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意浓这匆匆29年的人生旅程中,只遇到过两场重大危机,每一场都是重要的岔路口,狠狠影响着她的人生轨迹。
第一场危机,发生在高考分数出来后一大家子人研究报志愿的那几天。
她从小就看着父亲在医道上奔波,也从小就立下了当医生的志向。高考分数出来,看着挺高,可在填志愿的时候却犯了难。
国内顶尖的医科大学,她的分数不够本博连读的录取线,除非捡着最冷门的专业报,可浓爸又不甘心自己女儿将来是位泌尿科医生、皮肤科医生、检验科医生。浓爸觉得,女儿3岁敢看杀猪,5岁会解剖小金鱼,必须是优秀外科医生的好苗子,必须做天天上手术台的那种医生,必须不能报冷门专业。
又要读本博,又不要读冷门专业,就只能在国内第二梯队的医科大学里挑挑拣拣。但医学是个区域性很强的领域,在哪个省读医科,毕业基本上就留哪个省了。只有从省会回地级市的机会,最理想的也是留在长春,跨省就业都难,更别提再有机会去一线城市。
选顶尖医科大学的本硕连读吧?浓爸虽说只是位专科学历的医生,可心里门儿清,本博和本硕,就这一字之差,在医疗领域会面临完全不同的就业行情,那差别可大了去了!
本博连读是一路深造,医学知识学的系统又深入,科研和临床两手抓,都能练得扎实。等毕业了,进顶尖医疗机构轻轻松松,还能参与前沿医学研究,在学术圈里也容易崭露头角,往后晋升的路宽敞着呢!
可本硕连读,虽说能拿到硕士学位,但跟本博比起来,时间上没那么连贯,专业钻研也没那么深。择业的时候,想进全国人民家喻户晓的顶尖医院就难了点,大多只能去当地的区域型医院,也有可能去基层医疗单位。参与高端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的机会,自然要少许多。
那些天,浓爸很谦卑的找自己每一位年轻医生都聊了聊,最后在左右为难中给女儿找到了条相对满意的路,找一家附院是国内着名医院的顶尖医科大,上本硕连读。这样的话,所有期待的事情都有那么点机会发生。
还好,李意浓研究生的毕业成绩名列前茅。虽然她规培的时候和科室领导们关系处得不是很融洽,好在附院的医生都兼负教学任务,江湖气息没那么重,多少有点良心,所以主任们对规培期的小李评价高得很客观,只是不约而同的“给好评,不留人”,只有急诊科主任老孟饥不择食,把刺头小李要走了,李医生这才成了那届硕士生中为数不多的能留在附院的幸运儿之一。
第二场危机,发生在研究生阶段。
研二那年,李意浓打算一鼓作气考博。可研三时她的导师接了个超重要的科研项目,改良一种针对严重心脏瓣膜病的微创治疗技术。心脏瓣膜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传统治疗手段创伤大、恢复慢。项目的发起方想通过优化手术器械与操作流程,降低手术风险,缩短患者康复周期。
整个项目需要进行大量的动物手术实验,分析国内外海量的患者病例数据,还要与临床医生紧密合作开展小范围的前期临床试验。每一个环节都复杂且关键,对技术和时间要求很高,极其消磨项目组成员的精力。
李意浓作为团队里的核心成员,承担了关键的动物手术实验工作,常常在实验室一忙就是半宿,白天还要在各个科室里轮岗规培,根本腾不出手准备考博。为了团队能顺利推进项目,她只好先把考博的事放一边。项目最终是做出了好成绩,可她也错过了当年的博士招考。
研究生刚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李意浓认识的职业医生越来越多,断断续续从别人嘴里听到了一些自己研究生导师的八卦新闻和小道消息。她这才明白,自己在那个科研项目当中的付出究竟有多么不值得。曾经以为自己是为崇高的医学科研事业做了些力所能及的牺牲,实则是充当了导师捞钱的工具,充当了大资方的廉价劳动力。
27岁时,她才意识到自己跟别的同学相比简直是过于天真!别人把考博的学业放到了第一位,把项目的事情放到了第二位,并非能力不如她,而是比她多了那么点心眼。大家都清楚自己在这个项目当中是哪种生态位,只有她一个人傻乎乎的独挑大梁,还以为是自己能力出众,其实就是捡了一条聪明人都不走的歧途。
不过,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永远在好坏之间、得失之间相互转化。虽然在机灵鬼儿们眼里,李意浓研三那年吃了天大的亏,可她在项目里取得的成绩确实也成为了促成她留在附院的24K纯金钥匙。
再次下定接受乌龙和傅主任的决心后,她偶尔还会冒出来一个颇具阿Q精神的想法:<错过了那次考博,也就洽洽是为了把这次更珍贵的机会留给我。傅老师的胸外科腔镜手术方向,我研三的时候可是连幻想都没幻想过!主要是那几年他也不接教学任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