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总裁豪门 > 轮渡上的逆流人生 > 第42章 居委会的豆腐西施(上)

1978年12月,凛冽的北风如一头狂暴的野兽,裹挟着北方特有的刺骨寒意,呼啸着掠过灭资街道革委会那栋红砖楼。窗棂上,一层晶莹的薄冰花悄然凝结,宛如一位神秘画师,用指尖蘸着彻骨的寒气,精心勾勒出的细碎纹路,透着丝丝冷冽与孤寂。

胡老栓专案组解散后,我拖着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而行动不便的右腿,一瘸一拐、艰难地挪向那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办公室。那把掉了漆的木椅,依旧静静地待在原地,椅面上,一道道因我常年端坐而磨出的浅痕,宛如岁月刻下的独特印记,无声诉说着往昔的时光。

刚把搪瓷缸子轻轻搁在桌上,“哐当”一声,缸底与桌面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还未完全消散,马文书便风风火火地掀着棉门帘闯了进来。刹那间,一股寒气如汹涌的潮水,裹挟着他手中那份皱巴巴的文件,扑面而来。他眉头紧锁,拧成了一个死疙瘩,声音压得极低,却难掩其中的急切:“别歇着了,有大事——街道革委会年底就要撤了,要恢复街道办事处,下面还得设居委会,咱们这些人可都得分流啦。”

我接过文件,指尖轻轻划过那“国家干部回区政府安置,非干部自愿调街道工厂”的铅字。纸页粗糙的纹理,硌得指腹微微发疼,心里也随之涌起一阵慌乱。要知道,那时候的街道工厂,大多从事着糊纸盒、缝手套这类单调又辛苦的营生。整天都得坐着,埋头忙碌,我这右腿蜷着发力本就艰难,怕是连半天都撑不下来。还没等我把这份焦虑理顺,马文书又补了一句,语气里竟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羡慕:“你就不一样啦,区里批了,说你有文化,身体又不方便,让你去居委会当干部,还是补贴制的呢。”

新成立的居委会,挤在一间由旧仓库改造而来的办公室里。墙皮这儿一块那儿一块地剥落着,仿佛是岁月无情撕下的伤疤;墙角堆着还没清理干净的麻袋,杂乱无章;风从窗缝里偷偷钻进来,吹得帆布哗啦啦作响,好似在诉说着这里的简陋与冷清。

居委会总共五个人:主任是街道的老治安委员,年过五十,嗓门大得如同炸雷,仿佛能穿透厚厚的墙壁,说话时总带着以前喊口号的那股子劲儿;城建卫生委员负责管理街巷保洁,每天揣着个小本子,像个小账房先生,仔细记着哪条街的清洁工扫得干不干净;民政委员手里紧紧攥着低保户和“三无”人员的名单,谁家缺粮少药了,他都得跑前跑后,忙得不可开交;社会治安委员专门负责管理还没平反的“地富反坏右”,晚上常常揣着红袖章,拿着个小喇叭,在巷子里扯着嗓子喊:“防火防盗,关好门窗!”而我,则担任文书一职,负责管账目和“思想工作”——其实就是和居民们聊聊天,记录下大家的难处。

每月30块的工资,被我紧紧捏在手里。这钱,比工厂二级工少六块五,却比新学员多十一块五。主任常常拍着我的肩膀,笑着打趣道:“你这是赶上好时候啦,不用干重活,还能拿稳定钱。”其他委员每月只能拿到十四块多,他们攥着钱时,总会忍不住念叨:“够生活费啦,八毛钱一斤的猪肉能买两斤,再称斤一毛四分的大米,给娃补补。”钱虽然不多,却也能勉强撑起这个家的日子。

居委会归街道办事处管,一个办事处管着五六个居委会。日常工作就是传达区里的文件,挨家挨户统计居民粮本,按照人头发放豆制品票、布票,再把街坊们的诉求往上递——张大妈家漏雨了,李大爷的低保没发下来,这些事儿都得我们记着,然后跑腿去解决。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的消息传了下来。主任在会上念文件时,声音都带着微微的颤抖。念到“以后不搞政治挂帅了,要搞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这句话时,他停了停,又把这句话重复了一遍,仿佛要把每一个字都嚼碎、嚼透,深深印在脑海里。没过多久,办事处就下了通知,让居委会创办“三产”,说是要“自食其力,适应新时代”。

1979年初春,乍暖还寒的日子里,“迎江街道豆腐店”热热闹闹地开张了。居委会的人轮流早起,拖着木板车去菜市场叫卖豆腐;另一间闲置仓库被改造成了零售店面,墙皮斑驳得露出了里面的青砖,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店后仓库角落堆着陈年麦秸,扫开时扬起的灰尘呛得人直咳嗽,得等半天才能看清东西。

石磨摆在店中央,磨盘足有八仙桌那么大,磨杆粗得要四个人合抱才能推动。一转起来,就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像是一头老牛累得直喘粗气。大铁锅稳稳地坐在土灶上,蒸汽从锅盖缝里冒出来,裹挟着生黄豆的腥气,把整个屋子蒸得雾蒙蒙的。进去没一会儿,棉袄就被热气浸透,贴在背上凉飕飕的,可却没人舍得脱——怕一冷一热着凉生病。

开张那天,店里来了四个关键人物。孙师傅五十八岁,原是农村小豆腐坊的老技工,只因“成分是资本家后代”就被下放。他背有点驼,仿佛被岁月无情地压弯了腰,双手布满老茧,指关节粗大得像核桃。平日里,他沉默得像一块石头,可一站在石磨前,眼里就立刻亮了起来,仿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赵大姐四十多岁,大眼睛炯炯有神,皮肤是常年在外奔波晒出的黑红,笑起来有两个深深的酒窝。平日里,她爱哼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一开口,街坊邻居都能循着声音凑过来。她算盘打得好,手指在算珠上翻飞,噼啪响得像放鞭炮。因为娘家是“小业主”,以前也被管制过,这次被居委会聘来当负责人,一心想把生意做好——毕竟豆腐店是自负盈亏,多劳多得,她要养家里两男一女三个孩子,盼着多赚点钱给娃添件新衣。刘小妹二十二岁,是街坊家的姑娘,脑子不太灵光,说话总慢半拍,却生得清秀,眼睛像浸在水里的黑葡萄,笑起来露出两颗可爱的小虎牙。她没工作,居委会便安排她来打杂,跟着赵大姐学泡豆子、洗磨盘。她动作慢,却肯下力气,豆子泡得发涨,她也会一颗颗仔细地捡着挑出坏的。赵卫东三十五岁,是刑满释放人员,以前因为“耍流氓”被劳教三年,出来后没地方去。他身材高大,却总缩着肩膀,眼神躲躲闪闪,像怕被人盯着看。可他手脚麻利,搬豆子、劈柴、刷磨盘,干起活来从不偷懒。

我作为文书,每天来店里记台账,顺便“做思想工作”——其实就是跟大家聊聊天,看看有没有闹矛盾的。开张第一天,孙师傅站在大锅前点卤,手里端着个豁了口的瓷碗,碗里是乳白色的石膏水。他手腕轻轻一抖,石膏水顺着碗边缓缓流进豆浆里,动作稳得像定了格,连呼吸都放得极轻。“来了。”他头也不抬,等第一板豆腐压成型,用竹刀切成小块,挑了块最嫩的,滴了两滴香油,递到我面前,声音里带着点骄傲:“尝尝,还是以前小作坊的老味道。”我接过豆腐,放进嘴里,豆香混着香油的醇厚在舌尖散开,暖得人心头发热,像是尝到了小时候过年才有的滋味。

刘小妹在赵大姐的指导下搬黄豆,藤筐装得满满的,压得她胳膊弯往下沉,走得摇摇晃晃,嘴里还小声念叨:“豆子...要泡...泡一夜才软...”赵卫东在旁边劈柴,瞥见她的样子,嘴角偷偷勾了勾,放下斧头走过去,伸手帮她扶了把筐沿。

刘小妹抬头冲他笑,眼睛弯成了月牙,露出的小虎牙闪着光。赵大姐在一旁扒拉算盘,瞥见这一幕,笑着喊:“卫东,你多帮帮小妹,她年纪小,力气也小。”赵卫东点点头,没说话,却主动把下一个藤筐扛到了泡豆子的缸边。(未完待续)

喜欢轮渡上的逆流人生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轮渡上的逆流人生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