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历史 > 三国:我不是曹睿 > 第379章 太学之见

三国:我不是曹睿 第379章 太学之见

作者:李一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11-07 13:58:08

十月初一,洛阳城南,太学。

上午时分,集贤堂内。

此前尚显空旷的集贤堂,如今已经有些拥挤了。

太学第一年招生五百,毕业一百。

第二年依旧招生五百,毕业人数还是一百。

第三年还是招了五百人,但从第一期读满三年、还未毕业之人,却还是需要离开太学、各返本郡的。

这也没办法,人材在精而不在多。

太学设立的初心,本就是用以寻找大才,而非做成官员培训班的。

达不到标准的各回原籍,有了在洛阳的求学经历、回到郡中也是要被人高看一眼的。

曹睿面对着一千三百名太学士子的期盼目光,说了许多前程远大的鼓励之言。

在郑博士的主持下,太学里日常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忠君爱国。

试想一下,作为一名每日都要学习忠君爱国之道的年轻士子,当你毕业之时、皇帝亲临太学当众演讲。

这会引起多大的狂热?

基本上曹睿每说几句,下方就会自发的响起一片掌声,以至于演讲不得不中断了好几次。

曹睿演讲已毕,郑称郑博士高声喊道:“陛下讲演已毕,现开始太学问政。三问、三答,一如既往。”

郑称话音刚落,太学生们便蜂拥般举起手来。

都到了太和三年了,谁还不知问政时最容易出彩、最有可能被皇帝看中?

人都是有分别心的,皇帝也不例外。

既然人数众多、后面的人都看不清面孔,那就从坐在最前、甲阶的学子中来挑选。

司马昭本是凑热闹一般的举手,在皇帝伸手一指、郑博士又高呼自己名字的时候,司马昭站起来的时候,整个人的脑袋都是懵的。

郑称继续把控着流程:“学子行礼,做自我介绍。”

司马昭躬身一礼:“拜见陛下,学生司马昭、河内温县出身,现年十八。”

司马昭一站起,几乎堂中的所有士子都在盯着司马昭的后脑勺看。

司马懿也有些意外,怎么就挑到我家子上了呢?

曹睿看着司马昭的拘谨样子,笑了两声后看向司马懿:“是司空家的二公子吧,朕认得相貌,今日便考校一番才学。”

司马懿拱手:“犬子鲁钝,年幼无知。臣也不知他能问些什么来,还望陛下莫怪。”

“无妨。”曹睿转过头来:“司马子上是吧?朕知道你,可以开始提问了。”

太学问政已成固定流程,年轻的士子们、在毕业之前,往往会聚众猜测问题与提问之人。

司马昭自然也听了一些,再度行礼后出口问道:“学生请问陛下,太学的教授们称陛下曾言‘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前两届太学生皆前往陇右、雍州管理屯田之事,而此后的太学生、还有哪些能为大魏效力之处呢?”

曹睿点头:“朕的确说过这句话。司马子上,学子们在太学中、可否理解朕这句话的本意?”

司马昭拱手答道:“禀陛下,博士们称此言乃是说,为官者需要明习庶务、懂得百姓疾苦,为国治民之时才能称职得体。”

曹睿道:“博士们教的没错。但朕今日要与太学生们多说一句。”

“朕方才在想,今日集贤堂中的太学生们,有朝一日会出多少两千石呢?会不会有刺史、尚书,会不会有六部九卿呢?”

“朕对你们、对太学生们的期望是无限的。这便是‘宰相必起于州部’的另外一层含义了。”

曹睿话音刚落,集贤堂内一千多年轻士子们又得到鼓舞、热烈而又急促的鼓起了掌来。

曹睿听着掌声,倒没有因太学生们的拥护而自满,而是感慨太学生们的活力与激情。

年轻就是好。

整日在宫里、在朝堂上,与这群五六十岁、六七十岁人老成精的臣子相处,哪里有与学生们相处来得轻松?

郑称抬手、掌声瞬间停下。

曹睿又道:“方才问到有哪些可以效力大魏的地方,朕今日明白告诉诸位学子。”

“凡是太学毕业的学子,为太学郎、皆需在各地屯田、水利、农业之处任职三年。”

“非如此,不能明农桑之艰难、国力之来源、万民之所想。”

“三年期满,考评通过,则太学郎们皆转为五百石,前往洛中各官署、各州郡任职,同等情况优先升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