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辽唐争霸,李世民成了我的阶下囚 > 第62章 辽报载奇书震中原 士子赴辽学新篇

洛阳城的晨光刚漫过朱雀大街,辽国驿馆外就排起了长队。从贩夫走卒到文人墨客,人人手里攥着一文钱,踮着脚往驿馆门口望——自《大辽日报·洛阳版》开设“小说栏”,半年来,洛阳百姓早已养成了“晨醒买报、午间读章”的习惯,只为追更《西游记》《三国演义》《封神榜》的最新章节。

“让一让!让一让!今天该更《西游记》了,不知道孙悟空能不能过火焰山!”一个穿着短打的青年挤开人群,焦急地喊道。排在前面的老儒扶了扶头巾,笑着说:“年轻人莫急,老夫也等着看呢!这《西游记》写得妙啊,既有趣味,又藏着道理,比咱们中原的志怪小说强多了!”

不多时,驿馆的门打开,孩童们捧着新印的报纸跑出来,长队瞬间涌动起来。拿到报纸的人,有的当场就站在街边翻看,看到孙悟空借芭蕉扇的情节,忍不住拍手叫好;有的则急匆匆往茶馆跑,想找个地方慢慢读——一时间,洛阳城的茶馆里、酒肆中,到处都是读报的声音,连平日里冷清的私塾,也有学生偷偷把报纸藏在课本下,趁先生不注意翻几页。

除了小说,报纸上刊登的“可汗诗词”更是让中原士子如痴如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些诗句气势磅礴又意境悠远,被士子们抄在绢帕上,随身携带,互相传阅。

“这哪是草原可汗能写出来的诗?分明是千古文宗的手笔!”洛阳的名士王绩拿着抄有诗句的绢帕,在文会上感叹道,“咱们中原的诗人,写来写去都是风花雪月,哪有这般开阔的胸襟?辽可汗真是天纵奇才!”

文会上的士子们纷纷点头,有人甚至提议:“不如咱们把可汗的诗句整理成册,刻印出版,让更多人欣赏?”可话音刚落,就有人叹气:“咱们哪有辽国的活字印刷术?抄书太慢,成本又高,哪比得过辽国的报纸,一文钱就能读到这么多好诗?”

更让士子们震撼的,是报纸上连载的“心学”专栏。起初,看到“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观点,中原儒生们纷纷驳斥,认为这是“旁门左道”,背离了孔孟正统。可随着专栏连载深入,里面夹杂的“物理知识”“化学知识”——比如“水受热化为汽,遇冷凝为霜”“铁器生锈乃氧化之故”——渐渐让他们哑口无言。

“这哪是旁门学说?这是揭示天地法则的真学问啊!”大儒孔颖达拿着报纸,反复研读“杠杆原理”的图解,激动得手都在抖,“咱们以前只知‘格物致知’,却不知如何‘格物’;辽可汗的‘心学’,既讲心性修养,又讲事物本质,这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啊!”

于志宁也附和道:“是啊!自汉以来,儒学重章句考据,轻实际应用。辽可汗的‘心学’,弥补了儒学的不足,开创了新的篇章!这不是背离正统,而是发展正统啊!”

随着“心学”专栏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原士子开始研读学习。有的士子熬夜抄写专栏内容,整理成笔记;有的则聚集在一起,争论“力与运动”的关系;还有的甚至开始模仿辽国的方法,做简单的实验——比如用放大镜聚光点火,验证“光热转化”的道理。

“以前总觉得辽国是蛮夷之地,现在才知道,辽国才是真正的文化兴盛之地!”一个年轻士子在日记里写道,“辽国有活字印刷术,有蒙学馆,有新学问,还有那么多好诗好小说。反观中原,除了故纸堆里的考据,还有什么?”

这样的想法,在中原士子间渐渐蔓延。终于,有几个大胆的士子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前往辽国求学。

为首的是洛阳名士崔玄龄的侄子崔浩,他带着三个同窗,背着行囊,来到辽国驿馆,向房玄龄表达了求学的意愿。“房大人,我们仰慕辽国的文化,想前往辽国学‘心学’,学活字印刷术,还请大人成全!”崔浩躬身行礼,语气诚恳。

房玄龄又惊又喜,当即答应为他们安排行程。消息传回洛阳,士子们哗然——以前都是周边蛮夷前往中原太学求学,如今中原士子却要远赴辽国求学,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有人质疑:“你们身为中原士子,却去蛮夷之地求学,不怕被人笑话吗?”

崔浩却坦然回答:“学问不分地域,不分民族。辽国文风日盛,‘心学’更是前所未有的新学问,值得我们学习。若是固守‘中原正统’的偏见,才是真正的可笑!”

很快,更多的士子响应,有的独自前往,有的结伴而行,一时间,前往辽国的求学队伍络绎不绝。他们从洛阳出发,经黄河入渤海,再乘辽国的商船前往辽东,一路上,看到辽国的农田肥沃、工坊兴旺、蒙学馆里书声琅琅,更是坚定了求学的决心。

抵达辽国王城后,耶律现亲自接见了这些中原士子,将他们安排在行学院深造,与辽国的士子一同学习“心学”、农耕技术、冶铁工艺。中原士子们惊讶地发现,辽国的行学院不仅藏书丰富,还有专门的实验室,能让他们亲手做实验,验证“物理知识”“化学知识”的原理。

“以前在中原,我们只能从书本上读‘格物致知’,现在在辽国,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格物致知’!”崔浩在给家人的信中写道,“辽可汗不仅有远见,还重视人才,在这里,我们能学到真正有用的学问。我决定留在辽国,为辽国的文化发展出一份力!”

消息传回中原,隋廷的官员们既尴尬又担忧——他们一直诋毁辽国是“蛮夷之地”,可现在,中原士子纷纷前往辽国求学,这无疑是打了他们的脸。更让他们担忧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原士子投靠辽国,辽国的文化和实力只会越来越强,而大隋的优势,只会越来越弱。

可百姓和士子们却不管这些,他们依旧每天早起买《大辽日报》,追更小说,研读“心学”,甚至有人开始学习辽国的拼音识字法,教自家孩子读书。洛阳的街面上,渐渐出现了模仿辽国样式的“简易蒙学馆”,虽然没有活字印刷术,却用手抄的拼音课本教孩子识字——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景象。

此时的辽国王城,耶律现站在行学院的窗前,看着中原士子和辽国士子一起讨论学问的场景,嘴角勾起一抹笑意。他知道,文化的吸引力,远比武力更持久。中原士子的到来,不仅能为辽国注入新的人才,还能促进辽汉文化的交融,让辽国真正成为“海东盛国”。

“这只是开始。”耶律现喃喃自语,“等‘心学’传遍天下,等活字印刷术普及四方,等百姓都能读书识字,一统天下的日子,就真的不远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