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号”空间站以每小时两万七千公里的速度,无声地滑过地球的晨昏线。下方,这颗人类诞生与毁灭的摇篮,在深邃宇宙的幕布上,呈现出一种惊心动魄的美丽与……触目惊心的伤痕。
指令长陈锋漂浮在“昆仑”舱最大的观测舷窗前,身体随着空间站的微重力轻轻旋转。他没有穿戴头盔,脸庞沐浴在从地球边缘溢出的、冰冷的阳光中。这已是他驻站的第四十七天,但每次凝望这颗星球,灵魂依然会为之震颤。
蓝色,是主宰。那是海洋,是生命的源泉,如今却吞噬了无数沿海的都市,只留下模糊的、被侵蚀的轮廓,如同沉没巨兽的骨骸。云层如同轻柔的纱幔,在气流的作用下舒展、卷曲,偶尔露出下面斑驳的陆地铁灰色、黄褐色与病态的暗绿色交织的“伤疤”。
那曾是北美洲大陆的中央平原,如今只剩下一片辐射尘笼罩的、缺乏生机的灰黄,巨大的撞击坑如同溃烂的疮口,即使从数百公里高空俯瞰,依然清晰可见。欧亚大陆的脊梁上,原本连绵的山脉仿佛被无形的巨斧劈砍过,留下狰狞的裂谷和崩塌的痕迹。曾经灯火辉煌的都市群,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构成的、死寂的灰色几何图案,如同文明墓园冰冷的墓碑。
他甚至能看到,在非洲大陆的某片区域,一道横贯数千公里的、深可见“骨”的裂痕,那是大灾变时期地壳剧烈活动的遗留,仿佛星球被撕开了一道永远无法愈合的伤口。
这就是他们拼死守护的家园。一个遍体鳞伤,却依旧在缓慢喘息着的母亲。
“指令长,”工程师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每次看到这些……我就觉得,我们在地面上做的所有努力,重建的每一座城市,净化的每一片土地,都……太渺小了。”
陈锋没有回头,他的目光依旧锁定在下方那片巨大的伤疤上,声音平静却蕴含着力量:“渺小吗?你看那里。”
他指向亚洲东部,靠近海岸线的区域。在一片灰败之中,一片相对规整的、泛着微弱金属光泽的区域清晰可见——那是新希望城及其周边正在被净化和重建的“绿洲”。规模不大,在广袤的创伤中如同一个不起眼的斑点。
“就是这些‘渺小’的斑点,让我们没有像恐龙一样彻底消失。”陈锋缓缓道,“我们的祖先,在比这更绝望的废墟上,用双手和牙齿,刨出了第一口干净的水,点燃了第一堆驱散野兽和寒冷的篝火。我们现在站在这里,本身就是‘渺小’战胜‘宏大’的证明。”
他转过身,看向舱内所有的队员。物理学家小李的眼神已经恢复了沉静,只是深处多了一抹坚定;“鹰眼”抱着臂膀,目光锐利如常,仿佛下方那颗星球的伤痕更激起了他的守护欲;生物学家正小心地记录着“神农”舱内一株变异小麦的生长数据,那抹绿色在舷窗外荒芜星球的映衬下,显得如此珍贵。
“我们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监视‘深渊’,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可能的威胁。”陈锋的声音在舱内回荡,“我们在这里,是为了记住。记住我们来自哪里,记住我们曾经失去过什么,更记住……我们必须夺回什么!”
“每一次日出,我们看到阳光再次照亮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就是在提醒我们,生命和文明,拥有多么顽强的力量。而每一次日落,看着黑暗吞噬那些伤痕,就是在告诫我们,失败意味着永恒的沉寂。”
他操作控制台,调出了空间站外部高清摄像机拍摄的、经过处理的全球夜景图。与战前那些灯火璀璨、如同镶嵌了无数钻石的卫星照片相比,如今的夜景图,黯淡得令人心碎。只有零星几点微弱的光芒,如同风中残烛,在无边的黑暗里倔强地闪烁。那几点光,分别对应着新希望城、铁拳聚居地、东境行省的首府……它们是文明仅存的血脉,是废土上最后的灯塔。
“看,”陈锋指着那几点微光,眼中仿佛也燃烧着同样的火焰,“那就是我们的决心。只要还有一点光没有熄灭,文明,就绝不认输!”
一股无声的力量在团队成员间流动。所有的孤独、压抑、对未知的恐惧,在这一刻,似乎都被下方那颗伤痕累累却依旧存在的星球,以及那几点倔强的光芒所化解,转化为了更深沉、更坚定的责任感。
就在这时,“伏羲”子AI的提示音响起,打破了这片刻的宁静。
“报告,接收到来自‘深渊’遗迹的常规周期性信号,强度与模式无异常。”负责监控的物理学家报告道。
众人的目光下意识地投向舷窗外那片覆盖着马里亚纳海沟的、广阔的深蓝色海域。从这里是看不到那座金字塔的,但它就在那里,如同潜伏在美丽皮囊下的癌变组织。
“但它就在那里。”小李轻声说,语气不再恐慌,而是带着一种研究者的冷静,“像一把抵在母亲心脏上的尖刀。”
“所以我们要变得更强大,”陈锋接口,目光锐利,“强大到能把这把刀,从母亲的心脏上拔出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