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恐怖 > 东北那些灵异事 > 第6章 一连串怪事

东北那些灵异事 第6章 一连串怪事

作者:镇之 分类:恐怖 更新时间:2025-11-09 15:32:46

在小三子出生那年,后院虎子、村东头的二小,还有老李婆的孙女小秋燕,也前后脚陆续来到人世。

当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开始。

大家都清楚,那场运动堪称一场浩劫,对人们的影响巨大而残酷。

不过因为靠山屯地处偏远、民风淳朴,这场风波并未给当地带来太大冲击。

然而,以三子、虎子为首的这拨孩子,后来却在屯子里闹出不少动静——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话说经老李婆子写了“炒夜郎”,又请老仙家看了之后,小三子确实不像以前那么闹腾了,但跟别家孩子比,仍算不上安稳,脾气还特别大,动不动就放声大哭。

比起家里前四个孩子,尤其让父母操心。

可爷爷总是叼着烟袋,笑呵呵地说:“好小子,真欢实!就是有点淘。老话说‘好小子出好将’,小蛋子不怕闹,就怕蔫!”

时间一长,家里人和邻居也都习惯了。

要是哪天小三子不哭不闹,大家反而担心:这孩子是不是病了?

小三子一天天长大,中间磕磕碰碰、头疼脑热没断过,但都没什么大碍。

可到了三岁那年,家里又开始不消停了。

这时,三子爸终于当上了小学校长。

学校打算翻建,他觉得家里老房子也太旧了,两间屋住六七口人,实在有点挤。

正好趁学校盖房,可以一起备料,省不少事。

于是三子爸就跟爷爷商量。

爷爷因为家里孩子多、住得挤,平时都在屯里的油房住,在那当出纳员,连吃饭都不太方便,所以也有盖房子的打算。

爷俩一合计,决定把新房盖在离老房不远、原生产队磨坊那块地上。

这些年第二次闯关东的人越来越多,山东、四川来靠山屯落户的也不少。

人一多,原来的磨坊就不够用了,队在村西空场新盖了一个大磨坊,旧的这块地就闲了下来。

三子爸和爷爷看中了这块地,跟老赵书记商量后,决定就在这儿盖房。

那时候虽然大家都不宽裕,但三子爸是屯里唯一的公办教师,有固定工资。

再说当时盖房也花不了太多钱:木料是从林场伐的,房梁、门窗、家具都用这些木料,村里秋后分红时扣些工分就行。

当时最好的房子是“一面青”大三间。

“一面青”指的是只有前脸用石头或红砖,其余部分还是土坯,房顶铺草。

这种房子也挺结实,唯一不好的是每年雨季过后都得重新抹一遍墙,和泥、抹墙前后要忙活三四天,是当时农村的一件大事。

直到八十年代,屯子里才出现全砖的大瓦房,那才真叫气派结实。

但在七十年代初,三子家能盖“一面青”,已经是最好的房子了。

再说三子家,从准备盖房到房子建成,家里家外就没消停过,出了一连串怪事。

刚开始打地基、拉木料,小三子就又无缘无故哭闹起来。

家里忙得团团转,他越忙越哭、越添乱。

尤其只要家里人一提盖房的事,他好像能听懂似的,肯定要闹一场。

闹就闹吧,大人们忙,也没当回事。

可没想到,打地基的第二天就出事了。

盖房虽不是百年基业,但也要住十几甚至几十年,地基必须打牢靠。

这天上午打地基时还非常顺利,到了中午,来帮忙的邻居和做木匠活的师傅都回三子家吃饭。

盖房是大事,从动工开始就得天天管伙食,而且伙食不能差,得有酒有肉。

三子妈和邻居二婶做了四个菜、一锅大豆腐汤。

大家多少喝了点酒,但下午还要干活,没人敢放开量。

吃饱喝足,众人回到房基地一看,全都傻了眼:明明一上午十多人干得板板正正的地基,此时变得乱七八糟,工具扔得到处都是,地基也被严重破坏,不像小孩子捣蛋那么简单。

大家都觉得非常奇怪。

三子爸是屯里的小学校长,三子爷爷在队上油坊当出纳,人品都好,能是谁来捣乱呢?

三子爷爷是个老倔头,以前在生产队也是老把式,一看就骂起来:“没事!接着干!以后你们吃饭回来换我,晚上我就住这儿看着,我看还能出啥幺蛾子!”

果然,之后老爷子天天盯着,还真消停了好几天。

然而,房架子砍完那天,又出了一件大事。

直到这时,家里人才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砍房架那天上午,几个木匠把主梁都做好了,准备抬到墙边立起来。

按理说,一个房架子,三个木匠加上三子爸和爷爷,很轻松就能抬动。

可这回,大家怎么使劲都纹丝不动。

几个老木匠干了这么多年,从没遇到过这种怪事。

三子正打算再多叫几个人来帮忙,心想也许是新木料太沉了,没想到就在这时,房架子轰的一声突然倒了,正砸在三子爷爷的腿上!

老爷子惨叫一声,当时就晕了过去。

大家七手八脚把房架抬开,一位年纪大的杨木匠惊呼:“哎呦,这腿恐怕砸折了!先别动,快请老大夫来看看,别乱动再加重伤势!”

有人赶紧去请大夫,有人往家里报信。

说来也怪,刚才家里的小三子不哭也不闹了。

但一片忙乱中,谁还顾得上孩子哭不哭呢?谁也没在意。

房基地这边,屯卫生所的老大夫赶来一看,就说:“这腿可能是折了,别耽误了,赶紧找台‘大轱辘’送县里医院!”

“大轱辘”指的是大马力拖拉机,当时每个大队都有一台。

老大夫叹气:“赶紧送去还能接上,肯定得遭点罪了……这么大岁数,弄不好……唉。”

他没再说下去,但大家都明白,他是担心老爷子年纪大了,万一落下残疾可怎么办。

三子爸赶紧跑到大队部找老赵书记说明情况。

老赵书记二话没说,立刻派柱子开着“大轱辘”赶到房基地。

大家把老爷子抬上车,三子爸回家拿了钱,嘱咐家里几句,就直奔县人民医院。

直到这时,三子妈才想起来:出事之后,小三子怎么不嚎了?难道真是“天作有雨,人作有祸”?要不是这小崽子这么闹,能出事吗?

她越想越气,拿起笤帚嘎子就往三子屁股上打,边打边骂:“瞅你这小崽子作妖,作出事了吧?这下你消停了!”

奇怪的是,任凭怎么打,三岁的小三子就是不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