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群雄,您要是不百度一下,八成想不起孔伷这号人物。但要论东汉末年的“热搜体质”,咱们孔公绪先生那可是妥妥的顶流!这位老兄的人生就像坐过山车——昨天还在热搜榜首,今天就查无此人。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位三国时代的“现象级网红”,看看他是如何用生命诠释什么叫“红得快,凉得更快”。
一、职场锦鲤的诞生
孔伷,字公绪,陈留人。要是搁现在,他准能在朋友圈发一条:“人在家中坐,官从天上来。”
这老哥的仕途起步,那叫一个顺风顺水。东汉末年流行“清议”,就是一群文化人聚在一起点评朝政、臧否人物。相当于现在的微博大V搞话题讨论,谁能带节奏谁就能火。
孔伷就是在这个时候成功出道的。《后汉书》里说他“清谈高论,嘘枯吹生”,翻译成现代话就是:特别能侃,能把死的说成活的,把枯草吹出新芽。这口才,要是开直播,保准礼物刷到爆。
当时的名士圈有个超级KOL(关键意见领袖)叫郭林宗,相当于现在的顶流博主。这位郭大佬随便发条“朋友圈”,就能让一个素人一夜爆红。有一天,郭林宗到陈留出差,当地媒体闻风而动,问他:“您觉得本地的孔伷怎么样?”
郭林宗微微一笑,说了八个字:“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意思是:教知识的老师好找,教做人的导师难寻。
好家伙,就这一句话,孔伷直接冲上“热搜榜”第一,粉丝数蹭蹭往上涨,很快就收到了朝廷的offer,出任汝南太守。这晋升速度,堪比坐火箭。
二、“反董”话题下的爆红
如果说郭林宗的点评让孔伷成功出道,那么接下来这个“爆款话题”直接把他送上了人生巅峰——讨董。
公元190年,董卓把持朝政,废立皇帝,整个东汉朋友圈都在刷#董卓必须下台#。关东各路诸侯纷纷组建“反董联盟”,相当于现在的联合抵制活动。
这时的孔伷已经被任命为豫州刺史,妥妥的地方大员。他一瞅,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蹭热点机会啊!立即拍板:加入联盟!
要说孔伷这个人,别的本事没有,但特别懂得包装自己。他发的“讨董檄文”,那叫一个文采飞扬、慷慨激昂,读起来朗朗上口,转发量瞬间破万。
当时的舆论场形成了奇妙的格局:打仗看袁绍,后勤看袁术,而舆论风向看孔伷。他在“反董朋友圈”里天天发小作文,把董卓骂得狗血淋头,赢得点赞无数。
最绝的是,孔伷深谙“人设”之道。他给自己打造的人设是——“清谈宗师,气节之士”。具体表现是:开会时永远坐在C位,发言时永远义正词严,投票时永远举双手赞成讨董。
这一通操作下来,孔伷的名气达到了人生巅峰。用现在的话说,他就是当时的“意见领袖”、“网红刺史”,粉丝遍布大江南北。
三、实力配不上名气的尴尬
然而,问题来了——流量能把你捧多高,就能把你摔多惨。
当其他诸侯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干仗时,咱们孔公绪在干啥呢?史料记载:“伷终日清谈,不修战备。”
翻译一下:孔老师每天都在搞线上讲座,分析天下大势,点评各路英雄,就是不练兵、不备战。他的豫州军务,基本处于“放养”状态。
这就好比现在的某些网红:直播间里口若悬河,说得头头是道;真要实操起来,连基本流程都搞不明白。
更要命的是,孔伷还特别陶醉于自己的“网红”人设。他觉得只要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就能永远站在舆论的制高点。
有一次,部下小心翼翼地提醒他:“主公,咱们是不是该练练兵?万一董卓打过来...”
孔伷大手一挥:“尔等武夫,岂知舆论之重要?得民心者得天下!”
结果呢?董卓还真没把他放在眼里。据《后汉书》记载,董卓在洛阳开会时点评各路诸侯,说到孔伷时哈哈大笑:“孔公绪能清谈高论,吹枯嘘生,并无军旅之才,临阵交锋非其所长。”
这话传到孔伷耳朵里,他还不服气,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配图是一张自己在城头抚琴的写意画。
四、突如其来的“凉凉”
历史的转折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就在孔伷沉浸在自己的网红梦里时,真正的危机正在逼近。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杀向豫州。
消息传来时,孔伷正在举办清谈沙龙,和一帮名士讨论“无为而治”的精妙。听说敌军来袭,他还不慌不忙:“诸君勿忧,待我修书一封,必能说退敌军。”
结果呢?信使还没出城,敌军已经兵临城下。
接下来的场面就相当尴尬了——久疏战阵的豫州军一触即溃,孔伷苦心经营的人设瞬间崩塌。他那些慷慨激昂的檄文,那些指点江山的言论,在真正的刀剑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史书上对孔伷的结局记载得很模糊,只说他在豫州被攻破后“以忧死”。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受不了这个打击,郁郁而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