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发枪与纸壳弹药的结合,使得黑水军的步兵火力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然而,江辰的目光并未就此满足。他深知,战争的胜负手,从来不仅仅取决于单兵武器。在广袤的战场上,尤其是在野战中,一种能够伴随步兵快速机动、提供压制性和毁灭性面杀伤的远程支援火力,至关重要。现有的“霹雳”系列火炮,无论是青铜炮还是铁箍炮,都过于沉重,难以跟上步兵的推进速度,更多用于守城或预设阵地的防御。
“我们需要一种炮,”江辰指着沙盘上模拟的野战地形,对麾下将领和军工大匠们阐述着他的构想,“一种足够轻便,可以用骡马甚至人力快速拖曳,能够伴随步兵冲锋的炮!它的射程不需要最远,但射速要快,要能发射一种…能在敌人头顶爆炸,用无数破片横扫战场的弹药!”
轻便的野战炮?能在头顶爆炸的弹药?这再次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极限。现有的实心铁弹只能直线飞行,砸出一条血路,对付密集阵型效果尚可,但对付散兵或隐蔽物后的敌人则无能为力。
“大人,炮身若想轻便,必然要减少装药,缩短身管,这射程和威力…”一位负责铸炮的老师傅面露难色。
“威力不足,就用巧劲来补!”江辰目光炯炯,“我们不和重炮比穿透,我们比的是杀戮效率!至于那种特殊弹药…”
他拿起粉笔,在一旁的黑板上快速画着草图:“我们可以称之为‘开花弹’!其原理在于弹体内部中空,装满小铁珠或碎铁片,并安装一个特殊的引信。发射时,火炮的火焰点燃引信,炮弹飞出炮口,引信在空中燃烧,算好时间,恰好在敌人阵地上空爆炸,弹体碎裂,内部的铁珠如暴雨般倾泻而下,覆盖大片区域!任他是躲在盾牌后还是土坡下,都难逃一死!”
一番话,如同在众人脑海中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空中爆炸?覆盖杀伤?这简直是神话传说中雷公电母的手段!
“丙字研发组”刚刚完成纸壳弹药的量产,立刻又迎来了新的、更为艰巨的挑战——“轻雷”野战炮与“开花弹”的研制。项目代号“雷霆”。
“轻雷”炮的攻关首先启动。减轻重量的核心在于材料和结构设计。传统的青铜虽然性能稳定,但过于沉重。江辰力排众议,决定采用经过多次改进、质量更可靠的高强度铸铁来尝试铸造炮身。
“减少壁厚,但关键部位通过结构强化!”江辰指导着工匠,“采用更合理的炮身曲线,比如这里加厚,这里削薄…还有,炮耳、炮轴的设计要优化,方便快速挂载到炮车上。”
经过反复计算和模拟(用泥模进行承压测试),一种全新的炮型被设计出来。它口径不大,约三寸(约100mm),炮管长度也较短,但壁厚分布经过精心优化,整体重量被控制在了惊人的八百斤以内,远比动辄数千斤的攻城炮轻便。配备了大型木制辐条车轮和可调节的炮架,一匹健骡就能轻松拖曳,必要时甚至可以由炮兵班组人力短距离推动。
铸造过程同样充满风险。减小壁厚意味着对铸铁质量和铸造工艺的要求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沙眼、气泡甚至炸膛的风险。第一门原型炮在进行实弹测试时,就因为一个微小的气泡,在第五发试射时轰然炸裂,险些造成伤亡。
挫折没有吓倒工匠们。他们改进熔炼工艺,采用更精细的沙模,并引入了水压测试——用高压水测试铸件内部的密封性和强度,淘汰有缺陷的毛坯。终于,第一批合格的“轻雷一型”野战炮被生产出来。
与此同时,“开花弹”的研制更是难如登天。其核心难点在于那个决定性的部件——定时引信。
最初的设想是采用简单的药捻引信,但如何保证药捻在发射的巨大过载下不被震灭、又能稳定燃烧并在预定时间引爆?工匠们试验了无数种配方,将火药、木炭粉、硝酸钾等以不同比例混合压实,包裹在不同材质的管壳内(纸、芦苇、薄木管甚至中空的金属管)。
测试场上,景象惊心动魄。许多炮弹刚出炮口就凌空爆炸,有的则飞出去老远落地无声,成了哑弹,还有的甚至在炮膛内就提前引爆,险些酿成大祸。
失败接踵而至,消耗了大量资源和时间。来自朝廷的压力和蛮族可能的威胁,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让研发团队气氛凝重。
转机来自于一位曾经制作过烟花的老工匠。他提出,烟花中的“延时效果”或许可以借鉴。他尝试用一种致密、燃烧速度相对稳定的混合物填充在空心的芦苇杆中,外部用麻线紧密缠绕,再涂上防潮漆。并通过大量实验,大致确定了不同长度引信对应的燃烧时间。
虽然精度依然感人,十发炮弹能有五六发在目标区域上空大致高度爆炸,就已经是巨大的成功!
这一日,黑水县郊外划出的专用武器试验场,气氛格外肃穆。数门黝黑的“轻雷一型”野战炮一字排开,炮口指向数里外一片模拟敌军阵列的区域——那里放置了大量稻草人靶和废旧铠甲。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