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 > 第127章 囚臣游历观辽治 蒸汽神力震唐心

辽国王城南京的驿站内,李秀宁正对着铜镜整理衣袍,镜中的自己虽面带憔悴,眼神却依旧带着几分倔强。昨夜耶律现派人传话,说今日会安排他们前往河北游历,让他们亲眼看看辽国治下的景象。

“不过是蛮夷之地的小恩小惠,也值得如此炫耀?”李秀宁冷哼一声,可心底却忍不住泛起一丝好奇——她虽不愿承认,但从进入南京城起,街道的整洁、百姓的安稳,早已打破了她对“蛮夷”的固有认知。

一旁的柴绍整理着行囊,语气带着几分谨慎:“不管如何,咱们既来之,则安之。耶律现让咱们游历,无非是想让咱们见识辽国的‘强盛’,咱们只需冷眼旁观,不必被他迷惑。”

话音刚落,驿站外传来一阵脚步声,十余名身着铠甲的辽军护卫走了进来,为首的护卫抱拳道:“二位,可汗有令,今日起,由我等护送二位前往河北、辽东游历,二位若有想去的地方,尽可告知。”

这所谓的“护送”,明眼人都知道是监视。李秀宁和柴绍虽满心不愿,却也只能点头应下——他们倒要看看,耶律现口中的“百姓安乐”,究竟有几分真实。

马车驶出南京城,朝着河北方向行进。刚进入河北境内,李秀宁就被窗外的景象惊得坐直了身子——田埂间不再是她熟悉的人力锄头、牛拉犁,取而代之的是冒着白汽的铁制机器,轰鸣着在田间作业;水渠纵横交错,水流顺着渠道缓缓流入农田,滋润着青黄的麦苗;田埂上,几名身着粗布衣裳的农技师正拿着图纸,指导农民如何使用新式农具。

“那……那是什么?”李秀宁指着远处冒着白汽的机器,声音带着几分颤抖。她从未见过如此奇特的物件,竟能代替人力,在田间高效作业。

护卫听到她的疑问,嘴角露出一抹自豪的笑容:“那是可汗下令打造的蒸汽机,既能带动水车灌溉,又能拉动犁铧耕地,一天能顶十几个壮丁的活儿。如今河北、辽东的田地里,到处都能见到这种机器。”

“蒸汽机?”李秀宁喃喃自语,心中满是震撼。她自幼在关中长大,深知农耕的辛苦,别说这种能代替人力的机器,就算是普通的耕牛,也只有富裕人家才养得起。可在辽国,如此“神奇”的机器,竟能普及到田间地头。

马车继续前行,很快抵达了河北赵州。此时的赵州正遭遇大旱,连续一个月没有降雨,田地里的麦苗已开始发黄,若是再无雨水,恐怕会面临绝收。可让李秀宁惊讶的是,田埂间的百姓们却丝毫不见慌乱,反而有条不紊地围着几台蒸汽机忙碌着。

“这么大的旱情,他们怎么一点都不着急?”李秀宁忍不住问道。

护卫笑着解释:“二位随我来便知。”

两人跟着护卫走到田边,只见一台蒸汽机连接着一根长长的铁管,铁管的一端深深插入地下。随着蒸汽机的轰鸣,清澈的井水顺着铁管喷涌而出,顺着水渠流入麦田。旁边的农技师正拿着量具,仔细观察着水流的速度,时不时调整着蒸汽机的阀门。

“这是蒸汽机带动的抽水机,能将地下几百米的井水抽上来。”农技师见他们好奇,主动上前解释,“可汗早就下令,在各地修建了储备粮仓,还培训了我们这些农技师,就是为了应对旱涝灾害。就算遇到大旱,有抽水机灌溉,麦苗也不会绝收,最多只是减产一成两成,百姓们自然不用慌。”

李秀宁看着喷涌而出的井水,又看了看田地里渐渐恢复生机的麦苗,心中的震撼难以言表。她想起了关中遭遇旱灾时的景象——百姓们跪地求雨,田地干裂,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官府不仅没有救济,反而依旧征收重税,逼得百姓们流离失所。

就在这时,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农扛着锄头走了过来,看到李秀宁和柴绍,热情地打招呼:“二位是从南方来的吧?是不是从没见过这么厉害的机器?”

李秀宁点了点头,问道:“老人家,以前遇到这样的大旱,百姓们都是怎么过的?”

老农叹了口气,眼神中满是回忆:“前隋的时候,遇到这样的旱情,官府不管不顾,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田地绝收,不少人都饿死了。后来唐王起兵,我们还以为日子能好过些,可没想到,唐军为了打仗,征收的赋税比前隋还重,遇到旱灾,照样是民不聊生。”

老农顿了顿,指着蒸汽机,语气变得激动起来:“直到辽国占领河北,可汗给我们分田地、发农具,还造了这么厉害的机器。现在就算遇到大旱,有抽水机灌溉,有救济粮兜底,我们再也不用怕饿死了!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啊!”

老农的话,像一记重锤砸在李秀宁心上。她一直以为,中原王朝才是“正统”,辽国不过是茹毛饮血的蛮夷,可眼前的景象,却让她的认知彻底崩塌——辽国的治理,比唐国不知道好了多少倍;辽国的百姓,比关中的百姓不知道安稳多少倍。

柴绍站在一旁,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他曾在唐军任职,深知唐国的赋税之重、百姓之苦,可他从未想过,一个“蛮夷”政权,竟能将地方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条。

两人继续前行,沿途的景象让他们愈发震撼——在冀州,他们看到蒸汽机带动的纺织机在工坊里运转,女工们坐在机器前,效率比手工纺织提高了数十倍;在沧州,他们看到港口边停泊着巨大的蒸汽船,正将河北的粮食、铁器运往江南,又将江南的丝绸、茶叶运回来,码头上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在辽东,他们看到学堂里的孩子们不仅学习经书,还学习算术、机械原理,孩子们的脸上满是对知识的渴望。

每到一处,百姓们提到耶律现,都充满了感激与敬畏;提到辽国的政策,都赞不绝口。而护卫们总会“适时”地提起关中的景象,让他们对比之下,更觉唐国的腐朽与落后。

“你们懂个屁!”一日夜晚,耶律现派来的使者特意找到他们,语气带着几分不屑,“可汗说,这叫先进的生产力!别说你们隋唐时期,就算是中原王朝再过千年,若没有这种生产力,遇到大旱照样会饿殍遍野!只有工业才能提高生产力,只有生产力提高了,百姓才能真正安居乐业!”

使者顿了顿,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你们中原的王朝,只会靠压榨百姓、争夺土地来维持统治,可我辽国是工业国,有蒸汽机、有火枪火炮、有新式农具,这些都是你们中原王朝永远比不了的!你们以为靠所谓的‘正统’就能赢过我们?简直是痴心妄想!”

使者的话,像一盆冷水浇在李秀宁和柴绍头上。他们终于明白,耶律现的自信并非狂妄——辽国的强大,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更是生产力上的。这种差距,不是靠兵力、靠谋略就能弥补的。

李秀宁站在窗前,望着远处辽国工坊里彻夜不息的灯火,心中第一次生出一丝动摇——或许,耶律现说的是对的?或许,只有这样的“工业国”,才能真正让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而柴绍则坐在桌前,沉默地看着手中的茶杯。他知道,此次游历,彻底颠覆了他对辽国、对唐国的认知。接下来的辽东之行,又会带给他们怎样的冲击?他不敢想象,却又忍不住期待。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