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生1995回到卫校上学的日子 > 第86章 备考计划(一)

潮城冬日的清晨,有雾,微风,今天不太冷。

距离期末考试仅剩十天,整个潮城卫生学校仿佛被一张无形的、绷紧的弓弦笼罩着,平日里嬉笑打闹的身影稀疏了不少,图书馆、自习室乃至校园里任何一个能坐下的角落,都可见到埋头苦读的学生,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着焦虑与专注的独特气息。这是一所真正崇尚学风的学校,期末的紧张氛围便是其学风最极致的体现。

詹晓阳已经很明确的告诉少年团的各位成员。今天开始大家努力备考,无需再去摊位上帮忙。而他自己也要做个备考计划了。

詹晓阳站在宿舍的镜子前,仔细扣上了外套的最后一颗纽扣。外套是刘小惠亲自挑的,藏青色的,款式简单,但面料挺括,穿在身上,似乎也给他注入了几分难得的郑重与仪式感。

他深知这最后十天的分量,像一场必须严阵以待的硬仗。为此,他结合老师的重点和自身的薄弱环节,精心炮制了一份名为“双头尖计划”的复习攻略。

这名字听起来带点土气,甚至有些滑稽,却是詹晓阳式实用主义的典型体现。他将十门需要考试的科目比作一根两头削尖的竹签,而最坚硬、最难啃的两块硬骨头——《解剖学》与《病理学》——就被他安置在了中间的四天复习。这两门课分量最重,是主考课,知识点浩如烟海也是最多,且需要极强的理解和记忆,如同竹签最锋利、最具威胁的尖端,必须集中优势兵力,投入最整块、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段进行攻坚。计划的前三天,则分配给相对熟悉但同样不容忽视的《生理学》、《药理学》和《语文》,算是大战前的热身和侧翼清扫。后两天,留给需要语感和积累的《英语》和需要大量背诵的《政治》,算是收尾工作。最后一天,悬而不决,作为机动,是查漏补缺的救命稻草,也是缓冲减压的安全阀。

整个计划的核心,简单粗暴,行动指南只有一个字:背!如果非要再加一个字,那就是死背!对于卫校的学生而言,尤其是应对这种以记忆为基础的基础医学课程,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将那些拗口的名词、复杂的机制、繁多的指标一遍遍刻进脑海,直到形成肌肉记忆般的条件反射。这是一场意志力与遗忘曲线的残酷搏斗。

“双头尖计划”启动第一天,目标:《生理学》。

詹晓阳起得比往常更早,天际刚泛起一层朦胧的鸭蛋青色,宿舍楼还沉浸在寂静之中。他轻手轻脚地洗漱完毕,背上塞满了《生理学》教材、笔记和复习提纲的沉甸甸的书包,轻轻带上了门。新外套的摩擦声在寂静的走廊里显得格外清晰。

他没有去人满为患的学校自习室,而是选择了离学校不远处的青龙古庙。那是一座有些年头的古庙,香火不算鼎盛,但环境清幽,尤其庙后有一处依山而建的小亭子,掩映在几棵高大的古榕树下,平时少有游人,只有早起的鸟儿和缭绕的香火气相伴,是个极好的背书所在。

穿过渐渐苏醒的街道,桥头那家早点铺子已是热气腾腾。詹晓阳打包了一杯浓醇的豆浆和两根刚出锅、金黄酥脆的油条。滚烫的豆浆盛在一次性杯子里,暖意透过纸壁传到掌心,驱散了清晨的微寒。他站在桥边,迎着微凉的晨风,三下五除二解决了早餐,胃里踏实了,脚步也愈发轻快起来。

步入青龙古庙的范围,一股混合着香火和植物清冽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时间尚早,庙宇的主体建筑还大门紧闭,詹晓阳熟门熟路地绕过正门,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径往后山走。小径两旁是茂密的竹林,晨露未曦,竹叶青翠欲滴。亭子就在小径的尽头,飞檐翘角,有些斑驳,却更显古意。他选了个面向山谷的位置坐下,深吸了一口带着草木甜香的空气,然后郑重其事地从书包里掏出了《生理学》的复习提纲。

题纲是他用不同颜色的笔精心整理的,重点、难点、易错点一目了然。早晨的目标是第一章到第四章: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有声地背诵起来。声音起初不大,带着试探性的谨慎,但在空旷的山谷和寂静的亭台间,依然显得异常清晰。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易化扩散又分为经通道的易化扩散和经载体的易化扩散……”

他的语速不快,但异常坚定,每一个字都力求清晰。目光紧紧锁定在提纲上,仿佛要将那些铅字吸入脑海。遇到特别拗口或者复杂的机制,他会停顿下来,闭上眼睛,眉头微蹙,他试图理解背后的逻辑,但更多的,是先依靠重复性的诵读,强行记忆。

时间在专注中悄然流逝。东方的天际,那抹鸭蛋青逐渐被染上橙红,继而一轮红日喷薄而出,万道金光穿过古榕树的枝叶缝隙,在亭子的地面上投下斑驳陆离的光影。鸟鸣声也变得密集起来,叽叽喳喳,仿佛在给詹晓阳的背诵伴奏。

他计划背诵一个小时后休息片刻。当时针指向预定的时间,他合上提纲,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伸了个懒腰。这才感到喉咙有些干渴,也就在这时,他拿起早上买油条时顺便带的,还没顾上喝的那杯豆浆,慢慢地吸吮着。

温甜的豆浆滑入喉咙,带来一丝舒适的暖意。这熟悉的早餐味道,这清晨在古老静谧之处读书的场景,像一把无形的钥匙,猝不及防地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一股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夹杂着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画面,汹涌地将他淹没。

他的思绪瞬间飞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位于山区的小村庄。那时候,他也是这样,每天天不亮就被母亲叫醒。乡村的清晨,空气是清冽而甘甜的,带着泥土和庄稼的气息。厨房里,总是亮着温暖的橘黄色灯光,母亲的身影在灶台前忙碌。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汤,是雷打不动的早餐。汤水里卧着两个饱满白嫩的荷包蛋,几粒翠绿的葱花飘在油花上,喝下去,从喉咙一直暖到胃里,驱散了所有的睡意和寒意。

然后,他便会抱起厚厚的语文课本或其他,跑到村尾那座同样古老的祠堂后面。那里有一片空地,几棵大槐树,还有一堵斑驳的旧墙。他就靠着那堵墙,就着渐渐明亮的天光,开始朗朗地背诵课文。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到晦涩难懂的文言文。

起初,只有他一个人清亮的声音在寂静的村庄回荡。随着时间的前进,邻居家的孩子,一个,两个,三个……会陆陆续续地聚拢到这块。他们有的揉着惺忪的睡眼,有的手里还拿着半块馒头,大家会自觉地挑好地方坐下,互不干扰……这样的场景年复一年的轮回着。

那真是一条特别而动人的风景线。在晨曦微露中,在古老的祠堂背景下,一群半大的孩子,或坐或立,每个人都捧着书,大声地诵读着。声音此起彼伏,有时混杂在一起,有时又奇妙地分开,稚嫩的童声和开始变声的少年嗓音交织,汇成一股充满希望的声浪,飘荡在村庄的上空,惊起了槐树上的麻雀,也唤醒了沉睡的田野。路过的早起下地干活的村民,会放轻脚步,投来赞许和欣慰的目光。那时候,背诵似乎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带着集体荣誉感和某种神圣感的晨课。他们互相较劲,看谁背得快,背得熟;也互相提醒,某个字读错了,某句话的理解有偏差。那种纯粹为了知识而努力的氛围,简单,却充满力量。

詹晓阳还记得邻居家那个叫小石头的小男孩,总是最早来的一个,眼睛亮晶晶的,背书的声音特别响亮。他也是偷摘村里老人的果树最多的人了。

还有隔壁的阿娟姐,会细心地帮大家纠正发音……那些面孔,那些声音,此刻在青龙古庙的亭子里,变得异常清晰,仿佛就在眼前。

一阵山风吹过,亭角的风铃发出清脆的“叮咚”声,将詹晓阳从遥远的回忆中拉回现实。他晃了晃手中已经空了的豆浆袋,自嘲地笑了笑。时光荏苒,场景变幻,从乡村古祠到了城市古庙,从背诵诗文变成了啃读医书,身边的伙伴也变成了独自一人。但那种在清晨与文字搏斗的感觉,那种依靠重复和坚持来攻克知识堡垒的决心,却似乎一脉相承。

只是,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生理学》里的每一个术语,都关联着未来可能面对的生命体征;每一次机制的背诵,都可能成为日后判断病情的依据。这不再仅仅是关乎个人前程的考试,更隐隐指向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使得“死背”这个词,除了苦涩,也增添了几分必须承受的重量。

他收起豆浆袋,将纷飞的思绪也一并收敛。过去的温暖是动力,但眼前的挑战才是现实。他重新打开复习提纲,目光变得更加坚定。休息结束,战斗继续。

“血液循环系统,心脏的泵血功能: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指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心率……”

他的声音再次响起,阳光已经完全照亮了亭子,在他专注的侧脸上勾勒出清晰的轮廓。古庙的宁静被这坚持不懈的诵读声打破,却又奇异地和谐共存。鸟儿似乎也习惯了他的存在,鸣叫得更加欢快。

他采用了一种笨拙但有效的方法:先快速通读一节内容,然后合上书,试图复述。卡壳了,就翻开书看一眼,再继续。如此反复,直到能够基本无误地复述出整节的重点。对于特别难记的数值、名词和流程,他则在旁边的草稿纸上飞快地写画几下,借助多重感官加深记忆。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提纲上的红色勾划越来越多。他完全沉浸在了那个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构成的精妙而复杂的人体世界里。他仿佛能看到血液在血管里奔流,肺泡在进行气体交换,胃肠在蠕动消化……这些不再是冰冷的知识点,而是动态的生命过程。

中间又有过一两次短暂的休息,他起身活动一下僵硬的四肢,远眺一下被朝阳染红的江面,但思绪很快又拉回到书本上。他甚至模拟了一下可能出现的问答题,在心里组织着答案的框架。

当感觉到肚子开始发出饥饿的抗议时,詹晓阳抬起手腕看了看表,竟然已经七点四十分,该回去课堂了。

两个多小时高强度背诵,他居然坚持了下来。他合上提纲,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到一种混合着疲惫和充实的复杂情绪。虽然不可能一个清晨就掌握所有内容,但至少,计划的第一部分已经扎实地迈出了第一步。

他收拾好书包,站起身,感觉双腿有些发麻。走出亭子,重回阳光之下,世界依旧喧嚣,但他的内心却比来时平静了许多。青龙古庙的晨光,见证了一个普通卫校学子为未来奋斗的平凡一刻,也见证了一段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关于“背诵”的传承。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双头尖计划”的硬仗还在后面。但有了这个充实的早晨作为基石,他对接下来的九天,似乎多了几分信心。

他迈开步子,向学校教学楼走去,他准备在课堂里整理各种数值和默写专业名词。

学医的专业名词和各种的数值可真多呀!对于詹晓阳来说,这个在古庙亭子里用背诵迎来的清晨,无疑为这场艰难的战役,吹响了第一个坚实的号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