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衍没有浪费王劭的“警告”。他一面暗中加强对会稽母亲及亲族的保护(通过秘密渠道传递消息和派遣可靠人手),一面开始实施他的反击计划。
他利用手中掌握的秘密通道信息和王氏运输铁料的规律,精心策划了一次伏击。在老魏牺牲后接替他位置、同样忠诚可靠的老兵赵大锤(擅长伏击和陷阱)带领下,一支由“埙兵”和精锐老兵组成的小队,在桓玄残部接收铁料的必经之路上设伏。
行动迅捷而隐秘。一队满载铁料的王氏车队及其护送的桓楚残兵,在深夜的山谷中被无声解决(以弩箭、陷阱和近身格斗为主,避免惊动远处)。所有铁料被完整截获,无一人逃脱。
截获的铁料被秘密运回陈衍的城外临时工坊。看着这些本应成为桓玄残部屠戮北府军士的冰冷金属,陈衍眼中燃烧着冰冷的火焰。
“起火!开炉!” 陈衍的命令简洁有力。
临时搭建的焦炭炉烈焰升腾。陈衍亲自监督,将缴获的、带着王氏印记和残留醋酸味的铁锭,一块块投入熔炉之中。炽热的铁水在坩埚中翻滚、融合,仿佛在熔炼着门阀的贪婪与背叛。
陈衍取出了两样东西:一块是第119章从王氏府邸带出的、带有明显锈蚀和醋酸痕迹的铁锭样本;另一件,是老魏牺牲时紧握在手中、被烧得焦黑变形却未曾放下的半截折叠铲残片!
他亲手将这两样东西,投入了沸腾的铁水之中!样本代表着门阀的罪证与腐朽,老魏的铁铲代表着寒门的牺牲与不屈!两股力量,在烈焰中熔铸合一!
“铸箭!” 陈衍的声音斩钉截铁。他要将这些铁,铸成指向真正敌人的利箭!
“诛桓箭”的诞生:模具早已准备好。这不是普通的箭镞,而是陈衍精心设计的特制破甲重箭!
箭身: 选用弹性极佳的硬木(如拓木),长度超出常规,以保证射程和稳定性。
箭镞: 由熔炼了罪证铁和老魏铁铲的铁水浇铸而成!陈衍运用了他最高超的淬火技术(可能加入特殊配比的硝石或其他矿物粉末),使其兼具极致的硬度与韧性。镞尖狭长尖锐,带有放血槽;镞身棱角分明,充满力量感。
箭羽: 选用最坚韧的大雁翎羽,精心修整。
最关键一步:陈衍用最细的刻刀,在冰冷的箭杆上,刻下一行清晰而凌厉的小字——
“桓玄授首之日,资贼铁尽诛时!——北府掘子营遗恨!”
“遗恨”二字,力透木背,凝聚着无数“泥骨”的冤屈与愤怒!这支箭,承载着寒门的血泪与复仇的意志,被命名为——“诛桓箭”!但其真正指向,绝非仅是桓玄!
时机选择在建康城内相对平静的午后。琅琊王氏祖宅所在的乌衣巷,虽经历战火,但底蕴犹存,高门深宅,戒备森严,依旧是建康城权贵的象征之地。王劭等人正在祠堂商议如何应对陈衍的威胁,以及后续如何与刘裕周旋。
陈衍选择了建康城内一处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废弃望楼(可能是之前攻城的制高点)。他亲自背负着一张需要两人才能上弦的特制复合强弓(结合了筒袖铠材料技术和改进的滑轮组),由赵大锤等几名最强壮的亲兵协助上弦。
他稳稳地将那支沉重的“诛桓箭”搭在弦上。箭镞在阳光下反射着冰冷的光泽,刻字清晰可见。他的目光,如同鹰隼,穿越鳞次栉比的屋宇,精准地锁定了乌衣巷深处,琅琊王氏祠堂那高大、厚重、象征着数百年荣耀的黑漆金边大门匾额!匾额上,“诗礼传家”四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
没有怒吼,没有宣言。陈衍深吸一口气,调动全身力量,弓开如满月!他计算着风向、距离、抛物线…
“嘣——!!!”
弓弦震响,如同惊雷!沉重的“诛桓箭”化作一道撕裂空气的黑色闪电,带着刺耳的尖啸,朝着乌衣巷的方向,怒射而去!
箭矢划破长空,越过惊恐的街巷人群,越过戒备森严的护卫头顶,以雷霆万钧之势,精准无比地贯穿了王氏祠堂大门正上方那块厚重的“诗礼传家”匾额!
“咔嚓!轰——!!!”
巨大的冲击力让匾额瞬间碎裂!木屑纷飞!沉重的箭矢深深嵌入匾额后的门楣之中,箭尾兀自剧烈震颤!刻着“桓玄授首之日,资贼铁尽诛时!——北府掘子营遗恨!”的箭杆,如同耻辱的烙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整个乌衣巷死寂了一瞬,随即爆发出巨大的惊恐和混乱!王氏家丁护卫如临大敌,慌乱地寻找箭矢来源。
祠堂内的王劭等人被巨响和震动吓得魂飞魄散,冲出来看到那支贯穿匾额、刻着诛心之语的恐怖箭矢,个个面无人色!王劭指着那箭,手指颤抖,嘴唇哆嗦,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北府掘子营遗恨!” 那七个字,如同烧红的烙铁,烫在王氏所有在场者的心上!他们瞬间明白了这箭的含义——这是来自地底亡魂的控诉!是陈衍代表所有被牺牲、被背叛的寒门发出的复仇宣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