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其他 > 故乡故事 > 第97章 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

故乡故事 第97章 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

作者:水里有小鱼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11-08 08:11:07

李东升认定了这个大哥,一面干活一面说说笑笑,光景觉得这人有文化有见识,也愿意跟他说话,两人兴致勃勃,干活好像也不觉得累了。

光明看着这两个一直说话的人,觉得真是不可理喻,干活不够累吗,还有兴致说这么多话,腿脚都拖不动了。

李东升看着这兄弟俩也感到奇怪,大哥又高又壮,身上似乎有无穷无尽的力气,弟弟看着也高大,却是一副花架子,干一点活就哭天喊地,时时处处偷奸耍滑,真是一个娘生的吗?

郝光景不好意思跟李兄弟说,是一个娘生的,但娘啥也没教过,全靠自己野蛮生长。

天越来越冷,盐碱滩上的活计很苦很累。但时间过半以后,大家基本都适应了这样的劳动强度,也就不觉得累了。

只是粮食、衣服消耗得太快,粮食好说,还有大部队保证供应,可衣服鞋子是自己准备的,公家不给供给。

光景一来就发现了翠花塞给他的三双鞋,有一双是新的,光景不舍得穿,还是藏在了包裹的最里面,准备出夫结束后带回家。

果真费鞋,也不知道是用力过大还是这盐碱地格外腐蚀衣物,光景的一双鞋很快就露脚趾了,于是换了另一双。

李东升并没有准备第二双鞋,所以,在时间过半的时候,他的鞋子也破了。

看着可怜的东升的可怜的脚趾头,光景犹豫了一晚上,还是把自己的新鞋子拿出来了。

李东升看着手里崭新的鞋子和光景大哥故作轻松的样子,心里感动得一塌糊涂。

“光景大哥,这......这是嫂子亲手给你做的新鞋吧。我不能要,太贵重了。”

光景大手一挥,“不就是一双鞋嘛,媳妇还会给我做的!可李兄弟的脚趾头如果冻伤了,这可是一辈子的事情。这笔账,我还是算得清楚的。”

光景心里明白,算账不能光算自己的账,要跟身边的人一起算,这账才合算!

李东升捧着一双鞋,呜呜咽咽,一个大男人,有泪不轻弹,这么辛苦的劳作他都没有哭,没想到别人的一双鞋,他竟然控制不住地哭了。

光景拍拍他的肩膀,不知该怎么安慰,憋了半天,才憋出一句话,“你看看你哭啥,回家再赔我一双不就行了!”

这哪一样啊。这是雪中送炭,困境中送鞋啊!

李东升穿上了光景大哥送的新鞋子,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还光景大哥很多很多双鞋子!

日子仍然一天天挨着,说是45天,等到快40天的时候,又有人撑不住了。辛苦的劳作让大家身心俱疲,寒冷的天气和咸湿的风更是加剧了众人想家的心。

累倒病倒的人越来越多,可即使躺在窝棚里也是冻得发抖。光景死命拽着光明,不让他去窝棚里躺着,人就凭着一口气,这口气一旦泄掉,后面的日子就更难捱了,还不如跟着在太阳底下,好歹动起来还有点热乎劲。

光明抬眼看看耀眼却一点也不暖和的太阳,低头继续哭哭唧唧地干活。

李东升看着这小兄弟,怎么一直哭唧唧的,这样下去眼睛都要哭瞎了。

光明摸一把脸上,呜呜呜,连哭出来的泪痕都是裹着盐粒子的。光明在心里暗暗发誓,“我这一辈子,再也不来这操蛋的北大洼了!”

这是人之常情。一开始,好多人思想是不接受,全是义务工,谁愿意干啊,可慢慢的,大家看到县里的、镇上的干部们都跟大家一起住窝棚,啃干馒头,抡着铁锹埋头干活,大家心里也就慢慢认头了。

会战开始前3天,县里王书记就把铺盖搬到了盐碱滩上一个放牛老汉的牛棚里。跟民工一个锅里吃饭,一起挖沟运土。县委11名常委中9人常住工地,指挥部设在窝棚。

县委书记都做到这一步了,大家又岂能后缩?正如王书记说的,“我不走,乡镇党委书记就不走,村支部书记就不走,民工也不会走。”

大家都压制住想家的念头,一铣一镐地跟这盐碱地斗争。

盐碱地上一片苍茫。白花花的盐碱像一层霜雪,覆盖着贫瘠的土地,风吹过,卷起细碎的碱末,呛得人喉咙发干。

但此时此刻,在这片荒芜之地上,却涌动着前所未有的生机——成千上万的农民工,挥舞着铁锹、镐头,推着独轮车,像一支无声的军队,向大自然宣战。独轮车吱呀作响,在泥泞的土路上碾出深深的车辙。他们喊着号子,声音在空旷的盐碱地上回荡,仿佛要震碎这片土地千年的沉寂。

“挖深沟,抬高地,排碱水!”——这是他们治碱的法子。干部们一面狠狠地干,一面大声地喊。

“沟要挖得深,才能把地下的盐碱水排走;台田要筑得高,庄稼的根才不会被碱水泡烂。”领队的干部一声声喊着,大家就好像看到了庄稼的根系正一点点往土壤里生长。

气温很快降到了零下。数以万计的农民肩挑手抬,在-10c的寒冬里连续奋战40多天,硬是用人力完成了需要3年机械工作量的土方工程。

这场与盐碱地的搏斗,没有机械轰鸣,没有高科技手段,有的只是农民工的血汗和坚韧。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最朴实的信念,硬是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希望的田野。

最终,这场人海战术创造了奇迹:开发台田11万亩,养殖水面3.5万亩,盐田20万亩,修筑道路200多公里。更令人惊叹的是,整个工程仅花费1.1亿元,其中群众自愿集资就达6000万元。而在第二年,这片不毛之地奇迹般地实现了粮食亩产从50公斤到500公斤的飞跃。

这场改造不仅改变了地貌,更重塑了东昌县人的精神品格。它展现了中国农民改变命运的顽强意志,也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地方政府主导型发展的经典案例。

至今,北洼开发区那些纵横交错的台田沟渠,仍在诉说着这段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