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天启五十二年秋,在应对了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由快速发展带来的尖锐问题后,皇帝江辰的视野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他深知,无论是稳固皇权、富国强兵,还是解决这些层出不穷的新挑战,最终极的力量,始终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运用——源于科学。分散于格物院、各大学堂、乃至军方研究所的智慧火花,需要被汇聚成一柄足以照亮帝国未来道路的熊熊火炬。成立一个至高无上的、统御一切科研力量的机构,时机已然成熟。
然而,将这超越时代的构想付诸现实,注定要在这古老帝国的肌体上,引发一场不亚于军事征伐的激烈博弈。
一、 朝堂风起:理想背后的刀光剑影
当江辰在御前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整合格物院、钦天监、军械局研发司、大学堂格物科等机构,成立“帝国科学院”,并自任院长的构想时,看似平静的朝堂之下,瞬间暗流汹涌。
以翰林院掌院学士徐桐为首的清流守旧派,首先感到了巨大的威胁。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本,是对儒家经典的阐释权和对传统礼教的扞卫。而科学院,这个听起来就离经叛道的机构,一旦成立,并且由皇帝亲自执掌,无疑将极大地削弱他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
“陛下!”徐桐颤巍巍出列,白发苍苍的脸上满是痛心疾首,“臣以为万万不可!夫治国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古贤君,垂拱而治,赖圣贤之道,礼乐之制。今陛下欲亲掌‘格物’之事,置六部于何地?置天下士子于何地?此非人君之业,乃匠作之首也!恐令天下人以为陛下重奇技淫巧而轻圣贤之道,有损圣德啊!”
这番话,可谓诛心。直接将江辰的举动与“不务正业”、“自降身份”划上了等号,更是挑动了天下读书人那根敏感的神经。
工部尚书等人,则出于部门利益考量,虽不敢直接反对,却也面露难色:“陛下,格物院、军械局研发司等,各有职司,运转有序。若强行整合,恐人事纷乱,反碍当前要务。不若令其各司其职,由朝廷统筹即可,何必另设一超然机构?”
就连一些原本支持新学的务实派官员,也心存疑虑。皇帝亲自担任一个具体机构的院长,这在本朝乃至前朝都是闻所未闻之事,是否会导致权力失衡?是否会因皇帝的个人兴趣而过度倾斜资源?
面对潮水般的质疑和隐含的反对,江辰端坐龙椅,面色平静,但眼神深处却燃烧着不容置疑的火焰。他早已预料到这一切。
二、 御书房夜话:信念与决心的交锋
退朝之后,江辰将几位心腹重臣,以及格物院院长、坚定支持新学的老臣林翰墨,召至御书房。
灯火通明下,江辰褪去了朝堂上的帝王威仪,更像是一个执着的布道者。他指着身后悬挂的巨幅帝国地图,以及旁边新绘制的蒸汽机结构图、世界海图,沉声道:
“徐桐之言,尔等以为如何?朕是否真的不务正业?”
户部尚书钱文清斟酌道:“陛下,徐老之言虽迂腐,却代表了不少清流乃至地方士绅之心。科学院之名,过于超然,易引非议。”
“非议?”江辰冷笑一声,“若因惧怕非议便裹足不前,帝国何来今日之铁甲舰、燧发枪?何来亩产倍增的新稻种?尔等可曾想过,为何我华夏天朝,数千年来朝代更迭,却总在治乱循环中打转?为何泰西诸国,近百年却能突飞猛进?”
他目光扫过众人,声音激昂起来:“根源之一,便是他们将这‘奇技淫巧’视为学问之正道,设立学院,系统研究,代代传承!而吾辈,却始终视其为末流,散落于民间,不成体系!朕成立科学院,非为与士子争权,而是要为我华夏,立起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将分散的智慧之火,聚成燎原之势!”
他走到林翰墨面前,语气沉重:“林爱卿,你告诉朕,格物院如今研发新式钢材,是否需调阅军械局的锻造数据?研究作物改良,是否需借用钦天监的气候记录?各自为战,重复摸索,效率何在?资源浪费何其严重!”
林翰墨激动地跪下:“陛下明鉴!若能整合各方资源,统一规划,臣敢断言,十年之内,帝国格物之业,必能超越泰西!”
江辰扶起他,看向其他沉默的重臣:“朕知道你们的顾虑。但朕问你们,是守着‘君子不器’的虚名,眼睁睁看着帝国在未来可能的竞争中落后挨打重要?还是放下成见,务实求真,打造一个真正万世不易之基业重要?这帝国科学院院长,朕非当不可!不仅要当,还要让天下人知道,在朕心中,此院长之责,与皇帝之位同等重要!此乃帝国未来之命脉所系!”
这番推心置腹又斩钉截铁的话,深深震撼了在场众人。皇帝的决心,已如磐石般不可动摇。
三、 铁腕推行:圣旨下的秩序重塑
翌日,一道措辞强硬、逻辑清晰的圣旨颁布天下,正式宣布成立“帝国科学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