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资治通鉴白话版 > 汉纪二十 (公元前48年-前42年)

资治通鉴白话版 汉纪二十 (公元前48年-前42年)

作者:鬼老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23:16:34

初元元年(公元前 48 年)

春天正月辛丑日,汉宣帝被安葬在杜陵,朝廷大赦天下。

到了三月丙午日,王氏被立为皇后,她的父亲王禁被封为阳平侯。朝廷拿出三辅、太常、郡国公有的田地以及可以精简的皇家园林,用来安置和帮助贫苦百姓。对于那些资产不足一千钱的穷人,朝廷还提供种子和粮食的贷款。同时,汉宣帝外祖父平恩戴侯的表弟、担任中常侍的许嘉被封为平恩侯。

夏天六月,因为百姓中流行疫病,皇帝下令太官减少膳食供应,削减乐府的人员编制,减少皇家园林中马匹的数量,用节省下来的资源赈济生活困难的百姓。

秋天九月,关东十一个郡和国发生了严重的水灾,饥荒肆虐,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悲惨景象。朝廷紧急从周边郡县调拨钱粮进行救灾。

皇帝早就听说琅邪的王吉和贡禹精通儒家经典,品行高洁,就派使者去征召他们。可惜王吉在途中因病去世,贡禹到达后被任命为谏大夫。皇帝多次虚心地向贡禹请教治国理政的方法,贡禹上奏说:“古时候君主生活节俭,只征收十分之一的赋税,没有其他杂税和徭役,所以家家户户都能自给自足。高祖、文帝、景帝的时候,宫里的宫女不过十几人,马厩里的马匹也只有一百多匹。但后来的人争相追求奢侈,而且越来越严重,大臣们也跟着效仿。我觉得完全回到远古时代的做法很难,但也应该稍微借鉴古代的做法来约束自己。现在宫殿已经建好了,没办法改变,但其他方面都可以减少浪费。以前,齐国负责制作王室礼服的机构,每年进贡的衣物不过十箱;现在,齐国这三个制作礼服的机构,每个都有几千名工人,一年花费的钱财数以万计,皇家马厩里吃粮食的马将近一万匹。汉武帝的时候,又选了很多美女,后宫人数达到几千人。等到他去世,陪葬了大量的金银财宝、鸟兽鱼鳖等一百九十种东西,还把很多宫女安置在陵园里守陵。到了孝宣皇帝的时候,陛下不好说什么,大臣们也照着旧例办,这实在让人痛心!上行下效,导致天下人娶媳妇都追求数量多,诸侯的妻妾有的多达几百人,有钱有势的官吏和百姓养的歌女也有几十人,这就使得宫里有很多怨恨难平的女子,宫外有很多单身汉。普通百姓埋葬亲人时,也在地上大建坟墓,浪费钱财。这些过错的根源在于上面,大臣们因循守旧也有很大责任。希望陛下深入了解古代的治国之道,选择节俭的做法。大量减少皇帝使用的车马服饰等器物,削减三分之二;从后宫里挑选贤良的女子,留下二十人,其余的都送回家,各个陵园里没有子女的宫女,也都应该遣散;马厩里的马匹保留几十匹就够了,只留下长安城南的皇家园林作为打猎的地方。现在天下闹饥荒,难道不应该大力削减开支来拯救百姓,顺应天意吗?上天降生圣人,是为了万民,不只是让他自己享受的!”皇帝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就下诏书,命令那些很少有皇帝临幸的宫馆不用修缮;太仆减少喂马的粮食;水衡减少喂养食肉动物的肉类。

司马光评论说:忠臣侍奉君主,应该先指出那些困难但重要的问题,这样相对容易的问题不用费力就能解决;弥补君主的短处,那么君主的长处自然会得到发扬。汉元帝刚即位的时候,虚心向贡禹请教,贡禹应该先讲当下最紧急的事情,再讲不太着急的。当时,皇帝做事犹豫不决,奸臣当道弄权,这才是最大的祸患,贡禹却没有提到;而恭谨节俭,本来就是汉元帝一直想做的,贡禹却反复强调,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贡禹的智慧不足以认识到这些问题,那他怎么能算贤能之人呢?要是他明明知道却不说,那罪过就更大了!

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又上书,说百姓生活困苦。皇帝下诏让云中、五原郡调拨两万斛粮食给匈奴。

这一年,汉朝首次设置戊己校尉,派他们在车师旧地屯田。

初元二年(甲戌 ,公元前 47 年)

春天正月,皇帝到甘泉宫,在泰畤举行祭天仪式。乐陵侯史高凭借外戚的身份主管尚书事务,前将军萧望之、光禄大夫周堪担任他的副手。萧望之是有名的儒者,他和周堪都因为曾经是皇帝的老师,受到皇帝的信任,皇帝多次召见他们,一起谈论国家的治乱兴衰,谋划治国大事。萧望之推荐宗室中精通经术、品行端正的散骑、谏大夫刘更生担任给事中,让他和侍中金敞一起在皇帝身边,随时纠正皇帝的过失。这四个人齐心协力,用古代的制度来劝导皇帝,提出了很多改革建议,皇帝大多都采纳了。史高在这个位置上只是挂个名,没什么实际作为,因此和萧望之产生了矛盾。

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从汉宣帝时期就长期掌管朝廷机要事务,熟悉法令条文。汉元帝即位后身体不好,因为石显长期处理政务,又是宦官没有外面的党羽,看起来专注可靠,就把政事委托给他。不管事情大小,都通过石显向皇帝汇报并做出决定,石显因此权倾朝野,大臣们都对他恭敬有加。石显这人聪明机灵,善于办事,能摸透皇帝的心思。但他内心阴险狠毒,擅长诡辩,经常用不正当的手段中伤别人,谁要是得罪了他,哪怕是一点小矛盾,他都会用严酷的法律来报复。他还和车骑将军史高相互勾结,在讨论事情的时候,总是坚持旧例,不听从萧望之等人的意见。

萧望之等人对许氏、史氏外戚的骄纵行为很不满,也痛恨弘恭、石显专权,就向皇帝建议说:“中书是政务的根本,国家的关键部门,应该让贤明公正的人来掌管。汉武帝因为经常在后宫游乐饮宴,才任用宦官掌管中书,这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废除由宦官担任中书的做法,这才符合古代不亲近受过刑罚之人的道理。”这一下就得罪了史高、弘恭和石显。皇帝刚即位,为人比较谦逊,也不轻易改变旧制,这件事讨论了很久都没有结果,最后还把刘更生调出京城,担任宗正。

萧望之、周堪多次推荐有名的儒者和杰出人才担任谏官。会稽的郑朋暗地里想攀附萧望之,就上书揭发车骑将军史高派人在各地谋取私利,还说了许氏、史氏子弟的种种过错。奏章交给周堪后,周堪请示皇帝,让郑朋在金马门等待诏令。郑朋还写信给萧望之,说:“现在将军您的打算,是像管仲、晏婴那样就满足了,还是要继续努力,达到周公、召公那样的成就呢?要是只想达到管仲、晏婴的水平,那我就回老家隐居,一辈子不再出来。要是将军您想复兴周公、召公的事业,广泛听取意见,那我愿意竭尽全力为您效劳!”萧望之刚开始见到郑朋时,还热情接待,但后来发现他品行不正,就不再和他来往。郑朋是楚地人,心里怨恨,就转而投靠许氏、史氏,把之前说许氏、史氏的那些话都推到周堪、刘更生身上,说:“这些都是周堪、刘更生教我说的,我一个关东人,怎么会知道这些事!”于是侍中许章向皇帝禀告,让皇帝召见郑朋。郑朋出来后,到处宣扬说:“我跟皇帝说了前将军萧望之五个小过错,一个大罪过。”还有个叫华龙的待诏,品行不端,想加入周堪等人的阵营,周堪他们没接纳他,他就和郑朋勾结在一起。

弘恭、石显让郑朋、华龙上书告发萧望之等人谋划罢免车骑将军史高,排挤许氏、史氏外戚的情况。等萧望之休假外出的时候,让郑朋、华龙把奏章递了上去。皇帝把这件事交给弘恭去调查。萧望之回答说:“外戚在位的人大多奢侈**,我这么做是想匡正国家,不是为了私利。”弘恭、石显却上奏说:“萧望之、周堪、刘更生结党营私,互相吹捧推荐,多次诬陷大臣,离间皇室亲戚关系,想要独揽大权。作为臣子不忠,欺骗陛下,犯了大逆不道之罪,请陛下下令让谒者把他们召到廷尉那里受审。”当时皇帝刚即位,不明白“召致廷尉”就是关进监狱的意思,就批准了这个奏章。后来皇帝要召见周堪、刘更生,才知道他们已经被关进监狱了。皇帝大吃一惊,说:“我以为只是让廷尉问问话而已!”就责备弘恭、石显,两人都磕头谢罪。皇帝说:“那就放他们出来继续办事吧。”弘恭、石显却让史高对皇帝说:“陛下刚即位,还没来得及向天下展示您的德政,就先惩治自己的老师。既然已经把九卿、大夫下了狱,就应该趁机免去他们的官职。”于是皇帝下诏书给丞相、御史说:“前将军萧望之,做了我八年的老师,没有其他罪过。现在这件事时间隔得久了,有些情况也记不清了,难以查明真相。赦免萧望之的罪过,收回他前将军、光禄勋的印绶;周堪、刘更生都免为平民。”

二月丁巳日,皇帝立弟弟刘竟为清河王。

戊午日,陇西发生地震,城墙、房屋都被毁坏,很多人被压死。

三月,朝廷封广陵厉王的儿子刘霸为王。皇帝下诏书,下令停止饲养供皇室玩乐的狗马,把水衡掌管的禁囿、宜春下苑,少府佽飞外池、严篽池的土地,都租借给贫苦百姓耕种。还大赦天下,公开征召才能出众、敢于直言进谏的人才。

夏天四月丁巳日,皇帝立儿子刘骜为皇太子。待诏郑朋向皇帝推荐太原太守张敞,说他是汉宣帝时期的名臣,适合做皇太子的老师。皇帝就此事询问萧望之,萧望之认为张敞确实是个有能力的官员,处理繁杂混乱的事务很有一套,但他性格轻佻,不是当太子老师的合适人选。皇帝还是派使者去征召张敞,想让他担任左冯翊,可惜张敞在途中因病去世了。

之后,皇帝下诏赐萧望之关内侯的爵位,让他担任给事中,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这时候,关东地区发生饥荒,齐地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状。

秋天七月己酉日,又发生了地震。皇帝再次征召周堪、刘更生,想让他们担任谏大夫。但弘恭、石显进谗言,结果两人只被任命为中郎。

皇帝一直非常器重萧望之,还想让他当丞相。这可惹恼了弘恭、石显,还有许氏、史氏的子弟,以及其他侍中、诸曹官员,他们都对萧望之等人恨得牙痒痒。刘更生就叫自己的亲戚向皇帝上书,说:“这次地震恐怕是因为弘恭这些人作恶,而不是因为三个孤苦无依的人。我觉得应该罢免弘恭、石显,惩罚他们埋没贤才的罪行,重用萧望之等人,为贤能之人开辟道路。这样,太平盛世的大门就打开了,灾异也会消失。”奏章呈上后,弘恭、石显怀疑是刘更生搞的鬼,就请求皇帝彻查。一番审讯后,刘更生果然承认了。于是刘更生被捕入狱,被免去官职成为平民。

恰巧萧望之的儿子、散骑中郎萧汲也上书为父亲之前的事鸣冤。皇帝把这件事交给有关部门处理,相关官员上奏说:“萧望之之前犯的错清清楚楚,也没有人诬陷他。现在他却教唆儿子上书,引用不当的诗句,有失大臣的体统,犯了大不敬之罪,应该逮捕。”弘恭、石显知道萧望之向来气节高尚,不愿受辱,就对皇帝说:“萧望之之前侥幸没被治罪,还被赐了爵位和封邑,却不知悔改服罪,心里满是怨恨,还教唆儿子上书,把过错推给陛下。他仗着自己是您的老师,就觉得肯定不会被治罪。如果不把他关到牢里,挫挫他的傲气,朝廷的恩威就没办法彰显。”皇帝担心地说:“萧太傅向来刚正,怎么会愿意去坐牢呢!”弘恭、石显却说:“人命关天,萧望之犯的不过是言语上的小罪,肯定不会有什么事的。”皇帝就批准了这个奏章。

到了冬天十二月,石显等人把诏书封好交给谒者,命令他亲手把诏书交给萧望之。同时,让太常赶紧派执金吾的车马去包围萧望之的家。使者到了之后,宣召萧望之。萧望之就问自己的学生、鲁国人朱云该怎么办。朱云是个看重气节的人,劝萧望之自杀保全名节。萧望之仰天长叹说:“我曾经担任过将相,如今六十多岁了,老了还要进监狱,苟且偷生,多丢人啊!”接着对朱云说:“朱游(朱云字游),快去拿毒药来,别让我多受折磨!”最后喝毒药自杀了。皇帝听说后十分震惊,拍着手说:“我本来就怀疑他不会去坐牢,果然把我的好老师害死了!”当时,太官正送上午餐,皇帝却没了胃口,为萧望之的死痛哭流涕,身边的人都被感动了。皇帝把石显等人叫来,责备他们考虑不周全,石显等人只好脱帽谢罪,过了好久皇帝才消气。此后,皇帝一直思念萧望之,每年都会派使者去萧望之的坟前祭祀,直到皇帝去世。

司马光评论说:汉元帝这个皇帝当得可真不怎么样,太容易被人欺骗,还很难醒悟!弘恭、石显诬陷萧望之,那些歪理邪说、阴谋诡计或许不太好分辨。但皇帝一开始就怀疑萧望之不会去坐牢,弘恭、石显却保证肯定没事,结果萧望之真的自杀了,这就明摆着弘恭、石显在骗人啊!哪怕是个中等才智的君主,看到这种情况,都会愤怒不已,严惩奸臣。可汉元帝却不这么做,虽然为萧望之的死痛哭流涕、茶饭不思,但始终没有惩处弘恭、石显,最后只换来他们脱帽谢罪而已。这样下去,奸臣怎么会得到教训呢?这只会让弘恭、石显更加肆无忌惮地干坏事!

这一年,弘恭病死,石显当上了中书令。

当初,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在那里设置了珠厓、儋耳郡。这两个郡在海岛上,官吏士卒都是中原人,很多人欺压当地百姓。当地百姓脾气也暴,觉得自己远离中原,经常违反官府禁令,几乎每隔几年就造反一次,杀死官吏,汉朝就派兵去镇压。二十多年间,一共发生了六次叛乱。到汉宣帝的时候,又发生了两次叛乱。汉元帝即位后的第二年,珠厓山南县造反,朝廷派兵去攻打,结果其他县也跟着反叛,一直平定不下来。皇帝就召集大臣们商量,想大规模发兵平叛。待诏贾捐之说:“我听说尧、舜、禹那样的圣君,统治的地域不过几千里,西边到沙漠,东边到大海,天下各地都受到他们的德政教化。愿意接受教化的就好好治理,不愿意的也不强迫。所以君臣上下都歌颂功德,世间万物都能各得其所。武丁、成王,是殷、周时期的大仁之君,他们统治的地域,东边不超过江、黄,西边不超过氐、羌,南边不超过蛮荆,北边不超过朔方。正因如此,歌颂之声四起,百姓都安居乐业,越裳氏经过多重翻译来朝贡,这些可不是靠武力能实现的。到了秦朝,四处兴兵攻打远方,贪图对外扩张,国内却空虚不堪,最后天下大乱。汉文帝停止战争,推行文教,那时候,一年的刑事案件不过几百起,赋税徭役也很轻。汉武帝整顿兵马,抵御四方蛮夷,结果一年的刑事案件多达上万起,赋税徭役繁重,盗贼四起,战争不断。父亲在前线战死,儿子在后面受伤,女子也要去守卫边疆堡垒,孤儿在路边哭泣,老母亲、寡妇在巷子里痛哭,这都是因为领土扩张太大、征战不休啊!现在关东百姓长期生活困苦,流离失所。人谁不亲近父母,谁不渴望夫妻和睦?可现在竟然出现了卖妻卖子的情况,法律禁止不了,道义也阻止不了,这才是国家最大的忧患啊!如今陛下因为一时的愤怒,就想派军队去大海中的海岛,在偏远之地争一时之快,这可不是救助饥荒、保全百姓的办法。《诗经》说:‘愚蠢的蛮荆,竟敢与大国为敌。’说明这些偏远地区的部族,圣明君主在位时就最后归服,中原王朝衰落时就最先反叛,自古以来就是大麻烦,更何况是南方万里之外的蛮夷呢!骆越地区的人,父子在同一条河里洗澡,习惯用鼻子吸水,和禽兽没什么区别,本来就不值得设置郡县。他们孤孤单单地住在海岛上,雾气潮湿,有毒草、虫蛇,还有水土不服的危害,军队还没见到敌人,很多士兵就因为这些原因死了。而且,也不是只有珠厓出产珍珠、犀角、玳瑁。放弃珠厓没什么可惜的,不攻打也不会损害朝廷威严。那里的百姓就像鱼鳖一样,没什么好贪图的!我就拿之前征讨羌人的事来说,军队在外还不到一年,行军路程不超过一千里,就花费了四十多亿钱,大司农的钱用光了,只能用少府的禁钱接着花。一个地方出乱子,花费都这么大,更何况是劳师远征,白白损失士兵又没有成效呢!这种做法,往古不符合圣贤之道,现在实行又没好处,我觉得只要不是华夏礼仪之邦,不在《禹贡》记载范围、《春秋》所涉治理区域内的地方,都可以先不管。希望陛下放弃珠厓,专心抚恤关东百姓吧。”皇帝又询问丞相、御史的意见。御史大夫陈万年认为应该攻打,丞相于定国却说:“之前连续几年发兵攻打珠厓,护军都尉、校尉及丞等官员一共十一人,只回来了两人,士兵和负责运输的民夫死了一万多人,花费了三亿多钱,还没能让他们全部投降。现在关东地区贫困不堪,百姓人心不稳,贾捐之的建议是对的。”皇帝最终采纳了贾捐之的建议。贾捐之,是贾谊的曾孙。

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

春天,皇帝下诏书说:“珠厓的反叛者杀害官吏百姓,背叛朝廷。现在朝廷讨论这件事,有人说该攻打,有人说该坚守,有人建议放弃,大家意见不一。我日夜思考这些建议,要是觉得不杀杀他们的威风不甘心,那就去讨伐;要是害怕麻烦想躲避,那就留守屯田;要是通晓时势变化,就该为百姓担忧。可百姓挨饿受困和不讨伐远方蛮夷,哪个危害更大呢?而且遇到灾年,宗庙祭祀的祭品都无法备齐,更何况是为了避免那点屈辱就大动干戈呢?现在关东地区非常贫困,仓库空虚,百姓相互之间都没办法接济,这时候再发动战争,不仅劳民伤财,灾荒之年也会随之而来。所以,撤销珠厓郡。当地百姓有愿意归附内地、向往中原教化的,就妥善安置他们;不愿意的,也不要强迫。”

夏天四月乙未日,是月末的最后一天,茂陵的白鹤馆发生火灾,皇帝大赦天下。

这一年夏天,还发生了旱灾。

朝廷封长沙炀王的弟弟刘宗为王。长信少府贡禹向皇帝建议:“各个离宫以及长乐宫的护卫人员,可以裁减掉一大半,这样就能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六月,皇帝下诏书说:“我想到百姓们饥寒交迫,还要远离父母妻儿,去做那些并非必要的工作,守卫那些无人居住的宫殿,这恐怕不符合阴阳调和的道理。那就撤销甘泉宫、建章宫的护卫,让他们回家务农。各个官府都要节省开支,大家详细上奏,不要有所隐瞒。”

这一年,皇帝再次提拔周堪担任光禄勋,周堪的学生张猛担任光禄大夫、给事中,两人都深受皇帝信任。

初元四年(丙子,公元前45年)

春天正月,皇帝前往甘泉宫,祭祀天神泰畤。三月,又到河东,祭祀土地神后土,并赦免了汾阴正在服刑的犯人。

初元五年(丁丑,公元前44年)

春天正月,皇帝封周王室的后裔周子南君为周承休侯。三月,皇帝前往雍地,祭祀五帝。

夏天四月,参宿旁出现了彗星。皇帝采纳贡禹等儒生的建议,下诏让太官不要每天宰杀牲畜,准备的食物都减少一半;皇家饲养的马匹,只要保证日常使用就行。同时,取消角抵表演,关闭很少使用的上林宫馆,裁撤齐地负责制作王室礼服的机构、北假地区的田官、盐铁官以及常平仓。还取消了博士弟子的人数限制,以便让更多人能求学。百姓中只要有能精通一部儒家经典的,就免除他们的赋税徭役。此外,还删减了七十多项刑罚条例。

陈万年去世。六月辛酉日,长信少府贡禹被任命为御史大夫。贡禹前前后后给皇帝上书数十次,谈论治国得失,皇帝欣赏他的质朴正直,很多建议都被采纳。

匈奴的郅支单于觉得自己离汉朝路途遥远,又怨恨汉朝帮助呼韩邪单于却不帮自己,就刁难羞辱汉朝使者江乃始等人;之后,他派使者到汉朝进献贡品,顺便要求接回在汉朝做人质的儿子。汉朝商议后,打算派卫司马谷吉护送郅支单于的儿子回去。御史大夫贡禹、博士东海人匡衡认为:“郅支单于归化之心还不坚定,而且他所在的地方非常遥远,应该让使者把他儿子送到边境就回来。”谷吉上书说:“汉朝和匈奴之间一直保持着友好往来的关系,如今我们已经抚养他儿子十年,对他们的恩德很深厚。如果突然中断,只送到边境就返回,这等于向他们表示我们抛弃了他们,会让他们不再向往归附汉朝,既抛弃了以前的恩情,又结下了新的怨恨,这样做不合适。那些反对的人,是看到之前江乃始面对敌人毫无办法,智谋和勇气都用尽了,最后还受了屈辱,所以提前为我担忧。但我有幸持着强大汉朝的符节,秉承圣明皇帝的诏令,去宣扬汉朝的深厚恩德,对方应该不敢胡来。就算他真有禽兽心肠,对我施以暴行,那郅支单于就会犯下大罪,肯定会远远逃走,不敢靠近边境。牺牲我一个使者,能换来边境百姓的安宁,这是国家的大计,也是我的心愿。我希望能把他儿子送到单于王庭。”皇帝同意了。谷吉等人到达后,郅支单于非常生气,竟然杀了谷吉等人。他自知得罪了汉朝,又听说呼韩邪单于越来越强大,害怕被袭击,就想往更远的地方迁徙。

正好康居王多次被乌孙国困扰,他和各位翕侯商量说:“匈奴是大国,乌孙向来臣服于它。现在郅支单于在外面处境艰难,可以把他接到东边,让他和我们合兵攻打乌孙,立他为王,这样我们就再也不用担心乌孙的威胁了。”于是派使者到坚昆,和郅支单于沟通。郅支单于本来就害怕,又怨恨乌孙,听了康居王的计划后非常高兴,就和康居王结盟,带兵向西进发。在途中,很多人因为受不了寒冷死去,最后只剩下三千人到达康居。康居王把女儿嫁给郅支单于,郅支单于也把女儿嫁给康居王,康居王对郅支单于十分尊敬,想借助他的威风来威胁周边各国。此后,郅支单于多次借兵攻打乌孙,深入到谷城,杀害掠夺百姓,驱赶牲畜后离开。乌孙国不敢追击,导致西边五千里的土地都变得荒无人烟。

冬天十二月丁末日,贡禹去世。丁已日,长信少府薛广德被任命为御史大夫。

永光元年(戊寅,公元前43年)

春天正月,皇帝前往甘泉宫,祭祀天神泰畤。祭祀结束后,皇帝想留下来打猎。薛广德上书说:“我看到关东地区百姓生活极其困苦,四处流离失所。陛下却每天听着像秦朝灭亡时那样的靡靡之音,我实在感到痛心。如今士兵们露天宿营,随从官员也疲惫不堪,希望陛下赶紧回宫,多想想和百姓同甘共苦,那就是天下人的福气了!”皇帝当天就返回了。

二月,皇帝下诏:“丞相、御史要举荐质朴、敦厚、谦逊、品行端正的人,光禄每年要按照这个标准考核郎官和从官。”

三月,皇帝大赦天下。

这一年,下了雨夹雪,还降了霜,桑树都被冻死了。秋天,皇帝到宗庙举行酎祭,从便门出来后,想乘坐楼船。薛广德拦住皇帝的车驾,摘下帽子磕头说:“陛下应该从桥上走。”皇帝说:“大夫把帽子戴上。”薛广德说:“陛下要是不听我的,我就自杀,用我的血弄脏车轮,这样陛下就没法进入宗庙祭祀了!”皇帝很不高兴。这时,走在前面的光禄大夫张猛进言说:“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才有正直的大臣。乘船危险,从桥上走安全,圣明的君主不会冒险。御史大夫说得有道理,陛下应该听从。”皇帝这才说:“开导人就应该像这样!”于是从桥上走。

九月,寒霜再次降临,庄稼被冻死,天下发生大饥荒。丞相于定国、大司马兼车骑将军史高、御史大夫薛广德,都以发生灾异为由,请求辞职回家养老。皇帝赏赐给他们安车、四匹马拉的车、六十斤黄金,批准他们离职。随后,任命太子太傅韦玄成为御史大夫。薛广德回乡后,把皇帝赏赐的安车悬挂起来,当作家族的荣耀展示给子孙看。

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曾跟随太中大夫孔霸学习《尚书》。即位后,皇帝赐给孔霸关内侯的爵位,封号为褒成君,还让他担任给事中。皇帝想让孔霸当丞相,可孔霸为人谦逊退让,不贪图权势,经常说:“我的爵位太高了,我有什么德行能担当得起呢!”每当御史大夫的职位空缺,皇帝就想任用孔霸,但孔霸多次推辞,表明自己的心意。皇帝深知他的诚恳,就不再勉强。因为这件事,皇帝更加敬重他,赏赐也非常丰厚。

戊子日,侍中、卫尉王接被任命为大司马、车骑将军。

石显忌惮周堪、张猛等人,多次在皇帝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刘更生担心他们被陷害,就上书说:“我听说舜任命九位大臣,他们相互谦让,和谐到了极点。大臣们在朝廷和睦相处,那么天下万物在民间也会和谐共生,所以演奏九遍《箫韶》,凤凰就会飞来。到了周幽王、周厉王的时候,朝廷上下不和睦,大臣们互相指责怨恨,于是就出现了日食月食,泉水沸腾,山谷移位,霜降失常的现象。由此可见,和谐之气能带来吉祥,乖戾之气会引发灾异,吉祥的事多,国家就安宁;灾异多,国家就危险。这是天地运行的常理,也是古往今来的普遍规律。

“如今陛下开创像夏、商、周三代那样的功业,招揽有学问的人,对他们宽容优待,让大家共同为朝廷效力。可现在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混杂在一起,黑白不分,邪正混杂,忠臣和奸臣同时出现在朝廷;各种奏章都送到公车署,告状的人挤满了北军,朝廷大臣意见不合,相互抵触,还互相谗毁,颠倒是非;他们迷惑陛下的视听,扰乱陛下的心意,这样的事数不胜数。他们还结党营私,往往拉帮结派,共同陷害正直的大臣。正直的大臣得到重用,是国家大治的表现;正直的大臣被陷害,是国家混乱的开端。在这治乱交替的关键时刻,不知道该信任谁,而且灾异还频繁出现,这让我感到十分寒心。

“从初元元年到现在已经六年了,按照《春秋》的记载,六年里出现的灾异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频繁。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谗邪之人都进入了朝廷;而谗邪之人能进入朝廷,是因为陛下疑心太重。陛下任用了贤人,推行了善政,可一旦有人进谗言,贤人就会被罢退,善政也无法继续推行。一个人要是心存疑虑,就会给谗贼之人可乘之机;做事犹豫不决,就等于为奸邪之徒打开了大门;谗邪之人得势,众多贤能之士就会退隐;奸邪之徒猖獗,正直之士就会越来越少。所以《易经》中有《否》卦和《泰》卦,小人的势力增长,君子的势力消退,国家政治就会日益混乱;君子的势力增长,小人的势力消退,国家政治就会日益清明。

“从前鲧、共工、驩兜和舜、禹一同在尧的朝廷中任职,周公和管叔、蔡叔一同在周朝为官,那个时候,他们相互诋毁,流言蜚语不断,这样的事说都说不完!但帝尧、成王能够识别舜、禹、周公的贤能,摒弃共工、管叔、蔡叔,所以国家实现大治,荣耀一直延续到现在。孔子和季氏、孟氏一同在鲁国做官,李斯和叔孙通一同在秦朝为官,鲁定公、秦始皇却认为季氏、孟氏、李斯贤能,摒弃孔子、叔孙通,所以国家大乱,耻辱一直留存至今。所以说,国家治乱荣辱的关键,在于君主信任什么样的人;信任了贤能之人,就应该坚定不移。《诗经》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能任人随便转移’,说的就是坚守善道要坚定不移。《易经》说:‘发布政令要像汗水一样,汗一出就收不回去’,意思是政令一旦颁布就不能更改。可现在陛下颁布的好政令,没过多久就改变了,这就像把流出的汗水又收回去;任用贤人还不到三十天就将其罢退,就像转动石头一样随意。《论语》说:‘见到不好的行为,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赶紧避开’。可现在两府上奏说那些奸佞谄媚的人不应该在朝为官,可他们多年来却一直没有被赶走。

“所以说,陛下颁布政令就像收回汗水一样随意更改,任用贤人就像转动石头一样轻易改变,罢免奸佞之人却像移山一样困难,这样下去,想要阴阳调和,不是太难了吗!正因为如此,那些小人看到了可乘之机,就粉饰言辞,用花言巧语恶意诋毁他人,各种流言蜚语在民间到处传播。所以《诗经》说:‘我忧心忡忡,被一群小人怨恨’,小人成群结队,实在让人愤怒。从前孔子和颜渊、子贡相互称赞,却不结党营私;禹、稷和皋陶相互举荐,却不拉帮结派,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心为国,没有私心。如今奸佞之徒和贤臣一同在朝廷共事,他们结党营私,违背正义,迎合邪恶,相互勾结,还多次用危险的言论,企图动摇陛下的心意。如果陛下轻率地听信他们的话,这就是天地先发出的警告,灾异频繁出现的原因。自古以来,圣明的君主没有不诛杀奸邪就能实现天下大治的,所以舜有流放四凶的惩罚,孔子在两观之下诛杀少正卯,这样之后,圣明的教化才能得以推行。

“如今凭借陛下的圣明智慧,要是能深入思考天地的心意,研究《否》《泰》两卦的道理,借鉴周朝、唐朝任用贤能的做法,以秦朝、鲁国摒弃贤能的教训为戒,考察吉祥应验带来的福分,反省灾异祸事产生的原因,来衡量当今的形势变化,远离奸佞邪恶的党羽,拆散阴险不正的团伙,关闭奸邪之徒的门路,打开任用贤能的道路,果断决策,明辨是非,让对错清清楚楚,那么各种灾异就会消失,吉祥之事就会接踵而至,这是国家太平的基础,也是千秋万代的福祉。”石显看到这封奏章后,更加与许氏、史氏勾结在一起,怨恨刘更生等人。

这一年夏天异常寒冷,太阳黯淡无光。石显与许、史外戚趁机诬陷周堪、张猛掌权导致灾异。汉元帝内心器重周堪,却又因众人不断谗言而摇摆不定。此时长安令杨兴因才能受宠,元帝想借他支持周堪,便问:“朝臣对光禄勋周堪议论纷纷,为何会这样?”

杨兴是个投机取巧之人,误以为元帝怀疑周堪,便顺着说:“周堪不仅在朝廷不称职,在地方上也不行!我听说众人都认为他与刘更生等人图谋诋毁皇室宗亲,按罪当诛。之前我上书说不该诛杀他,是为国家保留恩德。”元帝问:“那他有什么罪该杀?现在该如何处理?”杨兴建议:“赐他关内侯爵位,食邑三百户,但不让他再管事。这样既不失陛下对师傅的恩情,也是最佳办法。”元帝听后对周堪愈发怀疑。

司隶校尉诸葛丰原本以刚直着称,多次得罪贵戚,遭人弹劾后被贬为城门校尉。他竟上书告发周堪、张猛的“罪状”,元帝认为他不公正,下诏斥责:“诸葛丰之前在朝时多次称赞周堪、张猛,如今却因被贬而报复,用无凭无据之词诋毁他人,言行不一,极不诚信。念其年老,免予刑罚,贬为平民!”又说:“周堪、张猛虽有忠贞之名却未显成效,将周堪降为河东太守,张猛降为槐里令。”

司马光评论:诸葛丰对周堪等人前赞后毁,并非为朝廷除奸,而是结党营私求晋升,与郑朋、杨兴之流无异,算什么刚直!君主应明辨是非善恶,赏善罚恶。若诸葛丰所言属实,他不该被贬;若属诬陷,周堪等人何罪?如今双方都受责罚,善恶是非究竟何在?

贾捐之与杨兴交好,因多次指责石显而不得官。杨兴新受宠,贾捐之便说:“京兆尹空缺,若我能见皇上推荐你,你马上就能当上。”杨兴吹捧:“你文采天下无双,若做尚书令,远超五鹿充宗。”两人谋划:贾捐之代杨兴写推荐石显的奏章,称其功绩应赐爵关内侯,提拔其兄弟为官;杨兴则推荐贾捐之任尚书令。石显得知后上报元帝,将两人下狱。石显弹劾:“二人心怀狡诈,互相吹捧,企图谋取高位,欺君犯上!”最终贾捐之被处死,杨兴受髡钳刑,罚做苦役。

司马光评论:君子用正道对抗邪佞尚怕不胜,何况贾捐之以邪攻邪,怎能免祸?

这一年,清河王刘竟改封为中山王。匈奴呼韩邪单于势力渐强,塞下禽兽被捕猎殆尽,单于足以自卫,不再惧怕郅支单于。其大臣多劝单于北归王庭,不久后单于北归,百姓逐渐归附,匈奴局势安定。

永光二年(己卯,公元前42年)

? 二月:大赦天下。

? 丁酉日:御史大夫韦玄成升任丞相,右扶风郑弘任御史大夫。

? 三月壬戌初一:发生日食。

? 六月:大赦天下。

元帝就地震、日食之变询问给事中匡衡。匡衡上疏说:“陛下圣德开启太平之路,近年大赦让百姓改过自新。但大赦后奸邪未减,今日赦明日犯,根源在于未彻底改变社会风气。如今世风贪财轻义、追求奢侈,朝廷是天下表率,若上位者争权夺利,下方便会争斗成风。治理天下关键在引导方向:任用贤者、崇尚礼制,使道德教化从内而外、由近及远传播。长安是都城,应先端正风气,让各地有所效法。天人感应,陛下应减奢靡、近忠贤、远奸佞,如此方能实现大治。”元帝认可,升任匡衡为光禄大夫。

荀悦评论:大赦是权宜之计,非常规制度。汉初因战乱设大赦以革新,后世沿袭不合时宜。如惠帝、文帝时无需大赦;景帝时七国之乱、武帝末年动荡、光武中兴后等特殊时期,才适合大赦。

陇西地区的羌族彡姐部落旁支发动叛乱,汉元帝召丞相韦玄成等大臣商议对策。当时连年粮食歉收,朝廷正为此忧虑,又遇羌人反叛,韦玄成等人态度冷漠,无人能提出有效对策。右将军冯奉世挺身而出,说:“羌人近在边境反叛,不及时诛杀,无法威慑远方蛮夷,臣愿率军征讨!”

元帝询问需要多少兵力,冯奉世分析:“善战者不轻易二次发兵,不反复运输粮草,速战速决方能彰显军威。此前因低估敌人,导致军队折损,多次征调不仅耗时费钱,还损国威。如今反叛羌人约三万人,按兵法应派双倍兵力即六万人。但羌人仅持弓箭长矛,武器简陋,派四万人一月内可平定。”

然而,丞相、御史及左右将军均认为:“正值秋收,不宜大规模发兵,派一万人屯守即可。”冯奉世反驳:“不可!天下饥荒已久,兵马瘦弱,战备荒废,夷狄本就轻视边吏,羌人已率先发难。若以万人分守几处,敌军见我兵少必不畏惧。交战则损兵折将,防守则百姓难救,只会暴露怯弱。羌人若趁机联合其他部落,到时所需兵力恐不止四万,绝非钱财能解决。少发兵拖延时日,与一举速决相比,利害相差万倍!”但他的坚持未被采纳,元帝仅批准增兵两千人。

于是,冯奉世率一万二千骑兵以“将屯”名义出征,典属国任立、护军都尉韩昌为副将。抵达陇西后,军队分驻三处。韩昌先派两名校尉率部与羌人交战,因羌军势大,汉军大败,两名校尉战死。冯奉世紧急上奏详细说明地形和敌军数量,请求增兵三万六千以彻底平叛。元帝闻讯后,紧急征调六万余兵力支援。

八月,朝廷任命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协助冯奉世。冬季十月,增援兵力全部抵达陇西。十一月,汉军多路并进,大破羌军,斩首数千级,残余叛军逃至塞外。平叛尚未完全结束时,朝廷又招募一万士兵,任命定襄太守韩安国为建威将军,不过军队尚未开拔,便传来羌军已被击溃的消息,于是召回韩安国所部。最终,元帝下诏罢除大部分参战官兵,留少量兵力屯田,驻守要害之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