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资治通鉴白话版 > 汉纪六十一 (公元220年-222年)

资治通鉴白话版 汉纪六十一 (公元220年-222年)

作者:鬼老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23:16:34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庚子年)

春天正月,曹操(武王)到了洛阳。二十三日,曹操去世。曹操这个人看人很准,不容易被人用假象蒙骗。他选拔人才眼光独到,不管对方出身低微还是贫寒,只要有才能就会任用,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曹操和敌人对阵的时候,神态从容,看上去就像不想打仗一样。但一旦抓住机会发起进攻,那气势就锐不可当。如果部下立了功,该奖赏的时候,他出手非常大方;要是没有功劳还想讨赏,他一点东西都不会给。曹操执法严格,谁犯了错必定严惩,有时候惩罚完了自己也会伤心流泪,但绝不会因此赦免犯错的人。他生性节俭,不喜欢奢华的东西。正是因为这些,他才能消灭各路割据势力,几乎统一了天下。

曹操去世的时候,太子曹丕还在邺城,军队里人心惶惶。一些官员想先隐瞒曹操去世的消息,谏议大夫贾逵却认为这事瞒不住,于是公开了死讯。有人提议,各地城池的守将都应该换成曹操老家谯县、沛县的人。魏郡太守徐宣大声反对说:“现在天下基本统一了,大家都愿意为朝廷效力,何必非要用谯县、沛县的人,让其他将士寒心呢!”这个提议这才作罢。

曹操的青州兵擅自敲着鼓成群结队地离开,很多人觉得应该阻止他们,不听从命令的就出兵讨伐。贾逵说:“不行。”他反而发布公文,让各地给这些青州兵提供粮食。鄢陵侯曹彰从长安赶来奔丧,见到贾逵就问曹操的玉玺印绶在哪里,贾逵严肃地说:“国家早就有了继承人,玉玺印绶可不是您该打听的。”

曹操去世的消息传到邺城,太子曹丕哭得停不下来。中庶子司马孚劝他说:“大王去世了,全天下的人都等着您拿主意呢。您对上要考虑祖宗宗庙,对下要为天下百姓着想,怎么能像普通人那样只知道哭呢!”曹丕过了好一会儿才停下来,说:“你说得对。”当时大臣们刚听到曹操去世的消息,聚在一起痛哭,乱成一团。司马孚在朝堂上大声说:“现在大王离世,天下人心惶惶,应该赶紧拥立继承人,稳住大局,光哭有什么用!”于是他驱散大臣,安排好禁卫,着手操办丧事。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

大臣们觉得,太子曹丕即位得有皇帝的诏书才行。尚书陈矫却说:“大王在外面去世,天下人心惶惶。太子应该放下悲痛,马上即位,才能稳定人心。而且大王的其他儿子就在附近,如果不赶紧即位,万一出什么变故,国家可就危险了。”于是他马上准备好各种仪式和官员,一天之内就把事情都办好了。第二天一早,以王后的命令,立太子曹丕继承王位,并且大赦天下。没多久,汉献帝派御史大夫华歆送来诏书,授予曹丕丞相印绶、魏王玺绶,还让他兼任冀州牧。曹丕即位后,尊称自己的母亲王后为太后,并且把年号改成延康。

二月初一,发生了日食。二月十六日,曹丕任命太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二月二十一日,曹操被安葬在高陵。曹丕的弟弟鄢陵侯曹彰等人都回到自己的封国。临菑国的谒者灌均揣摩曹丕的心思,上奏说:“临菑侯曹植喝醉酒后狂妄无礼,还威胁朝廷使者。”曹丕因此把曹植贬为安乡侯,又杀了曹植的党羽——沛国的右刺奸掾丁仪、黄门侍郎丁廙和他们家里的男丁。

鱼豢评论说:俗话说“穷人不用学就知道节俭,地位低的人不用学就懂得恭敬”。这不是人的本性不同,而是环境造成的。要是曹操以前就对曹植等人有所防备,这些贤能的人,又怎么会有争夺王位的想法呢!曹彰就算心里有不满,也不至于做出什么大事;曹植就更不可能造反了!结果杨修因为被认为是曹植的亲信而被杀,丁仪因为站错队被灭族,真是太可悲了!

曹丕刚即位,开始设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还规定宦官担任官职不能超过各官署的令。他把这些规定写成诏书,放在石匣里保存起来。当时要选拔侍中、常侍,曹丕身边的老部下暗示负责选拔的官员,想直接任用自己人,不再选拔其他人。司马孚说:“现在新王刚刚即位,应该重用天下的英才,怎么能借着这个机会,互相推荐自己人呢!如果官员不称职,就算得到了职位也没什么值得看重的。”于是就另外选拔人才。

尚书陈群觉得朝廷选拔人才的方法不好,很多有才能的人没被任用,就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选拔人才,这些中正官都是从当地有见识、品德好的人中挑选出来的,他们负责给人才评定等级,分出高下。

五月初二,汉献帝追尊曹操的父亲(太尉曹嵩)为太王,曹操的母亲丁氏为太王后。曹丕任命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西平人麹演勾结周边郡县造反,抗拒邹岐赴任。张掖人张进抓了太守杜通,酒泉的黄华也不接受太守辛机到任,两人都自称太守响应麹演。武威的三个胡人部落也跟着反叛。武威太守毋丘兴向金城太守、护羌校尉苏则求救,苏则准备出兵救援,郡里的人都觉得叛军势力太大,应该等大军来。当时将军郝昭、魏平已经驻扎在金城,但接到命令不能向西进军。

苏则就找来郡里的官员和郝昭等人商量说:“现在叛军虽然人多,但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有些人是被迫加入的,不一定真心想反。我们趁着他们内部有矛盾发起进攻,那些被迫反叛的人肯定会脱离叛军,这样我们的力量就增强了,他们的力量就减弱了。我们既得到了更多的人,士气也会大增,这时候去攻打叛军,一定能取胜。要是等大军来,时间拖得太久,那些原本不想造反的人也会和叛军联合在一起,到时候就很难分开他们了。虽然有诏书不让我们擅自行动,但为了大局,灵活处理也是可以的。”郝昭等人同意了他的建议,于是出兵救援武威,收服了三个胡人部落,然后和毋丘兴一起去张掖攻打张进。麹演听说后,带着三千步兵骑兵来见苏则,嘴上说要来帮忙,其实想趁机搞事情。苏则把他诱骗过来杀了,还拉着他的尸体在军中示众,麹演的党羽都吓得四处逃散。苏则和各路军队包围张掖,打败了叛军,杀了张进。黄华害怕了,请求投降,河西地区就此平定。

一开始,敦煌太守马艾在任上去世,郡里的人推举功曹张恭代理长史。张恭派儿子张就去朝廷请求派新太守来。正好赶上黄华、张进叛乱,他们想拉拢敦煌一起造反,就把张就抓了起来,用刀威胁他。但张就宁死不屈,还偷偷给父亲张恭写信说:“父亲您带领敦煌百姓坚守忠义,大家都看得清楚,您可不能因为我被敌人抓了就放弃啊!现在大军马上就到了,您只管加紧出兵牵制叛军就行。希望您不要因为疼爱我,让我死不瞑目。”张恭马上带兵攻打酒泉,又另外派了二百骑兵和官员,沿着酒泉北边的边界,向东去迎接太守尹奉。黄华想救张进,又担心西边张恭的军队会偷袭他的后方,只好投降。张就最终平安无事,尹奉也顺利到敦煌上任。朝廷下诏赐给张恭关内侯的爵位。

六月,曹丕率军向南巡视。七月,孙权派使者来进献礼物。蜀国将军孟达驻扎在上庸,和副军中郎将刘封关系不好,刘封还经常欺负他。孟达一气之下,率领部下四千多家投降了魏国。孟达长得帅,又有才能,曹丕非常喜欢他,还和他同坐一辆车,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曹丕把房陵、上庸、西城三个郡合并成新城郡,让孟达担任新城太守,把西南地区的军事交给了他。行军长史刘晔劝曹丕说:“孟达这个人只想着占便宜,又仗着自己有点本事喜欢耍小聪明,肯定不会真心感恩。新城郡和孙权、刘备的地盘挨着,他要是叛变,会给国家带来大麻烦。”但曹丕没听进去。他派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和孟达一起去攻打刘封。上庸太守申耽背叛刘封投降,刘封被打败,逃回成都。

刘封本来是罗侯寇氏的儿子,刘备刚到荆州的时候,因为没有儿子,就收养了他当养子。诸葛亮担心刘封性格太强硬,刘备去世后很难控制,就劝刘备趁着这个机会除掉他。于是刘备就赐刘封自尽。武都的氐族首领杨仆率领族人归顺魏国。

七月二十七日,曹丕驻扎在谯县,在城东大摆宴席,犒劳六军将士和谯县的父老乡亲,还安排了各种歌舞杂技表演。官员百姓纷纷敬酒祝贺,一直热闹到晚上才结束。

孙盛说:守丧三年的制度,从天子到平民百姓都应该遵守。所以即使是在三代末期、战国七雄纷争的混乱时代,也没有人在短短十天半月就废除丧服制度,在从墓地回来哭祭祖先时就丢掉丧杖。到了汉文帝的时候,改变了古代的制度,人伦纲纪一下子就被废弃了。这使得当时的道德风气变得淡薄,对后世百代的风俗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魏文帝曹丕既然沿袭了汉代的制度,废除了守丧大礼,在最应该哀伤的时候却举办宴会奏乐,在开创帝业的初始阶段就破坏了教化的根基。等到他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又公开纳汉献帝的两个女儿为妃嫔。由此可以预见,曹魏的国运不会长久,传承的世代也会很短。

曹丕任命丞相祭酒贾逵为豫州刺史。当时天下刚刚安定,很多刺史都无法有效管理所辖郡县。贾逵说:“州官原本是依据六条诏书来监察俸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所以以往考察官员的报告,都说他们严厉能干、威风凛凛,有督察的才能,却不说他们性情温和宽厚,有慈爱和善的品德。如今地方官吏轻视法律,盗贼公然横行,州官明明知道却不检举纠察,那天下还能靠什么来维持正道呢!”于是,他把二千石以下官员中,那些徇私枉法的人,全都上奏朝廷予以免职。对外,贾逵整顿军队;对内,他治理民政,兴修水利,开垦农田,疏通运河,当地官吏百姓都称赞他。曹丕说:“贾逵才是真正的刺史。”并通告天下,让各地以豫州为榜样,还赐给贾逵关内侯的爵位。

左中郎将李伏、太史丞许芝上奏说:“根据图谶纬书,魏国取代汉朝是天意,有很多迹象可以证明。”大臣们趁机上书,劝曹丕顺应天意民心称帝,曹丕没有答应。

冬季,十月十三日,汉献帝在高祖庙祭祀,派代理御史大夫张音带着符节、捧着皇帝的玉玺和诏书,要把皇位禅让给曹丕。曹丕三次上书推辞,然后在繁阳修筑受禅坛。二十九日,曹丕登上祭坛,接受玉玺,正式即皇帝位,燃起大火祭祀天地、山川,更改年号,大赦天下。

十一月初一,曹丕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允许他继续使用汉朝的历法,享受天子的礼乐待遇;还封山阳公的四个儿子为列侯。曹丕追尊祖父曹嵩为太皇帝,父亲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尊母亲王太后为皇太后。把汉朝原来的诸侯王改封为崇德侯,列侯改封为关中侯。大臣们也都按照功劳大小,被封官晋爵。此外,曹丕还把相国改为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山阳公把两个女儿献给曹丕做妃子。

曹丕想要更改历法,侍中辛毗进谏说:“魏朝继承了舜、禹的正统,顺应天命民心;而商汤、周武王是通过战争平定天下,才更改了历法。孔子说:‘用夏朝的历法最为适宜。’《左传》也说:‘夏朝的历法符合自然规律。’陛下何必一定要更改历法呢!”曹丕觉得有道理,就听从了他的建议。

当时大臣们都在歌颂魏国的功德,大多贬低汉朝;只有散骑常侍卫臻公开说明禅让的意义,称赞汉朝的美好。曹丕多次看着卫臻说:“天下的珍宝,应该和山阳公共同分享。”

曹丕想要追封太后的父母,尚书陈群上奏说:“陛下凭借圣明的德行顺应天命,开创基业,改革制度,这些都应该成为后世永远遵循的典范。查阅古代典籍,没有给妇女分封土地、授予爵位的制度。按照礼法,妇女的地位是根据丈夫的爵位来确定的。秦朝违背古法,汉朝沿袭了秦朝的做法,这都不是先王制定的好制度。”曹丕说:“这个建议很好,那就不要施行追封了。”于是,他还将此定为制度,收藏在宫廷的档案库中。

十二月,开始营建洛阳宫。十七日,曹丕前往洛阳。

曹丕对侍中苏则说:“之前打败酒泉、张掖后,西域派使者到敦煌,进献了直径一寸的大珍珠。能不能再派人去购买一些?”苏则回答说:“如果陛下的德政能使中原百姓融洽和睦,让仁德传播到沙漠地区,这些珍宝不用求就会自己送来。要是靠派人去买来,那就没什么珍贵的了。”曹丕听后,默默不语。

曹丕征召东中郎将蒋济担任散骑常侍。当时,曹丕下诏给征南将军夏侯尚说:“你是我的心腹大将,特别委以重任,你可以作威作福,决定人的生死。”夏侯尚把诏书拿给蒋济看。蒋济来见曹丕时,曹丕问他在外边听到和看到了什么,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什么特别好的事情,只听到了亡国的话。”曹丕听后,气得变了脸色,问他为什么这么说。蒋济详细地做了解释,并说:“‘作威作福’,这是《尚书》中明确的告诫。天子说话不能随便,古人对此非常慎重,希望陛下明察!”曹丕立刻派人追回了之前的诏书。

曹丕想把冀州十万户士兵的家属迁徙到河南,充实当地人口。当时正赶上大旱,又闹蝗灾,百姓饥饿,各部门官员都认为不能这样做,但曹丕坚持要这么办。侍中辛毗和朝中大臣一起请求面见曹丕,曹丕知道他们是来劝谏的,就板着脸等着他们。大臣们都不敢说话,辛毗说:“陛下想迁徙士兵家属,是出于什么考虑呢?”曹丕说:“你认为我这样做不对吗?”辛毗说:“确实认为不对。”曹丕说:“我不和你讨论这件事。”辛毗说:“陛下不认为我没才能,把我安排在身边,让我担任谋议之官,怎么能不和我讨论呢!我所说的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国家考虑,陛下怎么能对我发火呢!”曹丕不回答,起身走进内室。辛毗跟上去拉住他的衣襟,曹丕用力甩动衣袖,不回头,过了很久才出来,说:“佐治(辛毗字佐治),你逼我逼得也太紧了吧!”辛毗说:“现在迁徙百姓,既会失去民心,又没有粮食供给他们,所以我不敢不极力劝谏。”于是,曹丕只迁徙了一半的人。

有一次,曹丕外出射野鸡,回头对大臣们说:“射野鸡太快乐了!”辛毗说:“对陛下来说是很快乐,对臣下们来说却是很辛苦。”曹丕听后,默默不语,此后就很少再出去射野鸡了 。

黄初二年(公元221年,辛丑年),春天正月,曹丕任命议郎孔羡为宗圣侯,负责祭祀孔子。三月,加封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同时重新开始使用五铢钱。

蜀地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于是刘备为汉献帝发丧,穿上丧服,追谥他为孝愍皇帝。刘备的部下纷纷称有祥瑞出现,劝刘备称帝。前部司马费诗上书说:“殿下因为曹操父子逼迫天子篡位,所以才奔波万里,召集军队,准备讨伐逆贼。如今大敌还没有消灭,就先自己称帝,恐怕会让人心生疑惑。当初汉高祖和项羽约定,先攻破秦朝的人就封王。等到刘邦攻下咸阳,俘获秦王子婴,仍然推辞谦让。何况如今殿下还没有走出自己的领地,就想要称帝自立呢!我实在认为殿下不应该这样做。”刘备听了很不高兴,把费诗降职为永昌从事。

夏季,四月初六,刘备在成都武担山之南登基称帝,大赦天下,改年号为章武。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

臣司马光说:上天生下众多百姓,他们无法自己管理自己,所以就共同拥戴一个君主来治理。如果君主能够禁止暴行、消除祸害,保全百姓的生命,奖赏善行、惩罚恶行,使社会不至于混乱,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君主。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天下的诸侯国有上万个,凡是拥有百姓和土地的,都可以称为君主。能够统合万国并统治他们,制定法律制度,颁布号令,而天下没有人敢违抗的,就称为王。

当王道衰落的时候,强大的国家能够率领诸侯尊奉天子,这样的国家就称为霸。所以自古以来,当天下混乱无道,诸侯互相争斗时,有时候很长时间都没有天子,这种情况也是很多的。

秦朝焚书坑儒,汉朝建立后,学者们开始推崇“五德相生相克”的学说,认为秦朝是一个过渡朝代,处于木德和火德之间,只能称为霸,不能称为王,于是关于正统和闰统的争论就开始了。

到汉朝灭亡后,三国鼎立;晋朝失去统治能力,五胡乱华;南朝宋、北魏以后,南北分裂,各自编写国史,互相排斥贬低,南方称北方为“索虏”,北方称南方为“岛夷”。

到朱氏取代唐朝,天下四分五裂,后梁太祖朱温进入汴京,有人把他比作篡权的王莽、穷奇,对后梁的年号和历史都弃而不记。这些都是出于个人偏见的说法,不是公正客观的论断。

我学识浅薄,实在不足以辨别前代的正统和非正统。但我私下认为,如果不能统一天下九州,就算有天子的名号,也没有天子的实际权力。这些政权,无论属于华夏还是夷狄,是仁义还是残暴,国家大小、力量强弱,或者时代不同,总体上都和古代的诸侯国没有区别,怎么能只尊崇一个国家为正统,而把其他国家都视为伪政权呢?

如果认为只有从上一代合法传承下来的才是正统,那么南朝陈接受了谁的传承?北魏又接受了谁的传承?如果认为占据中原地区的就是正统,那么匈奴汉国、后赵、前燕、前秦、后秦、胡夏等政权所占据的土地,可都是五帝、三王的旧都。如果以道德来判断是否正统,那么一些小国家也有贤明的君主,夏、商、周三代末期,难道就没有邪僻的君王吗?

所以关于正统和闰统的争论,从古到今,都没有人能够把其中的道理说通,让人完全信服而不可动摇。我现在所记述的历史,只是想叙述国家的兴衰,记录百姓的安乐与疾苦,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其中的善恶得失,作为借鉴和警戒,并不像《春秋》那样设立褒贬的标准,来扭转乱世,恢复正道。

至于正统和闰统的问题,我不敢妄加判断,只是根据各个政权的实际功业来叙述。周朝、秦朝、汉朝、晋朝、隋朝、唐朝,都曾经统一过九州,并且把皇位传给后代子孙。即使他们的子孙后来势力微弱、流亡迁徙,但仍然继承着祖宗的基业,还有复兴的希望。而与他们争夺天下的势力,原本都是他们的臣属,所以我用天子的制度来叙述这些朝代。

至于其他一些政权,地域大小、道德水平相当,谁也不能统一对方,名号没有差别,本来就不是君臣关系的,我都把它们当作列国来处理,对它们一视同仁,不抬高也不贬低,这样差不多能不歪曲事实,接近公平公正。然而,在天下分裂的时候,不能没有年、时、月、日来记录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

由于汉朝把政权传给魏国,魏国又传给晋朝,晋朝传给南朝宋,一直到南朝陈,然后被隋朝取代;唐朝传给后梁,一直到后周,然后被大宋继承,所以我不得不采用魏国、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年号,来记载各个政权的历史事件。这并不是尊崇这些朝代而贬低其他朝代,也不存在正统和闰统的区别。

刘备建立的汉政权,虽然自称是中山靖王的后代,但家族关系已经非常疏远,无法说清世代辈数和名位,就像南朝宋高祖刘裕自称是楚元王的后代,南唐烈祖李昪自称是吴王李恪的后代一样,真假难以分辨。所以我不敢把刘备建立的汉政权和东汉光武帝刘秀、东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的政权相提并论,认为它能继承汉朝的正统。

孙权把都城从公安迁到鄂县,还把鄂县改名为武昌。

五月辛巳日,刘备立夫人吴氏为皇后。吴氏是偏将军吴懿的妹妹,以前是刘璋哥哥刘瑁的妻子。同时,刘备立儿子刘禅为皇太子,还为刘禅娶了车骑将军张飞的女儿做太子妃。

当年曹操进邺城时,曹丕还是五官中郎将,见到袁熙的妻子、中山人甄氏长得很美,就喜欢上了她,曹操便为曹丕娶了甄氏,后来生下儿子曹叡。曹丕称帝后,安平人郭贵嫔深受宠爱,甄夫人留在邺城见不到曹丕,心里失意,说了些怨言。郭贵嫔趁机诬陷她,曹丕大怒,六月丁卯日,派人赐死了甄夫人。

曹丕因为宗庙在邺城,便在洛阳建始殿祭祀曹操,用的是家族亲人的礼仪。

戊辰日是月底,发生了日食。有关官员上奏请求罢免太尉,曹丕下诏说:“天灾异象是谴责君主的,却把过错归到辅佐大臣身上,这哪里符合夏禹、商汤归罪于自己的大义呢!命令百官各自忠于职守,以后再有天地灾异,不要再弹劾三公。”

刘备立儿子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

刘备为关羽的死感到羞耻,打算攻打孙权。翊军将军赵云说:“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如果先灭魏国,孙权自然会臣服。现在曹操虽死,儿子曹丕篡权夺位,应当顺应民心,早图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来讨伐逆贼,关东的义士一定会带着粮食、赶着马匹迎接王师。不该放下魏国,先和吴国开战。一旦交战,就很难立刻停止,这不是上策。”很多大臣都劝谏,刘备却不听。广汉处士秦宓陈说天时对伐吴不利,被刘备下狱幽禁,后来才赦免释放。

当初,车骑将军张飞雄壮威猛,仅次于关羽。关羽善待士兵,却对士大夫傲慢;张飞敬重君子,却不体恤士兵。刘备常告诫张飞:“你刑罚杀戮过于严苛,又天天鞭打士兵,还把他们留在身边,这是取祸之道啊。”张飞却不改。刘备要伐孙权时,张飞本该率一万人从阆中到江州会师。出发前,他的帐下将领张达、范强杀了他,带着他的首级顺流投奔孙权。刘备听说张飞的营都督有奏表送来,说:“唉,张飞死了!”

陈寿评价说:关羽、张飞都称万人敌,是当世虎臣。关羽报效曹操,张飞义释严颜,都有国士之风。但关羽刚愎自用,张飞暴虐少恩,因短处而败亡,也是常理。

秋天七月,刘备亲自率军攻打孙权,孙权派使者向刘备求和。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刘备写信说:“陛下觉得关羽和先帝(指汉献帝)相比,哪个更亲?荆州和天下相比,哪个更大?都是仇敌,该先对付谁?如果弄清这些,事情就容易解决了。”刘备不听。当时有人说诸葛瑾另派亲信和刘备联系,孙权说:“我和子瑜(诸葛瑾字)有生死不变的誓言,他不会负我,就像我不会负他。”但外面流言不断,陆逊上表说诸葛瑾肯定不会这样,应该想办法消除疑虑。孙权回复:“子瑜和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非常了解。他为人,不合道的事不做,不合义的话不说。以前刘备派诸葛亮来吴国,我曾对诸葛瑾说:‘你和孔明是亲兄弟,弟弟随哥哥是顺理的,为何不留孔明?他若留下,我可以写信给刘备解释,他自然会留下。’诸葛瑾回答:‘弟弟诸葛亮已投身刘备,定下君臣名分,义无二心。他不留下,就像我不会去蜀国一样。’他的话足以贯通神明,怎么会有背叛的事?之前收到诽谤信,我立刻封好给诸葛瑾看,还亲手写了信。我和他是神交,不是外人言语能离间的。知道你忠心,就把你的奏表封好给诸葛瑾看,让他知道你的心意。”

刘备派将军吴班、冯习在巫县打败孙权的将领李异、刘阿,进军秭归,兵力有四万多人,武陵的蛮夷也派使者来请求派兵相助。孙权任命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率将军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抵抗。

曹丕的弟弟鄢陵侯曹彰、宛侯曹据、鲁阳侯曹宇、谯侯曹林、赞侯曹兖、襄邑侯曹峻、弘农侯曹斡、寿春侯曹彪、历城侯曹徽、平舆侯曹茂都进爵为公,安乡侯曹植改封鄄城侯。

朝廷修筑陵云台。

当初,曹丕让群臣料想刘备会不会为关羽报仇攻打孙权,大家都说:“蜀国是小国,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了,军队也败了,国内担忧恐惧,不会再出兵。”只有侍中刘晔说:“蜀国虽狭小虚弱,但刘备想靠武力自强,势必会出兵显示实力。而且关羽和刘备,义为君臣,恩如父子。关羽死了,刘备不能出兵报仇,就谈不上有始有终了。”八月,孙权派使者称臣,言辞谦卑,还送于禁等人回来。朝臣都庆贺,刘晔却说:“孙权无故求降,一定是内部有急难。他之前杀了关羽,刘备必定大举伐吴。孙权外有强敌,人心不安,又怕我们趁机攻打,所以献地求降,一是为了阻止我们出兵,二是借我们的援助来壮大声势、迷惑敌人。天下三分,我们占十分之八。吴、蜀各保一州,依山傍水,有急难就互相救援,这是小国的生存之道。现在他们自相攻击,是天要亡吴,我们应大举进军,渡江袭击吴国。蜀国攻外,我们袭内,吴国不出十天就会灭亡。吴亡后蜀国孤立,就算割一半吴地给蜀国,它也不能长久,何况我们占内,蜀国外围得利呢!”曹丕说:“人家称臣投降却攻打,会让天下想归附的人疑虑,不如先接受吴国投降,再袭击蜀国后方。”刘晔说:“蜀国远,吴国近,蜀国听说我们伐吴,会继续进攻,不会停止。现在刘备已发怒出兵,听说我们伐吴,知道吴国必亡,会高兴地和我们争割吴地,肯定不会改变计划救吴。”曹丕不听,接受了吴国投降。

于禁头发胡须全白,形容憔悴,见到曹丕时哭泣叩首。曹丕用荀林父、孟明视的旧事安慰他,任命他为安远将军,让他北到邺城拜谒曹操高陵。曹丕让人预先在陵堂画上关羽获胜、庞德愤怒、于禁投降的画像。于禁见到后,羞愧愤恨发病而死。

司马光评论说:于禁率领数万大军,战败不死,投降敌人,后来又回来。魏文帝废黜他可以,杀了他也可以,却在陵堂画壁画羞辱他,这就不是君主该做的事了!

丁巳日,曹丕派太常邢贞捧着策书封孙权为吴王,加赐九锡。刘晔进谏说:“不行。先帝(曹操)征伐天下,已占十分之八,威震海内;陛下受禅登基,德合天地,声威远扬。孙权虽有雄才,不过是汉朝的票骑将军、南昌侯,官职低、权势小。江南士民本就畏惧我们,不能强迫他们与孙权共谋大事。如今不得已接受他投降,可进封将军号,封十万户侯,不能立刻封王。王位距天子仅一步之遥,礼仪服饰容易混淆。他若只是侯,江南士民就不会有君臣之分。我们轻信他的伪降,加封尊号,确定君臣名分,这是给老虎添翅膀。孙权受封王爵后,等击退蜀军,对外会假意尊奉我们,让江南百姓都知道;对内却会故意失礼激怒陛下。陛下若发怒兴兵讨伐,他就会对百姓说:‘我委身事奉魏国,进贡珍宝从不吝啬,尽到了臣礼,他们却无故伐我,是要灭我国家、俘我百姓为奴。’吴民怎会不信?一旦百姓被激怒,上下同心,战斗力会增强十倍。”曹丕仍不听。众将因吴国归附而放松戒备,唯独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加紧修筑攻守工事。山阳人曹伟一向有才名,听说吴国称藩,便以平民身份给孙权写信索贿,想借此结交京城权贵,曹丕得知后将他处死。

孙权在武昌筑城。起初,曹丕想任命杨彪为太尉,杨彪推辞说:“我曾任汉朝三公,遇乱世没能尽一丝力,若再做魏臣,于国家选拔人才而言,也不算荣耀。”曹丕这才作罢。冬季十月己亥日,公卿在初一朝会时,曹丕特召杨彪,以客礼相待,赐他延年杖、凭几,允许他穿布单衣、戴皮帽朝见;任命他为光禄大夫,俸禄中二千石,朝见时位次在三公之下;又在他门前设置行马(拦阻人马的木架)、安排吏卒,以示优待。杨彪八十四岁时去世。

因粮价高涨,曹丕废除五铢钱。凉州卢水胡治元多等人反叛,河西大乱。曹丕召邹岐回朝,任命京兆尹张既为凉州刺史,派护军夏侯儒、将军费曜等人随后支援。七千多胡骑在鹯阴口迎战张既,张既扬言从鹯阴进军,却暗中从且次抵达武威。胡骑以为他有神力,退到显美。张既占据武威后,费曜才到,夏侯儒等人还未抵达。张既犒赏将士后想进军攻胡,诸将都说:“士卒疲惫,敌兵气锐,难与争锋。”张既说:“如今军中无粮,需取资于敌。若敌人见我军会合就退入深山,追击则道路险峻、士兵挨饿,撤军则敌兵又出来劫掠,这样战事就无法解决,正是‘一日纵敌,遗患数世’。”于是进军显美。十一月,数千胡骑趁大风想放火烧营,将士恐惧。张既连夜埋伏三千精兵,让参军成公英率千余骑兵挑战,令其佯装败退。胡骑果然争相追击,伏兵趁机截断其退路,前后夹击,大破胡骑,斩首俘获上万人,河西平定。后来西平人麴光反叛,杀郡守。诸将想进攻,张既说:“只有麴光等人造反,郡人未必都参与。若立刻进军,吏民、羌胡会认为国家不辨是非,反而让他们联合起来,这是为虎添翼。麴光想借助羌胡为援,我们可先让羌胡攻击他们,重赏招募,掳获的物资都归羌胡。对外削弱其势力,对内离间其联盟,必可不战而定。”于是发布檄文告谕诸羌,被麴光误导者一概赦免,能斩贼帅首级者给予封赏。不久,麴光党羽斩其首级来降,其余人都安居如常。

邢贞抵达吴国,吴人认为孙权应称“上将军”“九州伯”,不该接受魏国封号。孙权说:“‘九州伯’在古代没听说过。从前沛公也接受项羽封的汉王,不过是顺应时势,又有什么损害呢?”于是接受封号。孙权到都亭迎接邢贞,邢贞进门时不下车。张昭对他说:“礼无不敬,法无不行。你竟敢如此傲慢,难道以为江南寡弱,连寸刃都没有吗?”邢贞立刻下车。中郎将徐盛愤怒地对同僚说:“我们不能奋身报国,为国家兼并许、洛,吞并巴、蜀,却让君主与邢贞结盟,这不耻辱吗?”说着泪流满面。邢贞听闻后对随从说:“江东将相如此,绝非久居人下之辈。”孙权派中大夫赵咨入魏致谢。曹丕问:“吴王是怎样的君主?”赵咨答:“是聪明、仁智、雄略之主。”曹丕让他具体说,赵咨说:“从普通人中提拔鲁肃,是其‘聪’;从行伍中擢升吕蒙,是其‘明’;俘获于禁却不杀,是其‘仁’;兵不血刃取荆州,是其‘智’;占据三州虎视天下,是其‘雄’;屈身事奉陛下,是其‘略’。”曹丕问:“吴王懂学问吗?”赵咨说:“吴王有万艘战船、百万甲兵,任贤使能,志在天下,即便闲暇时也博览书传史籍,采撷精华,不似书生般寻章摘句。”曹丕问:“吴国可征伐吗?”赵咨答:“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防御之固。”曹丕问:“吴国怕魏国吗?”赵咨答:“有百万甲兵,江、汉为护城河,有什么可怕的!”曹丕问:“吴国有多少像你这样的人才?”赵咨答:“聪明特达者**十人,像我这样的车载斗量,不可胜数。”曹丕派使者向吴国索要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吴群臣说:“荆、扬二州进贡有常典,魏国所求珍玩不合礼制,不该给。”孙权说:“我们正与西北对峙,江表百姓依赖君主生存。他们所求之物于我们如瓦石,有什么可惜的?何况曹丕尚在居丧,却如此索求,怎能和他讲礼呢!”于是尽数送上。

孙权立儿子孙登为太子,精心挑选师友,让诸葛瑾之子诸葛恪、张昭之子张休、顾雍之子顾谭、陈武之子陈表都任中庶子,入则讲诗书,出则从骑射,称“四友”。孙登接待僚属,用平民之礼。十二月,曹丕东巡。曹丕想封孙登为万户侯,孙权以孙登年幼为由上书推辞,又派西曹掾沈珩入魏致谢,并进献地方特产。曹丕问:“吴国怕魏国东征吗?”沈珩答:“不怕。”曹丕问原因,沈珩说:“因信赖旧盟,言归于好,所以不怕;若魏国背盟,我们自有准备。”曹丕又问:“听说太子会来,是真的吗?”沈珩说:“我在吴国,朝会不坐席,宴会不参与,这样的议论从未听说。”曹丕很欣赏他。

孙权在武昌钓台设宴,大醉后让人用水洒群臣,说:“今日痛饮,直到有人醉倒台中才罢休!”张昭脸色严肃不说话,出去坐在车里。孙权派人请他回来,说:“不过是一起作乐,您为何动怒?”张昭说:“从前商纣以糟丘酒池彻夜宴饮,当时也以为是乐事,不觉得是恶行。”孙权默然惭愧,于是罢酒。另一次,孙权与群臣饮酒,亲自敬酒,虞翻趴在地上装醉不接;孙权离开后,他又起身坐好。孙权大怒,拔剑想杀他,侍坐者都惊恐。大司农刘基抱住孙权劝谏:“大王酒后杀贤士,即便虞翻有罪,天下谁知道?何况大王因能容贤蓄众,才令海内仰望;今日一旦放弃,怎么行!”孙权说:“曹操尚且杀孔融,我杀虞翻算什么!”刘基说:“曹操轻害士人,天下非议。大王躬行德义,欲与尧舜比高,怎能自比曹操?”虞翻这才得免。孙权于是告诫左右:“今后酒后说杀,都不得杀。”刘基是刘繇之子。

当初,曹操打败乌桓首领蹋顿后,乌桓势力逐渐衰落。鲜卑的几位首领步度根、轲比能、素利、弥加、厥机等人,通过阎柔向朝廷进献礼物,请求通商。曹操上表皇帝,封他们为王,以此表示恩宠。轲比能原本出身于鲜卑的小部落,因勇猛健壮、廉洁公正,深受众人信服,所以能威慑并控制其他部落,势力最为强大。从云中、五原以东一直到辽水,都是鲜卑的势力范围,轲比能与素利、弥加划分领地进行统治,各有疆界。轲比能的部落靠近边塞,不少中原人逃亡或叛变后归附他;素利等人的部落在辽西、右北平、渔阳的塞外,离得远,所以没给边境带来什么大麻烦。曹丕任命平虏校尉牵招为护鲜卑校尉,南阳太守田豫为护乌桓校尉,让他们镇守边疆、安抚这些部落。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 壬寅年),正月初一,发生了日食。正月初五,曹丕前往许昌。他下诏说:“现在的计吏、孝廉,就相当于古代的贡士。要是规定必须到了一定年龄才能被举荐,那吕尚、周晋这样的人才,在从前就没法脱颖而出了。今后各郡国选拔人才,不要受年龄限制。只要读书人精通儒家经典,官吏熟悉法令条文,来了都先试用。有关部门要严查那些弄虚作假的人。”

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的国王各自派使者前来进献礼物。从这以后,中原和西域重新恢复了联系,朝廷还设置了戊己校尉来管理相关事务。

刘备从秭归出发,准备进攻东吴。治中从事黄权劝他说:“吴人作战勇猛,我们的水军顺流而下,进攻容易,撤退却很难。我请求担任先锋去抵挡敌人,陛下您在后方坐镇指挥。”刘备没听,反而任命黄权为镇北将军,让他都督长江北岸的各路军队;自己则亲自率领其他将领,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把军队驻扎在夷道县的猇亭。东吴的将领们都想马上出兵迎击刘备,陆逊却说:“刘备倾巢东下,士气正旺,而且他们占据高处、把守险要,很难一下子攻克。就算我们强行进攻拿下了,也很难全部消灭敌人。一旦失利,损失就太大了,这可不是小事。现在我们只需激励将士,多想办法,静观其变。要是这里是平原旷野,我们还得担心他们横冲直撞;但现在他们沿着山路行军,兵力施展不开,时间一长,自然会在山林乱石中疲惫不堪,到时候我们再趁机打败他们。”将领们不理解,觉得陆逊是害怕了,心里都很不满。刘备派人从佷山前往武陵,让侍中马良带着金银锦缎赏赐给当地的五溪蛮夷,还授予他们官职爵位。

三月初一,曹丕立皇子曹睿为平原王,弟弟鄢陵公曹彰等人都晋封为王。三月初十,又立皇子曹霖为河东王。三月三十日,曹丕前往襄邑。

四月十四日,曹丕立鄄城侯曹植为鄄城王。当时,诸侯王们只是空有封号,没有实际权力。每个封国只有一百多个老弱士兵用来守卫,而且他们被隔绝在千里之外,不允许进京朝见皇帝。朝廷还设置了防辅、监国等官职,专门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这些诸侯王虽然顶着王侯的名号,实际上和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甚至很多人宁愿当平民都做不到。由于法令严苛,诸侯王们的过错不断被上报。只有北海王曹兖为人谨慎、喜好学习,从没出过什么差错。他封国里的文学、防辅等官员商量说:“我们奉命监督北海王的言行,他有过错要上奏,有好事也应该让朝廷知道。”于是一起上表称赞曹兖的优点。曹兖听说后,十分惊恐,责备文学官员说:“修身养性、安分守己,这不过是普通人该做的事,你们却上奏朝廷,这反而给我增添负担。再说了,要是真有好事,还怕朝廷不知道吗?你们突然这样做,对我没什么好处。”

四月二十九日,曹丕回到许昌。五月,朝廷把长江以南的八个郡设为荆州,长江以北的各郡设为郢州。

刘备的军队从巫峡建平一直到夷陵边界,扎下几十个营寨,任命冯习为大都督,张南为前部督。从正月开始和东吴对峙,一直到六月,双方都没能分出胜负。刘备派吴班带着几千人在平地上扎营,东吴的将领们又想出击,陆逊说:“这其中肯定有诈,先观察观察。”刘备见诱敌之计没成功,只好把埋伏在山谷里的八千士兵叫出来。陆逊说:“之前不让大家攻打吴班,就是猜到他们有诡计。”他还向孙权上奏说:“夷陵是要害之地,是国家的重要屏障,虽说容易夺取,但也容易丢失。一旦丢了,损失的不只是一个郡,荆州都会受到威胁。今天这场仗,我们一定要打赢。刘备违背天理,不安守老巢,竟敢主动送上门来。我虽然没什么本事,但仰仗大王的威灵,以正义之师讨伐叛逆,很快就能打败他们,没什么可担心的。我一开始还担心刘备水陆并进,现在他反而舍弃水军,上岸扎营,处处结营。我观察他的部署,料定他不会有其他变化,还请大王高枕无忧。”

闰六月,陆逊准备进攻刘备的军队,将领们都说:“要打刘备,一开始就该动手。现在他已经深入我们境内五六百里,双方对峙了七八个月,那些要害之处都被他牢牢守住,这时候进攻肯定讨不到好。”陆逊说:“刘备是个狡猾的家伙,经历的事情多。他军队刚集结的时候,思虑周全,不好对付。现在时间久了,他找不到我们的破绽,士兵疲惫、士气低落,也想不出新的计策了。打败他们,就在今天!”于是先攻打刘备的一个营寨,没成功,将领们都说:“这不是白白损失兵力嘛!”陆逊说:“我已经知道破敌的办法了。”他命令士兵每人拿一把茅草,采用火攻,成功拿下了营寨。火势一起,陆逊率领各路军队同时发动进攻,斩杀了张南、冯习和五溪蛮夷的首领沙摩柯等人,攻破四十多个营寨。蜀汉将领杜路、刘宁等人走投无路,只好投降。

刘备逃到马鞍山,把军队布置在四周保护自己。陆逊督促各路吴军从四面围攻,蜀军顿时土崩瓦解,死伤上万人。刘备趁夜逃跑,驿站的人背着烧坏的铠甲在后面阻挡追兵,刘备才勉强逃到白帝城。蜀军的船只、器械,水军、步兵的物资,几乎全部丧失,战死士兵的尸体塞满江面,顺流而下。刘备又羞又恼地说:“我竟然被陆逊羞辱,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将军傅肜负责断后,手下士兵全部战死,他却越战越勇。东吴士兵劝他投降,傅肜大骂:“东吴的狗东西,哪有蜀汉将军会投降的!”最终战死。从事祭酒程畿逆江而退,部下说:“后面追兵快到了,您应该解开船只,轻装逃跑。”程畿说:“我在军队里,从没学过如何当逃兵。”也奋战至死。

一开始,东吴安东中郎将孙桓在夷道单独进攻蜀汉的前锋部队,反被蜀军包围,向陆逊求救。陆逊说:“不行。”将领们说:“孙桓是皇室宗亲,现在被围困,情况危急,为什么不救?”陆逊说:“孙桓很得人心,城池坚固、粮草充足,没什么可担心的。等我的计策施展成功,就算不去救他,围困自然会解除。”等到陆逊的计策全面实施,蜀军果然溃败逃走。后来孙桓见到陆逊说:“之前我确实埋怨你不救我,到了今天,才知道您指挥调度自有办法!”

当初,陆逊刚当上大都督时,手下将领有的是孙策时期的老将,有的是皇室贵戚,一个个自高自大,不听从指挥。陆逊手握宝剑说:“刘备天下闻名,连曹操都忌惮他,现在就在我们边境,这是强大的对手。大家都深受国恩,应该团结协作,共同消灭敌人,报答国家。你们却互不配合,这是为什么?我虽然是个书生,但受主上任命。国家之所以委屈各位听从我的指挥,是因为我多少有点长处,能够忍辱负重。大家各负其责,不要推脱!军令如山,不可违犯!”等到打败刘备,破敌计策大多出自陆逊,将领们这才心服口服。孙权听说后问陆逊:“你当初为什么不举报那些不听指挥的将领?”陆逊回答:“我深受大王恩宠,这些将领有的是您的心腹,有的是得力助手,有的是功臣,都是国家要倚重、共同成就大业的人。我私下里羡慕蔺相如、寇恂互相谦让成就大事的做法,所以想以此来办成国家大事。”孙权听了大笑,连连称赞,加封陆逊为辅国将军,兼任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诸葛亮和尚书令法正的喜好、处事风格不同,但两人都出于公心,互相欣赏,诸葛亮常常惊叹于法正的智谋。刘备伐吴失败的时候,法正已经去世。诸葛亮感叹道:“要是法正还在,一定能劝住主上,让他不向东吴用兵。就算真去了,也不会遭遇这样的惨败。”刘备逃到白帝城后,徐盛、潘璋、宋谦等人纷纷上表说:“一定能活捉刘备,请允许我们继续进攻!”孙权询问陆逊的意见。陆逊和朱然、骆统一起上书说:“曹丕大规模集结军队,表面上说是帮我们讨伐刘备,实际上心怀不轨,我们恳请立刻撤军。”

当初,曹丕听说刘备扎下连营,绵延七百多里,就对大臣们说:“刘备根本不懂用兵!哪有连营七百里还能抵抗敌人的?兵法上说‘在杂草丛生、地势险要的地方扎营,会被敌人打败’,这是用兵大忌。孙权的捷报马上就要到了。”七天后,东吴打败刘备的战报果然传来。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秋天七月,冀州闹起了严重的蝗灾,粮食歉收,百姓陷入饥荒。

刘备兵败逃走后,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退路被吴军切断,无法返回蜀汉。八月,黄权率领部下投降曹魏。蜀汉有关部门请求抓捕黄权的妻子儿女治罪,刘备说:“是我辜负了黄权,黄权没有辜负我。”仍然像以前一样对待他的家属。曹丕对黄权说:“你舍弃叛逆之主,效命于顺应天命的一方,是想效仿陈平、韩信吗?”黄权回答说:“我深受刘主的特殊恩遇,投降东吴不行,回蜀汉又无路可走,所以才归顺陛下。况且我是败军之将,能免死就很幸运了,哪里还敢奢望和古代的贤能之士相比!”曹丕很欣赏他的回答,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育阳侯,加授侍中,还让他和自己同乘一辆车。蜀汉投降过来的人,有的说蜀汉已经杀了黄权的妻子儿女,曹丕下诏让黄权为家人发丧。黄权说:“我和刘主、诸葛丞相推心置腹,他们明白我的本心。我私下怀疑这些传言不真实,请允许我等等看。”后来得到确切消息,果然和他说的一样。与此同时,蜀汉的马良也在五溪地区战死。

九月甲午日,曹丕下诏说:“女人参与朝政,是祸乱的根源。从今以后,群臣不得向太后奏报政事,太后家族的人不能担任辅佐朝政的职务,也不能随意被封爵。把这个诏书传给后世,如果有人违背,天下人可以共同讨伐他。”卞太后每次见到自己的亲戚,都不会给他们好脸色,常常说:“过日子应该节俭,不要总想着得到赏赐,贪图安逸享受。我的娘家人或许会怪我对他们太薄情,可我有自己的原则。我侍奉武帝四五十年,节俭的日子过久了,改不了奢侈的习惯。要是有人触犯法律禁令,我只会罪加一等,别指望我在钱粮上给予照顾。”

曹丕打算立郭贵嫔为皇后,中郎栈潜上书劝谏说:“皇后的品德,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治乱。所以圣明的君主选立皇后时,一定会从历代的世家大族中挑选,选择那些贤良淑德的女子,来统领六宫,虔诚地奉祀宗庙。《易经》说:‘家庭秩序端正,天下就能安定。’由内而外,这是先王留下的好制度。《春秋》记载宗人衅夏的话:‘不能用妾来当夫人。’齐桓公在葵丘会盟时也说:‘不能把妾立为正妻。’如今后宫受宠的嫔妃,地位仅次于皇帝,如果因为宠爱就立为皇后,让出身低微的人突然显贵,我担心后世会出现以下犯上、纲纪混乱的情况,祸乱就从朝廷内部开始了。”曹丕没有听从。九月庚子日,还是立郭氏为皇后。

当初,吴王孙权派于禁的护军浩周、军司马东里衮前往曹魏,向曹丕表达忠诚,言辞十分恭敬。曹丕问浩周、东里衮:“孙权可信吗?”浩周认为孙权一定会臣服,东里衮则说不一定。曹丕喜欢浩周的说法,觉得他有道理,所以封孙权为吴王,又派浩周再次前往吴国。浩周对孙权说:“陛下不相信大王会送儿子来做人质,我以全家百口人的性命担保。”孙权感动得泪流满面,指天发誓。浩周回到曹魏后,孙权的儿子却没来,只是找了很多借口搪塞。曹丕想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去和孙权订立盟约,并要求他送儿子来做人质,孙权推辞不接受。曹丕大怒,打算讨伐孙权,刘晔劝谏说:“孙权刚刚在夷陵之战取胜,上下一心,又凭借长江、湖泊作为天险,不能仓促间制服他。”曹丕不听。九月,曹丕命令征东大将军曹休、前将军张辽、镇东将军臧霸从洞口出兵,大将军曹仁从濡须出兵,上军大将军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合、右将军徐晃围攻南郡。东吴这边,建威将军吕范督率五路军队,率领水军抵御曹休等人;左将军诸葛瑾、平北将军潘璋、将军杨粲救援南郡;裨将军朱桓在濡须督率军队抵御曹仁。

冬季十月甲子日,曹丕在首阳山东面选定寿陵的位置,并写下遗诏,要求丧事一切从简,墓中不陪葬金银玉器,只用瓦器。他命令将这份诏书收藏在宗庙,副本交给尚书台、秘书监和三公府。

孙权因为扬州、越州一带的蛮夷部落大多还没有平定收服,就用谦卑的言辞给曹丕上书,请求给自己改过自新的机会,说:“如果我的罪行实在无法赦免,您坚决不肯放过我,那我就把土地和百姓归还,到交州去度过余生。”他又给浩周写信说:“想为儿子孙登向皇室求婚。”还说:“因为孙登年纪小,想派孙邵、张昭陪他一起来。”曹丕回复说:“我和你的君臣名分已经确定,我难道乐意劳师动众,远渡长江、汉水去讨伐你吗?只要孙登早上来朝见,我晚上就下令撤军。”于是孙权改年号为黄武,沿长江部署军队,抵御曹军。曹丕从许昌出发,向南亲征,又把郢州改回荆州。十一月辛丑日,曹丕抵达宛城。曹休在洞口上书说:“我愿率领精锐士卒,长驱直入江南,从敌人那里获取物资,一定能取胜。即便我战死沙场,陛下也不必挂念。”曹丕担心曹休贸然渡江,赶紧派人骑快马传诏制止。侍中董昭陪在曹丕身边,说:“我看陛下面带忧虑,是担心曹休渡江吗?渡江作战,本就困难重重。就算曹休有这个想法,他也不会单独行动,肯定要和其他将领一起。臧霸等人现在既富有又显贵,没有更多的野心,只希望安享晚年,保住荣华富贵,怎么会冒险去送死,以求侥幸取胜呢?如果臧霸等人不进军,曹休的想法自然会打消。我担心陛下就算下了渡江的命令,曹休也会犹豫不决,未必会立即执行。”不久,突然刮起大风,吹断了东吴吕范等人船只的缆绳,这些战船径直漂到曹休的军营下,曹军斩杀、俘虏了上千吴军,吴兵四处逃散。曹丕得知后,下令各路军队快速渡江。但曹军还没来得及行动,东吴的救援船只就到了,收拢败军撤回江南。曹休派臧霸追击,作战失利,将军尹卢战死。

十一月庚申日是月底,发生了日食。

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出使蜀汉,蜀汉派太中大夫宗玮回访,吴、蜀两国重新恢复了交往。

刘备听说魏军大举南下,给陆逊写信说:“魏军现在已经到长江、汉水一带,我打算再次东征,将军觉得我能这么做吗?”陆逊回信说:“我只怕贵军刚刚大败,创伤还没恢复,才刚刚和我国恢复往来。现在应当休养生息,没时间再次兴兵作战。如果您不慎重考虑,还想带着这残兵败将来攻打我们,那可就无路可逃了。”

这期间,蜀汉汉嘉太守黄元起兵叛乱。东吴将领孙盛率领一万士兵占据江陵中州,作为南郡的外援力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