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资治通鉴白话版 > 梁纪十六 (公元547年)

资治通鉴白话版 梁纪十六 (公元547年)

作者:鬼老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23:16:34

太清元年丁卯年(公元547年)

春季正月初一,发生日食,太阳没被完全遮住,像弯钩一样。

壬寅日,荆州刺史、庐陵威王萧续去世。朝廷任命湘东王萧绎为都督荆、雍等九州诸军事、荆州刺史。萧续一向贪婪,临终前,曾派中录事参军谢宣融献上一千多件金银器物,梁武帝这才知道他如此富有,就问谢宣融:“王爷的金子就这些了吗?”谢宣融说:“这已经算多的了,哪还能更多!大王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他想让陛下知道,所以临终也不隐瞒。”梁武帝的不满才消解。

当初,湘东王萧绎担任荆州刺史时,犯过一点小错,萧续接替他后,把这事上奏给朝廷,从此兄弟二人不再互通书信。萧绎听说萧续死了,高兴得在官署里跳起来,木鞋都踩破了。

丙午日,东魏勃海献武王高欢去世。高欢性情深沉缜密,整天神态庄重,没人能猜透他的心思;遇到关键决策时,应变如神。他治理军队,法令严格;审理案件明察秋毫,没人敢欺骗冒犯他。提拔任用官员,只看才能——只要胜任,哪怕是奴仆出身也会重用;徒有虚名没真本事的,全都不用。他一向崇尚节俭,刀剑、马鞍、马勒上从没有金玉装饰。年轻时很能喝酒,自从担起大任后,每次饮酒不超过三杯。他善于识别人才、爱惜士人,全力保护有功勋的旧臣;每次抓到敌国尽忠的大臣,大多不处罚他们。因此文武官员都乐于为他效力。世子高澄隐瞒高欢的死讯不公布,只有行台左丞陈元康知道。

侯景想到自己和高氏(高欢、高澄)已经结仇,内心很不安。辛亥日,他占据河南叛乱,归附西魏,颍州刺史司马世云献城响应他。侯景诱捕了豫州刺史高元成、襄州刺史李密、广州刺史怀朔人暴显等人。又派两百名士兵携带兵器,在傍晚时分进入西兖州,想偷袭拿下州城。刺史邢子才察觉了,突然派兵抓捕,把两百人全活捉。随后邢子才向东方各州发布檄文,让各州加强戒备,侯景因此没能夺取西兖州。

东魏众将都认为侯景叛乱是因为崔暹(此前崔暹弹劾过不少权贵,包括侯景的亲信),高澄迫不得已,想杀崔暹来向侯景谢罪。陈元康劝谏说:“现在虽然天下没平定,但法令纲纪已经确立;要是因为几个将领在外叛乱,就随便讨好他们、枉杀无辜,破坏法律,不仅上负上天,下怎么能安抚百姓!汉朝晁错(因削藩被杀)的事就在眼前,希望您慎重!”高澄这才放弃杀崔暹,派司空韩轨统领各路军队讨伐侯景。

辛酉日,梁武帝到南郊祭天,宣布大赦;甲子日,到明堂祭祀。

二月,西魏下诏:“从今往后,本该受宫刑的人,直接没入官府当奴婢,不再执行宫刑。”

西魏任命开府仪同三司若于惠为司空,任命侯景为太傅、河南大行台、上谷公。

庚辰日,侯景又派他的行台郎中丁和来梁朝,上奏表说:“我和高澄有仇,请允许我献出函谷关以东、瑕丘以西,包括豫、广、颍、荆、襄、兖、南兖、济、东豫、洛、阳、北荆、北扬等十三州,归附朝廷;只剩青、徐等几州,只需一封书信就能招降。而且黄河以南本就是我管辖的地方,拿下它易如反掌。要是能平定齐(东魏)、宋(今河南东部一带),接下来就能攻取燕、赵(今河北一带)。”梁武帝召集大臣在朝堂商议。尚书仆射谢举等人都说:“近年我们和东魏讲和,边境太平,现在接纳他们的叛臣,我认为不妥。”梁武帝说:“话虽如此,但得到侯景,就能平定塞北(指东魏);这机会难得,怎能墨守成规!”

这一年正月乙卯日,梁武帝曾梦见中原的地方长官都献地来降,满朝大臣庆祝。第二天早上,他见到中书舍人朱异,把梦告诉他,还说:“我平时很少做梦,只要做梦,肯定会应验。”朱异说:“这是天下统一的征兆啊。”等到丁和来,说侯景正是在正月乙卯日定下归附梁朝的计划,梁武帝更觉得梦是真的。但他还是犹豫不决,曾独自念叨:“我的国家就像完整的金瓯,没一点破损,现在突然接受侯景的土地,真的合适吗?万一引发战乱,后悔都来不及!”朱异揣摩透了梁武帝的心思,回复说:“陛下圣明统治天下,南北都归附敬仰,只是一直没机会,没能表达心意。现在侯景献出东魏一半的土地来归附,要是没有上天引导他的心意、众人辅助他的谋划,怎么会这样!要是拒绝接纳,恐怕会断绝后来归附者的希望。这道理很明显,希望陛下别再怀疑。”梁武帝这才决定接纳侯景。壬午日,任命侯景为大将军,封河南王,都督河南北诸军事、大行台,允许他像东汉邓禹那样,可自行任命官员。平西咨议参军周弘正擅长占卜天象,此前曾对人说:“国家几年后会有战乱。”等到听说接纳侯景,他说:“祸乱的根源就在这了!”

丁亥日,梁武帝到藉田(古代帝王亲耕的田)举行亲耕仪式。

三月庚子日,梁武帝亲临同泰寺,像大通年间(527年)那样“舍身”(把自己献给寺庙当奴仆,再由大臣花钱赎回)。

甲辰日,梁武帝派司州刺史羊鸦仁统领兖州刺史桓和、仁州刺史湛海珍等人,率领三万兵力奔赴悬瓠(今河南汝南),运送粮食接应侯景。

西魏宣布大赦。东魏高澄担心各州发生变故,就亲自外出巡视安抚。留下段韶镇守晋阳,把军事事务托付给他;任命丞相功曹赵彦深为大行台都官郎中。高澄让陈元康预先写好几十张高欢的“条教”(规章制度),交给段韶和赵彦深,之后按顺序执行。出发前,高澄握着赵彦深的手哭着说:“我把母亲、弟弟托付给你,希望你明白我的心意!”夏季四月壬申日,高澄到邺城朝见东魏孝静帝。孝静帝设宴招待他,高澄席间起舞,有见识的人看出他(权势过盛)不会有好结局。

丙子日,大臣们凑钱为梁武帝“赎身”。丁亥日,梁武帝回到皇宫,宣布大赦,改年号为“太清”,仪式和大通年间一样。

甲午日,东魏派兼散骑常侍李系来梁朝访问。李系是李绘的弟弟。

五月丁酉日初一,东魏宣布大赦。

戊戌日,东魏任命襄城王元旭为太尉。高澄派武卫将军元柱等人率领几万兵力日夜兼程,偷袭侯景;在颍川以北遭遇侯景,元柱等人大败。侯景因为羊鸦仁等梁朝援军还没到,就退守颍川。

甲辰日,东魏任命开府仪同三司库狄干为太师,录尚书事孙腾为太傅,汾州刺史贺拔仁为太保,司徒高隆之为录尚书事,司空韩轨为司徒,青州刺史尉景为大司马,领军将军可朱浑道元为司空,仆射高洋为尚书令、领中书监,徐州刺史慕容绍宗为尚书左仆射,高阳王元斌为右仆射。戊午日,尉景去世。

韩轨等人把侯景围困在颍川。侯景害怕了,割让东荆、北兖州、鲁阳、长社四座城池给西魏,请求救援。西魏尚书左仆射于谨说:“侯景从小熟悉军事,奸诈难测,不如给他更高的爵位,观察他的动向,不能轻易派兵。”荆州刺史王思政却认为:“要是不趁机进军,后悔就晚了。”当即率领荆州一万多步兵、骑兵,从鲁阳关(今河南鲁山以南)向阳翟(今河南禹州)进军。丞相宇文泰听说后,加授侯景为大将军兼尚书令,派太尉李弼、仪同三司赵贵率领一万兵力赶赴颍川。

侯景怕梁武帝责怪自己(私通西魏),派中兵参军柳骺向梁武帝上奏书,说:“朝廷援军还没赶到,我这里危在旦夕,只好向关中(西魏)求援,来救眼前的急。我既不能在高氏手下安身,又怎会被宇文氏容纳!只是‘螫手解腕’(为防更大伤害,忍痛断臂),实在是不得已——原本的计划是为国家效力,希望陛下别怪罪!我得到西魏的援助,不能立刻和它断绝关系,现在把四州之地当作引诱敌人的资本,已经让宇文氏派人进城驻守。从豫州以东、黄海以西的地区,都还在我控制之下;现在我实际占有的土地,全归朝廷所有,悬瓠、项城、徐州、南兖这些地方,需要朝廷派人来接收。希望陛下赶紧下令边境,各处部署重兵,和我呼应配合,别出差错!”梁武帝回复他说:“大夫离开国境,遇事可自行决断;何况你刚开始谋划大事,要建立功业,本就该根据情况行事、灵活应对。你有忠诚的本心,何必多说解释的话!”

西魏任命开府仪同三司独孤信为大司马。

六月戊辰日,梁朝任命鄱阳王萧范为征北将军,总领汉北地区征讨事务,攻打穰城(今河南邓州)。

东魏韩轨等人围困颍川,听说西魏李弼、赵贵等援军快到了,己巳日,领兵撤回邺城。侯景想趁机在会面时活捉李弼和赵贵,夺取他们的军队;赵贵起了疑心,没去赴会。赵贵又想诱骗侯景进自己军营再抓他,被李弼阻止。这时羊鸦仁派长史邓鸿领兵到了汝水,李弼就率军返回长安。王思政趁机进入并占据颍川。侯景表面上声称要攻占土地,率军离开颍川,驻守悬瓠。

侯景又向西魏请求援兵,丞相宇文泰派同轨防主韦法保和都督贺兰愿德等人领兵援助他。大行台左丞、蓝田人王悦对宇文泰说:“侯景和高欢,起初是同乡情谊,后来定了君臣盟约——侯景身居上将之位,权位堪比台司高官;现在高欢刚死,他就立刻反叛,可见他图谋极大,终究不肯屈居人下。况且他能背叛高氏,怎会对朝廷尽忠!现在我们给他权势、派兵援助,恐怕将来会被天下人笑话。”宇文泰于是召侯景入朝(想趁机控制他)。

侯景本就密谋叛离西魏,只是计划没成,就故意厚待韦法保等人,希望能拉拢他们为己所用——表面上和魏军将领亲密无间,每次在各军营间往来,带的侍从极少,西魏军中的名将,他都亲自上门拜访。同轨防长史裴宽对韦法保说:“侯景狡诈,肯定不肯入关(去长安),他想假意归顺您,恐怕不可信。要是设伏兵杀了他,这也是一时的功劳;就算不杀,也该严加防备,不能信他的诱骗,免得自己后悔。”韦法保深表赞同,但不敢谋划杀侯景,只暗自加强防备;不久就以本职为由,告辞返回自己的镇守之地。王思政也察觉侯景有诈,秘密召贺兰愿德等人撤军,同时分派各军,占据了侯景原本控制的七州、十二镇。侯景果然推辞不入朝,还写信给宇文泰说:“我耻于和高澄平起平坐,怎会甘心和你(宇文泰,时为西魏实际掌权者,辈分低于高欢)并肩!”宇文泰于是派行台郎中赵士宪,召回之前派去援助侯景的所有军队。侯景就此下定决心归附梁朝。西魏将领任约率领一千多人归降侯景。

宇文泰把之前授予侯景的“使持节、太傅、大将军、兼尚书令、河南大行台、都督河南诸军事”等官职,转授给王思政;王思政一再推辞,不肯接受,宇文泰多次派人劝说,他最终只接受了“都督河南诸军事”一职。

高澄准备前往晋阳,任命弟弟高洋为京畿大都督,留守邺城,派黄门侍郎高德政辅佐他。高德政是高颢的儿子。丁丑日,高澄回到晋阳,这才公布高欢的死讯,为其发丧。

秋季七月,西魏长乐武烈公若于惠去世。

丁酉日,东魏孝静帝为丞相高欢举行哀悼仪式,穿细麻布丧服(五服中较轻的一种),丧礼规格依照汉朝霍光的旧例;追赠高欢为相国、齐王,赐九锡(古代帝王对重臣的最高赏赐)殊礼。戊戌日,任命高澄为使持节、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大行台、勃海王;高澄上奏推辞爵位。壬寅日,孝静帝下诏让太原公高洋暂代处理军国事务,派宫中使者去劝说高澄(接受爵位)。

庚申日,羊鸦仁进入悬瓠城。甲子日,梁武帝下诏调整行政区划:改悬瓠为豫州,寿春为南豫州,合肥改为合州。任命羊鸦仁为司州、豫州二州刺史,镇守悬瓠;西阳太守羊思达为殷州刺史,镇守项城。

八月乙丑日,梁武帝下诏大举讨伐东魏,派南豫州刺史贞阳侯萧渊明、南兖州刺史南康王萧会理分别统领众将。萧渊明是萧懿的儿子,萧会理是萧绩的儿子。起初,梁武帝想让鄱阳王萧范担任元帅;朱异当时因急事在外,听说后赶紧入宫说:“鄱阳王勇猛过人,能让人拼死效力,但他所到之处太过残暴,不是安抚百姓的人选。况且陛下以前登北顾亭眺望时,曾说长江以西有‘反叛之气’,怕宗室骨肉引发战乱。现在这事,更该慎重选择。”梁武帝沉默片刻,问:“萧会理怎么样?”朱异说:“陛下选对人了。”但萧会理懦弱又没谋略,出行时坐的轿子,要加装木板房、蒙上牛皮(怕受惊吓)。梁武帝听说后,很不高兴。当时贞阳侯萧渊明镇守寿阳,多次请求领兵出征,梁武帝就答应了他。萧会理自认为是皇孙,又担任都督,对萧渊明以下的将领,几乎不加理睬。萧渊明和众将秘密告诉朱异,请求召回萧会理,梁武帝最终任命萧渊明为全军都督。

辛未日,高澄到邺城朝见孝静帝,坚决推辞“大丞相”之职;孝静帝下诏让他仍任大将军,其余官职按之前的命令执行。

甲申日,东魏把齐献武王高欢“虚葬”在漳水西岸;暗中在成安鼓山石窟佛顶旁凿洞,把高欢的灵柩藏进去后封堵洞口,随后杀了所有参与凿洞的工匠。等到北齐灭亡后,一个工匠的儿子知道藏柩之处,凿开石头取走随葬的金银后逃走。戊子日,梁朝武州刺史萧弄璋攻打东魏的碛泉、吕梁两个戍所,攻克两地。

有人向东魏大将军高澄报告:“侯景有返回北方的想法。”恰逢侯景的部将蔡道遵回到东魏,说“侯景很后悔(叛逃)”。侯景的母亲和妻子儿女都在邺城,高澄就写信劝侯景归降,说“你全家都平安无事,要是回来,我答应让你终身担任豫州刺史,还把你宠爱的妻子、儿子还给你,你部下的文武官员,一概不追究”。侯景让王伟回信说:“现在我已经联合梁、西魏两国,举兵北伐,将士们如熊豹般奋勇,定能收复中原——这功劳该我自己夺取,哪用劳烦你恩赐!从前王陵归附刘邦,母亲在项羽手中仍不回头;刘邦父亲被项羽囚禁,刘邦还敢要‘分一杯羹’,何况是我的妻子儿女,我怎会放在心上!要是你觉得杀了他们有用,就算我阻止也没用;要是杀了他们没好处,不过是白白屠杀——我家人的性命在你手里,和我有什么关系!”

戊子日,梁武帝下诏任命侯景为录行台尚书事。

东魏孝静帝容貌俊美,体力过人,能挟着石狮子跳过宫墙,射箭百发百中;喜好文学,举止从容、性情沉稳文雅。当时人都认为他有北魏孝文帝的风范,大将军高澄因此深深忌恨他。

起初,献武王高欢因自己有“逐君夺权”的恶名,侍奉孝静帝时礼节十分恭敬——事无大小必定上奏,是否可行全听皇帝旨意。每次陪孝静帝宴饮,都俯身跪拜敬酒;孝静帝举办佛教法会,乘车去上香时,高欢手持香炉步行跟随,弯腰屏气,察言观色,所以他的部下侍奉孝静帝,也没人敢不恭敬。

等到高澄掌权,对孝静帝的傲慢无礼立刻变得严重:派中书黄门郎崔季舒监视孝静帝的一举一动,无论小事大事都要让崔季舒汇报。高澄给崔季舒写信说:“那傻子(指孝静帝)最近怎么样?傻气有没有好一点?你要用心监视。”孝静帝曾在邺城东边打猎,骑马追逐猎物时跑得飞快,监卫都督乌那罗受工伐从后面大喊:“天子别跑那么快,大将军会生气的!”高澄曾陪孝静帝饮酒,举起大酒杯劝酒说:“臣高澄劝陛下喝酒。”孝静帝忍无可忍,说:“自古以来没有不灭亡的国家,我活着还有什么用!”高澄大怒,骂道:“朕、朕,你这狗脚朕!”,让崔季舒打了孝静帝三拳,甩着袖子离开。第二天,高澄派崔季舒入宫慰问孝静帝,孝静帝还得向崔季舒道歉,赐给他一百匹绸缎。

孝静帝不堪忍受屈辱,吟诵谢灵运的诗:“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动君子。”。常侍、侍讲颍川人荀济明白孝静帝的心意,就和祠部郎中元瑾、长秋卿刘思逸、华山王元大器、淮南王元宣洪、济北王元徽等人,密谋诛杀高澄。元大器是元鸷的儿子。孝静帝假意下敕书问荀济:“打算哪天开讲经书?”借此掩护,在宫中假装堆土山,暗中挖地道通向城北。地道挖到千秋门时,守门人察觉地下有响声,报告给高澄。高澄领兵入宫,见到孝静帝,不行跪拜礼就直接坐下,说:“陛下为什么要谋反?我父子对国家有功,哪里辜负陛下了!这肯定是你身边的妃嫔等人挑唆的。”说着就要杀胡夫人和李嫔。孝静帝神色严肃地说:“自古以来只听说臣子反叛君主,没听说君主反叛臣子。是你自己想谋反,为什么责怪我!我杀了你,国家就能安定;不杀你,国家没多久就会灭亡——我自己的性命都顾不上,何况妃嫔!你要是真想杀君叛逆,要快要慢全由你!”高澄这才从座位上下来叩头,痛哭着谢罪。随后君臣一起饮酒,直到深夜高澄才离开。三天后,高澄把孝静帝软禁在含章堂。壬辰日,把荀济等人在街市上烹杀。

当初,荀济年轻时住在江东,学问渊博、擅长写文章。他和梁武帝有平民时期的旧交,知道梁武帝有远大志向,却因恃才负气不服他,常对人说:“总有一天要在战盾的盾鼻上磨墨,写檄文声讨他。”梁武帝对此很不满。等到梁武帝即位,有人向他推荐荀济,梁武帝说:“这人虽有才华,却会扰乱风俗、喜好谋反,不能用。”后来荀济上书劝谏梁武帝过度崇信佛法、建造塔寺浪费钱财,梁武帝大怒,想召集朝臣当众杀他;朱异暗中把消息告诉荀济,荀济逃奔东魏。高澄担任中书监时,想任用荀济为侍读(陪皇帝读书的官),献武王高欢说:“我爱惜荀济,想保全他,所以才不用他。他一旦入宫任职,必定招来灾祸。”高澄坚持请求,高欢才同意。等到荀济谋反失败,侍中杨遵彦对他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何苦再做这种事?”荀济说:“我壮志还在!”随后辩解道:“我只是伤心自己年老体衰、功名未立,所以想挟持天子、诛杀权臣。”高澄想免他一死,亲自问他:“荀公为什么要谋反?”荀济说:“我是奉天子诏令诛杀高澄,哪叫谋反!”官吏因荀济年老多病,用小鹿车把他载到东市,连同尸体一起焚烧了。

高澄怀疑咨议温子升知道元瑾等人的密谋,当时正让温子升写《献武王碑》,碑文写成后,就把他关在晋阳监狱里挨饿,温子升最后啃着破棉衣饿死。尸体被扔在路边,家人也被没入官府为奴,太尉长史宋游道收葬了他。高澄对宋游道说:“我最近给京城权贵写信,谈论朝中官员,说你偏向朋党,是个缺点。现在才知道你真是看重故旧、崇尚节义的人——天下人替你害怕,是因为不了解我的心思。”九月辛丑日,高澄返回晋阳。

梁武帝命令萧渊明在寒山(今江苏徐州东南)拦截泗水,用水灌彭城(今江苏徐州),计划拿下彭城后,再进军和侯景形成夹击之势。癸卯日,萧渊明驻军寒山,距离彭城十八里,截断泗水筑起堤坝。侍中羊侃负责监造堤坝,二十天就建成了。东魏徐州刺史太原王元则环城坚守,羊侃劝萧渊明趁大水进攻彭城,萧渊明不听。众将和萧渊明商议军事,萧渊明答不上来,只说“到时候再看情况办”。

冬季十一月,西魏丞相宇文泰跟随西魏文帝在歧阳(今陕西凤翔东南)打猎。

东魏大将军高澄派大都督高岳援救彭城,想让金门郡公潘乐担任副将。陈元康说:“潘乐应变迟缓,不如用慕容绍宗——况且这也是先王(高欢)的遗命。您只要对慕容绍宗推心置腹,侯景根本不足为惧。”当时慕容绍宗正在外地,高澄想召见他,又怕他受惊反叛;陈元康说:“慕容绍宗知道我深受您信任,最近还派人来送金子;我想安抚他的心,收下了金子并写了回信厚待他,保证他不会有二心。”乙酉日,任命慕容绍宗为东南道行台,和高岳、潘乐一同进军。起初,侯景听说韩轨来,说:“这吃猪肠的小子能干成什么事!”听说高岳来,说:“兵倒精锐,人却平庸。”东魏众将没有不被他轻视的。等到听说慕容绍宗来,侯景摸着马鞍露出恐惧神色,说:“谁教这鲜卑小子(指高澄)懂得派慕容绍宗来!要是这样,高欢肯定还没死吧?”

高澄任命廷尉卿杜弼为军司,代理行台左丞;出发前,高澄问他“政务要点、该警惕的事”,让他记下一两条。杜弼请求口头陈述,说:“天下大事,没有比赏罚更重要的。奖赏一人能让天下人高兴,惩罚一人能让天下人敬畏,只要这两件事不出错,一切自然完善。”高澄特别高兴,说:“话虽不多,道理却极其关键。”

慕容绍宗率领十万兵力占据橐驼岘(今江苏徐州附近)。羊侃劝贞阳侯萧渊明趁敌军远道而来发动袭击,萧渊明不听;第二天,羊侃又劝出战,还是不听,羊侃就率领自己的部众移驻到堤坝上。

丙午日,慕容绍宗抵达彭城城下,率领一万步兵、骑兵进攻潼州刺史郭凤的军营,箭如雨下。萧渊明喝醉了起不来,命令众将去救援,没人敢出兵。北兖州刺史胡贵孙对谯州刺史赵伯超说:“我们领兵来这里,本来是为了什么?现在遇到敌人却不战吗?”赵伯超答不上来。胡贵孙独自率领部下和东魏军交战,斩杀两百人。赵伯超率领几千部众不敢救援,对部下说:“敌军这么强盛,和他们打肯定败,不如保全军队早点回去,还能免罪。”部下都说:“好!”于是赵伯超率军逃走。

当初,侯景常告诫梁军:“追击溃败的敌军,别超过二里地。”慕容绍宗准备作战时,因梁军轻率勇猛,怕自己的士兵抵挡不住,就逐一告诫将士:“我会假装败退,引诱吴地小子(指梁军)追上来,你们再攻击他们的后背。”交战时,东魏军确实战败逃跑,梁军不听侯景的告诫,乘胜深入追击。东魏将士信了慕容绍宗的话,争相回头夹击梁军,梁军大败——贞阳侯萧渊明、胡贵孙、赵伯超等人全被东魏俘虏,士兵死伤几万人。羊侃整理军阵,缓慢撤回。

梁武帝当时正在午睡,宦官张僧胤报告朱异有急事上奏,梁武帝受惊,立刻起身坐车到文德殿阁楼。朱异说:“寒山之战失利了。”梁武帝听后,恍惚得差点从床上摔下来。张僧胤扶住他坐下,他才叹息说:“我难道要重蹈晋朝灭亡的覆辙吗!”

郭凤退守潼州,慕容绍宗进军包围潼州。十二月甲子日初一,郭凤弃城逃走。

东魏派军司杜弼写檄文送到梁朝,檄文说:“我朝传承天命,光辉配得上上天,只有你们吴越之地(指梁朝),独自抗拒朝廷教化。我朝君主心怀止戈息战之意,丞相(高澄)也不愿动用武力,所以此前释放梁朝俘虏,说明和睦的心意。虽然这良谋远虑是我朝先提出的,但停战让百姓休养,你们也得到了好处。侯景这小子,自己心生猜疑,先投靠关中(西魏),依附奸伪政权——对西魏君主确立君臣名分,和西魏丞相结为兄弟,西魏对他岂能说无恩?可他最终还是难以驯服,很快就变卦,亲自挑起战乱。等到他罪大恶极、无处容身,就把金陵(梁朝都城)当作逃亡巢穴、江南当作避难之地,用甜言蜜语、卑微礼节,谋求自身安全,他的虚伪说辞,显而易见。

可你们梁朝上下,却幸灾乐祸、忘恩负义——君主在上昏庸,大臣在下蒙蔽,勾结奸恶之徒,断绝邻国友好,调兵‘保卫’边境,实则纵容叛贼侵犯我国。事物没有固定的方向,局势没有不变的态势,有时因获利而受害,有时因得势而失势。当年吴国侵犯齐国边境,最终招来勾践的越军(灭吴);赵国接纳韩国的上党之地,最终引发长平之败(赵军被坑杀四十万)。何况你们驱使疲惫百姓,侵犯我徐州之地,筑堤坝拦河水,放弃船只贪图小利。因此我朝领兵将领、冲锋士兵,都满怀愤怒,像报私仇一样迎战。

你们梁军连营结寨、拥兵众多,依山傍水,却像螳螂举斧、蜣螂披甲(自不量力),好比站在破车轨道上等车轮碾压,坐在柴堆上等大火焚烧。等到两军刀锋刚交、尘土刚起,你们就丢戟弃戈、土崩瓦解——士兵在船上被活捉,将领在军鼓下投降,不管同姓异姓官员,都被捆着押走。是非曲直已很清楚,强弱对比更是悬殊,为了一个侯景却失去一个国家,盯着黄雀却忘了身后陷阱,这是智者不会做、仁者不会选的事。过去的错误虽难挽回,未来的灾祸仍可避免。

侯景本是鄙俗之人,遇上乱世才得势,官至三公、食邑万户,按他的身份本分,早该知足。可他反复无常、叛离不断,这不是无缘无故,其野心显而易见。你们梁朝却给了他兵权、教他藏祸——让他有机会作恶,有时机叛乱。现在他见梁朝势力衰落、上天要亡梁的征兆已现,这老贼的奸谋,又要发作了。不过推坚不可摧的东西难成功,摧枯拉朽的事却易得力。想来侯景虽不是孙武、吴起那样的猛将,手下也不是燕、赵之地的精兵,但毕竟久历战场、熟悉军事,不同于轻率的乌合之众、脆弱的临时军队。他抵御我们会士气不足,攻打你们却势头有余——最终恐怕会‘尾大不掉’(势力过大难以控制),倔强不听指挥、凶狠难以驯服。现在招他回来,他反叛得快但祸患小;不征讨他,他反叛得慢但灾祸大。恐怕他迟早会抗拒朝廷、不肯称臣,自己占据淮南,甚至想称帝。

只怕会‘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因一事而连累相关的人)、‘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让江淮、荆扬的士人百姓,死在箭石之下、夭折在战乱之中。你们梁武帝,品行无人称赞,素来轻佻阴险:年轻时射雀邀功、荡舟逞能,现在年纪已老、昏聩糊涂,朝政混乱、百姓流离,礼崩乐坏。加上用人不当、废立太子失策,假装仁义煽动风俗、卖弄小聪明欺骗世人,满肚子狠毒却妄谈佛教戒律,满心浮躁却假称清净无为。上天降下灾异,民间兴起怨恨,人人厌倦痛苦、家家想要叛乱——‘履霜坚冰至’(灾祸是逐渐积累的),动乱征兆已很明显。他传下浮躁的风俗,任用轻薄的子孙,朋党之门大开,兵权落到外臣手中。必定会引发骨肉相残、心腹叛乱:强弩射向城池,长戈指向宫阙;就算像春秋时卫国君主那样‘探雀鷇’(只顾小利),也救不了国库空虚;就算像楚庄王那样‘请熊蹯’(求一时享乐),也延长不了片刻性命。梁朝外崩内溃,现在正是时候。

我们就像‘鹬蚌相持,渔翁得利’,趁你们衰败之时出兵。将派骏马追风、精兵耀日,众将并列、百万成群,以‘转石’‘破竹’之势,让我军从钟山渡过长江,让帝王仪仗进入洛阳,让建业宫殿长满荆棘,让姑苏馆舍跑满麋鹿。只可惜那些栋梁之材,会因此倾折摧残。如果你们梁朝宗室子弟、大臣贵族,来我军营投降归顺,我们会立刻授予客卿官职、特别加封骠骑称号。各位君子,望你们努力谋求福祉。”后来梁朝的灾祸败亡,都像杜弼檄文中说的那样。

侯景围攻谯城(今安徽亳州),没能攻克,就退军攻打城父(今安徽亳州东南),将其攻占。壬申日,侯景派行台左丞王伟等人到建康劝说梁武帝:“邺城的文武官员密谋联合我,共同讨伐高澄。事情败露后,高澄把元善见(东魏孝静帝)软禁在金墉城,杀了六十多名元氏宗室。黄河以北的百姓,都思念自己的君主,请求陛下立一位元氏子弟为君主,以顺应民心——这样一来,陛下有‘延续绝祀’的美名,我侯景也能立下功劳。黄河南北之地,将成为梁朝的附属(邾、莒是春秋时小国,附属于大国);当地男女百姓,都将是大梁的臣民。”梁武帝认为有理,乙亥日,下诏任命太子舍人元贞为咸阳王,调拨兵力资助他,让他返回北方主持东魏政务;等元贞渡过长江后,就允许他即位,用皇帝仪仗的副套给他配备仪卫。元贞是元树的儿子。

萧渊明被押到邺城,东魏孝静帝登上阊阖门接受俘虏,责备了他几句后就释放了,把他送到晋阳;大将军高澄对他待遇优厚。

慕容绍宗率军进攻侯景,侯景有几千辆辎重车、几千匹战马、四万士兵,退守涡阳(今安徽蒙城)。慕容绍宗有十万士兵,旗帜铠甲映日生辉,击鼓长驱直进。侯景派人对他说:“你们是来送我离开,还是来决一胜负的?”慕容绍宗说:“想和你决胜负。”于是顺着风向摆开军阵。侯景紧闭营垒,等风停了才出兵。慕容绍宗早告诫部下:“侯景诡计多端,喜欢从背后偷袭。”下令严加防备,后来果然如他所言。侯景命令士兵都穿短甲、拿短刀,冲入东魏军阵后,只低头砍人小腿、马腿。东魏军大败,慕容绍宗落马,仪同三司刘丰生受伤,显州刺史张遵业被侯景活捉。

慕容绍宗、刘丰生都逃到谯城,副将斛律光、张恃显埋怨他作战不力。慕容绍宗说:“我打了一辈子仗,从没见过像侯景这么难对付的人。你们不妨试试去进攻他!”斛律光等人穿上铠甲准备出兵,慕容绍宗告诫他们:“别渡过涡水。”两人率军驻扎在涡水北岸,斛律光率轻骑兵到阵前射箭挑衅。侯景到涡水边对斛律光说:“你是来求功勋的,我是怕送死才退的。我是你父亲的朋友,你为什么射我?你难道自己不知道不能渡河南进?是慕容绍宗教你的吧!”斛律光无言以对。侯景让部下田迁射斛律光的马,箭射穿了马的胸膛;斛律光换了匹马躲到树后,马又被射中,只好退回军营。侯景活捉了张恃显,不久又把他放了。斛律光逃回谯城,慕容绍宗说:“现在知道怎么样了吧,还埋怨我吗!”斛律光是斛律金的儿子。

开府仪同三司段韶在涡水两岸驻军,暗中在上风向放火,想烧侯景军营;侯景率领骑兵冲入水中,再出来后退兵——野草被水浸湿,火没法烧起来。西魏岐州(今陕西凤翔)长期经历战乱,刺史郑穆刚到任时,当地只有三千户人家;郑穆安抚百姓、招集流民,几年间,户口增至四万多户,考核政绩时在各州中排名第一;丞相宇文泰提拔他为京兆尹。

侯景和东魏慕容绍宗对峙了几个月,侯景的军粮耗尽,司马世云向慕容绍宗投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