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深知,与顾淮之的相识相知相遇并非偶然,而是一系列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在相识阶段,苏瑶对顾淮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被顾淮之独特的气质和才华所吸引,这种吸引力源于她内心对于优秀和独特的追求。同时,顾淮之的微笑和眼神中透露出的自信和温暖,让苏瑶感到一种莫名的舒适和安心,这也是她愿意接近顾淮之的原因之一。
在相知阶段,苏瑶和顾淮之开始深入交流。他们分享彼此的兴趣爱好、人生经历和价值观。通过这些交流,苏瑶发现自己和顾淮之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似的想法和感受,这种共鸣让她更加坚定了与顾淮之建立更深入关系的决心。
而在相遇阶段,苏瑶和顾淮之的命运似乎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中偶然相遇,每一次相遇都让他们对彼此的了解更加深入。这种巧合的相遇让苏瑶相信,她和顾淮之之间有着特殊的缘分。
总的来说,苏瑶与顾淮之的相识相知相遇是一个充满心理因素的过程。她的内心需求、对优秀和独特的追求、以及与顾淮之之间的共鸣和缘分,都促使着她与顾淮之建立起了深厚的关系。苏瑶还是用专业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再详细分析一遍。
“我开始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复盘我与顾淮之之间的关系发展轨迹,这感觉就像是一场认知行为疗法中的自我解构过程。
当我第一次见到顾淮之时,那种心跳加速的感觉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现在回想起来,这种生理反应其实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心理学原理在背后起作用。
根据心理学研究,当我们处于陌生环境中时,我们的镜像神经元会被触发,从而导致我们与周围人的情绪产生无意识的同步。在那个瞬间,顾淮之整理袖扣时的专注姿态通过视觉刺激传递到了我的大脑中,激活了我大脑中关于“可靠感”的杏仁核记忆模块。
这种首因效应在我们后续的交往中持续产生着影响,形成了一种光环效应。也就是说,因为我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可靠”,所以在接下来的接触中,我会不自觉地将其他一些积极的特质也加诸于他身上,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他的好感。
在后续的接触中,“曝光效应”开始逐渐发挥作用,它像一把温柔的锤子,慢慢地敲碎了我原本坚固的社交防御机制。
每周三下午,我都会在图书馆的同一个角落遇到他,这种固定的偶遇就像是被设定好的程序一样,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时空上的重复让我对他产生了一种莫名的熟悉感,仿佛我们之间已经建立起了一种微妙的联系。
而他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独到见解,更是像一把钥匙,恰好打开了我内心深处的认知之门。在我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他的观点与我不谋而合,这种“相似性吸引”让我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这种吸引力并非仅仅源于表面的相似,而是深层次的价值观匹配。我们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在默默地进行着一场精密的计算,评估着我们之间的价值观是否契合。当这种匹配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之间的吸引力就会变得愈发强烈。
当两个人的关系逐渐稳定下来时,最初的理想化投射便会逐渐被“情绪聚焦应对”所取代。这意味着在面对冲突时,我们不再像刚开始那样只看到对方的优点,而是开始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彼此。
在冲突中,我们的情感调节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依恋损伤后的修复性对话。他的童年经历导致他形成了回避型依恋,而我则是焦虑型依恋。这种不同类型的依恋在我们之间产生了碰撞,但令人惊讶的是,通过相互补偿,我们竟然达成了依恋系统的动态平衡。
这种辩证统一的现象恰恰印证了亲密关系中的相互依赖理论。在“给予-获得”的交换模型中,我们彼此给予对方所需要的东西,同时也从对方那里获得满足。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使得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得到了共同提升。
最终,这段关系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一个完美注脚。我们在依恋理论的安全基地上,共同完成了自我概念的重塑。通过相互理解、支持和成长,我们不仅改善了彼此的关系,还让自己变得更加完整和成熟。”
然而,就在苏瑶满心欢喜地以为这段关系会如同那平静的湖面一般,波澜不惊地一直延续下去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却无情地打破了这份宁静。
那是一个看似平凡的日子,阳光明媚,微风轻拂。苏瑶像往常一样,满心欢喜地期待着与顾淮之共度美好时光。然而,命运却在这一刻悄然改变。
顾淮之所在的公司毫无征兆地遭遇了一场巨大的危机,这一突发事件犹如晴天霹雳,让他猝不及防。公司的资金链断裂,业务停滞不前,客户纷纷流失,这一系列问题如同一座座沉重的大山压在顾淮之的身上,让他喘不过气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