。”一直站在角落的沈知微忽然开口。这少年穿着国子监的青衫,垂绦上系着枚小小的算学博士府的木牌,眉目清亮得像雨后的曲江池。他身边的同窗陈默赶紧拉他袖子,低声道:“沈兄,这是军器监的事,咱们国子监的学生怎好插嘴?”

“学问本就该用到实处。”沈知微挣开他,走到弩机旁,从怀里掏出一卷图纸,“前日卢修博士讲《考工记》,说‘审曲面势,以饬五材’,这弩机的曲木臂若是弧度差一分,受力就会偏。我算过,方才那具弩的木臂弧度多了半分,才会卡住。”

李墨接过图纸,见上面用朱笔标着密密麻麻的算草,连弩机的受力点都画得清清楚楚。他抬头时,正撞见国子监祭酒王崇文的目光——老祭酒穿着紫色朝服,手里拄着镶牙的拐杖,不知何时站在了作坊门口,身后还跟着捧着经书的博士卢修。

“王祭酒,您怎么也来了?”苏景明惊讶道。

王崇文捋着花白的胡须笑了:“老夫听闻少府监的匠人来军器监,便知是为新弩的事。国子监虽掌教化,但六学之中,律、书、算本就是为实务设的,让学生来看看,比在课堂上读十遍《考工记》管用。”他看向沈知微,眼神里满是赞许,“你方才说的弧度偏差,可有解法?”

“有!”沈知微立刻点头,“少府监的老冯师傅擅磨木,若让他按图纸修木臂,再让柳娘子重错弩机银钉,不出三日,定能修好。”

老冯闻言直起腰,浑浊的眼睛亮了:“老朽的磨石在少府监的工坊里,这就去取!”柳三娘也扛起工具囊:“我这就回坊里带错银的料,今日便开工!”

周铁山看得心热,一把拍在赵楷肩上:“赵丞,别愣着了!赶紧让吴令把甲坊署的铜料先调过来,咱们今晚就守在作坊里,定要赶在五日前把弩造好!”赵楷也没了先前的推诿,连连点头:“我这就去武库找张毅令,让他先备着存放弩箭的库房!”

夕阳西下时,军器监的作坊又热闹起来。李墨站在试弩场,看着柳三娘的银锤在铜钉上起落,听着老冯磨木的沙沙声,沈知微和陈默正帮着周铁山量木臂的弧度,王崇文与苏景明坐在一旁,手里捧着茶盏,偶尔指点几句。远处的国子监里,传来学生们诵读《诗经》的声音,与作坊的叮当声交织在一起,漫过了长安的暮色。

忽然,沈知微举着一根刚量好的木臂跑来:“李监!弧度正好!您看!”李墨接过木臂,指尖抚过光滑的木纹,抬头时,看见苏景明正对着柳三娘手里的错银弩机点头,王崇文则在给卢修讲着什么,连一直严肃的赵楷,都在帮吴坚搬着甲片。

他忽然觉得,这长安城里的三监,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军器监的铁骨,少府监的匠心,国子监的文脉,凑在一起,才是大唐的底气。

三更的梆子声刚过,军器监作坊的油灯却依旧亮如白昼。十几盏羊角灯悬在梁上,将满地的甲片、弩机照得泛着暖光,柳三娘的银锤敲在甲片上的声响,比梆子声更有章法,每三下便是一组,像极了少府监工坊里匠人校准音律的调子。

“吴令,这新甲的肩甲片怎的总对不上?”周铁山举着两片弧形甲片,眉头拧成了疙瘩。甲坊署令吴坚刚从武库赶回来,袍角沾着夜露,他接过甲片凑到灯前一看,指尖划过拼接的缝隙:“是锻造时的弧度差了——昨日赶工,锻铁炉温高了半分,甲片冷缩后就偏了些。”

这话让满作坊的人都静了静。北庭的使者明日午后就要到,若是甲片拼不拢,就算弩造好了,新甲也送不出去。赵楷急得直搓手:“要不……咱们先把旧甲翻新?虽不如新甲轻便,好歹能凑数。”

“那怎行?”柳三娘放下银锤,蹭了蹭鼻尖的炭灰,“北庭将士在风沙里拼杀,旧甲的甲叶都松了,怎能让他们穿去护粮道?”她走到甲片旁,从工具囊里掏出一把细齿锉刀,“我在少府监给内库修过明光铠,甲片拼接讲究‘斜榫相扣’,若是弧度偏了,咱们用锉刀修出榫槽,再让老冯师傅磨出契合的斜面,定能扣紧。”

老冯闻言立刻把磨石搬过来,粗糙的手掌抚过甲片:“老朽的磨石是西域的羊肝石,细得能磨出镜面,修这斜面正好。”说着便蘸了水,磨石贴在甲片上,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春雨打在青瓦上。

沈知微也凑了过来,手里还攥着半块啃剩的胡饼:“柳娘子,我算过了,肩甲片的榫槽得斜三十度,这样拼接后受力最匀,不会被箭矢崩开。”他蹲在地上,用炭笔在甲片上画了道斜线,又标注出角度,“陈默,你帮我量量旁边那片甲的厚度,咱们得保证两片榫槽深浅一致。”

陈默这回落得干脆,从怀里掏出国子监算学馆特制的铜尺,小心翼翼地量着:“厚三分二厘,和你画的线正好对得上。”他先前总觉得自己不如沈知微敢说敢做,可此刻握着铜尺的手却很稳——方才帮着周铁山校准弩臂弧度时,他竟也算出了两处细微偏差,连卢修博士都夸他“心思细,用得上”。

“都歇会儿吧,喝碗热汤再干。”苏景明提着食盒走进来,里面是少府监伙房特意炖的羊肉汤,还飘着撒了葱花的胡饼。他给王崇文递过一碗,老祭酒接过时,指节上还沾着方才帮着整理图纸的炭灰:“景明啊,你看这些孩子——墨儿从只会盯着规矩,到如今肯听匠人劝;知微和陈默从纸上谈兵,到能动手修甲片,这便是‘知行合一’的道理。”

李墨正好端着汤过来,听见这话,嘴角难得弯了弯:“祭酒说得是。先前我总怕出岔子,反倒拘住了大家的手脚,如今才知,三监的人凑在一处,比我单打独斗强百倍。”

说话间,东方已泛起鱼肚白。柳三娘和老冯终于修好了最后一片甲片,周铁山亲手将甲片扣在弩手的披膊上,轻轻一扯——甲片纹丝不动,连缝隙里都透着紧实。沈知微则和陈默一起,将三十具神臂弩排成一排,每具弩的错银弩机在晨光里闪着细碎的光,像缀了满弦的星子。

辰时刚过,作坊外传来了马蹄声。北庭使者穿着玄色皮袍,风尘仆仆地走进来,目光扫过满地的弩和甲,忽然抓起一具神臂弩拉满弦——箭簇“咻”地射出,正中五十步外的靶心,箭尾还在微微震颤。

“好弩!好甲!”使者抚着甲片,声音里满是惊喜,“李某人在北庭多年,从未见过这般趁手的兵器,有了这些,粮道定能安稳!”

李墨望着使者的笑脸,又看了看身边的人——苏景明正帮柳三娘拂去肩上的铁屑,王崇文在给沈知微、陈默讲《考工记》里的“巧夺天工”,周铁山和吴坚、赵楷凑在一起,商量着下次要改进弩箭的箭簇。晨光从作坊的窗棂照进来,落在每个人的脸上,暖得像初春的阳光。

“其实啊,”苏景明忽然开口,声音轻却清晰,“哪是兵器趁手?是咱们长安的人,心凑在了一处。”

李墨点点头。他忽然想起前日暮色里的作坊,想起此刻晨光中的笑脸,忽然明白——这大唐的底气,从不是某一处的厉害,而是少府监的匠心、国子监的文脉、军器监的铁骨,还有无数像柳三娘、老冯、沈知微这样的人,把自己的本事拧成一股绳,才撑起了这万里河山的安稳。

那日午后,当北庭的队伍载着神臂弩和新甲驶出长安西市时,作坊里的人还在忙着——柳三娘要回少府监赶制端午的宫灯,沈知微和陈默得回国子监交算学课业,周铁山则盘算着请老冯来教匠人磨木的手艺。只有李墨站在试弩场,望着远去的队伍,忽然觉得,这长安的故事,从来都不是结束,而是下一段协作的开始。

军器监的锻铁炉连烧了半月,连坊外的槐树都被熏得带了层铁色。周铁山赤着膊,把最后一块熟铁塞进炉里,火星溅在他满是老茧的胳膊上,他却浑然不觉——方才掌事来报,库房里的铁矿石只剩最后两车,要造第二批给安西都护府的神臂弩,这点料连塞牙缝都不够。

“李监!”周铁山扯着嗓子冲进正厅,脸上还沾着炉灰,“铁矿要断了!咱们跟河东铁矿场催了三次,那边说今年雨水多,运矿的路冲了,至少得等一个月才能运过来!”

李墨正对着舆图出神,闻言眉头猛地蹙起。安西的急报三天前就到了,说吐蕃人在边境异动,急需五十具神臂弩设防,一个月的时间,根本等不起。他刚要起身,门外就传来苏景明的声音:“墨兄莫急,我带了人来。”

只见苏景明身后跟着个穿粗布短打的老者,手里拎着个布囊,囊里露出半截黑褐色的石头,老者须发皆白,却腰板挺直,正是少府监专管矿物的秦老丈——当年营建大明宫,宫里的铜柱铁矿,都是他寻来的。

“秦老丈!”李墨眼睛一亮,“您老肯出手,真是太好了!”

秦老丈咧嘴一笑,从布囊里掏出块磁石,又拿出块黑石头:“李监请看,好的铁矿石,用磁石一吸就粘得牢,敲开里面是暗红色,烧出来的铁才够硬。河东的矿运不过来,咱们不如在长安附近找——终南山一带自古就有矿脉,只是前些年没人细找。”

“我也去!”沈知微的声音从门外传来,他和陈默背着国子监的书箱,里面装着算学用的矩尺和地理图册,“卢修博士说,《山海经》里记载终南山‘多铁’,我还抄了博士绘制的终南山地形舆图,能算矿脉可能的走向!”

陈默也赶紧点头,从书箱里翻出一卷图纸:“我还跟算学馆的先生学了测坡度的法子,找矿要走山路,咱们能提前算出哪段路好走,还能避开山洪冲过的地方。”

柳三娘也扛着工具囊赶来了,囊里装着小铁锤和铁凿:“我也去!铁矿好不好,光看还不够,得敲开看看质地,要是里面有太多石渣,烧出来的铁脆,造弩机容易断。”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一行人就带着干粮和工具上了路。终南山的山路崎岖,秦老丈走在最前面,时不时蹲下来查看地上的石头,沈知微和陈默则拿着矩尺,在路边测量地形,标注可能有矿脉的地方,柳三娘跟在后面,遇到可疑的石头就敲下来一块,用磁石试吸。

走了大半日,到了一处山涧旁,秦老丈忽然停住脚步,指着涧边的石头:“你们看,这石头颜色不对。”众人围过去,只见那石头黑中带红,柳三娘掏出磁石一贴,磁石“啪”地就粘在了上面,她又用小铁锤敲开,里面果然是暗红色的矿芯。

“是铁矿!”周铁山兴奋地大叫,伸手就要去搬石头。

“慢着。”沈知微忽然拦住他,指着山涧上游的地形,“陈默,你算一下,这里的坡度是多少?”陈默赶紧拿出矩尺测量,片刻后说道:“坡度十五度,而且这山涧的水流不急,要是在这里开矿,运矿石下山也方便,还能就近取水淬铁。”

秦老丈却摇了摇头,又往前走了几十步,蹲在一块更大的石头前,敲开后,里面的矿芯更红更密:“这里的矿脉更厚,你看这石头的层理,顺着挖下去,至少能挖半年。”他又掏出个小陶罐,从山涧里舀了点水,把矿石粉末放进去搅匀,待沉淀后,罐底的矿粉竟有厚厚一层,“这矿的纯度高,烧出来的铁不用多炼,就能造弩机。”

柳三娘拿起矿粉看了看,又用指甲捻了捻:“没错,这矿好!我在少府监烧过这么多年铁,一看就知道,用这矿造出来的弩机,错银的时候不容易裂,还能打得更准。”

李墨站在山坡上,望着眼前的矿脉,又看了看身边忙碌的众人——秦老丈在标注矿脉范围,沈知微和陈默在画开采的草图,柳三娘和周铁山在试挖一小块矿坑,苏景明则在一旁记录,盘算着要调多少匠人来开采。夕阳透过树叶洒下来,落在每个人的脸上,连汗水都泛着光。

“咱们明天就调人来!”周铁山搓着手,眼里满是干劲,“我让甲坊署的吴令派些匠人来挖矿,再让赵丞去调运工具,不出十天,就能把第一批铁矿运回火坊!”

秦老丈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不急,先把矿脉的范围画清楚,再搭好棚子,别让雨水把矿脉泡了——好矿要细着护,才能用得久。”

沈知微也凑过来,指着草图:“李监,我们还算了,这里离长安不算远,咱们可以修一条窄路,用牛车运矿,比靠人扛快多了,还能省力气。”

李墨点点头,心里忽然一阵踏实。从最开始的弩机卡壳,到后来的甲片偏差,再到现在的寻找铁矿,每次遇到难题,总有三监的人和他一起扛——少府监的匠心、国子监的学问、军器监的实干,凑在一起,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下山的时候,陈默忽然指着天上的晚霞,笑着说:“你们看,这晚霞像不像咱们烧铁时的火光?”众人抬头望去,天边的晚霞果然红得热烈,像极了军器监锻铁炉里的火焰,也像极了他们找到的铁矿芯。

苏景明望着晚霞,轻声道:“其实找矿和做事一样,都要有人懂行,有人会算,有人肯干,缺一不可。”

李墨深以为然。他知道,等这批铁矿运回去,军器监的炉火会烧得更旺,安西的将士们也能早日拿到新的神臂弩。而这终南山里的矿脉,不仅是铁矿,更是大唐人拧成一股绳的底气——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大的难题,也能迎刃而解。

几天后,当第一批铁矿石用牛车运进长安,军器监的锻铁炉再次响起叮当声时,李墨、苏景明、沈知微他们又聚在了一起——这次,他们在商量,要把终南山的铁矿场打理好,还要教当地的百姓辨认铁矿,以后就算遇到急事,也不用再愁铁矿不够用了。

终南山的风,带着铁矿的气息,吹向长安,也吹向远方的边疆——那气息里,藏着大唐的安稳,也藏着无数人齐心协力的温度。

蛇窟玄机

军器监的锻铁炉虽未停歇,终南山矿场的气氛却比炉灰更凝重。陈默握着国子监算学馆特制的铜尺,丈量着蛇窝外围的岩层,铜尺上的朱砂刻度在暮色中泛着暗红,像极了方才被蛇牙划破的指痕。沈知微蹲在一块凸起的铁矿石旁,用炭笔在羊皮纸上勾勒矿脉走向,笔尖却几次被手汗晕开——方才他亲眼看见,一条青鳞蛇从石缝里钻出来,蛇信子擦着他的靴边掠过。

“都别慌!”秦老丈的声音从斜坡上传来,他腰间缠着从少府监库房翻出的雄黄袋,手里还攥着半把晒干的艾草,“《肘后备急方》里说,武都雄黄磨粉撒三遍,再烧羖羊角熏一炷香,蛇虫自退。”他示意周铁山将陶罐里的雄黄粉倒在蛇窝周围,又让柳三娘点燃艾草,浓烟裹着辛辣气息腾起时,石缝里果然传来簌簌的爬行声。

“李监,您看这岩层!”陈默突然指着蛇窝上方的山体,铜尺在岩壁上敲出清脆的响声,“这里的铁矿石层理和咱们先前测的不一样,倾角陡了十五度,而且……”他用炭笔圈出几处泛着铜锈色的斑点,“这些地方有硫磺矿脉,蛇类最爱在硫磺附近筑巢,因为能避寄生虫。”

李墨凑近细看,硫磺矿脉与铁矿层犬牙交错,形成天然的防护带。苏景明从怀中掏出《考工记》残卷,指着其中“金有六齐”的段落:“硫磺能去铁中杂质,咱们若在蛇窝旁开个支洞,既能采到高纯度铁矿石,又能借硫磺气味驱蛇,一举两得。”

柳三娘却摇头:“硫磺烧多了伤肺,咱们得想个两全法。”她从工具囊里取出少府监新制的牛皮风箱,“我在大明宫修丹炉时,见过匠人用陶管引风。若在支洞顶端凿通风口,再用风箱往洞里鼓气,既能吹散硫磺浊气,又能让蛇闻不到人气。”

老冯师傅蹲在地上,用西域羊肝石打磨着一根中空的竹管:“老朽年轻时在岭南采锡矿,遇到瘴气就用竹筒套竹筒,一里地安一个通风口。咱们可以在蛇窝周围插五根这样的竹管,管口糊上浸过雄黄水的麻布,既能透气又能防毒。”

周铁山突然一拍大腿:“我想起来了!去年在河东铁矿,有个老匠人用醋泡过的牛皮蒙在矿洞口,蛇闻到酸味就绕道。咱们可以让苏博士带人去山下村里收醋,再用皮袋盛着挂在竹管上。”

李墨望着众人忙碌的身影,忽然想起前日在军器监试弩场,安西都护府的使者曾说:“吐蕃人在边境用牦牛粪熏坑道,咱们的神臂弩在浓烟里准头要差三成。”此刻他灵光一闪,快步走到蛇窝前,用剑尖挑起一块蛇蜕:“蛇蜕上有黏液,遇火会发出怪味。咱们何不在支洞口堆些干柴,混着蛇蜕和艾草烧,让浓烟带着蛇类天敌的气味?”

沈知微立刻掏出算筹计算:“若在戌时初刻点火,子时末刻浓烟能漫到蛇窝深处。蛇类夜间活动频繁,这时候驱赶最有效。”他又转向陈默,“你算一下支洞的容积,咱们得保证烟量能覆盖整个区域。”

陈默的手指在算筹间翻飞:“支洞长二十丈,宽三丈,高两丈,需燃烧艾草三十斤、蛇蜕五斤、干柴百斤,再混五斤硫磺。”他抬头看向李墨,“不过硫磺燃烧会产生毒气,咱们得在通风口加装滤烟装置。”

老冯师傅从怀里摸出块羊肝石,在地上画出滤烟槽的结构:“用两层粗麻布夹一层木炭,再铺一层河沙,毒气能滤掉七成。我年轻时在岭南见过仡佬族用这种法子防瘴气。”

当戌时的梆子声从长安方向传来,终南山矿场的浓烟准时腾起。柳三娘握着风箱拉杆,每拉一次都能看见火星顺着陶管钻进支洞;苏景明带着匠人往火堆里添蛇蜕,腥臭气混着艾草香呛得人直流泪;周铁山赤着膊,用浸过醋的牛皮裹住竹筒,防止烟气倒灌。

忽然,石缝里传来簌簌的爬行声,先是一条青鳞蛇窜出,接着是三条、五条……数十条蛇首尾相连,顺着斜坡往山下逃去。沈知微举着火把照亮,发现蛇群经过硫磺矿脉时,竟主动避开了泛着铜锈色的区域。

“成了!”陈默激动得打翻了算筹,“蛇群往东南方向跑,那里是咱们标记的贫矿区,正好避开主矿脉。”

李墨望着蛇群消失的方向,又看看被浓烟熏黑的岩壁,忽然笑道:“这哪是驱蛇?分明是蛇帮咱们探路。东南方向岩层松散,原本就不适合开采,这下省了不少功夫。”

众人正说着,山下传来马蹄声。苏景明的弟子气喘吁吁地跑来,怀里抱着个陶罐:“苏博士!少府监的秦老丈让我送来新配的避毒丸,里面混了雄黄、麝香和艾草灰,能防蛇虫咬伤。”

柳三娘接过陶罐,取出一粒药丸碾碎,用银簪挑起粉末凑近鼻尖:“这气味不对。”她眉头一皱,“麝香是西域贡物,寻常匠人用不起,这里面混了芸香和菖蒲,虽也能驱蛇,但遇水就失效。”她转头看向李墨,“李监,咱们得想个更稳妥的法子。”

李墨沉思片刻,从怀里掏出块虎符:“明日一早,你带两个人回长安,去少府监的内库取十斤武都雄黄。再让苏博士去国子监找卢修博士,借他那本《抱朴子》里的辟蛇方。”他又转向周铁山,“你带人在矿场周围挖三道深沟,沟里撒雄黄粉,再灌满醋。”

周铁山挠了挠头:“醋要不少呢,得去山下村里收。”

“我去!”沈知微抢着说道,“我和陈默带着算学馆的学生去,既能收醋,又能沿途测量地形,看看有没有新的矿脉。”

李墨点头同意,又嘱咐道:“多带些铜钱,莫要为难百姓。”

第二日卯时,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终南山矿场时,柳三娘带着雄黄回来了。周铁山指挥匠人在矿场周围挖沟,沈知微和陈默带着学生挨家挨户收醋,苏景明则在支洞口布置滤烟装置。

正午时分,当最后一坛醋倒进雄黄沟时,矿场周围弥漫着刺鼻的气味。李墨站在高处俯瞰,只见三道雄黄沟像三条金色的腰带,将矿场紧紧围住。

“李监!”柳三娘的声音从支洞里传来,“您快来看!”

李墨快步走进支洞,只见洞壁上的铁矿石泛着暗红的光泽,比先前开采的矿石成色要好得多。沈知微握着算筹跟进来:“根据岩层走向,这条支洞能延伸到主矿脉的核心区域,预计能采出高纯度铁矿石五百斤。”

陈默也兴奋地补充道:“我和苏博士算了,用这些铁矿石造神臂弩,弩机的韧性能提升两成,射程能增加二十步。”

李墨望着洞壁上的矿石,又看看洞外忙碌的众人,忽然觉得这终南山的蛇窝,竟成了上天赐给大唐的礼物。他转头对柳三娘说:“让匠人们小心开采,每采十斤矿石,就往雄黄沟里添一斤醋。”

柳三娘点头应下,又从怀里掏出个锦囊:“这是我在少府监的库房找到的,里面装着朱砂和鸡血,是以前营建大明宫时用来镇邪的。咱们可以在矿洞口画上驱蛇符,再杀只公鸡祭山神。”

李墨笑道:“你这主意不错。不过祭山神的公鸡,可得找山下村里最健壮的,莫要亏待了百姓。”

当酉时的钟声响起,终南山矿场的第一车高纯度铁矿石被运出。李墨望着牛车消失在暮色中,忽然想起秦老丈说过的话:“好的铁矿石,用磁石一吸就粘得牢,敲开里面是暗红色。”此刻他手中的矿石,正是这般成色。

他转身看向支洞,只见柳三娘正在洞口画驱蛇符,苏景明在调试滤烟装置,周铁山在指挥匠人加固坑道,沈知微和陈默在计算下一个开采点。暮色中,每个人的身影都被火把拉得很长,像一幅流动的《考工图》。

李墨知道,这只是开始。待安西都护府的神臂弩造好,他还要带着众人去终南山更深的地方,寻找更多的铁矿。而那些在蛇窝里学到的智慧,那些在浓烟中淬炼的默契,终将成为大唐守护边疆的底气。

夜风掠过终南山,带着硫磺和艾草的气息,吹向长安,也吹向远方的安西。在这气息中,李墨仿佛看见神臂弩的箭簇划破夜空,听见吐蕃人惊恐的呼喊,更听见大唐工匠们的锤声与笑声,在天地间回荡。

唐长安三监记:弩机错银案·蛇王敬畏

终南山矿场的晨光刚漫过支洞,周铁山的吼声就惊飞了崖边的山雀。他赤着的胳膊上沾着矿粉,手里攥着半片碗口粗的蛇蜕,鳞片在阳光下泛着青幽的光——这蛇蜕比寻常青鳞蛇的粗三倍,尾端还缠着几缕暗红的矿砂,显然刚蜕下没多久。

“秦老丈!您快来看!”周铁山的声音发颤,连平日里抡大锤的手都在抖。秦老丈拄着木杖赶来,手指抚过蛇蜕的鳞片,突然倒吸一口凉气:“是‘守脉蛇’!这鳞片泛着朱砂色,尾端带矿砂,是护着主矿脉的蛇王!”他猛地抬头看向支洞深处,“快让匠人停手!这蛇王惹不得,伤了它,矿脉要塌!”

话音刚落,支洞里突然传来“轰隆”一声闷响,紧接着是匠人的惊呼。李墨拔腿就往洞里冲,刚到洞口就被一股腥风逼退——只见洞深处的矿道中央,一条水桶粗的青鳞蛇正盘在铁矿石上,蛇头抬得比人还高,金色的瞳孔里映着火把的光,信子吞吐间,竟带着硫磺的气息。最骇人的是它的尾尖,缀着一块暗红的铁矿瘤,像是天生长在身上的护符。

“都别动!”秦老丈扑过来按住想举火把的沈知微,“这蛇王活了至少三十年,能辨矿脉走向,咱们挖的支洞刚好穿了它的巢穴。你看它尾尖的矿瘤,那是常年卧在铁矿上磨出来的,伤了它,这矿脉不出三月就得塌!”

柳三娘悄悄摸出工具囊里的雄黄粉,却被秦老丈按住手:“寻常雄黄没用!这蛇王吃惯了矿脉里的硫磺虫,早不怕雄黄了。”她愣了愣,忽然想起少府监库房里那本《南州异物志》,里面记载过“守脉蛇”的习性:“我记得书里说,这种蛇认‘矿魂’,若是用同矿脉的铁矿石雕个蛇形,再混着蜂蜜和朱砂喂它,能让它挪窝。”

“可咱们哪有时间雕蛇形?”赵楷急得直跺脚,安西的催报昨天又到了,若是矿场停工,神臂弩就赶不上工期。沈知微突然蹲下身,用炭笔在地上画起矿道图:“我算过了,蛇王的巢穴在主矿脉东侧,咱们可以往西挖一条新支洞,绕开它的地盘。”他指着图上的曲线,“新支洞比原计划长五丈,但坡度更缓,运矿还更省力,只是需要先引开蛇王。”

苏景明从怀里掏出块玉佩,是少府监特制的硫磺玉,遇热会散出淡香:“这玉的气味和矿脉里的硫磺虫相近,咱们可以用它引蛇王去西侧的贫矿区。那里矿石少,正好让它安新巢。”

李墨立刻分工:“秦老丈和柳三娘去雕铁矿蛇——就用昨天采的高纯度铁矿,软硬度刚好;沈知微和陈默算新支洞的路线,标好安全距离;周铁山带匠人先清理西侧贫矿区,铺些干草做蛇巢;我去调少府监的硫磺玉,再让人从长安带些蜂蜜来。”

等李墨捧着硫磺玉回来时,柳三娘正用小凿子给铁矿蛇雕眼睛。她的指尖沾着矿粉,却稳得像在给内库的银器错纹:“这铁矿密度高,雕出来的蛇形能存住朱砂味,蛇王肯定认。”秦老丈则在铁矿蛇身上涂蜂蜜,暗红色的矿石裹着金黄的蜜,倒像件奇珍。

酉时的风刚起,沈知微就举着硫磺玉往西侧贫矿区走。蛇王果然从支洞里游了出来,金色的瞳孔盯着他手里的玉,信子一吐一吐地跟在后面——它走得极慢,尾尖的矿瘤擦过地面,竟没碰坏一块矿石。周铁山早带着匠人在贫矿区铺好了干草,还撒了些矿脉里的硫磺粉,蛇王游到干草堆前,盘成一圈,竟真的不动了。

“成了!”陈默激动地抱住沈知微,手里的算筹撒了一地。柳三娘把铁矿蛇放在蛇王的新巢旁,蛇王低头闻了闻,竟用头蹭了蹭铁矿蛇的身子,像是认下了这“伴儿”。

秦老丈松了口气,坐在石头上捋着胡子:“这蛇王是矿脉的灵物,咱们敬着它,它才护着咱们。早年在岭南采锡矿,有个矿主非要杀守脉蛇,结果当天矿洞就塌了,埋了十几个人。”

李墨望着蛇王盘卧的身影,忽然明白——大唐的工匠不仅要会打铁造弩,更要懂天地的规矩。先前驱小蛇靠的是法子,如今待蛇王靠的是敬畏,这敬畏里藏着的,才是长久的安稳。

第二日清晨,新支洞的第一块铁矿石被运了出来。沈知微特意绕到贫矿区,看见蛇王正卧在铁矿蛇旁,阳光洒在它的青鳞上,竟泛着温和的光。他笑着对陈默说:“你看,它也在护着咱们的矿脉呢。”

柳三娘把一块雕好的小铁矿蛇挂在矿场入口,上面涂了朱砂和蜂蜜:“以后匠人进出都拜一拜,咱们和蛇王好好相处,这矿场才能采得长久。”

苏景明则让人把《南州异物志》里关于“守脉蛇”的记载抄下来,贴在矿场的棚子里:“让往后的匠人都知道,做事不仅要凭手艺,更要存敬畏。”

当安西都护府的使者再次来到长安时,李墨带着他去了终南山矿场。使者看见蛇王盘在贫矿区,又听众人讲了相处的经过,不禁感叹:“大唐不仅兵器厉害,连对待山川灵物都这般有智慧,难怪能守得住万里边疆。”

李墨望着远处的长安城楼,又看了看身边忙碌的众人——秦老丈在检查矿石成色,柳三娘在打磨铁矿蛇,沈知微和陈默在算新矿道的路线,周铁山在指挥匠人运矿。风里带着硫磺和蜂蜜的气息,蛇王的青鳞在阳光下闪着光,这一切,都成了终南山里最安稳的风景。

他忽然想起秦老丈说的话:“蛇王惹不得,不是怕它,是敬它。敬它护着矿脉,敬天地间的规矩,也敬咱们自己——只有懂得敬畏,才能把事做长久。”

这话,他记在了心里,也告诉了每一个来矿场的匠人。往后的日子里,终南山矿场再也没出过事,而那只青鳞蛇王,也成了矿场里的“老邻居”,陪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唐工匠,为边疆锻造着守护的力量。

唐长安三监记:弩机错银案·平康坊书舍

终南山矿场的事落定后,沈知微总缠着陈默要去他家看看——陈默总说家里“满是纸墨味,不如国子监敞亮”,可沈知微偏好奇,能养出这般心思细的算学弟子,家里定有特别之处。这日休沐,陈默拗不过他,终于点头:“我家在平康坊南头,挨着柳家书坊,你别嫌窄就好。”

两人出了国子监,顺着朱雀大街往南走,过了崇业坊,就看见平康坊的坊门。陈默家的门脸果然不大,两扇乌木门上贴着褪色的“书”字联,门檐下挂着块旧木牌,写着“陈记书坊”,字是瘦金体,透着股文雅气。推开门时,风铃“叮铃”响,满院的书架从门口堆到窗下,连廊下都摆着摞得齐整的书卷,阳光透过葡萄架洒在书页上,泛着淡淡的黄。

“阿默回来啦?”里屋传来个温和的声音,一个戴老花镜的老者从书案后抬起头,手里还捏着支校勘用的红笔,正是陈默的父亲陈松年。他看见沈知微,立刻放下笔:“这位是你同窗吧?快坐,我刚煮了杏仁茶。”

沈知微看着满墙的书架,眼睛都亮了:“陈伯父,您家的书也太多了!这架子上的《算经十书》,国子监算学馆都只有半部!”

陈松年笑着摆手:“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有些还是前朝的孤本。我这辈子就守着这书坊,校勘些旧书,也卖些新印的经卷。”他指了指书案下的一个铁盒,“阿默总说这些书没用,可你看,上次他帮军器监算矿道坡度,不还是从《九章算术》里找的法子?”

陈默耳尖发红,赶紧岔开话题:“爹,柳三娘和苏博士说想来看看您藏的那本《终南山旧矿图》,您找出来了吗?”

“哦,那本啊!”陈松年眼睛一亮,从书架最高处抽出个蓝布封皮的册子,封皮上的字都快磨没了,“这是我祖父在隋末当司天监属官时画的,里面标了好几处终南山的旧矿点,当年少府监的人还来借过呢。”

正说着,院门外又传来脚步声,柳三娘扛着工具囊走进来,身后跟着苏景明:“陈默,我们没迟到吧?”她一眼就看见书案上的旧矿图,立刻凑过去,手指点着图上的红点:“您看这处!离咱们现在的矿场不到十里,标注的是‘赤铁矿’,比咱们现在采的纯度还高!”

苏景明也凑过来,从怀里掏出少府监的矿脉图对比:“没错,这处旧矿点在隋末就停采了,说是因为山洪冲了坑道,可按图上标注的,矿脉深度至少有五十丈,若是清理坑道,能采好几年。”

陈松年给众人倒上杏仁茶,笑着说:“我祖父当年说,这处矿脉‘藏于青石下,火炼则钢’,可惜隋末战乱,没来得及开采。如今你们要造神臂弩,正好用得上。”

沈知微捧着矿图,手指在算筹上飞快拨动:“我算一下,清理坑道需要十五个匠人,十日就能通到主矿脉,而且这处离山涧近,取水淬铁也方便,比现在的矿场省三成功夫!”

陈默忽然指着图上的一处细线:“你们看,这还有条暗道,能通到咱们之前遇到蛇王的贫矿区,若是打通,以后运矿能绕开陡坡,牛车直接能到矿洞口。”

李墨是最后到的,他刚从军器监赶来,身上还带着铁屑味。听众人说完,他拿起矿图,手指点着旧矿点:“明日我就派周铁山带匠人去探查,若是真如图上所说,咱们的铁矿供应就稳了。”他看向陈松年,拱手道:“多谢陈伯父,这旧矿图可是帮了大忙。”

陈松年摆摆手:“我守着这书坊,就是盼着这些旧书能派上用场,别成了堆在架子上的废纸。如今你们能用来护边疆,比什么都强。”

晚饭时,陈默家的小厨房飘着香气,陈松年亲自下厨做了长安特色的“胡麻饼”,柳三娘还从少府监带了罐蜂蜜,抹在饼上,甜香满院。沈知微边吃边问陈默:“你小时候是不是总在书架上爬?不然怎么对书里的矿图这么熟悉?”

陈默耳尖又红了,小声说:“小时候总偷翻爹的旧书,被他抓着好几次,后来就跟着他校勘矿图,慢慢就懂了些。”

苏景明笑着说:“没想到陈默还是‘家学渊源’,以后咱们再找矿脉,可得多来你家借书。”

夜色渐深,众人告辞时,陈松年又给每人塞了本手抄的《矿脉考》:“里面记了不少辨矿的法子,比如‘赤铁矿则色红,磁石吸之则紧’,你们带着,或许用得上。”

陈默送众人到坊门口,沈知微拍着他的肩膀:“你家哪是‘满是纸墨味’?明明是藏着宝贝的地方!以后我要常来。”

陈默笑着点头,看着众人的身影消失在夜色里。他回头望向自家的书坊,灯光从窗棂里透出来,映着满架的书卷,忽然觉得,这小小的书舍,竟也成了守护边疆的一份力量——那些藏在纸墨里的智慧,和军器监的铁、少府监的匠心、国子监的学问一样,都是大唐的底气。

第二日清晨,周铁山带着匠人去探查旧矿点时,陈默特意把父亲手抄的《矿脉考》交给了他:“里面记了清理坑道的法子,遇到青石层就用醋泡,能省力气。”周铁山接过书,拍着陈默的肩膀:“放心,我一定把这旧矿点给你盘活了!”

而陈默则和沈知微一起,回国子监把旧矿图抄了一份,交给卢修博士:“以后算学馆的学生也能学着看矿图,说不定还能帮上更多忙。”

阳光洒在平康坊的书舍上,风铃再次“叮铃”响,像是在为这新的协作,奏响了序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