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二年(公元228年)
正月,司马懿攻打新城。仅仅十六天,新城就被攻破,孟达也被斩杀。申仪在魏兴待了很久,擅自以皇帝名义刻制印章,随意封官授职。司马懿把他召来抓住,带回洛阳处置。
之前,征西将军夏侯渊的儿子夏侯楙娶了曹操的女儿清河公主,曹丕年少时和他关系很好。曹丕即位后,任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都督关中地区,镇守长安,让他接替夏侯渊的位置。诸葛亮准备出兵进攻魏国,和下属商量计策。丞相司马魏延说:“听说夏侯楙是皇帝的女婿,胆小又没谋略。现在给我五千精兵,再配五千人背粮草,直接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到子午谷后往北走,不出十天就能到长安。夏侯楙听说我突然杀到,肯定弃城逃跑。到时候长安城里就只剩御史和京兆太守了。横门的粮仓和百姓的存粮,足够我们吃。等魏国从东边调兵赶来,还得二十多天,而您从斜谷进军,也能按时到达。这样一来,咸阳以西就能一举平定!”但诸葛亮觉得这计策太冒险,不如走稳妥的路线,先稳稳拿下陇右地区,有十足把握取胜且没有风险,所以没采纳魏延的建议。
诸葛亮对外宣称要从斜谷道攻打郿县,派镇东将军赵云、杨武将军邓芝率领疑兵,占据箕谷,迷惑魏军。魏明帝曹睿派曹真都督关西各路军队抵御。诸葛亮则亲自率领大军进攻祁山,蜀军军容整齐,号令严明。此前,魏国因为蜀汉昭烈帝刘备去世后,好几年都没什么动静,所以压根没做防备。突然听说诸葛亮出兵,朝廷和民间都十分惊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的人纷纷背叛魏国,响应诸葛亮,整个关中地区都为之震动,魏国大臣们一时都想不出应对办法。曹睿却说:“诸葛亮之前凭借山川险要固守,现在主动出击,正中我们下怀,这次一定能打败他!”于是调集五万步兵、骑兵,派右将军张合率领,向西抵御诸葛亮。丁未日,曹睿亲自前往长安督战。
说起马谡,他是越巂太守,才华出众,喜欢谈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对他格外器重。刘备临终前却提醒诸葛亮:“马谡这人说话夸大其词,不能委以重任,你一定要仔细考察。”可诸葛亮不这么认为,任命马谡为参军,每次召见他交谈,都能从白天聊到黑夜。这次出兵祁山,诸葛亮没用魏延、吴懿等老将做先锋,而是让马谡率领各军在前,结果在街亭和张合交战。马谡不按诸葛亮的部署行事,军事安排混乱,放弃水源,上山扎营,不在山下守城。张合切断了蜀军的取水通道,发动攻击,把马谡打得大败,士兵们四处逃散。诸葛亮失去了进攻的依托,只好带着西县一千多户百姓撤回汉中。他把马谡关进监狱,最后将其处死。行刑时,诸葛亮亲自去祭奠,痛哭流涕,还像往常一样照顾马谡的遗孤。蒋琬对诸葛亮说:“当年楚国杀了成得臣,晋文公高兴得不行。如今天下还没平定,就杀了有智谋的人才,难道不可惜吗?”诸葛亮流着泪说:“孙武之所以能打胜仗,就是因为执法严明。当年扬干扰乱军纪,魏绛就杀了他的仆人。如今天下分裂,战争刚刚开始,如果不严格执法,还怎么讨伐敌人呢?”
马谡还没失败的时候,裨将军、巴西人王平就多次劝诫他,马谡却不听。战败后,蜀军四处溃散,只有王平率领的一千人敲着战鼓,坚守阵地。张合怀疑有伏兵,没敢逼近,王平这才慢慢收拢各营逃散的士兵,带回营地。诸葛亮处死马谡和将军李盛,收回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唯独王平得到重用提拔,被任命为参军,统领五部军队并兼管军营事务,晋升为讨寇将军,还被封为亭侯。诸葛亮也主动上书,请求将自己降职三级,后主刘禅任命他为右将军,但仍代理丞相事务。
与此同时,赵云、邓芝的军队在箕谷也吃了败仗。不过赵云收拢部队,坚守阵地,所以损失不大,但他也因此被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问邓芝:“街亭兵败,士兵和将领都各自逃命;箕谷兵败,大家却没有失散,这是为什么?”邓芝回答:“因为赵将军亲自断后,军需物资一点没丢,所以大家才没走散。”赵云还有剩余的军资绢布,诸葛亮让他分给将士,赵云却说:“打了败仗,哪有理由接受赏赐!这些东西都放进赤岸库,等十月再作为冬季赏赐发放。”诸葛亮对他的做法大为赞赏。
有人劝诸葛亮再次发兵,诸葛亮说:“我们在祁山、箕谷的兵力都比敌军多,却没打赢,反而被打败,问题不在于兵少,而在于将领指挥不当。现在我打算减少兵力、精简将领,严明赏罚、反思过错,研究今后灵活应变的办法。如果不这么做,就算兵再多又有什么用!今后,大家只要一心为国,多多指出我的不足,那么大业可成,敌人必败,功劳很快就能到手!”于是,诸葛亮开始考核将士们的微小功劳,表彰壮烈之士,主动承担过错、责备自己,还向全国公布自己的失误。他积极练兵,研究兵法,准备日后再战。经过训练,蜀军士气重振,百姓也渐渐忘记了这次失败。诸葛亮出兵祁山时,天水参军姜维前来投降。诸葛亮欣赏姜维的胆量和智谋,任命他为仓曹掾,让他掌管军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