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戊寅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司马光评论说:我认为天子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维护礼制。礼制中最关键的是区分等级,而等级中最核心的是确定名分。那什么是礼制呢?礼制就是社会的秩序和规则;什么是等级呢?就是君臣之间的地位差别;什么是名分呢?就是公、侯、卿、大夫这些不同的身份称号。天下这么大,百姓这么多,却都服从天子一人管理,就算有人力大无穷、聪明绝顶,也不敢不乖乖听话办事,靠的不就是礼制这个规则体系吗?所以,天子统领三公,三公率领诸侯,诸侯管理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人和平民。地位高的管理地位低的,地位低的侍奉地位高的。上级指挥下级,就像心脏指挥手脚,树根控制枝叶;下级侍奉上级,就像手脚保护心脏,枝叶庇护树根。这样上下相互依存,国家才能太平。所以说,天子最重要的职责就是维护礼制。
周文王排列《易经》的顺序,把乾卦和坤卦放在开头。孔子解释说:“天在上尊贵,地在下卑下,乾坤的位置确定了,高低不同,贵贱的地位也就确定了。”这说的就是君臣的地位,就像天地的位置一样不能改变。《春秋》这本书贬低诸侯,尊崇周王室,就算周王室的使者地位低微,在排序时也排在诸侯之上。由此可见,圣人对于君臣之间的关系,一直都非常重视。如果没有夏桀、商纣那样的残暴,商汤、周武王那样的仁德,百姓真心归附,上天授予天命,那么作为臣子,就应该坚守君臣的名分,宁死也不能破坏规矩。所以说,如果微子取代商纣王,商朝的基业就能延续;如果季札做吴国国君,吴国的祖先就能一直享受祭祀。但这两个人宁可国家灭亡也不这样做,就是因为礼制的大原则不能乱。所以说,礼制中最重要的就是区分等级。
礼制用来分辨贵贱,排列亲疏,区分万物,处理各种事务。而这些都要通过名分来彰显,通过器物来体现。用名分来称呼,用器物来区别,这样上下等级分明,这就是礼制的根本。名分和器物一旦丧失,礼制又怎么能单独存在呢?从前,仲叔于奚为卫国立了功,他不要封地,却请求赐给他只有贵族才能使用的繁缨。孔子认为,还不如多给他封地。因为名分和器物,不能随便给别人,这是君主应该掌握的。如果把这些都弄没了,国家也就跟着完了。卫国国君想请孔子来治理国家,孔子提出要先正名分,他认为名分不正,老百姓就不知道该怎么做。繁缨只是个小物件,孔子都觉得不能轻易给;正名分看似是小事,孔子却把它放在首位。因为一旦名分和器物乱了,上下等级就无法维持了。事情往往都是从小事开始,最后变得严重。圣人看得长远,所以能在事情还小的时候就处理好;普通人目光短浅,一定要等事情闹大了才想办法补救。在小事时处理,花的力气小,效果却好;等事情严重了再救,就算竭尽全力也不一定有用。《易经》说:“脚踏秋霜,坚冰将至”,《尚书》说:“每天都有无数的事情要处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等级中最核心的就是确定名分。
唉!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德行,周朝的统治越来越衰落,礼制和秩序都被破坏了,下面的人侵犯上面的人,诸侯擅自发动战争,大夫把持政权。礼制差不多丧失了七八成。但周朝的统治还能延续,就是因为周朝的子孙还能守住君臣的名分。怎么这么说呢?从前,晋文公为周王室立了大功,向周襄王请求允许他死后用天子的葬礼,周襄王不答应,说:“这是天子的制度。没有取代周朝的德行,却出现两个天子,这也是叔父您不希望看到的。要是您一定要这样做,您自己有封地,私下做就是了,何必来请示呢!”晋文公听了很害怕,不敢违背。所以,周朝的土地还不如曹国、滕国大,百姓也没有邾国、莒国多,但几百年间,一直是天下的宗主,就算是晋国、楚国、齐国、秦国这样的强国,也不敢轻易侵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君臣的名分还在。再看鲁国的季氏、齐国的田常、楚国的白公、晋国的智伯,他们的势力都足以赶走国君自立,但最终没敢这么做,难道是他们没能力或者不忍心吗?其实是害怕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遭到天下人的讨伐。现在晋国的大夫蔑视国君,瓜分晋国,周天子不仅不讨伐他们,还册封他们为诸侯,连这仅存的名分都守不住,全都抛弃了。先王的礼制到这里算是彻底完了。有人说,当时周王室衰弱,韩、赵、魏三家强大,就算周天子不答应,又有什么办法呢?这种说法大错特错。韩、赵、魏三家要是不顾天下人的指责,违反礼制,早就自己称王了,何必来请示周天子呢?如果不请示就自立,那就是叛逆之臣,天下要是有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贤君,肯定会以礼义之名讨伐他们。现在他们请示周天子,周天子还同意了,这就相当于得到了天子的认可,谁还能讨伐他们呢?所以说,韩、赵、魏被封为诸侯,不是他们破坏礼制,而是周天子自己把礼制破坏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