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魏惠王堪称历史上最会的君主之一——他继承了一个如日中天的魏国,却在五十年统治期间成功把国家带向衰落。这位被孟子当面骂哭的国君,留下了无数令人啼笑皆非的轶事:他像追星族一样崇拜人才却留不住人,像土豪一样四处撒钱打仗却越打越穷,像文艺青年一样喜欢与学者高谈阔论却总被怼得哑口无言。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充满黑色幽默的败家教科书,看看这位战国第一败家子是如何把祖传基业一点点败光的。
一、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三代
魏惠王本名魏罃,是魏武侯的儿子,魏文侯的孙子。他的爷爷魏文侯堪称战国初期最英明的君主之一——任用李悝变法,让魏国成为第一个完成封建化改革的国家;重用军事家吴起,创建了所向无敌的魏武卒;招揽西门豹、乐羊等人才,把魏国建设成中原霸主。到他父亲魏武侯时,魏国已经拥有天下最精锐的军队和最富庶的国土,控制着河东、河内等战略要地,把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不敢东进。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年仅二十出头的魏罃继位。这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三代接手的是一个GDP占全天下三分之一、军力让列国胆寒的超级强国。用今天的话说,他相当于继承了一个市值万亿的家族企业,董事会里全是业界顶尖人才,竞争对手都还处在创业初期。按照正常剧本,他只需要按部就班地经营,就能继续维持魏国的霸主地位。
但历史总是喜欢开玩笑。这位魏惠王用他独特的败家天赋,硬是把一手王炸打成了烂牌。他统治的五十年间,魏国从巅峰跌落,先是在桂陵、马陵两场关键战役中被齐国打残,接着又被秦国夺回河西之地,最后沦落到需要向齐威王低头称臣的地步。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他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南辱于楚,可谓精准概括了这位败家专业户的职业履历。
二、人才收集癖与人才流失症
魏惠王有个奇怪的癖好——特别喜欢收集天下英才,却总留不住他们。他对待人才就像追星族对待偶像,见到有名的学者、将领就两眼放光,不惜重金招揽。但这些人来了之后,他又像得到了就不珍惜的渣男,要么冷落一边,要么胡乱使用,最终导致人才纷纷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
最着名的例子当属商鞅。这位后来在秦国推行变法、奠定统一基础的奇才,最初是魏国相国公叔痤的门客。公叔痤临终前特意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年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若不能用,必杀之,无令出境。结果魏惠王的反应令人啼笑皆非——他先是对老相国的病糊涂了表示同情,答应会重用商鞅,转身出门就对人说:老相国真是病昏头了,居然让我把国家交给一个无名小卒!
更搞笑的是,他既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商鞅,就这么让未来的头号敌人安然离开。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率军大败魏国,逼得魏惠王割地求和时,不知他是否想起当年那个被他轻视的年轻人。这段往事堪称战国版昨天你对我爱答不理,今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经典案例。
同样遭遇的还有军事家孙膑。这位与庞涓同门师兄弟的兵法大家,原本也在魏国任职。但因为庞涓嫉妒他的才能,设计陷害使他遭受膑刑(挖去膝盖骨)。魏惠王对此不闻不问,导致孙膑后来逃到齐国,成为齐**师,在桂陵、马陵两次战役中把魏军打得落花流水。可以说,魏国后来的衰败,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前员工复仇记。
最讽刺的是,当魏国被这些流失的人才折腾得奄奄一息时,魏惠王还一脸委屈地向孟子抱怨:我对国家真是尽心尽力了!河内闹灾荒我就把百姓迁到河东,河东闹灾荒我就把他们迁到河内。我考察邻国政治,没见谁比我更用心。为什么我国人口不见增加,邻国人口不见减少呢?孟子毫不客气地怼他:大王好战,请用战争打比方。战鼓一响,刀兵相接,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那些跑五十步的嘲笑跑一百步的胆小鬼,您觉得如何?魏惠王老实回答:不行,他只不过没跑一百步罢了,但也是逃跑啊。孟子于是说:大王既然明白这个道理,就别指望您的人口比邻国多了。这段对话被记载在《孟子·梁惠王上》中,活脱脱展现了一个被怼得哑口无言的国君形象。
三、军事冒险家的破产之路
如果说在人才政策上魏惠王像个优柔寡断的追星族,那在军事上他就是个不计后果的赌徒。他特别喜欢发动战争,却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导致魏国在几场关键战役中元气大伤。
最着名的两次失败当属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国攻打赵国,包围邯郸。齐国应赵国之邀,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救援。孙膑提出围魏救赵的策略,不去邯郸与魏军硬拼,而是直扑魏国都城大梁(今开封)。魏惠王急令主将庞涓回援,结果在桂陵(今河南长垣)遭遇齐军埋伏,大败而归。这场战役诞生了围魏救赵这个经典成语,也成就了孙膑的美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