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 第96章 弩机错银案·劲装逢故

程序员穿越长安求生记 第96章 弩机错银案·劲装逢故

作者:棠帧析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8 08:12:09

唐长安三监记:弩机错银案·劲装逢故

众人刚走出平康坊的书舍巷口,就听见一阵清脆的马蹄声踏碎晨光。沈知微正低头翻看陈松年赠的《矿脉考》,忽然被陈默拽了一把,抬头就见一匹枣红马疾驰而来,马上女子银灰色窄袖劲装迎风猎猎,腰间虎头玉佩随着马身起伏晃动,正是武将世家嫡女陈清鸢。

“陈默!沈兄!”陈清鸢清脆的声音穿透街市喧闹,她猛地勒住缰绳,马前蹄扬起又稳稳落下,动作利落得不像话。她翻身下马时,银灰色劲装扫过青石板,带起一阵风,鬓边别着的红梅还沾着晨露,刚硬中透着娇俏。

“清鸢姐?你怎么在这儿?”陈默惊讶道。他与陈清鸢是同乡,两家父辈同为武将,只是陈清鸢长居长安,他则随父在地方长大,没想到会在此偶遇。

陈清鸢拍了拍马鞍上的尘土,目光扫过一旁的苏景明和柳三娘,腰间虎头玉佩(父亲陈烈所赐)晃了晃:“我刚从西市练兵场回来,父亲让我来平康坊买些上好的弓弦,给军中的弩箭换配件。”她一眼瞥见沈知微手里的《矿脉考》,眼睛一亮,“你们怎么看起矿书了?莫非和国子监的算学课业有关?”

苏景明上前拱手:“陈姑娘可是陈烈将军的千金?在下少府监苏景明。”他指了指柳三娘,“这位是少府监的匠人柳三娘,我们正为军器监的神臂弩筹备铁矿,刚从陈默家的书舍查到终南山旧矿点的线索。”

“神臂弩?”陈清鸢眉峰一挑,锐利的眉眼瞬间亮了,“我前几日去军器监送军报,见过李墨监造的新弩,可惜当时还没调试好。你们找到新矿点了?”她说话时腰板挺直,举手投足间带着武将后代的利落,却无半分骄矜。

柳三娘晃了晃手里的旧矿图:“是陈默父亲藏的隋末旧矿图,标着一处赤铁矿,纯度比现在的矿场还高,就是坑道被山洪冲了,得清理才能开采。”

“清理坑道算什么!”陈清鸢爽朗一笑,抬手拍了拍陈默的肩膀,“我父亲麾下有一队工兵,最擅长凿山开道,我回去跟他说一声,让他们去终南山帮忙,保准十日之内打通旧矿道!”她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我听说终南山周边近来有吐蕃探子活动,工兵去了,既能修路,又能护矿场安全,一举两得!”

李墨刚从后面赶来,闻言眼睛一亮:“陈姑娘若能相助,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旧矿道打通后,铁矿石供应能翻倍,安西的神臂弩不出半月就能凑齐。”

陈清鸢摆摆手,语气干脆:“李监客气什么!军器监造弩护边疆,我们陈家世代从军,本就该出力。”她看向陈默,嘴角弯起,“没想到你这书呆子,如今竟能帮着军器监找矿脉,比在家啃书本强多了!”

陈默耳尖发红,刚要说话,就被沈知微抢了先:“清鸢姐,你不知道陈默厉害着呢!矿道坡度、矿石产量,都是他算出来的,连秦老丈都夸他算得准!”

“哦?”陈清鸢挑眉看向陈默,眼里满是赞许,“看来这国子监没白待,下次回故乡,可得露一手让我瞧瞧。”她忽然想起什么,从腰间摸出块令牌递给李墨,“这是我父亲的调兵令牌,你让周署令带着去军营找我,工兵即刻就能出发。”

李墨接过令牌,只见上面刻着刚劲的“陈”字,与陈清鸢腰间的虎头玉佩纹路同源,知道是真物,连忙拱手道谢:“多谢陈姑娘仗义相助!”

陈清鸢翻身上马,枣红马打了个响鼻:“我先回军营报信,午后让工兵去终南山与你们汇合。”她挥挥手,马蹄声再次响起,银灰色的身影很快消失在平康坊的街巷尽头,只留下一阵风,裹挟着淡淡的马汗味与红梅香。

沈知微望着她的背影,感叹道:“陈清鸢姐真是巾帼不让须眉,难怪陈将军总夸她。”

苏景明笑着点头:“有了工兵相助,旧矿道定能早日打通。这大唐的安稳,既少不了军器监的铁骨、少府监的匠心、国子监的文脉,更少不了陈家这样的武将世家,还有陈姑娘这样的热血儿女。”

李墨握着手中的令牌,忽然觉得肩头的担子轻了些。从弩机卡壳到甲片偏差,从寻找铁矿到驱蛇开道,再到此刻陈清鸢的雪中送炭,这长安城里的人,仿佛总有一股拧成一股绳的力量,不管遇到什么难题,总有人挺身而出。

众人重整脚步,往终南山的方向而去。平康坊的街市依旧喧闹,书舍的风铃还在叮铃作响,而那匹枣红马的蹄声,早已化作远方的鼓点,与军器监的锤声、矿场的凿石声、国子监的诵读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大唐守护边疆的壮歌。

唐长安三监记:弩机错银案·府邸之约

枣红马刚跑出两步,陈清鸢忽然勒住缰绳,调转马头折返回来。银灰色劲装的衣角在晨光里划出一道利落的弧线,她俯身看向陈默,眉眼间的爽朗里添了几分认真:“陈默,今日酉时,你可愿来我府邸一趟?”

陈默一愣,下意识看向身边的沈知微,后者正挤眉弄眼地偷笑,顿时耳尖发红:“清鸢姐,这是……有何事?”

“自然是为了终南山矿场的事。”陈清鸢抬手拂去鬓边的碎发,虎头玉佩在胸前轻轻晃动,“我父亲近来整理旧物,翻出几卷隋末的《矿场防护图》,里面记着对付山匪、防范塌方的法子,正好能用到终南山。而且工兵调遣的细节,也得当面跟你说清楚,免得传话有误。”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我家就在靖安坊,离平康坊不远,府邸门口有两尊石狮子,很好找。你若忙完了矿场的事,便过来坐坐,也让你尝尝我母亲做的桂花糕——她总说,你们这些读书人,就爱这甜糯的吃食。”

李墨闻言,立刻笑道:“陈默,这可是好事!有陈将军的旧图,矿场的安全便多了一层保障,你务必去一趟。”

沈知微更是推了陈默一把:“陈兄快去!既能拿到防护图,又能吃桂花糕,这般美事可别错过了。”

陈清鸢看着陈默窘迫的模样,忍不住笑了,眼角的锐光柔和了许多:“放心,不是让你一个人来,沈兄若有空,也可一同前往。就当是同乡叙旧,顺便聊聊矿场的事,不用拘谨。”

“我就不去凑趣啦!”沈知微摆手,挤了挤眼睛,“我得回国子监整理旧矿图的抄本,免得卢修博士催更。陈兄一人去便好,记得把防护图好好带回来。”

陈默深吸一口气,点头应下:“好,酉时我一定到。”

“一言为定。”陈清鸢爽朗一笑,勒转马头,枣红马再次疾驰而去,银灰色的身影很快消失在朱雀大街的人流里,只留下马蹄踏过青石板的余音。

“陈兄,艳福不浅啊!”沈知微凑到陈默耳边,压低声音调侃,“陈清鸢姐可是长安城里有名的巾帼,多少王公贵族想登门拜访,都没这机会呢!”

陈默脸一红,抬手推开他:“别胡说,清鸢姐只是为了矿场的事。”话虽如此,心里却莫名有些期待——他与陈清鸢虽为同乡,却因常年分隔两地,见面寥寥,如今能借矿场之事相聚,倒也能好好叙叙旧。

柳三娘看着两人打闹的模样,笑着摇头:“陈姑娘性子直爽,又热心肠,陈默你去了府邸,可得好好请教防护图的事。那终南山虽有蛇王护脉,但山高林密,难免有意外,多些法子总是好的。”

李墨也叮嘱道:“陈将军曾戍守边疆多年,经验丰富,他的旧图定有大用。你若有不懂的地方,尽管开口请教,陈姑娘为人仗义,定会详细告知。”

一行人说说笑笑,往终南山矿场而去。陈默一路上却时不时想起陈清鸢的邀约,想起她腰间的虎头玉佩,想起她爽朗的笑声,指尖竟有些发烫——他忽然想起小时候在故乡,陈清鸢骑着小马,拿着木剑,护着他和其他孩童不被山匪欺负的模样,那时的她,也是这般英姿飒爽。

酉时将至,陈默辞别众人,独自往靖安坊而去。靖安坊的府邸大多气派,陈清鸢家更是显眼,两尊石狮子威风凛凛地立在门口,门楣上挂着“陈府”的金字牌匾,透着武将世家的威严。

刚走到门口,守门的亲兵就迎了上来:“可是陈默公子?我家小姐已等候多时了。”

陈默点头应下,跟着亲兵走进府邸。府内布局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雕梁画栋,反而在庭院里设了个小型练兵场,摆放着刀枪剑戟,阳光洒在兵器上,泛着冷光。穿过庭院,就闻到一阵淡淡的桂花香,陈清鸢正站在正厅门口等候,已换了一身月白色的襦裙,少了几分劲装的刚硬,多了几分温婉。

“你来了。”陈清鸢笑着迎上来,引他进厅,“我母亲听说你要来,特意做了桂花糕,还煮了雨前茶,快尝尝。”

正厅的桌上摆着一盘桂花糕,色泽金黄,散发着甜香,旁边的茶盏里,茶汤清澈,飘着几片茶叶。陈默坐下,拿起一块桂花糕放进嘴里,甜糯的滋味在舌尖化开,带着淡淡的桂花香,果然美味。

“防护图我已备好。”陈清鸢从书架上取出几卷图纸,递到陈默面前,“这是我父亲标注过的,你看这里,终南山的西坡容易塌方,得挖三道排水沟;还有这里,靠近矿场的山谷,是山匪常出没的地方,得派工兵驻守。”

陈默接过图纸,认真翻看起来。图纸上的标注详细,还有陈将军的亲笔注解,果然实用。他一边看,一边向陈清鸢请教不懂的地方,陈清鸢耐心解答,时不时说起父亲戍边的往事,言语间满是自豪。

夜色渐深,陈默起身告辞。陈清鸢送他到门口,递给他一个锦盒:“里面是桂花糕,你带回去给沈兄和李监他们尝尝。防护图你慢慢看,有不懂的地方,随时来问我。”

陈默接过锦盒,说了声“多谢”,转身往平康坊走去。手里的锦盒温热,带着桂花香,图纸上的标注清晰明了,他忽然觉得,这场府邸之约,不仅拿到了实用的防护图,更重拾了同乡的情谊——而这份情谊,也将和终南山的矿脉、军器监的神臂弩一样,成为守护大唐的力量。

唐长安三监记:弩机错银案·香囊寄意

陈默刚转身踏上石阶,陈清鸢忽然叫住他:“等等!”

夜色里,她快步上前,从腰间解下一个杏色锦囊,递到他面前。锦囊绣着简约的虎头纹样,针脚利落,没有过多繁复装饰,正合她武将世家的性子,边角还缀着一颗小小的银珠,与她虎头玉佩的纹路隐隐呼应。

“这是……”陈默愣在原地,指尖刚触到锦囊,就闻到一股淡淡的草药香,混着一丝桂花香,清新雅致。

“我母亲教我做的,里面装了艾草、菖蒲和少量雄黄粉。”陈清鸢语气坦然,眉眼间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腼腆,“终南山矿场蚊虫多,还有蛇虫鼠蚁,这香囊能驱虫避秽,你带在身上,也能安心些。”

这香囊上的虎头虽不繁复,却每一针都扎得扎实,眼尾的纹路是她对着父亲的玉佩反复描摹后绣的,边角的银珠是特意从母亲的旧首饰盒里拆下来的,为了练熟这简单的纹样,她前前后后拆了三次,指尖被针扎破了两处,还瞒着家人贴了创可贴。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绣得不好,你别嫌弃。本来想绣矿脉纹样,可我手笨,绣不成形,就改成虎头了——我父亲说,虎头能镇邪,也能护着你在矿场平安。”

陈默接过香囊,只觉得锦囊温热,仿佛还带着她的体温。他素来内敛,此刻更是耳根发烫,连话都说不连贯:“谢……谢谢清鸢姐,我、我一定好好带着。”

“不用谢。”陈清鸢摆摆手,爽朗的性子又显露出来,“你在矿场多费心,早日把神臂弩的铁矿备足,就是对我最好的谢礼。”她望着远处的夜色,忽然笑道,“小时候在故乡,你总跟在我身后,怕蛇怕虫,如今倒是敢去终南山挖矿了。这香囊你可得贴身带,别又像小时候那样,被毒虫咬得哭鼻子。”

陈默想起儿时往事,也忍不住笑了,心里的窘迫渐渐消散:“放心,我不会再哭鼻子了。等矿场安稳了,我给你带终南山的野山楂,小时候你最爱吃。”

“好啊,我等着。”陈清鸢眉眼弯弯,月光洒在她脸上,褪去了劲装的凌厉,多了几分柔和。她抬手看了看天色,“时候不早了,你快回去吧,路上小心。防护图有不懂的,明日可去军营找我。”

陈默握紧香囊,郑重地点头:“嗯,清鸢姐也早些歇息。”

转身离开陈府时,晚风带着香囊的草药香和桂花香,萦绕在鼻尖。陈默把锦囊贴身收好,能感受到里面草药的颗粒感,还有那针脚细密的纹路——他知道,这不是普通的香囊,里面藏着同乡的情谊,也藏着对矿场平安的期许。

回到平康坊的书舍,陈默刚进门,就被沈知微堵了个正着。“陈兄,陈清鸢姐给你带什么好东西了?”沈知微眼尖,一眼就瞥见他衣襟露出的香囊边角,“这香囊真别致,绣的是虎头吧?果然符合陈姑娘的性子!”

陈默耳尖一红,把香囊拿出来给众人看:“里面装着驱虫的草药,清鸢姐怕矿场蚊虫多,特意送给我的。”

陈松年看着香囊,笑着点头:“清鸢这孩子,看着大大咧咧,心思倒细。这草药配比得宜,确实能驱虫避秽,你贴身带着,我们也放心。”

柳三娘凑过来,摸了摸香囊的针脚:“绣得很实在,没有花里胡哨的,正好适合矿场用。陈姑娘真是个难得的女子,既有武将的利落,又有女子的细腻。”

李墨也笑道:“有了这香囊,又有陈将军的防护图,陈默在矿场便多了两层保障。看来这府邸之约,真是收获满满。”

陈默握紧香囊,心里暖暖的。他知道,这小小的锦囊里,装着的不仅是草药,更是众人对矿场的期盼,对大唐边疆的牵挂。

陈默刚接过香囊,厅外就传来一阵温和的笑语:“清鸢,贵客来了怎么不通报一声?”

只见一位身着石青色缠枝纹襦裙的妇人款款走来,鬓边插着支素银簪,眉眼温婉如春日杨柳,正是陈清鸢的母亲苏婉娘。她虽已年过四十,却身姿端庄,手上带着常年做针线活留下的薄茧,笑容里满是慈爱,说话时声音轻柔却自有分量:“这便是陈默贤侄吧?小时候见过你一次,如今都长这么大了,果然一表人才。”

苏婉娘身后跟着两个身形挺拔的青年,皆是银灰色武将常服,腰间佩着同款虎头玉佩。左侧大哥陈瑾,二十五岁,面容刚毅,眉峰间带着几分征战沙场的沉稳,左额角一道浅浅的疤痕,是早年随父戍边时留下的,他双手背在身后,目光锐利却不逼人,透着武将的严谨;右侧二哥陈策,二十三岁,性子更显爽朗,嘴角常带笑意,眼神灵动,腰间佩刀的刀穗随风轻摆,举手投足间满是少年意气。

最后跑进来的是十四岁的妹妹陈清玥,穿一身桃粉色撒花罗裙,梳着灵动的双丫髻,发间缀着珍珠串,像只活泼的小蝴蝶。她扑到陈清鸢身边,好奇地盯着陈默手里的香囊,眼睛亮晶晶的:“姐姐,这是你给陈默哥哥绣的吗?虎头绣得真好看!比我上次绣的帕子强多了!”

“玥儿别胡闹。”苏婉娘轻拍了下小女儿的肩头,笑着对陈默道,“贤侄莫见怪,小女被我们惯坏了,性子跳脱。你远道而来,快尝尝我刚煮的雨前龙井,配着桂花糕正合适。”

陈瑾走上前,对着陈默拱手:“陈默贤侄,久仰大名。听闻你帮军器监找到了终南山旧矿点,还算了矿道坡度,真是少年有为。”他语气沉稳,目光落在桌上的防护图上,“父亲的旧图你可得仔细看,终南山西坡的地质不稳,早年我随父亲去过一次,遇过小规模塌方,排水沟一定要挖深些。”

二哥陈策则拍了拍陈默的肩膀,爽朗一笑:“贤侄不用拘谨!咱们都是同乡,又是世交,往后矿场有任何需要,尽管开口!我麾下有一队亲兵,最擅长山林巡逻,明日我就带他们去终南山,帮你守住矿场外围,绝不让吐蕃探子和山匪靠近!”

陈清玥凑到陈默身边,踮着脚看他手里的香囊:“陈默哥哥,这香囊里装的是什么呀?闻着香香的。姐姐说你要去矿场,那里有蛇对不对?我这里有个平安符,是庙里求来的,也给你带上!”说着就从腰间解下一个小小的红布锦囊,塞到陈默手里。

陈清鸢笑着拉住妹妹:“玥儿,别总缠着陈默哥哥。他还要看防护图呢,耽误了矿场的事可不好。”

苏婉娘端来茶盏,眼神里满是关切:“贤侄,矿场辛苦,你既要算矿脉,又要顾着安全,千万保重身体。我给你备了些伤药和干粮,待会儿让清鸢给你装上,万一在山里受了小伤,也好及时处理。”

陈默看着眼前和睦的一家人,心里暖暖的。苏婉娘温婉持重,陈瑾沉稳可靠,陈策爽朗仗义,陈清玥活泼可爱,再加上爽朗利落的陈清鸢,这武将世家的家风,既有铁骨铮铮的豪迈,又有温情脉脉的暖意。

“多谢伯母,多谢两位兄长,还有清玥妹妹。”陈默起身拱手,语气真诚,“有陈家的相助,终南山矿场定能安稳顺遂。等矿场步入正轨,我一定带些上好的铁矿石来,给两位兄长打造趁手的兵器。”

陈策眼睛一亮:“那可太好了!我正想换一把新刀,贤侄算学厉害,打造兵器时定能帮着算准配重,比军器监的匠人还靠谱!”

苏婉娘笑着摇头:“你啊,就知道舞刀弄枪。贤侄是读书人,哪能总麻烦人家?”话虽如此,眼里却满是欣慰。

夜色渐浓,陈默起身告辞时,苏婉娘让陈清鸢装了满满一个食盒,里面有桂花糕、伤药、干粮,还有陈清玥塞的平安符。陈瑾亲自送他到府门口,又叮嘱道:“矿场若遇紧急情况,可点燃三堆烟火,我在军营看到后,即刻带亲兵驰援。”

陈策则拍着胸脯道:“贤侄放心,明日一早我就带人防守矿场外围,保准让你安安心心采矿!”

陈默握着食盒,腰间系着陈清鸢送的香囊,手里攥着陈清玥的平安符,只觉得浑身都充满了力量。他回头望了眼灯火通明的陈府,苏婉娘和陈清鸢、陈清玥站在门口挥手,陈瑾和陈策则肃立一旁,身影在月光下格外挺拔。

这陈府的家声,既有武将世家的忠勇豪迈,又有寻常人家的温情脉脉。而这份情谊与助力,也将和终南山的矿脉、军器监的神臂弩一起,化作守护大唐边疆的坚实力量,在长安的夜色里,悄然汇聚、沉淀。

第二日清晨,陈默带着防护图和香囊,早早来到终南山矿场。刚到矿场,就见陈策带着一队亲兵守在入口,银灰色劲装在晨光里泛着冷光,腰间佩刀的刀穗随风轻摆:“陈默贤侄,我按约定带亲兵来护矿!昨夜已在矿场外围布了岗,凌晨截获两名吐蕃探子,从他们身上搜出的地图,竟标注着矿场的大致方位,幸好来得及时!”陈默握着腰间的香囊,心里一暖,刚要道谢,就见秦老丈快步走来:“李监!西坡的排水沟没白挖!昨夜下了场急雨,要是按原先的深度,矿道准得积水,多亏了陈大郎(陈瑾)提醒,现在沟里的水顺着山势流走,半点没影响采矿!”

他把香囊系在腰间,草药的清香驱散了矿场的铁腥气和硫磺味。干活时,每当闻到这股香气,他就想起陈清鸢爽朗的笑容,想起她的叮嘱,手上的劲头也更足了。

一日午后,五六名山匪趁亲兵换岗的间隙靠近矿场,刚到硫磺矿脉附近,就见蛇王突然从贫矿区游出,水桶粗的身子盘在路口,青鳞在阳光下泛着冷光,信子吞吐间带着硫磺的气息。山匪本就迷信,见这通人性的大蛇拦路,以为是矿场的守护神显灵,吓得扔下兵器仓皇而逃。事后匠人都说:“蛇王和咱们心有灵犀,也是在护着大唐的铁矿呢!”

后来,终南山矿场果然没再遇到蚊虫叮咬的麻烦,连蛇王都似乎对这香囊的气味格外温和,从未靠近过采矿的匠人。陈默时常摸着腰间的香囊,心里明白,这大唐的安稳,不仅有铁骨、匠心和文脉,更有这些藏在细节里的温暖与情谊,一点点汇聚起来,便成了坚不可摧的力量。

半月后,安西都护府的捷报快马送抵长安,军器监的正厅里,李墨展开捷报,声音洪亮:“安西大捷!神臂弩重创吐蕃骑兵,三战三胜,粮道安然无恙!都护大人特意提了,神臂弩的韧度和射程远超预期,多亏了终南山的高纯度铁矿!”

众人围拢过来,苏景明手里还捏着柳三娘刚打磨好的弩机零件,笑着说:“这是少府监、国子监、军器监,还有陈府众人一起的功劳!”陈清鸢腰间的虎头玉佩晃了晃,眼底满是笑意:“陈家世代从军,能为边疆出份力,是咱们的荣耀。”陈默摸着腰间的香囊,想起陈清玥的平安符、陈瑾的提醒、陈策的护矿,心里暖暖的。秦老丈和柳三娘相视一笑,矿场的烟火气、锤凿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

阳光透过军器监的窗棂,照在捷报上,也照在每个人的脸上。三监的协作、匠人的匠心、武将的忠勇、同乡的情谊,一点点汇聚起来,终成大唐万里河山的安稳底色。而终南山的铁矿还在开采,军器监的炉火还在燃烧,长安的故事,也将在这份“同心协力”中,继续书写下去。

长安游·四女赏春

暮春的长安城浸在暖光里,朱雀大街的青石板被朝阳晒得发烫,两旁的杨柳垂着绿丝绦,风一吹就扫过行人的衣袖。陈清鸢挎着绣满桃花的布包,步子迈得最大,爽朗的笑声惊飞了檐下的燕子:“沈知意、林晚星、谢舒宁,快些!听说西市的杂耍班子今日开演,去晚了可就没好位置了!”

沈知意跟在后面,手里攥着张皱巴巴的长安舆图,细眉微蹙:“清鸢慢着点,舆图说西市在朱雀大街西侧,咱们可别走错了——我还想尝尝孙记的胡麻饼,昨儿听人说刚出炉的饼脆得掉渣。”她性子细心,出门前特意打听了长安的美食与景致,布包里还塞着油纸,预备着打包小吃。

林晚星蹦蹦跳跳地走在中间,眼睛直勾勾盯着街边的糖画摊,指尖都快戳到那只晶莹的龙形糖画上了:“先买糖画嘛!你看那糖画师傅的手艺,画得跟真的一样!宁儿,你要不要选只兔子?”她最是活泼,见着新鲜玩意儿就挪不开脚。

谢舒宁性子文静,跟在最后,手里把玩着枚小巧的玉佩,目光落在街边的皮影戏棚上。那棚子挂着色彩鲜艳的皮影,锣鼓声隐约传来,她轻声道:“皮影戏好像也开演了,演的是《霸王别姬》,我娘以前总说长安的皮影最地道。”

四人说说笑笑,刚拐进西市巷口,就被杂耍班子的喝彩声吸引。只见场中央,一个壮汉正耍着流星锤,铁链带着铜锤“呼呼”作响,引得围观者阵阵叫好。陈清鸢挤到前排,拍着手喊:“好!再来一个!”沈知意则拉着林晚星和谢舒宁,在旁边的孙记饼肆买了四块胡麻饼,热乎的饼面撒着白芝麻,麦香混着油香直往鼻尖钻。

“快尝尝!”沈知意递过饼,“刚出炉的,还脆着呢。”林晚星咬了一大口,芝麻渣掉在衣襟上都没顾上擦:“好吃!比咱们家乡的饼香多了!”谢舒宁小口咬着,眼神却没离开不远处的首饰铺,铺子里陈列着银簪、玉镯,阳光照在上面泛着温润的光。

陈清鸢看出她的心思,拉着她往铺子里走:“宁儿,喜欢就看看,咱们难得来长安,买件首饰当纪念。”铺老板见是四位姑娘,热情地招呼:“姑娘们看看,这银簪是苏绣工艺,上面的桃花是一针一针绣上去的,最衬姑娘家。”谢舒宁拿起一支绣着细梅的银簪,簪头小巧精致,脸颊微微泛红。

沈知意帮她拢了拢头发,笑着说:“这支正好配你的襦裙,买了吧。”林晚星则在一旁挑着玉佩,嘴里念叨:“我要选块刻着小老虎的,看着威风!”

待四人逛到日头偏西,布包里已塞满了糖画、胡麻饼、小首饰,连谢舒宁都买了支心仪的银簪。陈清鸢揉着酸胀的腿,提议道:“前面有个茶摊,咱们歇会儿,喝点酸梅汤解解渴?”

茶摊老板端来四碗冰镇酸梅汤,酸甜的滋味顺着喉咙滑下,驱散了满身燥热。林晚星晃着碗,望着远处夕阳下的朱雀门,叹道:“长安真热闹,比咱们家乡有意思多了。”沈知意点点头,翻开舆图:“明日咱们去大雁塔,听说站在塔上能看见整个长安城的景致。”

陈清鸢一拍大腿:“好!再去尝尝长安的羊肉泡馍,我听人说,不吃羊肉泡馍,就不算来过长安!”谢舒宁笑着点头,指尖摩挲着新发间的银簪,夕阳的余晖落在她脸上,映出满满的笑意——这场长安之行,才刚刚开始,还有更多的热闹与美好,在等着她们去探寻。

长安游·姑母家暖

三月廿一暮色渐沉,夕阳把朱雀大街的影子拉得老长。陈清鸢提着装满小吃的布包,领着三人往姑母家去:“我姑母陈月娥在长安住了二十年,家就在西市附近的巷子里,离咱们逛的地方近得很,明日出门也方便!”

拐进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老巷,巷口的石榴树开得正艳,红灯笼似的花骨朵坠在枝头。走到巷中段,一扇朱漆木门映入眼帘,门楣上挂着块“陈府”的小木牌,边缘磨得发亮。陈清鸢抬手敲门,没过片刻,门就被拉开,一个穿着藏青布衫、鬓边插着银簪的中年妇人探出头,正是陈月娥。

“清鸢!可算来了!”陈月娥一眼就瞧见了领头的侄女,脸上立刻堆起笑,伸手接过她手里的布包,“快进来,外面晒得慌!沈知意、林晚星、宁儿,一路辛苦了吧?”她认得另外三人,小时候曾随陈清鸢去过家乡,此刻拉着她们的手往院里让,语气热络得很。

院子不大却收拾得干净,墙角种着几株月季,窗台下摆着腌菜坛子,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酱菜香。“姑母,您还腌着家乡的萝卜干呢?”陈清鸢凑到坛子边闻了闻,笑得眼睛眯成缝,“我可惦记这味儿好久了!”

陈月娥拍了拍她的手背:“知道你爱吃,特意给你留了一坛。你们先坐,我去给你们端酸梅汤,刚冰在井里的,解解暑。”说着就往厨房去,裙摆扫过院中的石板,留下轻快的声响。

沈知意打量着堂屋,靠墙的八仙桌上摆着青花瓷瓶,插着几枝新鲜的柳枝,墙角的竹椅擦得锃亮:“姑母家真整洁,比客栈住着舒服多了。”林晚星已经跑到院中的石榴树下,踮着脚够花骨朵,被陈月娥从厨房出来撞见,笑着嗔道:“这丫头还是这么皮,石榴花要留着结果呢,可不能摘。”

谢舒宁坐在竹椅上,指尖轻轻摸着椅面的纹路,轻声道:“姑母家的院子真雅致,住着安心。”陈月娥端来四碗酸梅汤,放在石桌上:“你们小姑娘家,出门在外住客栈总不方便,姑母这儿有三间厢房,清鸢跟我睡,沈知意、林晚星、宁儿每人一间,被褥都是新晒过的,干净得很。”

四人捧着酸梅汤喝得畅快,酸甜的滋味驱散了满身疲惫。陈清鸢说起下午逛西市的趣事,讲起杂耍班子的流星锤,林晚星抢着说胡麻饼的香,沈知意补充着明日去大雁塔的计划,谢舒宁则轻声提了句皮影戏的精彩,陈月娥坐在一旁听着,时不时插句话,提醒她们明日出门带好水,大雁塔人多要互相照看。

晚饭时,陈月娥端上了满满一桌子菜:长安特色的葫芦鸡外酥里嫩,酸汤鱼的酸辣鲜香扑鼻,还有家乡风味的炒青菜、腌萝卜干,满满都是烟火气。林晚星捧着碗,筷子不停地往嘴里送:“姑母您做的菜太好吃了,比外面馆子还香!”

陈月娥笑得合不拢嘴:“爱吃就多吃点,往后几日姑母天天给你们做长安特色菜,让你们尝尝地道的长安味。”

饭后,陈月娥领着三人去看厢房。每间房都收拾得干净整洁,床上铺着浆洗得发硬的白床单,叠着带着阳光味的被褥,窗台上还摆着一小盆薄荷,清新的香气萦绕鼻尖。“晚上天凉,盖好被子,有什么需要就喊我。”姑母叮嘱道。

陈清鸢跟着姑母回了主屋,沈知意、林晚星、谢舒宁则在各自的房间整理东西。林晚星把白天买的老虎玉佩摆在床头,沈知意翻开舆图,再确认一遍明日的路线,谢舒宁则小心翼翼地把新买的银簪放在梳妆盒里。

夜深了,老巷里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四人躺在舒适的被褥里,想着白日的热闹,盼着明日的大雁塔之行,嘴角都带着笑意。姑母家的温暖,让这场长安之旅,多了几分家的归属感。

长安游·雁塔寻春

天刚蒙蒙亮,姑母陈月娥就起了床。卯时初刻(约清晨5点),晨光熹微。

厨房的烟囱冒着袅袅青烟,案板上摆着刚揉好的面团,锅里的小米粥咕嘟咕嘟冒泡,混着煎蛋的香气,把睡梦中的四个姑娘都勾醒了。

“快起来洗漱,”陈月娥端着粥走进院子,见林晚星揉着眼睛扒着门框,笑着招手,“今日去大雁塔,得赶早,不然人多了挤不上塔。”

林晚星揉着眼睛扒着门框,衣襟上还沾着昨日掉的芝麻渣;谢舒宁对着铜镜仔细簪好新买的梅花银簪;沈知意已将舆图摊在石桌上,指尖顺着朱雀大街的路线轻划;陈清鸢利落地束紧腰间虎头玉佩的绦带,扬声催促:“动作快些!辰时前得到慈恩寺,否则登塔要排长队!”

四人麻利地收拾妥当,围着石桌吃早餐。沈知意掏出舆图,指着大雁塔的位置:“从姑母家出发,穿过两条巷就到朱雀大街,坐马车半个时辰就到慈恩寺了。”陈清鸢咬着煎蛋,含糊道:“不用坐马车!走路去才有意思,还能再看看街边的景致。”

林晚星举双手赞成:“对!我还想再买个糖画,昨天那个龙形的,没舍得吃完!”谢舒宁轻轻点头,手里的粥勺慢了些:“走路也好,能仔细看看长安的街景。”

出了老巷,晨光正好,朱雀大街上已经热闹起来。卖早点的摊贩吆喝着,挑着花担的小贩走过,留下一路花香。林晚星果然拉着谢舒宁钻进糖画摊,这次选了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举在手里舍不得吃。陈清鸢则被街边卖风筝的吸引,指着一只沙燕风筝:“咱们登完塔,去曲江池放风筝好不好?”

沈知意一边对照舆图引路,一边叮嘱:“别走远了,跟着我,慈恩寺快到了。”

远远就望见慈恩寺的黄瓦红墙,山门处的香炉飘着香烟,香客络绎不绝。进了寺门,大雁塔巍峨地立在庭院中央,青砖塔身刻着岁月的痕迹,飞檐下挂着铜铃,风一吹叮当作响。“这塔可真高!”林晚星仰着脖子,手里的糖画都快举到头顶了。

陈月娥提前托人打了招呼,四人不用排队就能登塔。楼梯狭窄陡峭,陈清鸢走在最前面,时不时回头扶谢舒宁一把;沈知意跟在中间,提醒大家小心脚下;林晚星性子急,却也耐着性子慢慢爬,嘴里还数着台阶:“一、二、三……这塔居然有这么多层!”

爬到顶层时,阳光正好穿透窗棂。长安全景尽收眼底:朱雀大街像条黑色的丝带,两旁的房屋鳞次栉比,远处的曲江池泛着粼粼波光,杨柳依依,桃花灼灼。谢舒宁掏出随身携带的纸笔,低头勾勒起塔下的景致,笔尖沙沙作响;沈知意拿出帕子,仔细擦了擦窗棂,让大家看得更清楚;陈清鸢趴在窗边,指着远处的城墙:“你看那城墙,多气派!”

林晚星举着糖画,忽然惊呼:“那边有好多人在划船!是曲江池吧?”

下了塔,四人在慈恩寺里闲逛。大雄宝殿的佛像庄严肃穆,谢舒宁双手合十,默默祈福;林晚星好奇地围着碑刻转,指着上面的字迹问沈知意:“这些字是什么意思呀?”沈知意耐心解释:“这是《大唐三藏圣教序》,是为了纪念玄奘法师译经而刻的。”

陈清鸢则被寺外的小吃摊吸引,拉着大家买了长安特色的甑糕,糯米混着红枣、芸豆,甜糯可口。“比胡麻饼还好吃!”林晚星吃得满嘴香甜,嘴角沾着糯米粒。

傍晚回到姑母家,四人还意犹未尽。陈月娥早已备好晚餐,臊子面的香气扑面而来,红油汪汪的面条上撒着葱花、肉末,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今日登塔累了吧?”姑母给每人盛了一碗面,“多吃点,补补力气。”

饭桌上,大家叽叽喳喳分享着白日的见闻。谢舒宁拿出画好的大雁塔速写,线条细腻,连飞檐上的铜铃都画得栩栩如生;林晚星展示着新买的小佛像挂件,说是给家里弟弟带的;沈知意则在舆图上标记好今日的路线,规划着明日去曲江池的行程。

陈清鸢扒着面条,突然提议:“明日去曲江池放风筝,再尝尝那里的凉糕!姑母,您跟我们一起去好不好?”

陈月娥笑着摇头:“你们小姑娘家玩得痛快,我就不去凑热闹了。给你们准备些干粮和水,路上带着。”

夜色渐浓,老巷又恢复了宁静。四人躺在柔软的被褥里,想着明日的曲江池之行,连梦里都飘着桃花香和甜糯的甑糕味。这场长安游,藏着看不完的景致、尝不尽的美食,还有说不完的欢喜。

第二日天刚亮,姑母陈月娥就备好了行囊,里面装着凉糕、酸梅汤和干净的帕子:“曲江池今日有春宴,人肯定多,你们顺着朱雀大街往南走,半个时辰就到,记得互相照看。”

陈清鸢早已换好劲装,背上昨日买的沙燕风筝,拍着胸脯道:“姑母放心!有我在,保管姐妹们平平安安,玩得痛快!”

沈知意揣好舆图,细心地给每人递了把油纸伞:“今日日头烈,万一下雨也能挡挡。”林晚星蹦蹦跳跳地凑过来,手里举着个刚买的蝴蝶风筝:“清鸢姐,咱们待会儿比谁的风筝飞得高!”谢舒宁背着画夹,轻声附和:“曲江池的春景正好,我想画下湖边的杨柳。”

四人出了巷口,晨光暖融融的,朱雀大街上行人熙攘。林晚星被街边卖花的小贩吸引,买了四枝新鲜的桃花,每人一枝插在发间,桃红色的花瓣衬得姑娘们眉眼愈发娇艳。陈清鸢不太习惯戴花,随手别在衣襟上,引得沈知意轻笑:“清鸢姐,这样也好看。”

一路说说笑笑,很快就到了曲江池。湖面波光粼粼,岸边杨柳依依,粉色的桃花落了一地,像铺了层花瓣毯。不少游人泛舟湖上,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岸边的空地上,有人放风筝,有人弹琵琶,热闹非凡。

“咱们先放风筝!”陈清鸢拉着林晚星跑到空地上,熟练地迎着风放线,沙燕风筝晃晃悠悠地升上天空。林晚星也学着她的样子,可蝴蝶风筝总往地上栽,急得她直跺脚:“清鸢姐,你快来教教我!”

陈清鸢笑着走过去,手把手教她调整线轴:“风大的时候放线,风小了就收点,手要稳。”在她的指导下,蝴蝶风筝终于飞了起来,和沙燕风筝在天空中遥遥相对。

沈知意找了处阴凉的柳树下,铺开帕子,把凉糕和酸梅汤摆出来:“累了就过来歇歇,尝尝姑母做的凉糕。”谢舒宁则坐在一旁,打开画夹,笔尖轻挥,开始勾勒曲江池的春景——远处的画舫、岸边的垂柳、空中的风筝,都被她细细绘入画中,笔触细腻,意境清雅。

林晚星玩累了,跑过来抓起一块凉糕塞进嘴里,甜糯的滋味在舌尖化开:“好吃!比昨日的甑糕还甜!”她拿起酸梅汤喝了一口,又跑去看谢舒宁画画,忍不住惊叹:“舒宁姐,你画得也太像了!连风筝上的花纹都画出来了!”

陈清鸢放完风筝,也走过来歇脚,拿起一块凉糕,看着谢舒宁的画:“舒宁,你这画要是拿去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谢舒宁脸颊微红,轻声道:“就是随便画画,留个纪念。”

沈知意翻着舆图,提议道:“前面有个曲水流觞的景点,据说仿照古人雅集的样子,咱们去看看?”林晚星立刻举手赞成:“好呀好呀!我听说还能作诗呢,虽然我不会,但我想看看别人怎么写!”

四人收拾好东西,往曲水流觞的方向走去。路上,林晚星瞥见有小贩在卖糖葫芦,又拉着陈清鸢买了几串,分给大家。谢舒宁咬了一口,酸甜的滋味让她眉眼弯起;沈知意则小心地咬着,生怕糖汁滴在襦裙上。

到了曲水流觞的地方,果然有不少文人墨客围坐水边,酒杯顺着水流漂动,有人接到酒杯就即兴作诗,引来阵阵喝彩。沈知意看得入神,忍不住轻声念起其中一首,声音清脆;陈清鸢虽不懂诗,却也觉得氛围雅致;林晚星则凑在旁边,好奇地看着酒杯漂流;谢舒宁则拿出纸笔,把喜欢的诗句记了下来。

夕阳西下时,四人依依不舍地离开曲江池。林晚星的绣包里又多了几件小玩意儿,谢舒宁的画夹里添了新的画作,沈知意的舆图上又多了几个标记,陈清鸢的风筝线轴也缠满了线。

回到姑母家,陈月娥早已备好晚餐,闻到她们身上的花香和墨香,笑着问:“今日玩得尽兴?”四人围着桌子,叽叽喳喳地分享着曲江池的趣事,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意。这场长安之旅,不仅有看不完的美景,更有姐妹们相伴的欢喜,成为了她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长安游·文韵闲行

清鸢踩着晨光出了姑母家的朱漆门,银灰色窄袖劲装衬得她身形愈发高挑挺拔,腰间的虎头玉佩随着步子轻轻晃动——那是父亲陈烈在她及笄时所赐,玉佩上的虎纹刻得刚劲,是陈家武将世家的象征。她眉眼锐利如鹰,却在瞥见巷口卖花小贩时,眼角弯起一抹爽朗笑意,抬手就买了枝带露的红梅,随手别在衣襟上,刚硬中添了几分娇俏。

“知意、舒宁、晚星,快些!”她回头招呼着姐妹们,声音清亮如钟,“坐马车多没意思,咱们徒步走朱雀大街,我带你们去吃巷尾那家藏得深的肉夹馍,比西市的还香!”

她虽出身武将世家,家境殷实到出行有马车、随从簇拥,却偏不爱那些排场。此刻大步走在青石板路上,双手背在身后,步履稳健,偶尔还会弯腰帮谢舒宁拂去裙摆上的草屑,或是拉住蹦蹦跳跳的林晚星,生怕她撞上街边的货郎。路过兵器铺时,她下意识停住脚步,目光落在橱窗里的铁弓上,指尖微微发痒——在家时,她的骑射功夫连父亲的亲兵都赞不绝口,这趟出来没带兵器,倒有些手痒。

“清鸢姐,你看那糖画摊!”林晚星拽着她的衣袖指向街边,清鸢顺势回头,见那糖画师傅正勾勒出一只威风凛凛的老虎,立刻笑了:“这老虎画得不及我爹给的玉佩精神!”说着从腰间摸出碎银,“老板,给我画只虎头,要跟我这玉佩一个模样!”

她说话时腰板挺直,举手投足间带着武将后代的利落,却又没半分骄矜。沈知意拿着舆图核对路线时,她就站在一旁护着姐妹,目光警惕地扫过往来人群,生怕有小偷小摸之辈;谢舒宁轻声问她长安的风土人情,她也耐心解答,说起父亲当年在长安戍边的往事,眼神里满是自豪。

“前面就是肉夹馍铺了!”清鸢领着众人拐进一条窄巷,巷子里飘着浓郁的肉香,“这家店的老板以前是我爹的部下,做的肉夹馍外酥里嫩,卤汁浇得足,保管你们爱吃!”

老板见了她,立刻热情地迎上来:“清鸢小姐,好久没见你了!还是老样子,四个肉夹馍,多放卤汁?”清鸢笑着点头,回头对姐妹们道:“你们尝尝就知道,这才是长安最地道的烟火味,坐马车可尝不到这份热闹!”

她接过热乎乎的肉夹馍,先递给谢舒宁和沈知意,又塞给林晚星一个,自己才咬了一大口,卤汁顺着嘴角流下,她毫不在意地用手背擦了擦,笑得愈发爽朗:“怎么样?我说得没错吧!逛长安就得这样,脚踩青石板,嘴尝市井味,才不算白来!”

阳光透过巷子里的树枝落在她身上,银灰色劲装泛着淡淡的光,虎头玉佩在胸前晃动,映着她眉眼间的鲜活与坦荡——既有武将世家的刚劲,又有少年人的鲜活,在长安的市井烟火中,活成了最亮眼的模样。

肉夹馍的卤香还在舌尖萦绕,清鸢刚提议去碑林看看,沈知意就从袖中掏出叠得整齐的舆图,指尖顺着青石板路的纹路指点:“从这条窄巷穿出去,往东北走半里路就是碑林,那里藏着不少隋唐碑刻,我爹常说‘读碑如读史’。”她细眉微蹙,认真核对路线,月白色绣暗纹襦裙的衣角轻轻扫过地面,鬓边的羊脂玉簪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刚进碑林,林晚星就被门口的石狮子吸引,蹦蹦跳跳地凑过去摸狮头,双丫髻上的珍珠串随着动作叮当作响:“知意姐,这狮子是不是跟书上写的‘镇宅神兽’一样呀?”她眉眼弯弯,笑起来的两个梨涡嵌在莹白的肌肤上,格外娇俏。说话间,她从绣包里掏出个小巧的石狮子摆件,跟眼前的石狮比对,“你看我昨儿买的这个,像不像缩小版?”

谢舒宁背着画夹,缓步跟在后面,目光落在碑刻的字迹上。她穿的淡青色素裙衬得气质愈发清雅,松松挽起的发髻上,木簪轻轻晃动,衣襟上的兰草香囊散发着淡淡的清香——那是她出发前亲手缝制的,兰草取“君子如兰”之意。她停下脚步,对着一块《九成宫醴泉铭》碑驻足,指尖无意识地描摹着碑上的楷书笔画,轻声道:“这欧体字果然刚劲挺拔,难怪父亲总让我临摹。”

沈知意走到她身边,轻声背诵起碑文:“‘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于九成宫……’”她声音清澈,字字珠玑,目光扫过碑刻上的残痕,补充道,“这碑是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记载的是唐太宗在九成宫发现醴泉的事,距今已有百余年了。”说着,她从随身的纸笔中抽出一张,飞快地记下碑文中的名句,字迹娟秀工整。

林晚星对碑文兴趣不大,却被旁边卖印章的小贩吸引。她挑了枚小巧的青田石印章,刻上“晚星”二字,又给姐妹们各选了一枚,递到谢舒宁手里时,眼睛亮晶晶的:“舒宁姐,你可以用这印章盖在画稿上,多别致呀!”她花钱时干脆利落,却没半分张扬,只是笑着说“这点小东西,大家留个纪念”。

谢舒宁接过印章,指尖触到冰凉的石面,脸颊微红,轻声道谢。她打开画夹,对着碑刻开始勾勒,笔尖沙沙作响,将碑刻的古朴与周围的景致巧妙融合。清鸢凑过来看了两眼,忍不住赞叹:“舒宁,你这画把碑刻的精气神都画出来了!”

沈知意则在一旁细细观察碑刻的纹路,时不时和谢舒宁讨论字体结构:“这碑的撇画收锋利落,你看这里的转折,刚柔并济。”她心思细腻,连碑刻上的风化痕迹都不放过,一一记录在纸上。

茶摊老板还端来刚出锅的黄桂柿子饼,外皮酥脆得掉渣,内里裹着甜糯的柿子泥,撒着金黄的桂花,咬一口满是甜香。林晚星迫不及待拿起一块,结果糯米柿子泥粘在嘴角,谢舒宁见状,笑着掏出帕子帮她轻轻擦掉:“慢点吃,没人跟你抢。”沈知意则拿起一块,细细品味:“这黄桂柿子饼果然名不虚传,比家里的糕点多了几分果香。”清鸢咬着饼,指着不远处的印章摊:“吃完咱们去挑印章,方才听老板说,能刻上咱们的名字,正好留作纪念。”

日头渐高,林晚星拉着大家去旁边的茶摊歇脚。她点了四碗冰镇酸梅汤,又从绣包里掏出糖画分给众人:“快尝尝,这是我刚买的梅花糖画,跟清鸢姐衣襟上的红梅一样好看!”她叽叽喳喳地说着刚才看到的新鲜事,从卖货郎的奇巧玩意儿,到碑林中遇到的白发老者,说得眉飞色舞。

谢舒宁小口喝着酸梅汤,手里摩挲着新得的印章,轻声说:“碑林的字真好,我想多留几日,把喜欢的碑刻都临摹下来。”沈知意立刻点头:“我陪你,我还想找找《兰亭集序》的摹本,家里的藏书里缺了这一卷。”

清鸢拍着桌子道:“没问题!咱们先逛完芙蓉园,接下来几日就陪你们泡在碑林!”林晚星举双手赞成:“好呀好呀!芙蓉园里有游船,还能看歌舞,肯定有意思!”

茶摊的风带着淡淡的墨香和糖甜味,四个姑娘围坐在一起,说着各自的心愿。沈知意的纸上记满了碑文名句,林晚星的绣包里又多了新的小物件,谢舒宁的画夹里添了碑刻速写,清鸢的虎头玉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长安的春日里,她们带着各自的性情与热爱,把旅途的欢喜,一笔一画、一言一行地,刻进了时光里。

三月廿七,四人辞别姑母陈月娥。姑母塞给每人一个绣着桃花的布包,里面装满了她亲手做的黄桂柿子饼和萝卜干,反复叮嘱:“路上小心,到家记得给我捎封信。”陈清鸢从马车上取下四把亲手打磨的小匕首,刀柄缠着防滑的棉线:“这匕首虽小,却锋利得很,你们带着护行,遇到麻烦也能防身。”沈知意递上装订整齐的诗笺,上面抄满了长安古迹的诗句:“这是我连夜抄的,你们回去后,看着诗笺就能想起长安的日子。”林晚星的绣包里鼓鼓囊囊,装满了她挑选的小摆件:“这是给你们的纪念品,我特意选了同款的小老虎,咱们一人一个!”谢舒宁则拿出四幅速写,每幅都画着一人在长安的场景:“清鸢姐在曲江池放风筝,知意姐在碑林读碑,晚星妹在糖画摊前笑,还有咱们四人在大雁塔下的合影。”

马车驶离老巷时,姑母还站在门口挥手,巷口的石榴花正开得艳。林晚星扒着车窗,望着渐渐远去的长安城楼,眼眶泛红:“明年春日,咱们还来长安好不好?”陈清鸢拍着她的肩,笑着点头:“好!明年咱们再登大雁塔,再逛曲江池,再吃黄桂柿子饼!”沈知意和谢舒宁相视而笑,手里的诗笺和速写,仿佛还带着长安的晨光与花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