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
春季,正月初一,发生日食。
十九日,静州的獠人反叛,将军李子和率军讨伐平定了叛乱。
文武官员再次请求太宗举行封禅大典,太宗说:“你们都认为封禅是帝王的盛事,我却不这么看。如果天下安定,百姓富足,即使不封禅,又有什么妨碍呢!从前秦始皇封禅,而汉文帝不封禅,后世难道会认为汉文帝的贤德不如秦始皇吗!况且祭祀上天,只需扫地而祭,何必一定要登上泰山之巅,堆积几尺高的泥土,才能表达对上天的诚心敬意呢!”群臣仍然不停地请求,太宗也有些想听从,只有魏征认为不可。太宗问:“你不希望我封禅,是因为我的功劳不够高吗?”魏征答:“功劳很高了。”太宗又问:“德行不够深厚吗?”答:“德行很深厚了。”“国家不够安定吗?”答:“安定了。”“四方少数民族没有臣服吗?”答:“臣服了。”“年成没有丰收吗?”答:“丰收了。”“祥瑞没有出现吗?”答:“出现了。”太宗说:“那为什么还不能封禅?”魏征答:“陛下虽然具备这六点,但承接隋末大乱之后,户口还没有恢复,粮仓仍然空虚,而陛下向东巡游,千车万马,沿途的供给耗费,难以承担。况且陛下封禅,各国都会聚集而来,远方少数民族的君主首领,都要随从;如今从伊水、洛水以东到大海、泰山一带,人烟稀少,满眼都是杂草,这是把戎狄引入内地,向他们展示我们的虚弱。何况赏赐无数,也满足不了远方之人的期望;免除赋税多年,也补偿不了百姓的劳苦;追求虚名而遭受实害,陛下何必这么做呢!”恰逢黄河南北几个州发生大水灾,封禅之事于是搁置。
太宗将要前往九成宫,通直散骑常侍姚思廉劝谏。太宗说:“我有气喘病,一到夏天就加重,只是去躲避一下罢了。”赏赐姚思廉五十匹绢。
监察御史马周上奏疏,认为:“东宫在宫城之中,而大安宫却在宫城西边,规模比皇宫还小,从天下人的观感来看,不够妥当。应当增修扩建,以符合朝廷内外的期望。另外,太上皇年纪已大,陛下应当早晚侍奉膳食。如今九成宫距离京城三百多里,太上皇有时思念陛下,陛下怎么能立刻赶到?再者,陛下这次出行,是为了避暑;太上皇还留在炎热的京城,而陛下独自住在凉爽的地方,侍奉父母的礼节,我私下认为不妥。如今出行计划已经确定,无法停止,希望陛下尽快公布返回日期,以解除众人的疑惑。还有,王长通、白明达都是乐工,韦盘提、斛斯正只会调马,即使技能出众,只需赏赐金银布帛即可,怎能破格授予官爵,让他们佩玉穿鞋,与士大夫并肩站立、同席而坐?我私下为这种做法感到羞耻。”太宗深表赞同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太宗因为新颁布的法令中没有三师这一官职,二月初二,下诏特别设置三师。
三月十五日,太宗前往九成宫。
十七日,吐谷浑侵犯兰州,州府军队将其击退。
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太宗因为她是皇后所生,特别疼爱她,下令有关部门准备的嫁妆是永嘉长公主的两倍。魏征劝谏说:“从前汉明帝想分封皇子,说:‘我的儿子怎能和先帝的儿子相比!’下令都只给楚王、淮阳王封地的一半。如今给长乐公主的嫁妆,是长公主的两倍,这难道和汉明帝的想法不同吗!”太宗认为他说得对,入宫告诉了皇后。皇后感叹说:“我多次听说陛下称赞魏征,不知道原因,如今看他引用礼义来抑制君主的私情,才知道他真是国家的栋梁之臣!我和陛下结发为夫妻,深受陛下的恩宠礼遇,每次说话都要先观察陛下的脸色,不敢轻易冒犯威严;何况魏征作为臣子,与陛下关系疏远,却能如此直言进谏,陛下不能不听从他的意见。”于是请求派宦官送去四百缗钱、四百匹绢赏赐给魏征,并对他说:“听说你正直,如今亲眼见到了,所以赏赐你。希望你常保持这份忠心,不要改变。”太宗曾退朝后怒气冲冲地说:“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皇后问是谁,太宗说:“魏征每次在朝廷上羞辱我。”皇后退下,穿上朝服站在庭院中,太宗惊讶地问她原因。皇后说:“我听说君主英明,臣子才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是因为陛下英明,我怎敢不祝贺!”太宗于是转怒为喜。
夏季,四月初八,襄州都督邹襄公张公谨去世。第二天,太宗出宫前往丧事举办地哀悼。有关部门上奏说,辰日忌讳哭泣。太宗说:“君主对臣子,就像父亲对儿子,情感发自内心,怎么能回避辰日!”于是痛哭不已。
六月十七日,金州刺史酆悼王李元亨去世。二十九日,江王李嚣去世。
秋季,七月初四,焉耆王突骑支派使者入朝进贡。起初,焉耆人进入中原通过沙漠之路,隋末这条路被封锁,改道经过高昌;突骑支请求重新开通沙漠之路,以方便往来,太宗同意了。因此高昌怨恨焉耆,派兵袭击焉耆,大肆抢掠后离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