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时三刻,公仓门口的公示板前还留着昨夜未干的墨迹。艾琳站在原地,手里那份刚签好的合同已被她翻过一遍。火漆印清晰,字迹工整,运输队已经出发,猎人小径上的红布条也重新检查过。她没有回屋,而是转身走向村中央的空地。
几个村民正往货架上补货,看见她走来,有人停下动作。艾琳没说话,蹲下身,捡起一根烧过的木炭,在平整的地面上画了一条横线。然后在左边画了个圈,右边画了个方块,中间留出一块空白。
“我们现在的买卖稳了。”她开口,声音不大,但周围人都听清了,“布能卖,陶能用,麦种也有人要。可商人下次来,问有没有皮料做马鞍,有没有熏肉配酒,我们拿得出来吗?”
没人回答。张氏站在人群后,抱着记录本的手紧了紧。
艾琳继续说:“一头牛,能出肉,能出皮,骨头可以磨粉肥田,角能做扣子。一只羊,毛可以纺粗线,皮能制靴子。这些不是多出来的,是本来就能有的。”
她在左边的圈里写下“牛棚”“羊栏”,又在右边的方块里写“皮料坊”“腌肉间”。中间那块空白,她写了“新仓”。
“西边坡地荒着,可以围起来做圈养区。东头那个旧磨坊,屋顶还在,改一改能当加工房。现在织布的人多了,陶窑也忙,可这些活儿不会抢他们的饭碗,反而能让咱们的东西卖得更远。”
一个老农皱眉:“养畜要吃粮,地里的收成还不够自家吃,再喂牲口,够吗?”
“不急着大规模养。”艾琳说,“先试小群,母羊带羔,小牛牵一头回来,吃的是草,补的是闲地里的秸秆。饲料不够,就不扩。一步一步来。”
另一个织工低声说:“我现在一天能织半匹布,有进项,不想再添别的事。”
艾琳点头。“谁都不用强求。今天说这些,不是命令,是商量。愿意试试的,可以报名。我们先成立两个组:养殖筹备组和加工试点组。人少也没关系,先学,先准备。”
她顿了顿,从怀里拿出一本新账册。“我已经记了三十天的交易数据。你们看,上个月来的商人只问布和陶,这个月就有人打听皮革。再下个月,他们会不会要成套的皮具?会不会要腊肠、骨钉、染色用的动物胶?”
人群安静下来。
“三个月前,我们连一匹布的颜色都不敢保证。”艾琳看着众人,“现在呢?我们自己定标准,商人按我们的规矩验货。可要是机会来了,我们接不住,那才是真亏了。”
她说完,把木炭放在地上,翻开账册第一页,写下一行字:“四月廿五,召开养殖筹备会。”
立刻有人动了。
老陶匠的徒弟往前站了一步:“我参加加工组。”
张氏身边的一个年轻女人举手:“我想学怎么处理皮子。”
接着是三个壮年男子,其中一个说:“我家有空屋子,能搭临时羊栏。”
又有两人说愿意去周边村子打听养牛的事。
艾琳把名字一一记下,共十二人。她合上账册,说:“第一阶段,我们不做大投入。我去查附近哪些村有养畜经验,派人去学。你们也可以自己打听。第二阶段,先引进几只母羊、一头小牛,建个试验圈舍。第三阶段,等有了经验,再建加工厂。”
“那种畜从哪来?”有人问。
“先借,再换,最后买。”艾琳说,“不靠一口气做成,靠一步步走实。”
她走到公示板前,拿起笔,在下方新加一栏,标题写“未来之计”。第一行,她写下:“四月廿五,召开养殖筹备会。”
围观的人渐渐散开,有的回摊位,有的去找工具,有几个年轻人凑在一起低声讨论。艾琳没走,她站在公示板前,手指轻轻划过那行新字。
太阳升到头顶,晒得地面发白。她转身走进公仓,打开最里面的一排柜子,取出一张陈旧的村域图。这张图她很久没用了,边角有些卷曲。她把它铺在长桌上,用四块石头压住。
然后翻开新账册,写下第一行计划:
“调研周边村落养殖情况,优先走访北谷、石岭两村。派员两名,携带样品交换信息,记录饲养方式、饲料来源、疫病应对措施。”
她停笔,抬头看墙上的旧钟。指针指向午时。外面传来脚步声,一个男孩跑进来。
“艾琳!东头那家说,他们愿意把南坡的两间柴房腾出来,给加工组用。”
“让他们先别动。”艾琳说,“等筹备会开了再说。”
男孩应了一声跑了。艾琳继续写:
“组织首批报名人员学习基础养殖知识,由村里有牲口经验的老人授课。每周两次,地点暂定议事棚。”
写完,她合上账册,起身走到门口。议事棚那边,几个人正在搬桌子。张氏站在边上,手里拿着纸笔,似乎在登记什么。
艾琳走过去。“你列个名单,把今天报名的都写上。再准备一份问题清单,等去外村学习时好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