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建十三年辛丑(公元581年)
春季,正月壬午日,陈朝任命晋安王陈伯恭为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袁宪为尚书右仆射。袁宪是袁枢的弟弟。
北周改年号为大定。
二月甲寅日,隋王杨坚开始接受“相国”“百揆”“九锡”的任命,搭建台阁、设置属官。丙辰日,陈朝下诏将隋王妃独孤氏晋升为隋王后,隋王世子杨勇立为隋国太子。
开府仪同大将军庾季才劝隋王杨坚:“应当在这个月的甲子日顺应天命、登基称帝。”太傅李穆、开府仪同大将军卢贲也纷纷劝说。于是北周静帝下诏,退居到其他宫殿。甲子日,北周静帝命兼太傅杞公宇文椿捧着禅位册书,大宗伯赵煚捧着皇帝的玉玺和绶带,将皇位禅让给杨坚。杨坚先戴上“远游冠”接受册书和玉玺,接着换上纱帽、黄袍,再进入临光殿,穿上衮龙礼服、戴上皇冠,按照元旦朝会的礼仪登基。随后宣布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开皇”,并命令有关部门捧着册书到南郊祭祀天地。又派少冢宰元孝矩代替太子杨勇镇守洛阳。元孝矩本名叫元矩,通常用表字行世,是元天赐的孙子,他的女儿是太子杨勇的妃子。
少内史崔仲方建议杨坚废除北周的“六官制”,沿用汉朝、曹魏的官制体系,杨坚采纳了这个建议。新官制设置“三师”“三公”,以及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五个省,御史台、都水台两个台,太常寺等十一个寺,左右卫等十二个府,让它们分别掌管不同的职权。又设置从“上柱国”到“都督”共十一级勋官,用来奖赏有功劳的人;设置从“特进”到“朝散大夫”共七级散官,用来授予有声望、品德好的文武官员。将“侍中”改名为“纳言”,任命原相国司马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纳言,原相国司录(京兆人)虞庆则为内史监兼吏部尚书,原相国内郎李德林为内史令。
乙丑日,杨坚追尊父亲杨忠为武元皇帝,庙号太祖;追尊母亲吕氏为元明皇后。丙寅日,修建皇家祖庙和土地神坛,册立原隋王后独孤氏为皇后,原隋国太子杨勇为皇太子。丁卯日,任命大将军赵煚为尚书右仆射。己巳日,封北周静帝为介公,北周宗室各王都降爵位为公。
起初,刘昉、郑译假传北周静帝诏书,让杨坚辅佐朝政。杨坚的女儿(北周太后杨丽华)虽然没参与谋划,但因为北周太子年幼,担心大权落到外姓人手里,听到消息后很开心。后来杨丽华发现父亲有篡权的野心,心里十分不满,情绪都表现在言行上;等到杨坚正式禅位称帝,她更是悲愤不已。杨坚心里对女儿很愧疚,将她改封为乐平公主,过了很久,想让她再嫁,公主坚决拒绝,杨坚才作罢。
杨坚和北周的载下大夫(北平人)荣建绪有旧交情。杨坚准备接受禅位时,荣建绪正担任息州刺史,即将上任。杨坚对他说:“你先等等,咱们以后一起享受富贵。”荣建绪严肃地说:“您这话,我可不敢听。”杨坚登基后,荣建绪来朝见,杨坚问他:“你现在后悔吗?”荣建绪叩首回答:“我的职位虽然不如徐广(东晋时忠于晋朝的官员),但忠心却和杨彪(东汉末忠于汉朝的官员)一样。”杨坚笑着说:“我虽然没读过多少书,也知道你这话是在顶撞我!”
上柱国窦毅的女儿,听说杨坚接受禅位、取代北周,自己跳到堂下,拍着胸脯叹息道:“可惜我不是男子,不能拯救舅舅家(北周宇文氏)的灾祸!”窦毅和妻子襄阳公主赶紧捂住她的嘴说:“你别乱说话,会让我们家族灭门的!”窦毅从此觉得女儿很不一般。后来窦氏长大,嫁给了唐公李渊。李渊是李昞的儿子。
虞庆则劝杨坚把北周宇文氏全杀掉,高颎、杨惠也含糊地表示同意,只有李德林坚决反对,认为不能这么做。杨坚脸色一变,说:“你就是个书生,不配讨论这种大事!”于是北周太祖宇文泰的孙子谯公宇文乾恽、冀公宇文绚,闵帝宇文觉的儿子纪公宇文湜,明帝宇文毓的儿子酆公宇文贞、宋公宇文实,高祖宇文邕的儿子汉公宇文赞、秦公宇文贽、曹公允、道公宇文充、蔡公宇文兑、荆公宇文元,宣帝宇文赟的儿子莱公宇文衍(即北周静帝,此时已被封介公,此处或为笔误)、郢公宇文术,全被处死。李德林也因为这件事,再也没有得到提拔。
乙亥日,隋文帝杨坚到藉田(古代帝王亲自耕种的田,象征重视农业)举行耕种仪式。
杨坚封弟弟邵公杨慧为滕王,安公杨爽为卫王;封儿子雁门公杨广为晋王,杨俊为秦王,杨秀为越王,杨谅为汉王。
杨坚给李穆下诏书说:“您既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又是我父亲一辈的人。您之前劝我登基的心意,我不能违背,就在这个月十三日顺应天命称帝了。”不久李穆入朝,杨坚任命他为太师,允许他朝拜时不用自报姓名;李穆的子孙哪怕还在襁褓里,也全被授予“仪同”的官职,李家一门手持象牙笏板(古代高官的礼器)的人有一百多个,富贵显赫无人能比。又任命上柱国窦炽为太傅,幽州总管于翼为太尉。李穆上奏请求退休,杨坚下诏书说:“姜太公在九十岁时辅佐周朝,张苍在年老时辅佐汉朝,有大才的人不会被常规礼仪束缚。”考虑到李穆年纪大,杨坚特许他不用参加朝会,有大事就到他家里去征询意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