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资治通鉴白话版 > 汉纪八 (公元前154年-前141年)

资治通鉴白话版 汉纪八 (公元前154年-前141年)

作者:鬼老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23:16:34

汉景帝前元三年(丁亥 年,公元前 154 年):

? 冬天十月:梁王刘武来京城朝见汉景帝。当时汉景帝还没有册立太子,与梁王一起宴饮时,汉景帝随口说道:“等我去世后,把皇位传给你。”梁王连忙推辞,虽然知道这不是真心话,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窦太后也是如此。詹事窦婴端起一杯酒进献给汉景帝说:“天下,是高祖打下的天下,父子相传,这是汉朝的约定,陛下怎么能把皇位传给梁王呢!”窦太后因此憎恶窦婴。窦婴因为这件事称病辞去官职;窦太后还取消了窦婴进出宫门的名籍,不允许他参加朝会和拜见皇帝。梁王从此更加骄纵。

? 春天正月乙巳日:汉景帝大赦天下。

? 西方出现了长星。

? 洛阳的东宫发生火灾。

? 当初,汉文帝在位时,吴王刘濞的太子入朝拜见,得以陪伴皇太子喝酒、下棋。吴太子在下棋时争抢棋路,态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盘砸向吴太子,把他打死了。朝廷派人送吴太子的灵柩回去安葬,到了吴国,吴王刘濞生气地说:“天下都是刘家的同宗,死在长安就葬在长安好了,何必送回来安葬呢!”又把灵柩送回长安安葬。吴王从此渐渐失去了藩臣应有的礼节,借口生病不再入朝拜见皇帝。京城方面知道他是因为儿子的缘故,就拘押审讯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了,开始有了谋反的心思。后来吴王派使者到长安行秋请之礼(诸侯秋天朝见皇帝称秋请),汉文帝又询问吴王的病情,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没有生病;朝廷拘押审讯了好几批吴国的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称病不来朝见。俗话说‘看清楚深潭中的鱼是不吉祥的’,希望陛下能抛弃以前的过错,和吴王重新开始。”于是汉文帝就赦免了吴国的使者,让他们回去,还赏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以表示吴王年老,可以不用入朝。吴王得以解除自己的罪名,谋反的念头也渐渐消解了。然而他在封国内,因为有铜矿和盐场,百姓不用缴纳赋税;如果有人去服兵役,就给予合理的报酬;每年按时慰问有才能的人,赏赐平民百姓;其他郡国的官吏想来抓捕逃亡到吴国的人,吴王公然禁止并拒绝交出。像这样过了四十多年。

? 晁错多次上书指出吴王的过错,认为应该削减他的封地;汉文帝宽厚仁慈,不忍心处罚吴王,因此吴王越来越骄横。等到汉景帝即位后,晁错劝说汉景帝说:“当初高帝刚刚平定天下的时候,兄弟少,儿子们又弱小,所以大肆分封同姓诸侯,齐国拥有七十多座城池,楚国拥有四十多座城池,吴国拥有五十多座城池;封了这三个庶出的诸侯,就占了天下的一半。如今吴王以前有太子被杀的嫌隙,假装生病不来朝见,按照古代的法律应当处死。汉文帝不忍心,就赏赐给他几案和手杖,恩德非常深厚,他本应当改过自新,却反而更加骄横,利用山中的铜矿私自铸钱,煮海水制盐,引诱天下的逃亡之人,图谋叛乱。现在削减他的封地,他会反叛;不削减他的封地,他也会反叛。削减他的封地,他反叛得快,造成的灾祸小;不削减他的封地,他反叛得晚,造成的灾祸大。”汉景帝让公卿、列侯、宗室共同商议,没有人敢反驳;只有窦婴反对,从此与晁错有了嫌隙。等到楚王刘戊来朝见,晁错趁机说:“刘戊去年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在服丧的居室里私下通奸,请诛杀他。”汉景帝下诏赦免了他的死罪,削减了他的东海郡。前年,赵王有罪,削减了他的常山郡;胶西王刘卬因为卖爵的事情有不法行为,削减了他的六个县。

? 朝廷的大臣们正在商议削减吴国的封地。吴王害怕封地被不断削减,于是就发起谋反的计划。他考虑到诸侯中没有值得一起谋划的人,听说胶西王刘卬勇猛,喜欢军事,诸侯们都畏惧他,于是派中大夫应高去劝说胶西王刘卬说:“如今皇上任用奸臣,听信谗言,侵夺削减诸侯的封地,惩罚非常严厉,而且越来越厉害。俗话说‘把糠秕筛尽了,就会触及到米粒’。吴国和胶西国,都是有名的诸侯,一旦被朝廷盯上,就不能安稳地过日子了。吴王身体有疾病,不能入朝拜见皇上二十多年了,常常担心被怀疑,又无法表白自己,整天缩着肩膀、叠着脚小心谨慎,还是害怕不能被宽恕。我听说大王因为卖爵的事情有过错。我听说诸侯被削减封地,罪名还不至于如此;这恐怕不只是削减封地这么简单。”胶西王刘卬说:“有这回事。你打算怎么办呢?”应高说:“吴王自认为和大王您有同样的忧虑,希望能顺应时势,遵循事理,不惜牺牲自己来为天下人除害,您觉得这样可以吗?”胶西王刘卬惊讶地说:“我怎么敢这样做呢!皇上虽然逼迫得紧,我本来也只有一死,怎么能不侍奉皇上呢!”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迷惑天子,侵夺诸侯的封地,朝廷上下都痛恨他,诸侯们都有背叛的想法,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了。彗星出现,蝗虫成灾,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而忧愁劳苦,正是圣人成就大业的契机。吴王对内以诛杀晁错为名,对外跟随在大王您的后面,纵横天下,所到之处,敌人纷纷投降,所指向的地方,无不攻克,没有人敢不服从。大王如果有幸答应一句话,那么吴王就率领楚王夺取函谷关,守住荥阳、敖仓的粮食,抵御汉军,安排好军队驻扎的地方,等待大王您的到来。大王如果能亲临指挥,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定,我们两位君主分割天下,不也是很好的吗!”胶西王刘卬说:“好!”应高回去后,把情况报告给吴王,吴王还是担心胶西王不能下定决心,就亲自作为使者,到胶西国当面和胶西王约定。胶西国的群臣中有人听说了胶西王的谋反计划,进谏说:“诸侯的封地加起来还不到汉朝的十分之二,发动叛乱会让太后担忧,这不是好办法。如今侍奉一位皇帝,尚且说不容易;假如事情成功了,两位君主争夺天下,祸患就会更多。”胶西王不听,于是派使者去联络齐王、菑川王、胶东王、济南王,他们都答应一起反叛。

? 当初,楚元王刘交喜欢读书,和鲁地的申公、穆生、白生一起向浮丘伯学习《诗经》;等到刘交做了楚王,就任命这三个人为中大夫。穆生不喜欢喝酒;楚元王每次摆酒设宴,常常为穆生准备甜酒。等到楚元王的儿子夷王、孙子楚王刘戊即位后,一开始也常常为穆生准备甜酒,后来就忘记准备了。穆生退席后,说:“我可以离开了!甜酒不准备了,说明楚王的心意懈怠了;不离开的话,楚国人将会在街市上给我戴上刑具。”于是称病卧床不起。申公、白生强行把他拉起来,说:“难道你不怀念先王的恩德了吗!如今楚王一时没有注意到小礼节,何至于到这种地步呢!”穆生说:“《易经》上说:‘能够预知事情的征兆,大概就是神明了吧!征兆,是事物变动的微小迹象,是吉凶的预先显现。君子看到征兆就行动,不会等到一天结束。’先王之所以以礼相待我们三个人,是因为道义存在。如今楚王忽视了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道义。和忘记道义的人,怎么能长久相处呢,这哪里只是为了小小的礼节呢!”于是称病离开了。申公、白生独自留了下来。楚王刘戊渐渐变得荒淫暴虐,太傅韦孟写诗劝谏他,他不听,韦孟也离开了,居住在邹地。楚王刘戊因为被削减封地的事情,就和吴王刘濞暗中勾结谋划反叛。申公、白生劝谏楚王刘戊,刘戊把他们当作囚徒,让他们穿上赭色的囚衣,让他们在街市上舂米。休侯刘富派人劝谏楚王刘戊。楚王刘戊说:“叔父不帮助我,等我起兵,就先杀了叔父!”休侯刘富害怕了,就和他的母亲太夫人逃到了京城。

? 等到削减吴国会稽郡、豫章郡的诏书下达,吴王就率先起兵,诛杀了汉朝俸禄二千石以下的官吏;胶西国、胶东国、菑川国、济南国、楚国、赵国也都纷纷反叛。楚国的丞相张尚、太傅赵夷吾劝谏楚王刘戊,刘戊杀死了张尚、赵夷吾。赵国的丞相建德、内史王悍劝谏赵王刘遂,刘遂放火烧死了建德、王悍。齐王刘将闾后悔了,违背约定,据城坚守。济北王的城墙毁坏还没有修好,他的郎中令劫持他,不让他发兵反叛。胶西王、胶东王作为首领,和菑川王、济南王一起攻打齐国,包围了临淄。赵王刘遂发兵驻守在赵国的西部边界,想要等吴、楚两国的军队一起进攻,还向北派使者和匈奴联络,准备联合匈奴的军队。

? 吴王征发了国内所有的士卒,在国内下令说:“我今年六十二岁了,亲自率军出征;我的小儿子十四岁,也作为士卒的先锋。凡是年龄和我一样大,以及和我小儿子年龄一样小的,都要征发。”一共征发了二十多万人。他向南派使者联络闽越、东越,闽越、东越也发兵跟随他一起反叛。吴王在广陵起兵,向西渡过淮河,趁机合并了楚国的军队,派使者给各诸侯送信,列举晁错的罪状,想要联合诸侯一起诛杀晁错。吴、楚两国的军队一起攻打梁国,攻破了棘壁,杀死了几万人;乘胜前进,士气非常旺盛。梁孝王派将军迎击,又被吴、楚联军打败了梁国的两支军队,士卒都纷纷败逃。梁孝王据守睢阳城。

? 当初,汉文帝临终前,告诫太子说:“如果有紧急情况,周亚夫真正可以担当带兵的重任。”等到七国反叛的消息传来,汉景帝就任命中尉周亚夫为太尉,率领三十六位将军去攻打吴、楚两国的叛军,派曲周侯郦寄去攻打赵国,将军栾布去攻打齐国;又召见窦婴,任命他为大将军,让他驻扎在荥阳,监督齐国和赵国的军队。

当初,晁错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们对此议论纷纷,十分不满。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个消息,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刚即位,你执政掌权,却侵夺削减诸侯的封地,疏远人家的骨肉亲情,招致很多人埋怨指责,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晁错说:“本来就该这样。不这样做,天子的威严就树立不起来,国家也不得安宁。”父亲说:“刘家的天下安宁了,可是晁家却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就服毒自杀了,说:“我不忍心看到灾祸降临到自己身上!”过了十多天,吴、楚等七国就一起反叛了,还以诛杀晁错作为借口。

汉景帝与晁错商议出兵的事情,晁错想让汉景帝亲自率兵出征,自己留在京城守卫;他又说:“徐县、僮县附近那些吴国还没有攻占的地方,可以送给吴国。”晁错向来与吴国丞相袁盎关系不好,晁错在的地方,袁盎就会避开;袁盎在的地方,晁错也会避开;两人从来没有在同一个房间里说过话。等到晁错做了御史大夫,就派官吏审查袁盎接受吴王财物的事,治了他的罪;汉景帝下诏赦免袁盎,让他做了平民。吴、楚反叛后,晁错对丞相府的属官和御史说:“袁盎接受了吴王很多金钱,专门为吴王隐瞒掩饰,说吴王不会反叛;现在吴王果然反叛了,我想奏请皇上治袁盎的罪,他应该知道吴王谋反的计谋。”丞相府属官和御史说:“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治他的罪可以断绝叛乱的念头;现在叛军已经向西进攻了,治他的罪有什么用呢!而且袁盎不应该参与了谋反的谋划。”晁错犹豫不决。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袁盎,袁盎很害怕,连夜去见窦婴,向他说明吴王反叛的原因,希望能面见皇上,亲口陈述情况。窦婴进宫向汉景帝报告,汉景帝就召见袁盎。袁盎进宫拜见时,汉景帝正和晁错在一起商议调兵和筹集军粮的事情。汉景帝问袁盎:“现在吴、楚反叛了,你觉得该怎么办?”袁盎回答说:“不值得忧虑!”汉景帝说:“吴王依靠铜矿铸钱,煮海水制盐,招揽天下的豪杰;他准备了这么久才起兵,如果不是有万全的计谋,怎么会发动叛乱呢!你为什么说他成不了事呢?”袁盎回答说:“吴王有铜矿和盐的利益是没错,但他哪里能招揽到豪杰呢!如果吴王真的能得到豪杰的支持,他们也会辅佐吴王遵守道义,就不会反叛了。吴王所招揽的都是些无赖子弟、逃亡的人以及铸钱的奸邪之徒,所以才相互勾结起来叛乱。”晁错说:“袁盎的分析很好。”汉景帝说:“那有什么办法呢?”袁盎回答说:“希望陛下让左右的人退下。”汉景帝让身边的人退下,只有晁错还在。袁盎说:“我要说的话,大臣们不应该知道。”于是汉景帝又让晁错退下。晁错快步退到东厢房,心里非常怨恨。汉景帝最终问袁盎,袁盎回答说:“吴、楚两国互相送信,说高皇帝封子弟们各自有封地,现在奸臣晁错擅自惩罚诸侯,削夺他们的封地,因此才反叛,想要向西共同诛杀晁错,恢复原来的封地就罢兵。现在的办法只有斩杀晁错,派使者赦免吴、楚等七国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来的封地,那么就可以不用打仗,叛军就会都撤兵了。”于是汉景帝沉默了很久,说:“要看实际情况怎么样。我不会为了爱惜一个人而让天下人不满意。”袁盎说:“我只能想出这个办法,希望陛下仔细考虑!”于是汉景帝任命袁盎为太常,让他秘密整理行装出发。过了十多天,汉景帝命令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弹劾晁错:“晁错不遵守主上的德信,想要疏远群臣、百姓,又想把城邑送给吴国,没有臣子的礼节,大逆不道。晁错应当被腰斩,他的父母、妻子、兄弟姐妹,无论老少都应在闹市处死。”汉景帝批示:“可以。”晁错一点都不知道这件事。壬子日,汉景帝派中尉去召晁错,骗他乘车巡视街市,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被斩首。汉景帝于是派袁盎和吴王的侄子宗正德侯刘通出使吴国。

谒者仆射邓公担任校尉,上书谈论军事情况,见到汉景帝,汉景帝问他:“你从军中过来,听说晁错死了,吴、楚的叛军撤兵了吗?”邓公说:“吴王谋反已经几十年了;因为被削地而发怒,以诛杀晁错为名,他的本意并不在晁错身上。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会因此闭口,不敢再进言了。”汉景帝说:“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担心诸侯势力强大,难以控制,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封地来尊崇朝廷,这是对万世都有利的事情。计划才刚刚施行,他却突然遭受极刑。这样做对内堵塞了忠臣的口,对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里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汉景帝长叹一声说:“你说得对,我也很后悔!”

袁盎、刘通到了吴国,吴、楚的军队已经在攻打梁国的营垒了。宗正刘通因为与吴王有亲戚关系,先进入军营拜见吴王,传达汉景帝的诏令,让吴王跪拜接受。吴王听说袁盎来了,知道他是来劝说自己的,笑着回答说:“我已经做了东帝,还向谁跪拜呢!”不肯接见袁盎,把他留在军中,想强迫他做将领;袁盎不肯答应,吴王派人围住他,还想杀了他。袁盎找机会逃脱,跑回去向汉景帝报告。

太尉周亚夫对汉景帝说:“楚军勇猛轻捷,很难和他们正面交锋,希望陛下把梁国先放在一边,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制服他们。”汉景帝同意了。周亚夫乘坐六辆驿车,准备到荥阳会合军队。出发到了霸上,赵涉拦住周亚夫劝说道:“吴王向来富有,招纳豢养敢死之士已经很久了。他知道将军您要出征,一定会在殽山、渑池之间的险要狭窄处设下埋伏;而且用兵打仗讲究神不知鬼不觉,将军您为什么不从此处向右走,经过蓝田,出武关,抵达洛阳呢!这样不过差一两天的路程,直接进入武库,敲响战鼓。诸侯们听说了,会以为将军是从天而降呢。”太尉按照他的计策行事,到了洛阳,高兴地说:“七国反叛,我乘坐驿车来到这里,没想到能安全到达。现在我占据了荥阳,荥阳以东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他派官吏搜索殽山、渑池之间,果然发现了吴国的伏兵。于是周亚夫请赵涉担任护军。

太尉周亚夫带兵向东北进军,抵达昌邑。吴国猛烈攻打梁国,梁国多次派使者向条侯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不答应。梁国又派使者向汉景帝投诉周亚夫。汉景帝派人命令周亚夫救援梁国,周亚夫不接受诏令,坚守营垒不出兵;而是派弓高侯等人率领轻骑兵从淮泗口出击,切断吴、楚军队的后路,堵塞他们的运粮通道。梁国派中大夫韩安国和楚国丞相张尚的弟弟张羽担任将军;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谨慎稳重,才得以稍微打败了吴军。吴军想向西进攻,梁国坚守城池,吴军不敢向西;于是就冲向周亚夫的军队,在城下邑相遇,想要交战。周亚夫坚守营垒,不肯出战;吴军粮食断绝,士卒饥饿,多次挑战,周亚夫始终不出战。周亚夫军营中夜里突然惊乱,内部互相攻击,骚乱一直到了周亚夫的营帐下,周亚夫却躺卧着,坚决不起来,过了一会儿,就安定下来了。吴军冲向营垒的东南角,周亚夫派人在西北方向防备;不久,吴军的精兵果然冲向西北方向,却无法攻入。吴、楚的士卒大多因为饥饿而死或者叛逃离散,于是吴军就撤退了。二月,周亚夫派出精兵追击,大败吴军。吴王刘濞抛弃了他的军队,和几千名壮士在夜里逃走了;楚王刘戊自杀。

吴王刚开始起兵的时候,吴国的臣子田禄伯担任大将军。田禄伯说:“军队聚集在一起向西进攻,没有其他出奇制胜的路线,很难立功。我希望能得到五万人,另外沿着长江、淮河而上,收复淮南、长沙,进入武关,和大王您会合,这也是一条奇计啊。”吴王的太子劝谏说:“大王是以反叛为名起兵的,这支军队很难交给别人,别人也可能会背叛大王,怎么办呢?而且独自带兵另走一路,会有很多其他的利害关系,只会白白削弱自己的力量!”吴王就没有答应田禄伯的请求。

吴国的少将桓将军劝说吴王说:“吴国多是步兵,步兵在险要的地方作战有利;汉军多是车骑兵,车骑兵在平地作战有利。希望大王经过的城池不要去攻打,直接离开,快速向西占据洛阳的武库,取用敖仓的粮食,凭借山河的险要地势来号令诸侯,即使不进入函谷关,天下也已经基本平定了。大王如果慢慢行进,停下来攻打城池,汉军的车骑兵一到,迅速进入梁、楚的郊野,事情就会失败了。”吴王询问各位老将的意见,老将们说:“这个年轻人,冲锋陷阵还可以,哪里懂得深谋远虑呢!”于是吴王没有采用桓将军的计策。

吴王独自统一指挥军队。军队还没有渡过淮河,各位宾客都被任命为将军、校尉、候、司马,只有周丘没有被任用。周丘是下邳人,逃亡到吴国,以卖酒为生,品行不好;吴王看不起他,不任用他。周丘于是去拜见吴王,劝说吴王说:“我因为没有才能,不能在军队中效力。我不敢请求带领军队,只希望大王给我一个汉朝的符节,我一定会有所回报。”吴王就给了他符节。周丘得到符节后,连夜骑马进入下邳;下邳当时听说吴国反叛了,都据城防守。周丘到了传舍,把县令召进来,让随从以罪名斩杀了县令,然后召集与自己兄弟交好的豪强官吏,告诉他们说:“吴国反叛了,军队马上就到,攻下邳城不过一顿饭的功夫;现在先投降,家人一定能保全,有才能的人还可以封侯。”这些人出去后,互相转告,下邳城就都投降了。周丘一夜之间得到了三万人,派人报告吴王,然后就带领这些军队向北攻取城邑;等到达阳城的时候,军队已经有十多万人,打败了阳城中尉的军队;周丘听说吴王失败逃走了,自己估计没有人能和他一起成就功业,就带领军队返回下邳,还没到下邳,背上的毒疮发作而死。

壬午日这天是月底,出现了日食。

吴王抛弃自己的军队逃跑后,他的军队一下子就乱套、溃散了,很多士兵陆陆续续地向太尉周亚夫(条侯)的军队以及梁国的军队投降。吴王渡过淮河,逃到了丹徒,依靠东越的力量,手下还有大概一万多士兵,他收拢那些逃散的士兵。汉朝派人用好处诱惑东越,东越就骗吴王出来慰劳军队,然后派人趁机杀了吴王,把他的脑袋装起来,快马加鞭地跑去报告给朝廷。吴王的太子刘驹逃到了闽越。吴、楚等七国的叛乱,总共持续了三个月,就全被平定了。这下各位将领都觉得太尉周亚夫的计谋太对了,不过梁王却因为这事儿和周亚夫产生了矛盾。

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这三个王包围临淄的时候,齐王派路中大夫向天子报告情况。天子又让路中大夫回去告诉齐王要坚守住,说:“汉朝的军队现在已经打败吴、楚的叛军啦。”路中大夫回去的时候,三国的军队把临淄围了好几层,他根本进不去。三国的将领就和路中大夫约定说:“你回去就说‘汉朝的军队已经被打败了,齐国赶紧向我们三国投降,不然的话,就要被屠杀啦’。”路中大夫假装答应了,等他到了城下,看到齐王就喊:“汉朝已经派出百万大军,让太尉周亚夫把吴、楚叛军打败了,正带着兵来救齐国呢,齐国一定要坚守,别投降!”三国的将领一听,就把路中大夫杀了。最开始齐国被围得紧的时候,齐王偷偷地和这三个王商量投降的事儿,但是还没谈好。正好路中大夫从汉朝那边来了,齐王的大臣们就又劝齐王别向三国投降。这时汉朝的将领栾布、平阳侯等人的军队到了齐国,打败了三国的军队,解了临淄之围。解围之后,有人因为齐王一开始和三国有过密谋,就想带兵去攻打齐国。齐孝王害怕了,就喝药自杀了。

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各自带着自己的军队回到了自己的封国。胶西王光着脚、坐在草席上、只喝凉水,以此向太后谢罪。胶西王的太子刘德说:“汉朝的军队已经回去了,我看他们也很疲惫了,可以偷袭他们,希望父王能收拢剩下的士兵去攻打汉军!要是打不过再逃到海里去,也不晚呀。”胶西王说:“我的士兵都已经散了,没法用了。”弓高侯韩颓当给胶西王写信说:“我奉皇上的命令来诛杀不义之人,投降的就赦免他的罪行,恢复原来的爵位和封地;不投降的就把他消灭掉。大王你打算怎么办呢?我就等着按你的情况来办啦。”胶西王袒露着上身,磕头认罪,到汉军的营垒前拜见弓高侯说:“我以前不遵守法律,让老百姓受惊害怕了,还麻烦将军大老远地跑到我们这个偏僻的小国来,我甘愿接受被剁成肉酱的惩罚!”弓高侯拿着指挥作战的金鼓来见他,说:“大王为战事辛苦了,我想听听大王当初发兵的情况。”胶西王一边磕头一边跪着向前挪动,回答说:“现在那个晁错是天子重用的大臣,他改变了高皇帝定下的法令,侵夺诸侯的封地。我等认为他这样做太不道义了,担心他会搞乱天下,所以七国才发兵要诛杀晁错。现在听说晁错已经被处死了,我们就赶紧撤兵回国了。”弓高侯说:“大王你要是觉得晁错做得不好,为什么不向皇上报告呢?而且在没有皇上的诏书和虎符的情况下,就擅自发兵攻打正义的国家?从这点来看,你的想法可不只是要诛杀晁错这么简单呀。”于是拿出诏书,给胶西王读了一遍,说:“大王你自己好好想想该怎么办吧!”胶西王说:“像我这样的人,死了都还有罪啊!”于是就自杀了,他的太后和太子也都死了。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被处死了。

郦将军的军队到了赵国,赵王带着军队回到邯郸城坚守。郦寄攻打邯郸,打了七个月都没打下来。匈奴听说吴、楚的叛军失败了,也不愿意再进汉朝的边境了。栾布打败齐国的叛军后回来,和郦寄的军队合在一起,用水灌邯郸城。城被灌坏了,赵王就自杀了。

汉景帝认为齐王一开始表现是好的,后来是被逼迫才和三国有密谋,不是他的罪过,就召见并立了齐孝王的太子刘寿为齐王,也就是齐懿王。

济北王也想自杀,不过幸好他的妻子儿女都保住了。齐国人公孙玴对济北王说:“我请求先试着去跟梁王好好说说,让他把大王你的意思传达给天子;要是说了没用,大王再死也不迟呀。”公孙玴于是去见梁王,说:“济北这个地方,东边挨着强大的齐国,南边和吴国、越国相连,北边受到燕国、赵国的威胁。这是个很容易四分五裂的地方。它的力量既不足以自保,也没办法抵抗敌人,而且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办法来应对灾难;虽然之前和吴国说了些不该说的话,但那也不是济北王的本意呀。要是济北王一开始就表明不跟吴国合作的态度,那么吴国肯定会先攻打齐国,再攻打济北,然后联合燕国、赵国,这样的话,崤山以东的诸侯就会联合起来,没有矛盾了。现在吴王联合诸侯的军队,带着一群乌合之众,向西和天子对抗,只有济北王坚守气节不投降;这才让吴王失去了援助,只能独自前进,最后土崩瓦解,失败得无法挽救,这说不定也有济北王的功劳呀。济北这么小的地方,却能和诸侯抗争,就好像小羊羔去对抗虎狼一样。济北王坚守职责,不屈服,真的是非常忠诚了。他有这么大的功劳和道义,还被皇上怀疑,吓得缩着肩膀、低着头,小心谨慎,甚至有了后悔当初不跟着叛军一起干的想法,这对国家可不好呀。我担心那些本来坚守职责的藩臣们都会因此产生疑虑。我私下里想,能够穿过西山,经过长乐宫,到达未央宫,挽起袖子为济北王说公道话的人,只有大王你了。大王要是帮忙,对上能有保全济北王的功劳,对下能有安抚百姓的好名声,你的品德会深入人心,恩情也会无穷无尽,希望大王能仔细考虑一下。”梁孝王听了很高兴,派人赶紧把这事报告给了汉景帝;济北王因此没有被治罪,还被改封到了菑川。

河间王的太傅卫绾在攻打吴、楚叛军的时候立了功,被任命为中尉。卫绾以前当中郎将侍奉汉文帝的时候,为人醇厚谨慎,没有其他毛病。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召集汉文帝身边的人喝酒,卫绾却称病不去。汉文帝快去世的时候,嘱咐汉景帝说:“卫绾是个忠厚的人,你要好好对待他。”所以汉景帝也很宠信、重用他。

夏天六月乙亥日,汉景帝下诏书说:“那些被吴王刘濞等人连累、本来要受处罚的官吏和百姓,以及那些逃跑的士兵,都赦免他们的罪过。”汉景帝本来想让吴王的弟弟德哀侯刘广的儿子继承吴国,让楚元王的儿子刘礼继承楚国。窦太后说:“吴王是个长辈,本应该给宗室做个好榜样;现在却带头领着七国叛乱,搅乱天下,怎么能让他的后代继续封王呢!”不同意恢复吴国,但是同意立楚国的后代。乙亥日,把淮阳王刘馀改封为鲁王;把南王刘非改封为江都王,让他统治原来吴国的土地;立宗正刘礼为楚王;立皇子刘端为胶西王,刘胜为中山王。

汉景帝前元四年(戊子 年,公元前 153 年):

春天,重新设置了关卡,进出都要用通行证。

夏天四月己巳日,立儿子刘荣为皇太子,刘彻为胶东王。

六月,大赦天下。

秋天七月,临江王刘阏去世。

冬天十月,戊戌日是月底,又出现了日食。

当初,吴、楚等七国叛乱的时候,吴国的使者到了淮南,淮南王想发兵响应吴国。淮南王的丞相说:“大王你要是一定要响应吴国,我愿意担任将领。”淮南王就把军队交给他了。丞相拿到军队后,却据城坚守,不听淮南王的命令,而是为汉朝效力,汉朝也派曲城侯带兵去救援淮南,所以淮南才得以保全。

吴国的使者到了庐江,庐江王没有响应吴国,而是和越国往来密切。到了衡山,衡山王坚守城池,对汉朝没有二心。等吴、楚的叛军被打败后,衡山王入朝拜见汉景帝。汉景帝认为他忠诚可靠,慰劳他说:“南方地势低洼潮湿。”就把他改封到济北来褒奖他。庐江王因为和越国接壤,多次派使者和越国交往,就被改封为衡山王,让他统治长江以北的土地。

汉景帝前元五年(己丑 年,公元前 152 年):

春天正月,修建了阳陵邑。夏天,招募百姓迁移到阳陵,赏赐每人二十万钱。

把公主嫁给匈奴单于。

把广川王刘彭祖改封为赵王。

济北贞王刘勃去世。

汉景帝前元六年(庚寅 年,公元前 151 年):

冬天十二月,打雷,下了连绵大雨。

当初,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薄太后把薄家的女子许配给他做妃子;等汉景帝即位后,这个女子就成了皇后,但是汉景帝不宠爱她。秋天九月,皇后薄氏被废掉了。

楚文王刘礼去世了。

以前,燕王臧荼有个孙女叫臧儿,她嫁给了槐里的王仲做妻子,生了儿子王信和两个女儿后,王仲就死了。后来臧儿又改嫁给长陵的田氏,生下儿子田蚡、田胜。汉文帝的时候,臧儿的大女儿成了金王孙的妻子,还生了个女儿叫金俗。臧儿找人算了一卦,卦象说:“你的两个女儿以后都会大富大贵。”臧儿一听,就想把大女儿从金家夺回来,金家特别生气,死活不同意和她断绝关系。但臧儿还是把大女儿送进了太子宫中,后来生下了儿子刘彻。王夫人怀着刘彻的时候,梦到太阳钻进了自己的肚子里。

汉景帝即位后,他的长子刘荣被立为太子。刘荣的母亲栗姬是齐国人。长公主刘嫖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太子刘荣,可栗姬因为后宫里那些受宠的美人都是通过长公主才见到皇帝的,心里有气,就生气地拒绝了这门亲事。长公主又想把女儿嫁给王夫人的儿子刘彻,王夫人答应了。从这以后,长公主天天在汉景帝面前说栗姬的坏话,还一个劲儿地夸赞王夫人的儿子刘彻多么好。汉景帝自己也觉得刘彻很有才能,再加上王夫人之前梦到太阳的吉兆,所以心里虽然有想法,但还没最终确定太子的事。王夫人知道汉景帝对栗姬不满,趁着汉景帝的怒气还没消,偷偷派人去催促大行令,让他奏请立栗姬为皇后。汉景帝生气地说:“这种话是大行令该说的吗!”于是就审查并诛杀了大行令。

汉景帝前元七年(辛卯 年,公元前 150 年):

冬天十一月己酉日,汉景帝把太子刘荣废为临江王。太子太傅窦婴极力劝阻也没能改变这个决定,于是就称病辞去了官职。栗姬又气又恨,不久就死了。

庚寅日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出现了日食。

二月,丞相陶青被免职。乙巳日,太尉周亚夫被任命为丞相,同时撤销了太尉这个官职。

夏天四月乙巳日,立王夫人为皇后。

丁巳日,立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

这一年,任命太仆刘舍为御史大夫,济南太守郅都为中尉。一开始,郅都担任中郎将的时候,就敢于直言进谏。有一次他跟随汉景帝到上林苑,贾姬去上厕所,突然有一只野猪冲进了厕所。汉景帝用眼神示意郅都去救贾姬,郅都却站着不动;汉景帝就想自己拿着兵器去救贾姬。郅都跪在汉景帝面前说:“死了一个姬妾,还会有别的姬妾进宫,天下难道会缺少贾姬这样的人吗!陛下就算不珍惜自己的性命,可您得考虑到宗庙和太后啊!”汉景帝这才没去,野猪后来也离开了。太后听说了这件事,赏赐给郅都一百斤黄金,从此也很看重他。郅都这个人,勇猛强悍,公正廉洁,别人写给他的私信他从来不看,别人送他东西他一概不接受,那些请托说情的事他也一概不听。等他做了中尉,执法非常严酷,执行法律从不避开皇亲贵戚。列侯和宗室们见到郅都,都不敢正眼看他,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苍鹰”。

汉景帝中元元年(壬辰 年,公元前 149 年):

夏天四月乙巳日,大赦天下。

发生了地震。衡山郡的原都下了冰雹,大的冰雹有一尺八寸那么大。

汉景帝中元二年(癸巳 年,公元前 148 年):

春天二月,匈奴入侵燕国。

三月,临江王刘荣因为侵占了太宗庙旁边的空地用来扩建宫殿,被征召到中尉府去受审。临江王想要刀笔等书写工具,写封信向汉景帝谢罪,但是中尉郅都禁止官吏给他;魏其侯窦婴派人偷偷地给了临江王。临江王写好信向汉景帝谢罪后,就自杀了。窦太后听说了这件事,非常生气,后来最终用严厉的法律条文治了郅都的罪,把他杀了。

夏天四月,西北方向出现了彗星。汉景帝封立皇子刘越为广川王,刘寄为胶东王。

秋天九月,甲戌日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又出现了日食。

当初,梁孝王因为是汉景帝的至亲,而且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有功劳,得到了汉景帝赏赐的天子旌旗。他出行的时候,有一千辆车、一万名骑兵跟随,进出都有严格的警戒。梁孝王宠信羊胜、公孙诡,还让公孙诡做了中尉。羊胜和公孙诡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计谋,他们想让梁孝王争取成为汉朝的皇位继承人。栗太子被废掉的时候,窦太后心里想让梁孝王做继承人,有一次趁着摆酒席的时候对汉景帝说:“等你以后出行乘坐安稳的车子时,就让梁王来继承你的皇位吧。”汉景帝跪在席子上挺直身子说:“好的。”酒席结束后,汉景帝就这件事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袁盎等人说:“不行。以前宋宣公不立自己的儿子,而立了弟弟,结果引发了祸乱,连续五代都不得安宁。小的地方不忍让,就会损害大的道义,所以《春秋》认为立嫡长子才是正统。”因为这件事,太后的想法被搁置了,就不再提让梁孝王做继承人的事了。梁孝王又曾经上书说:“希望能赏赐给我一块能通行容车的地方,直接通到长乐宫,我让梁国的士兵和民众修建一条甬道,这样我就能去朝拜太后了。”袁盎等人都认为不能这样做。

梁孝王因此怨恨袁盎和那些参与议论的大臣,就和羊胜、公孙诡密谋,偷偷派人去刺杀袁盎和其他十多个参与议论的大臣。凶手还没被抓到的时候,汉景帝就怀疑是梁孝王干的;后来追捕凶手,果然发现是梁孝王指使的。汉景帝派田叔、吕委主去查办梁孝王的事情,逮捕公孙诡和羊胜;公孙诡和羊胜藏在梁孝王的后宫里,朝廷派了十几批使者到梁国,严厉地责令梁国的二千石官员限期交出人来。梁国的丞相轩丘豹和内史韩安国等人发动全国上下大肆搜捕,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韩安国听说公孙诡和羊胜藏在梁孝王那里,就进宫去见梁孝王,哭着说:“君主受到羞辱,做臣子的应该以死谢罪。大王没有好的臣子,所以才闹到这种地步。现在如果抓不到公孙诡和羊胜,那就请允许我辞官,赐我一死吧!”梁孝王说:“何必要到这种地步呢!”韩安国眼泪流了下来,说:“大王你自己想想,你和皇帝的关系,跟临江王比起来,谁更亲近呢?”梁孝王说:“我比不上临江王。”韩安国说:“临江王曾经是嫡长子、太子,就因为一句话的过错,被废为临江王;又因为修建宫殿侵占了宫墙的事,最终在中尉府自杀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为私情而扰乱公法。现在大王你身为诸侯,却被奸臣的不实言论所诱惑,触犯了皇上的禁令,破坏了严明的法律。天子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对大王你依法治罪;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你能自己改正错误,可大王你始终没有觉悟。要是太后哪天去世了,大王你还能依靠谁呢?”话还没说完,梁孝王也流下了眼泪,向韩安国认错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和羊胜。”于是梁孝王命令公孙诡和羊胜都自杀,然后把他们的尸体交了出来。汉景帝从此对梁孝王心生怨恨。

梁孝王很害怕,派邹阳到长安去,拜见皇后的哥哥王信,劝他说:“您的弟弟得到皇上的宠幸,后宫里没有人能比得上;但是您的行为有很多不遵循道理的地方。现在袁盎被刺杀的事情如果彻底追查下去,梁王要是被处死,太后没地方发泄怒火,就会对您这样的贵臣咬牙切齿、怒目而视,我私下里真为您担心啊。”王信说:“那该怎么办呢?”邹阳说:“您如果真能精心地向皇上进言,让皇上不要深究梁王的事情;您一定要和太后好好地结交,太后会从心底里感激您的厚德,而您的弟弟又在两宫都很受宠幸,这样您的地位就像金城一样稳固了。以前舜的弟弟象,天天想着要杀死舜,等舜做了天子,却把象封到了有卑这个地方。有仁德的人对待兄弟,不会心里藏着怒气,不会留下旧怨,只会给予深厚的关爱罢了。所以后世的人都称赞舜。您用这个道理去劝说天子,也许梁王的事情就不会再追究了。”王信说:“好的。”后来找了个机会向汉景帝进言。汉景帝的怒气渐渐消解了。

这个时候,太后因为担心梁王的事情吃不下饭,日夜哭泣不停,汉景帝也很忧虑。正好田叔等人查办完梁王的事情回来,到了霸昌厩,他们把梁王的供词等材料全部取来烧掉了,然后空手来见汉景帝。汉景帝问:“梁王有罪吗?”田叔回答说:“罪该万死。有罪。”汉景帝又问:“那供词在哪里呢?”田叔说:“皇上就别再问梁王的事了。”汉景帝说:“为什么呢?”田叔说:“现在如果不处死梁王,那汉朝的法律就无法施行;但要是处死梁王,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觉不安稳,这样的忧虑就会落在陛下您身上了。”汉景帝觉得他说得很对,就派田叔等人去拜见太后,并且说:“梁王不知道这件事。策划这件事的,只是他宠幸的臣子羊胜、公孙诡这些人罢了,现在他们已经依法被处死了,梁王安然无恙。”太后听了,马上站起来开始吃饭,心情也平复了。

梁孝王趁机上书请求入朝拜见汉景帝。到了函谷关后,茅兰劝梁孝王,让他乘坐普通的布车,只带两个骑兵跟随入关,然后藏在长公主的园子里。汉朝派使者去迎接梁孝王,梁孝王已经入关了,他的车骑都留在关外,使者不知道梁孝王在哪里。太后哭着说:“皇帝果然杀了我的儿子!”汉景帝又担心又害怕。这时梁孝王背着斧质(古代刑具,借指刑罚)到宫阙下认罪。太后和汉景帝非常高兴,互相哭泣,又恢复了以前的样子,把梁孝王的随从官员全部召进了关内。不过汉景帝从此更加疏远梁孝王了,不再和他同坐一辆车辇。汉景帝认为田叔很贤能,就提拔他做了鲁国的丞相。

汉景帝前元三年(甲午,公元前147年):

? 冬天十一月:朝廷下令废除诸侯王国的御史大夫这一官职,进一步加强中央对诸侯的管控。

? 夏天四月:发生地震,随后又遭遇旱灾。为应对灾情,朝廷下令禁止酿酒,节省粮食。

? 三月丁巳日:汉景帝封自己的儿子刘乘为清河王,划分领地,建立封国。

? 秋天九月:蝗虫成灾,大量庄稼被啃食,农田受损严重。同时,西北方向出现彗星,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 戊戌日,月底:出现日食现象。

? 朝堂纷争:当初汉景帝废掉栗太子时,周亚夫坚决反对,但未能改变结果,从此汉景帝开始疏远他。而且梁孝王每次入朝,都会在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窦太后想让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汉景帝表示先帝在世时没封,自己即位后才封了南皮侯和章武侯,王信还不到封侯的时候。窦太后坚持,汉景帝只好说要和丞相商议。周亚夫以汉高祖“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的约定为由,认为王信无功,不能封侯,此事便搁置下来。后来匈奴王徐庐等六人投降汉朝,汉景帝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更多人归降,周亚夫又反对,觉得这些人背叛君主,封他们会让其他臣子不重视气节。汉景帝没采纳周亚夫的意见,还是封了徐庐等人。周亚夫因此称病辞职。九月戊戌日,周亚夫被免职,御史大夫桃侯刘舍被任命为丞相。

汉景帝前元四年(乙未,公元前146年):

? 夏天:再次爆发蝗灾,农田遭受严重破坏,百姓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 冬天十月戊午日:出现日食。

汉景帝前元五年(丙申,公元前145年):

? 夏天:汉景帝封儿子刘舜为常山王,划定封国疆土。

? 六月丁巳日:大赦天下,很多犯人因此获得自由。

? 这一年:发生大水灾,洪水泛滥,淹没大量土地和房屋。

? 八月己酉日:未央宫的东阙发生火灾。九月,汉景帝下诏,对于有疑问的案件,即便按法律条文可以定罪,但如果不符合人心,就需要重新审核,体现了对司法公正的重视。

? 这一年:还发生了地震,地面震动,一些房屋建筑受损。

汉景帝前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

? 冬天十月:梁王刘武来京城朝见,上奏疏想留在长安,汉景帝没有答应。梁王回到封国后,心情郁闷,无精打采。

? 十二月:朝廷更改了廷尉、将作等官职的名称,调整官制。

? 春天二月乙卯日:汉景帝前往雍地,在五畤举行祭天仪式,祈求国泰民安。

? 三月:竟然下起了雪,天气反常。

? 夏天四月:梁孝王刘武去世。窦太后得知后,哭得十分伤心,绝食抗议,还说“皇帝果然杀了我的儿子”。汉景帝又哀伤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和长公主商量,将梁国一分为五,封梁孝王的五个儿子为王,分别是刘买为梁王、刘明为济川王、刘彭离为济东王、刘定为山阳王、刘不识为济阴王,五个女儿也都有了食邑。窦太后这才高兴起来,开始吃饭。梁孝王生前财富不计其数,去世后,府库里还剩下四十多万斤黄金,其他财物也价值相当。

? 刑罚改革:汉景帝之前减轻了笞刑,但受刑的人还是常常不能保全性命。于是再次改革,将笞三百下改为二百下,笞二百下改为一百下。还规定了刑具棰的规格,棰长五尺,头部一寸粗,用竹子制成,尾部半寸薄,要把竹节削平,而且笞刑要打在臀部,打完一个人再换另一个人执行,从此受笞刑的人存活几率增大。不过当时的刑罚制度,死刑太重,生刑又太轻,导致百姓容易犯法。

? 李广智退匈奴:六月,匈奴入侵雁门,打到武泉,又进入上郡,抢走了朝廷养马苑中的马匹,汉朝的官吏和士兵战死两千人。陇西的李广当时是上郡太守,有一次他带着一百名骑兵外出,突然遇到几千名匈奴骑兵。匈奴兵看到李广等人,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很警觉,上山摆开阵势。李广的一百名骑兵非常害怕,想骑马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远,现在就这么跑,匈奴一追射,我们马上就完了。我们留下来,匈奴肯定以为我们是大军的诱饵,不敢轻易攻击。”于是李广命令骑兵前进,到离匈奴阵地二里左右的地方停下,又下令解下马鞍。骑兵们担心地说:“敌人又多又近,要是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他们以为我们会跑,现在我们解下马鞍表示不跑,这样能让他们更加坚信我们是诱饵。”这时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来巡视,李广上马带着十几名骑兵冲过去,射死了这个将领后又回来,继续解下马鞍,让士兵们放开马躺下休息。到了傍晚,匈奴兵始终觉得奇怪,不敢攻击。半夜时,匈奴兵以为附近有汉军埋伏,想趁夜偷袭,最后都撤走了。天亮后,李广才带着骑兵回到大军驻地。

? 秋天七月辛亥日,月底:出现日食。

? 治安调整:自从郅都死后,长安附近的宗室成员很多都违法乱纪,横行霸道。汉景帝于是召回济南都尉南阳人宁成担任中尉。宁成治理地方的风格和郅都相似,但廉洁不如郅都。不过他上任后,那些宗室和豪强都变得小心翼翼,十分害怕。

? 这一年:城阳共王刘喜去世。

汉景帝后元元年(戊戌,公元前143年):

? 春天正月:汉景帝下诏强调,案件审理是重要的事。人有聪明愚笨之分,官员有上下级之别。对于有疑问的案件,先交给有关部门审核;部门不能决断的,再移交廷尉。如果审核后发现判决不当,审核的人也不算过错,目的是让审理案件的官员尽量宽大处理。

? 三月:大赦天下,给犯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 夏天:允许百姓聚饮五天,同时解除禁酒令,百姓可以酿酒、买酒。

? 五月丙戌日:发生地震,上庸地区地震持续了二十二天,城墙都被震坏了。

? 秋天七月丙午日:丞相刘舍被免职。

? 乙巳日,月底:出现日食。

? 八月壬辰日:汉景帝任命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卫尉南阳人直不疑为御史大夫。当初直不疑做郎官时,同宿舍的人请假回家,误拿了另一个郎官的金子。丢金子的郎官发现后,怀疑是直不疑拿的,直不疑没有辩解,买了金子赔偿。后来请假的人回来归还金子,丢金子的郎官非常惭愧,直不疑因此被大家称赞为忠厚之人,逐渐升迁为中大夫。有人在朝廷上诋毁直不疑,说他和嫂子私通,直不疑只是平静地说:“我没有哥哥。”但始终不刻意为自己辩解。汉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赐给他食物,却只放了一大块肉,没有切好,也不给他筷子。周亚夫心里不满,回头叫管宴席的人拿筷子。汉景帝笑着说:“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脱帽谢罪,汉景帝让他起身,周亚夫便快步走了出去。汉景帝看着他的背影说:“这个人心怀不满,不是能辅佐少主的臣子。”没过多久,周亚夫的儿子给他买了五百套可以用来陪葬的铠甲盾牌,这是违反规定的。雇来搬运的人因为太辛苦,又没拿到工钱,得知这些是偷买的官府器物,就向朝廷告发了周亚夫的儿子,事情牵连到周亚夫。汉景帝得知后,下令交给官吏查办。官吏按文书上的罪状责问周亚夫,周亚夫不回答。汉景帝生气地说:“我不需要你辩解了!”把他交给廷尉。廷尉责问:“你是想造反吗?”周亚夫说:“我买的都是丧葬用品,怎么能说是造反呢?”官吏说:“你就算不想在地上造反,也是想在地下造反!”对他的逼迫越来越厉害。当初官吏抓捕周亚夫时,他想自杀,被夫人拦住了。后来到了廷尉府,周亚夫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 这一年:济阴哀王刘不识去世。

汉景帝后元二年(己亥,公元前142年):

? 春天正月:一天之内发生三次地震,大地震动,人心惶惶。

? 三月:匈奴入侵雁门,太守冯敬率军抵抗,不幸战死。朝廷紧急调发车骑和材官驻守雁门,加强防御。

? 这一年:因为收成不好,朝廷禁止内郡用粮食喂马,发现就没收马匹。

? 夏天四月:汉景帝下诏指出,过度追求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丝织,会损害农业和手工业。他强调农业是百姓温饱的根本,手工业也至关重要。现在收成不好,百姓缺粮,原因在于有些官吏贪污**,鱼肉百姓。县丞本应是辅佐县令的重要官员,却违法乱纪,实在不应该。他要求二千石的官员各尽其职,对于不称职、扰乱政务的官员,丞相要上报,追究责任,并将此诏告天下,让百姓知道他的决心。五月,又下诏规定家中财产达到一定数量(赀算四)的人可以做官。

? 秋天:遭遇大旱,土地干裂,庄稼枯萎。

汉景帝后元三年(庚子,公元前141年):

? 冬天十月:发生日食和月食,天空呈现红色,持续了五天,这种异常的天象让人心生恐惧。

? 十二月月底:打雷,太阳的颜色变成紫色,五星逆行停留在大微星座,月亮穿过天廷中部,各种奇异天象接连出现。

? 春天正月:汉景帝下诏强调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黄金、珠玉虽然珍贵,但不能解决温饱问题。他认为近年来收成不好,可能是从事工商业的人太多,农民太少。因此要求各郡国鼓励百姓从事农桑,多种树,增加衣食来源。同时严禁官吏征发百姓或雇工开采黄金、珠玉,如有违反,按贪污盗窃论处,二千石官员如果对此放任不管,也要一同治罪。

? 甲寅日:皇太子举行冠礼,标志着他即将成年,承担更多责任。

? 甲子日:汉景帝在未央宫去世。太子刘彻即位,年仅十六岁,他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

? 二月癸酉日:汉景帝被安葬在阳陵。三月,皇太后的同母弟弟田蚡被封为武安侯,田胜被封为周阳侯。

史家评论:班固称赞说,孔子说“有这样的百姓,所以夏、商、周三代能按正道行事”,确实如此!周朝和秦朝末年,法律严苛,却无法遏制奸邪之事。汉朝建立后,废除繁琐苛刻的法令,让百姓休养生息。到了汉文帝时,更是以恭敬节俭治国,汉景帝遵循先帝的基业。在五六十年间,社会风气得以改变,百姓变得淳朴厚道。周朝有成王、康王的盛世,汉朝有文帝、景帝的治世,都值得赞美!汉朝刚建立时,承接秦朝的衰败,百姓劳作繁重,国家财政匮乏,连天子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驾车,将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也没有积蓄。天下平定后,汉高祖下令商人不能穿丝绸衣服、乘车,还征收重税来抑制他们。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因天下初定,放宽了对商人的限制,但商人的子孙仍不能做官。当时根据官吏的俸禄和官府的用度,向百姓征税,山川、园池、市井的租税收入,从天子到封君的汤沐邑,都作为各自的私人收入,不纳入国家财政。从山东转运粮食供给京师的官员,每年不过几十万石。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皇帝恭敬节俭,百姓安居乐业,七十多年间,国家太平,只要不是遭遇水旱灾害,百姓都能自给自足。各地的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府库里也堆满了财物,京师的铜钱积累了无数,穿钱的绳子都腐朽了,无法计数;太仓里的粮食陈陈相因,都堆到仓库外面,有的都腐烂不能吃了。百姓的街巷里都有马,田间小路上更是马匹成群,骑母马的人都会被排斥,不能参加聚会。看守里巷的人都能吃上精米和肉,做官的人可以把官职传给子孙,很多人把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所以人人自爱,看重名誉,以犯法为耻,先讲道义而后才考虑利益。但在这个时候,法律宽松,百姓富裕,一些人凭借财富骄横奢侈,甚至兼并土地;豪强恶霸在乡里横行霸道。拥有封地的宗室以及公卿大夫以下的官员,竞相奢侈,房屋和服饰都超越了规定的等级,没有节制。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走向衰落,这是自然的规律。从这以后,汉武帝对内穷奢极欲,对外抗击夷狄,天下百姓疲惫不堪,国家财力耗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