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 > 第141章 《流浪地球》第一部硬科幻电影!

2009年初秋的北京,夜风已带了些许凉意,但央视电影频道演播室内却灯火通明,气氛热烈。

主持人身着简洁的套装,面对镜头露出职业而亲切的微笑:

“欢迎收看本期《光影对话》。

今天,我们齐聚三位与中国科幻命运息息相关的嘉宾……

导演李扬、科幻作家刘慈欣,以及《科幻世界》副总编辑、中国科幻银河奖的主要负责人姚海军先生。

而他们带来的,是一个即将震动中国影坛的消息。”

镜头扫过嘉宾席。

李扬穿着一件深色休闲西装,内搭纯黑t恤,年轻的脸庞上已褪去学生的青涩,多了几分掌舵者的沉稳。

他身旁的刘慈欣,则是一贯的温和模样,金丝眼镜后是睿智而平静的目光。

姚海军坐在另一侧,作为中国科幻领域重要的编辑与评论家,他的出席本身就代表着科幻文学界对此次项目的关注与认可。

主持人首先向他提问:

“姚老师,作为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掌舵人,您能否谈谈银河奖对中国科幻的意义?”

姚海军微微颔首,语气中带着历史的厚重感:

“银河奖由《科幻世界》创办于1986年,三十多年来,它一直是中国科幻创作的灯塔。

从王晋康的《亚当回归》到何夕的《平行》,从韩松的《天道》到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银河奖见证了一代代科幻作家的成长。

可以说,没有银河奖,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科幻。”

他顿了顿,目光转向刘慈欣,“尤其是大刘,他在银河奖上蝉联多次,他的《流浪地球》《三体》等作品,早已成为科幻迷心中的经典。”

姚海军紧接着感慨,他回忆起初读《流浪地球》小说时的情景:

“当时在编辑部,大刘这篇稿子带给我们的就是这种震撼。

‘带着地球去宇宙流浪’,这个创意本身在当时中国科幻创作里就是里程碑式的。

刘慈欣略显腼腆地笑了笑。

李扬在一旁静静听着,内心也是泛起波澜。

他想起前世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斩获雨果奖的场景。

那是亚洲人首次获得世界科幻最高荣誉,全国科幻迷为之沸腾,媒体用“中国科幻征服世界”为题连续报道。

此时,姚海军也正好把话题引到了李扬身上。

“我就觉得,李扬导演的眼光和远见,真的很棒。”

“我听说李导早早的,就早早就找到了大刘,所有作品的影视版权一次性包圆了。”

“真的非常有魄力。”

“而且我可以说,谁绑定了刘慈欣,谁就绑定了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

主持人也顺势将话题引向电影领域:

“近年来,中国科幻文学蓬勃发展,但科幻电影却始终难有突破。

各位如何看待这种现状?”

刘慈欣沉吟道:

“我们的科幻小说早已走向世界,但科幻电影仍处于探索阶段。

过去也有一些尝试,比如《珊瑚岛上的死光》《大气层消失》,但它们更多是带有寓言色彩的软科幻。

在硬核科幻领域,我们几乎是一片空白。”

姚海军的语气带着遗憾:

“中国电影人不缺想象力,缺的是工业体系的支撑。

许多号称‘科幻大片’的作品,要么披着科幻外衣讲爱情故事,要么因技术短板导致特效粗糙。

更遗憾的是,某些项目因盲目模仿好莱坞而失去本土文化根基,最终沦为‘四不像’。”

他看向李扬,意味深长地说,“因此,当李扬导演找到我,说他要拍《流浪地球》时,我既期待又担忧……

中国科幻电影太需要一部真正的硬核作品了!”

刘慈欣接过话茬,声音坚定。

“观众不是不喜欢科幻,而是厌恶粗制滥造。”

“我们缺的从来不是市场,而是愿意沉下心打磨作品的诚意。”

“李导这次的拍摄,我以编剧和科幻顾问的方式全程参与。”

“就我的所见所闻,我觉得,李导在这方面,确实做到了很多其它电影没有做到的地方。”

“诚意十足!”

此时,主持人身后的大屏幕骤然亮起,这是到了展示海报的环节。

《流浪地球》首款概念海报首次公开。

海报构图极具冲击力。

近景是冰雪覆盖、已难辨原貌的北京国贸建筑群,断裂的cbd大厦如同巨人的残骸,被冻结在蓝色的冰层中。

中景处,数台庞然大物般的“行星发动机”喷出灼目的蓝色等离子光柱,直刺晦暗的天空。

其设计充满了苏联重工业式的粗犷与力量感,钢铁支架裸露,管线虬结,与远处依稀可辨的长城蜿蜒的轮廓形成一种奇异的共生。

远景,木星巨大的红斑如同一只冷漠的眼睛,凝视着这个正在逃亡的渺小星球。

海报下方,是锋芒毕露的片名书法——

《流浪地球》。

演播室内一片寂静,姚海军深吸一口气:

“这张海报让我看到了中国科幻的脊梁……

它没有模仿好莱坞的炫目风格,而是用东方特有的厚重感,诠释了‘带着家园流浪’的浪漫。

这种审美,是独属于我们的文化自信!”

刘慈欣眼中闪着光:

“海报中的冰封北京、行星发动机、木星危机,完全还原了我小说中的想象。

但更让我惊喜的是,李扬团队在科学细节上的考究……

发动机的等离子光柱符合流体动力学,地球冰封后的云层模拟了极端气候模型……

这正是硬科幻的魅力!”

访谈进入最关键环节。

主持人看向姚海军,提出了那个核心问题:

“姚老师,您作为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的主要负责人,纵观中国科幻发展史,您如何定位这部电影?”

姚海军坐直身体,语气郑重,如同在进行一次历史宣告:

“回顾中国科幻电影历程,我们有过《珊瑚岛上的死光》的探索,也有过《大气层消失》的寓言思考。

但我们必须承认,在高概念、大投入、完全遵循科学逻辑推演的硬核科幻大片领域,一直是一片空白。

《流浪地球》的出现,将填补这个空白。

因此,我可以很明确地说——

《流浪地球》,就是中国第一部硬科幻电影!”

“第一部硬科幻……”

主持人重复着这个词组,目光转向李扬,“李导,您意识到您和团队正在创造历史吗?”

李扬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述了一个细节:

“电影里有一套外骨骼装甲,但重量问题一直困扰我们。

演员穿上后行动非常困难,我们甚至设计了‘龙门架’像吊烤鸭一样把演员吊起来拍。

姚老师来探班时,就看到达叔穿着六七十斤的防护服,被威亚吊着,一遍遍在冰面上爬行。

他问达叔辛苦不,达叔说,‘辛苦,但值得,因为我们在做从来没做过的事。’”

李扬看向姚海军和刘慈欣,“正是这种‘从0到1’的开拓,支撑着我们完成3000张概念图、8000张分镜、上万件道具的制作。”

刘慈欣深有感触地点头:

“中国科幻电影起步维艰,过去很多尝试都因为工业基础薄弱等原因在迷惘中徘徊。

《流浪地球》团队在完全没有成功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小心求证、谨慎推敲。

他们不仅在拍一部电影,更是在建立一套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流程。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无愧于‘第一部’的称号。”

三人你一言我一语,访谈从具体制作细节,逐渐升华到对中国科幻未来的展望上。

姚海军说:“这部电影的美学风格,没有盲目追随好莱坞那种光滑轻盈的未来感。”

“而是采用了扎实的、带有我们自身历史记忆的苏联重工业风。

这种选择是自信的体现,说明我们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科幻审美语言。”

刘慈欣则从文化内核上阐释:

“《流浪地球》计划本身,就需要100代人去完成。

这背后是愚公移山式的坚持,是中国人对故土家园无法割舍的情感。

这不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而是人类作为整体,在极端环境下生存意志的史诗。”

李扬最后总结,他的目光坚定而充满希冀:

“我们不敢说《流浪地球》会有多完美,但我一直尽求完美。

我们希望,当未来的人们回望中国科幻电影史时……

会记住2009年,有一个剧组,曾经像疯子一样,试图用力推醒这颗沉睡的星球,让它,也是让中国科幻电影,开始一场奔向新生的流浪。

中国科幻电影的黄金时代,不应该只是憧憬,它应该从今天开始启航。”

访谈在主持人充满祝福的结语中结束。

演播室的灯光渐暗,但一张概念海报和一场关于“第一部”的宣言,已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其激起的涟漪,正从这间演播室扩散开去,终将在中国科幻乃至中国电影的海洋里,掀起滔天巨浪。

主持人好奇地转向姚海军和刘慈欣:“两位对电影如此看好,是否因为知道某些尚未公开的突破?”

姚海军与刘慈欣相视一笑,同时看向李扬。

姚海军幽默地摆手:“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些好的改变,只是不知道这算不算剧透!

毕竟电影还没上映,这方面,得请李导划个界限——

哪些能说,哪些要留到影院揭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