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月后,晚风里秋意更浓,吹得酒楼门口的灯笼摇曳不息。
钟晴特意选了家淮扬菜馆,包厢名字叫“听竹轩”,推门就是一片假山流水,清净又雅致,却没一根竹子。
这是她打听了半个月才定下来的,刘局是苏北人,偏爱淮扬菜。
李意浓站在包厢门口,有点紧张。
钟晴帮她理了理衣领和前襟:“不用紧张,问你项目的事情,你就如实回答。不问你项目的事情,你就不用主动说话,踏踏实实吃你的饭,稍微照顾一下袁阿姨就行。”
又从包里拿出支裸色的口红,钟晴往李意浓唇上轻点了两下:“天气干,自己也不晓得装个唇膏出来。”
话音刚落,走廊里就传来袁阿姨的声音:“老刘,这边走!”
钟晴闻声迎出来时,脸上已经堆起恰到好处的笑:“阿姨,这位就是刘局吗?这么年轻?”
“是吧?”袁阿姨瞅了瞅身旁的刘局,附和了一句:“坐衙门确实比干临床享福!”
进了包厢,钟晴熟稔的给刘局倒茶,紫砂壶的嘴倾斜着,茶汤刚好没过杯沿三分之二:“这是黄花塘镇的雨山茶,您尝尝……第一次见您,也不清楚您的喜好。”
她把茶杯往刘局面前推了推,手指在杯底轻轻一旋,杯耳刚好对着贵客顺手的方向。
刘局抿了口茶,笑着朝王处说:“成色不错,比今年春天老家寄给我的更好些,你也尝尝。”
趁着刘局和王处讨论苏北茶种的兴致,袁阿姨起了个话头子:“钟晴,我听老傅说,意浓最近在忙那个‘复杂胸腔肿瘤多学科诊疗项目’的事?”
钟晴立刻接话,语气放得恭敬却不卑微:“这项目涉及胸外科、肿瘤科、影像科、放射科、病理科……很多个科室。只靠意浓自己推动的话,太吃力了,其他科室都不拿着当事儿。附院的科教处也给帮忙协调了几次,作用不大。能理解,都是院里的大科室,都想做项目牵头人,都不想给别人做辅助。实在没办法了,这才想请刘局和王处帮着往上推推,如果能纳入到今年的市级重点临床项目名单里,不但可以争取到更多资源支持,而且卫健这边关注了,大主任们才肯帮着意浓上上心。”
王处:“理解,院级的跨科室研究课题都是这样子,呵呵……”
刘局:“课题介绍我看过了,很有临床价值,也有独创性。”
袁阿姨:“小李这几年,一直都是老傅身边的得力助手。这次是她头一遭独立带课题组,立项的事情,她得多向王处讨教……”
王处哈哈笑:“讨教什么?傅老师的关门弟子,搞不好我还得向李医生讨教呢!”
他话是对着袁阿姨说的,眼睛却瞟向刘局,大家相视一笑,那默契让李意浓看得有些发愣。
菜很快上齐了。软兜长鱼滑嫩,文思豆腐细如发丝,清炖狮子头浮在汤里……
连油花都透着讲究。
钟晴拿起公筷,先给刘局夹了块狮子头:“领导,您尝尝这个,师傅说要隔水清炖4小时才出这味儿。”
又给王处盛了一碗文思豆腐汤:“豆腐清淡,养神。”
李意浓坐在旁边,准备学着钟晴的样子想给师母夹菜,手刚伸出去又缩了回来。她忽然想起钟晴嘱咐她的话“别跟阿姨客气,她不喜欢小辈太拘谨,你给她剥个虾就行,记得把虾线挑了”。于是退而求其次,低下头,专心致志的剥虾。
袁阿姨嚼着虾,话却没停:“刘局,您是不知道,我听老傅说,意浓为了这个项目,两个月都没怎么休息了,整理出30多份同类病例资料。这孩子一向如此,基础工作扎实得很,临床水平在同龄人中很亮眼。”
刘局:“哦?有具体病例?”
“有啊!”钟晴笑盈盈的回答:“上次有个晚期肺癌病人,胸外科、放疗科、病理科一起会诊,原本只剩半年生存期,现在通过意浓主持的综合诊疗,癌细胞控制住了,这就是多学科协作的好处。”
紧接着,钟晴话锋一转:“综合诊疗还在探索阶段,设备和科研经费跟不上,意浓有些治疗方案没法落地。领导们都了解情况,创新性的治疗方案,往往会涉及很多没进医保的药品和器械,让患者自费太多的话,一不小心要被投诉的。如果能立到市重点项目,有科研经费做支撑,那意浓的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治疗方案不用束手束脚,跨科室调用医生和设备也名正言顺。”
王处发自内心的赞同:“这种跨科室诊疗工作确实不容易,纳入市级重点的话,能统筹调配资源,各科室都要保障项目组里的医生优先排班。”
袁阿姨放下筷子:“小李在胸外科的技术没话说,这个项目她牵头,老傅信得过。上次有台纵膈肿瘤手术,她主刀,术后病人恢复得特别好,就是‘复杂胸腔肿瘤多学科诊疗项目’最好的背书。”
李意浓剥虾壳的手指紧了紧。她知道,师母这话不是白说的。那台手术前,她和影像科、肿瘤科、病理科开了5次协调会,光方案就改了8版。过程中蹚平了多少道沟沟坎坎,老师都看在眼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