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的“好意”如同悬在头顶的冰冷利剑。开放数据库?X0-17绝不相信这仅仅是出于关怀。那更像是一种试探,一种更加精细的“观察”和潜在的“引导”。他绝不能将林小七暴露在这种风险之下。
但 outright 拒绝同样会引来怀疑。他需要一种更巧妙的方式。
“感谢提供的机会。”他通过接口回应,语气尽可能平稳,“但她目前的情绪和记忆状态仍不稳定,贸然接触外部信息可能适得其反。我建议暂缓,继续以当前方式稳定她的基础认知。”
回应之后是短暂的沉默,仿佛观察者在评估他话语的真实性。
“可以。”最终,那平静的声音再次响起,没有坚持,“方案保留。随时可提出申请。”
危机暂时化解,但X0-17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他必须加快速度。
他的注意力再次完全投入到那台未完成的能量频率共鸣器上。完成它,发出信号,这是目前打破僵局、寻求外部变数的唯一希望。但观察者的警告言犹在耳——“庇护所”的屏障远超物理层面。常规的信号发射必然会被瞬间侦测并屏蔽。
他需要一种能绕过“庇护所”监控机制的方法。
他的意识再次沉入浩瀚的知识碎片海洋。硅基文明的超空间理论偏向宏观和能量传输,“摇篮”的量子通讯技术需要庞大基础设施,林星河的共鸣模型更侧重于生命能量…似乎都难以直接应用。
就在他一筹莫展之际,一段之前从硅基文明数据库中找到的、关于维度褶皱和背景辐射谐波的冷门理论,如同火花般在他脑中闪现。
这个理论认为,宇宙的空间并非绝对平滑,存在着无数细微的、不断生灭的维度褶皱。而宇宙背景辐射也并非完全均匀,其微小的各向异性中,蕴含着某种极其规律却难以察觉的“谐波”。如果能将信息编码进这种谐波,并利用维度褶皱进行瞬时传递,理论上可以实现一种近乎不可探测的超距通讯,因为信号本身就如同宇宙的“呼吸”,与背景融为一体。
但这只是一个理论,硅基文明也未曾实现。其难点在于如何精确捕捉和调制那极其微弱、几乎与噪声无异的背景辐射谐波。
X0-17看着自己手背上那缓慢旋转的银绿烙印,一个疯狂的想法逐渐成型。
他的烙印,作为高度特化的“接口”,对能量频率有着极致的敏感度和操控力。而其中融合的“织梦者”生命信息素和硅基文明的能量特性,或许能提供一种独特的、与宇宙背景更深层次的共鸣可能性。
他需要改造共鸣器。不是放大信号,而是将其极致地压缩、伪装,伪装成宇宙背景辐射谐波的一部分!
这是一个极其精密、近乎不可能的任务。他需要重新设计几乎所有的能量导流符文,替换关键晶体,甚至需要将自己的一部分意识与烙印深度连接,作为活的调制解调器。
资源匮乏,时间紧迫。他只能利用手头极其有限的材料进行尝试,失败的风险极高。
他再次进入了那种废寝忘食的、近乎自毁般的专注状态。能量虚影因持续的高强度消耗而变得极其黯淡,甚至偶尔会出现细微的闪烁失真。
林小七默默地看着他。她不再害怕,也不再追问,只是每天安静地完成复健,然后大部分时间就坐在不远处,看着他忙碌。有时她会看着他几乎透明的虚影,眼中会流露出一种她自己也无法理解的、细微的担忧。
偶尔,当X0-17遇到特别棘手的技术难题,下意识地发出极其微弱的、代表 frustration 的能量波动时,林小七会轻轻地放下手中的水杯,或者微微调整一下坐姿。
这些细微的动作,总会巧合地让一缕环境光的反射,或者通风口气流的微弱变化,干扰到X0-17正在进行的某个精密操作,迫使他短暂停顿。
而往往就在这短暂的停顿后,一个新的思路会偶然闪现。
一次,两次… X0-17开始意识到这不是巧合。
他抬起头,看向那个安静坐在光影里的女孩。她的眼神依旧有些空洞,但深处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慢慢苏醒——不是记忆,而是某种更本能的、属于她原本特质的直觉和洞察力。
她正在无意识地帮助他。以一种她自己都无法理解的方式。
希望,如同微弱的星火,在两人之间无声地传递。
时间在高度紧张和专注中飞速流逝。共鸣器的改造逐渐接近尾声。最终,一个只有巴掌大小、结构异常复杂精密、表面流淌着微弱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般光泽的小装置,静静地躺在工作台上。
成败在此一举。
X0-17将装置与自身烙印连接,意识高度集中,开始进行最后的调试和能量注入。他需要将自己的能量频率调整到与宇宙背景辐射的某个特定谐波完美同步,并将那段包含求救信息、警告以及他们所在大致星域的加密信息编码进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