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 > 第223章 尉迟赴洛途生慨 辽境科教润民生

尉迟恭的马车行驶在开封至洛阳的驿道上,车轮碾过平整的石板路,发出平稳的“轱辘”声。他掀开车帘,目光掠过窗外的田野——正是春耕时节,连片的麦田里泛着新绿,几个穿着青色官服的身影在田埂间穿梭,时不时弯腰跟农夫说着什么,手里还比划着农具的使用方法。

“那是农技官吧?”尉迟恭对着身旁的随从问道。

随从点头应道:“回老爷,是朝廷派来的农技官,专门指导农户春耕播种,教他们怎么用化肥、怎么防病虫害。”

尉迟恭看着这一幕,心里泛起一阵欣慰。他想起十几年前,自己刚跟着程咬金、秦琼投奔辽国时,第一次在辽东见到农技官的场景——那会儿陛下还只是大辽可汗,却已经在辽东推行新农业,派农技官带着新式农具、新种子下田,手把手教农夫种地。当时他还纳闷,一个“蛮夷之国”,怎么比中原还重视种地?可现在看来,正是那些农技官,让大辽的粮食产量一年比一年高,百姓再也不用饿肚子。

正想着,远处传来一阵朗朗读书声,顺着风飘进马车里。尉迟恭循声望去,只见不远处的村落里,一座青砖瓦房上挂着“辽民学堂”的木牌,孩子们的读书声正是从里面传出来的。

“现在连乡村都有学堂了。”尉迟恭感慨道,“想当年在中原,除了京城的国子监、太学,基层乡村哪有什么国家办的学堂?普通百姓想读书,要么去私塾,要么就只能目不识丁。可在大辽,连村里的娃都能免费上学,还管午饭。”

随从也跟着说道:“是啊,陛下对教育和农技太重视了。现在大辽薪水最高的,除了老爷您这样立过战功的勋贵,就是学堂的教书先生和农技官了。听说一个乡村先生的月薪,比县城里的普通官员还高两成呢!”

这话勾起了尉迟恭的回忆。他记得陛下刚入主中原时,不少前隋的旧官还私下吐槽:“一个蛮夷政权,把教书先生和农技官的俸禄提这么高,比咱们这些正经官员还高,这合理吗?”可现在再看,那些旧官早就不吭声了——他们亲眼看到,随着教育的推广,大辽的百姓越来越识字,连士兵都能看懂兵书、计算弹道;随着农技的普及,粮食产量越来越高,国家越来越富庶,这些都比什么都有说服力。

“以前我还觉得,读书就是识几个字,种地就是下力气。”尉迟恭靠在马车座椅上,语气里满是感慨,“直到后来在战场上看到,咱们大辽的士兵,居然能用数学算炮弹的弹道——装多少弹药,能打多远,怎么才能命中目标,说得头头是道。我这大老粗听了都傻眼了,原来读书学科学,还能这么打仗!”

他想起去年跟西域部落的一场战役。当时对方的骑兵很凶猛,可大辽的炮兵却凭着精准的弹道计算,几轮炮击就打乱了对方的阵型。战后他问炮兵统领:“你们怎么打得这么准?”统领笑着说:“回将军,是学堂里教的数学知识,算准了距离、角度,就能打好炮弹。”那一刻,尉迟恭才算真正明白,陛下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办教育、养农技官——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投入,其实是在给大辽打根基。

马车继续前行,窗外的田野越来越开阔。尉迟恭看到,不少农户家里都挂着“耕读传家”的牌匾,有的农户在田里干活,孩子就在学堂里读书;有的农户跟着农技官学用蒸汽播种机,脸上满是好奇和期待。这一幕,让他想起了陛下常说的一句话:“教育是强国之基,农业是富国之本。”

“以前总觉得,打仗靠的是兵力、武器,现在才知道,国家强不强,要看百姓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读书识字。”尉迟恭轻声说道。他想起自己刚投奔大辽时,陛下还是个年轻的可汗,如今却已经带领大辽成为横跨中原、草原、东瀛、南洋的大国。这一切,不是靠运气,而是靠陛下的远见——重视教育,让百姓有知识;重视农技,让百姓有饭吃。

夕阳西下,马车渐渐靠近洛阳城。远处的洛阳城墙在余晖中显得格外雄伟,城里的炊烟袅袅升起,一派繁荣景象。尉迟恭知道,自己回到朝廷后,又要开始忙碌的工作,可看着沿途的景象,他心里充满了干劲——能为这样的大辽效力,能看着百姓过上好日子,再辛苦也值得。

喜欢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