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逆命菩提 > 第32章 反响与新药

逆命菩提 第32章 反响与新药

作者:万灵咏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12:21:29

2023年6月17日,清晨。

仁泽生物科技新租下的临时总部办公室里,张立峰是被手机密集的震动声硬生生从短暂的浅眠里拽出来的。

他揉着干涩发胀的太阳穴,昨夜几乎通宵,梳理公司扩张的千头万绪,刚伏在桌上小憩片刻。解锁屏幕,海啸般的信息瞬间将他淹没。

各大新闻App的推送挤满了通知栏,核心信息只有一个,却如同投入滚油的火星,炸开了整个舆论场:

“重大突破!国产贝林妥单抗问世,医保后仅需350元!”

“天价救命药一夜‘白菜价’,无数白血病家庭迎来新生曙光!”

“仁泽生物携手国家力量,破解‘天价药’困局!”

微博热搜前十,相关词条占据了整整七个。“#贝林妥单抗350元#”、“#仁泽生物#”、“#白血病患者有救了#”……每一个后面都跟着一个触目惊心、象征着热度爆炸的“爆”字标签。朋友圈更是被各种截图和激动万分的文字刷屏,夹杂着无数双手合十的祈祷表情和泪流满面的脸。

张立峰深吸一口气,点开热度最高的官媒新闻视频。画面里,是卫健委一位发言人在昨夜的新闻发布会上沉稳地宣布:“…经过严格评估与高效合作,由仁泽生物科技研发并转让的贝林妥单抗工业化量产技术已完全成熟,生产成本得到革命性控制。经国家医保局紧急谈判并纳入医保目录,该药医保报销比例将达95%—99%。患者最终自付费用,预计最低为350元左右。首批药物将于今日起,在全国指定药房及医院同步供应…”

镜头适时切过几张照片:整洁明亮的仁泽中试车间(尽管只是临时借用的小规模生产线)、穿着白大褂的陈树清在显微镜前的侧影(一个捕捉得恰到好处的专注瞬间)、以及药品包装盒的特写——上面简洁地印着药品名、仁泽的Logo以及“医保谈判药品”的醒目标识。

视频下方的评论区,早已是情感的洪流。点赞最高的几条评论,字字泣血:

“我儿子才六岁,确诊ALL快一年了,家里房子卖了,亲戚借遍了,就为了那一个月几万块的药钱…昨天看到新闻,我和他爸抱头痛哭,真的,感觉天终于亮了!谢谢!谢谢国家!谢谢仁泽!”(用户Id:坚强妈妈小辉)

“作为一名血液科医生,看到这条新闻,我在值班室里哭了。终于不用再看着我的病人因为钱而放弃治疗,不用再对着家属说出那句‘很遗憾,我们尽力了’后面那句难以启齿的‘但是费用…’。这是医学的胜利,更是良知的胜利!”(用户Id:肿瘤科老李)

“350元…我爸爸去年走的,就是因为吃不起这个药…如果…如果早一年…该多好…”(用户Id:风中的思念)

“资本逐利的时代,终于有人愿意做点不一样的事了!仁泽,好样的!这才是真正的民族企业!”(用户Id:仗剑走天涯)

偶尔也夹杂着一些冰冷刺耳的杂音,被汹涌的感激和赞誉迅速淹没下去:“呵呵,作秀吧?成本压这么低,质量能保证?别是害人的假药!”、“国家早干嘛去了?非得等民企弄出来才出手?”、“十四亿买断?谁知道里面有多少猫腻?张立峰这下赚翻了吧?”……

张立峰面无表情地扫过这些言论,欣慰、酸楚、压力、还有一丝隐秘的扬眉吐气,在他心头交织翻滚。他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这里视野极好,能将园区主干道的繁忙景象尽收眼底。

此刻,这条通往仁泽临时总部大楼的道路,竟史无前例地出现了轻微的拥堵。各式各样的车辆明显增多,其中不少挂着外地牌照。一些人甚至在园区入口附近就下了车,举着手机朝着仁泽大楼的方向拍摄,脸上带着好奇、探寻,甚至朝圣般的神情。

仁泽生物,这个在破产边缘挣扎多年的名字,一夜之间成了全国瞩目的焦点,成了无数绝望家庭眼中的灯塔。他张立峰的名字,也从未如此频繁地出现在亿万人的口中和屏幕上。这种热度,比他想象中来得更猛烈、更滚烫。

“张总!”助理抱着一摞几乎要挡住她视线的文件夹,几乎是撞开门冲了进来,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发颤,“爆了!彻底爆了!招聘邮箱…炸了!从凌晨到现在,简历像洪水一样涌进来!服务器都快撑不住了!”

张立峰转过身,脸上已看不到刚才的复杂情绪,只剩下一种沉静的、被巨大责任点燃的锐气。“预料之中。按昨晚我们定的紧急预案办。第一,立刻启动新的专用招聘服务器,确保系统不崩溃。第二,通知hR全体人员,取消所有休假,立刻到岗,今天开始三班倒筛选简历。第三,把核心岗位的招聘海报和详情,特别是实验室和工程部的,给我再打印二十份,贴到大门口和各个显眼位置。”

“是,张总!”助理飞快地记录着,干劲十足。

“还有,”张立峰叫住正要冲出去的助理,目光投向窗外那熙攘的景象,“通知保安部,加派人手,维持好园区秩序。特别是大楼入口,确保安全畅通,别让无关人员干扰正常办公。对媒体…暂时统一口径,公司目前全力保障生产和后续研发,暂时不安排采访。今天下午2点半,天盛和鼎和建筑公司的人会来,到时候安排一个会议室,记得提醒我”

助理领命而去。张立峰坐回宽大的办公桌后,桌面上除了电脑,此刻已摊开一张巨大的建筑平面图。这是昨天下午才最终敲定的两栋新建实验大楼规划图。他拿起一支红笔,目光专注地在图纸上游走,手指有力地划过不同的区域。

图纸清晰勾勒出未来的宏伟蓝图:两栋十层高的崭新实验大楼,如同即将振翅的双翼,矗立在规划中的仁泽园区核心。大楼设计现代而严谨,银灰色的玻璃幕墙在图纸上反射着冷冽而充满力量的光芒。

“西医大楼,”张立峰低声自语,红笔的笔尖点在图纸上,开始标注,“一层,外伤和行政与公共平台(大型仪器共享中心、细胞库、公共灭菌区)。二层,感染性疾病。三层,遗传性疾病。四层,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血管)。五层,急性病。六层,肿瘤。七层,代谢性疾病。八层,免疫性疾病。九层,神经系统疾病。十层…暂时预留。”

他换了一张图纸,继续规划:“中医大楼,同样十层。一层,中医基础理论与古籍数字化中心。二层,中药资源与鉴定。三层,中药炮制与药剂。四层,方剂配伍与现代应用。五层,针灸经络。六层,推拿正骨。七层,中医内科。八层,中医外科与皮肤。九层,中医妇科儿科。十层,中西医结合研究与转化医学中心。”

每一层楼的内部结构也在他脑中清晰呈现:1500平方米的实用面积,被高效分割。三个大型专业实验室(每个占地约200-250平方米,对标国家重点实验室标准,预留充足的水电、通风、防震及特殊气体管道接口),占据核心区域。

四间独立办公室(每间约25平方米,供项目负责人及核心骨干使用)。一个开放式的办公区域(约300平方米,规划30个标准工位,配备人体工学座椅)。

一个可容纳30-40人的中型会议室(约80平方米)。两个茶水间兼休息区(各约40平方米,配备咖啡机、微波炉、冰箱及舒适沙发)。以及男女分开的大型卫生间(各约50平方米)。

红笔在图纸上圈圈点点,精确计算着空间分配和人员容纳量。按照这个规划,仅西医大楼一栋(除去预留的第十层),九个疾病方向楼层,每个楼层三个实验室,每个实验室满编6名核心研发人员(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实验技术员),再加上公共区域工位的15名支持人员(数据分析、项目管理、行政助理等),一层楼的理论满负荷人员就接近300人!

两栋大楼全部投入使用,将是一个规模惊人的研发堡垒。这还不包括计划中的行政楼(原公司大楼改造)人员以及未来生产中心的人员。

张立峰停下笔,拿起旁边的计算器快速敲打:单是支撑起西医大楼目前九个满编楼层(27个实验室)的基础研发团队,就需要至少162名实验室核心人员和135名支持人员(按每层30人计),总计297人!加上中医大楼的规划需求,以及行政、后勤、安保、生产……他脑子里浮现出一个不断膨胀的数字。

十四亿买断资金,是天文数字,但投入到这样一个雄心勃勃、旨在彻底改变某些疾病治疗格局的庞大计划中,每一分钱都必须精打细算,用在刀刃上。

“保安部…先招24人,每栋门口值班人员6人三班倒。保卫科常备6人,正常上班制。确保三栋楼(两实验楼加行政楼)24小时基本安保覆盖,”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安保需求。

实验室人员的招聘,将是接下来几个月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这场由一粒350元的药丸点燃的燎原之火,需要无数专业人才来添柴加薪,才能烧得更旺、更久。他拿起内线电话,准备再次联系猎头公司。

同一时刻,在仁泽临时总部大楼五层深处,被改造成临时检测中心的实验室里,气氛紧张而凝重。巨大的落地窗外,是园区里因为新闻而涌动的人潮,但窗内,却只有仪器低沉的嗡鸣和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陈树清站在一台崭新的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旁,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冰冷的金属外壳。这触感如此真实,带着一种沉甸甸的、令人安心的质感。

就在几个月前,他还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大学实验室里,守着老旧的设备,为一个被“摘桃子”的项目心灰意冷。墨绿色的偏执如同被厚厚尘埃覆盖的磐石,深灰的失望和暗红的愤怒几乎要将那核心处淡金色的希望彻底吞噬。

而此刻,他身上那层深灰和暗红业力虽未完全消失,却已稀薄得只剩下淡淡一层。墨绿的磐石在擦拭掉尘埃后,重新透出一种坚定内敛的光泽,那点淡金的希望,则像投入了助燃剂,变得温暖而明亮。

他的目光投向实验室中央。几张长条实验桌拼在一起,上面摊满了打印出来的图谱、数据报告和厚厚的文件夹。

国家卫健委派来的周司长居中而坐,他五十岁上下,面容严肃,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穿着半旧的深色夹克,身上缠绕的业力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灰黄交织——那是长期体制内运作形成的思维惯性(深灰)与面对变革时本能的谨慎审视(浊黄)混合体。

他身边围着几位从京城顶尖医院和药检所抽调来的专家,个个神色严肃,眼神锐利如鹰隼,仔细审视着每一份材料。

焦点中的文件,是今早刚刚打印装订好,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注射用诺西那生钠(优化版)工业化量产路径关键节点优化报告及成本核算(最终版)》。翻开扉页后,核心的几页数据被反复传阅、推敲:

原研药(Spinraza)成本构成模拟分析:

特殊骨架寡核苷酸原料合成(专利壁垒核心):约占总成本45%

复杂纯化工艺(多步层析):约25%

专利递送系统(鞘内注射,频繁给药):约20%

其他(包装、质控、管理):约10%

模拟综合成本(不含研发分摊):约人民币 650,000元\/支(12mg)

仁泽优化路径关键突破与成本构成:

骨架合成突破:采用新型酶法催化结合新型保护基策略,避开核心专利,大幅简化步骤(成本占比降至 18%)。

纯化工艺革新:应用新型混合模式层析介质及穿流层析技术,缩短周期,提高收率(成本占比降至 12%)。

递送系统革命:首创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pLGA-pEG共聚物)缓释微球包裹技术。重大突破!单次给药体内有效浓度维持时间延长至原研药的3倍以上(成本占比降至 15%,且因给药频率大幅降低,患者实际年治疗费用锐减)。

原料(优化后):15%

制剂灌装与冻干:10%

质量控制(严格对标):20%

管理及其他:10%

优化后综合成本:约人民币 45,000元\/支(等效剂量)

患者负担对比(年治疗费用估算):原研药(Spinraza):首年约¥750,000,后续每年约¥375,000(基于标准给药方案)。

仁泽优化版(预估给药方案):首年¥,后续每5年¥5,000(单次给药理论效持效期≥5年)。

纳入医保谈判目标:患者年自付费用降至一千元级别。

一位头发花白、戴着厚厚眼镜的药学专家,手指用力点着报告上关于递送系统的那一页,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这个缓释微球的设计…这个体外释放曲线…还有你们加速稳定性试验的数据…简直是天才的构想!完全绕开了诺西那生钠最大的痛点!高分子材料的选择、包裹率、载药量…这些参数你们是怎么在这么短时间内优化出来的?”

他看向陈树清和张立峰,眼神里充满了不可思议和强烈的求知欲。

陈树清推了推眼镜,努力让语气保持平静:“是团队夜以继日攻坚的结果,交叉学科的启发起了关键作用。我们在贝林妥单抗稳定化工艺里积累的经验,对解决寡核苷酸在体内快速降解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高分子材料的筛选,结合了计算模拟和大量小试。”

他避开了那个无形的身影——那个能涤荡思维尘埃、让灵感如清泉般涌现的身影。他身上的墨绿色光芒随着专业的讨论而微微闪耀,那是一种纯粹的技术性兴奋。

周司长翻到报告最后的总结页,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个醒目的“45,000元”上。他抬起头,看向张立峰,又扫过陈树清,眼神深邃如潭:“成本核算的依据,支撑数据链,每一步都经得起最严格的审计吗?特别是这个高分子材料的大规模生产可行性和成本控制……”

张立峰挺直脊背,声音沉稳有力:“所有成本核算基于近期市场原料询价、设备折旧模型、能耗模拟以及我们现有中试线的实际运行数据。高分子材料的关键中间体合成路径已经打通,合作厂商的报价和产能保障协议已经作为附件提交。周司长,各位专家,我们仁泽的目标从未改变——让救命药回归其治疗价值本身,而非成为压垮患者的奢侈品。这份报告里的每一个数字,都背负着无数SmA患儿和家庭的重量。”他身上的土黄色沉稳业力透出一种磐石般的坚定,浅绿的发展渴望变得更为明亮,冲淡了浅灰的焦虑。

实验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剩下中央空调出风口的微弱气流声。专家们交换着眼神,有人微微点头,有人还在仔细核对某个图谱的峰值。

周司长的手指在那行“45,000元”上轻轻敲击着,那动作缓慢而沉重。他身上的灰黄业力丝线,在周围人看不见的层面,正被一种无形的、温和而强大的力量缓缓梳理、抚平。

那些代表僵化思维的深灰和代表怀疑的浊黄,如同被投入清水的墨滴,丝丝缕缕地淡化、溶解。敲击的手指终于停了下来。他长长地、无声地吁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合上报告书,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终落在张立峰和陈树清脸上。

“好。”周司长只说了一个字,声音不高,却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每个人心中激起巨大的回响。这一个字,重逾千钧,代表着国家层面的认可,为这粒成本仅四万五千元的“奇迹之药”打开了通往亿万患者的大门。

他站起身,主动向张立峰伸出了手。

张立峰立刻伸出双手紧紧握住,感觉到对方手掌的力度和温度。陈树清也上前一步,三人紧紧握手。

无需更多言语,一种沉甸甸的、充满希望的共识在实验室里弥漫开来。窗外,夕阳的金辉正泼洒在喧闹的园区里,将一切染上温暖的色调。

下午四点左右,仁泽生物所在的工业园区边缘,一条相对僻静的辅路上,万一乐牵着星儿的手,慢悠悠地走着。

星儿另一只手里捏着根只啃了一小半的冰糖葫芦,晶莹的糖壳在下午的阳光下闪着诱人的光。她的注意力显然不在糖葫芦上,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东张西望,看着远处厂区里高耸的烟囱、巨大的储罐和穿着各式工装匆匆走过的行人。

“哥哥,那个大罐子,装的是什么呀?好大!”星儿指着远处一个印着化工标识的白色球罐问。

“可能是某种原料,或者生产出来的东西。”万一乐温和地回答,目光却穿透了现实的景象,投向更广阔的层面。无形的感知如同水银泻地,瞬间覆盖了整个工业园区。这是净尘高阶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神不为外物所扰,业力纤毫毕现。

霎时间,一个庞大而驳杂的业力场域在他“眼前”展开。这并非肉眼所见,而是心念所感,清晰无比。

无数灰暗的、代表绝望(深灰)和暴戾(暗红)的业力丝线,如同工厂排放的废气,从各个厂房车间里弥漫出来,缠绕在那些穿着工装、步履匆匆的身影上。一个穿着蓝色工服、推着沉重原料桶的中年男人,背影佝偻,身上缠绕着浓得化不开的深灰——那是日复一日高强度劳作、看不到希望、只为养家糊口而麻木坚持的绝望。

一个穿着橙色马甲、正在指挥叉车的工头,脸上带着不耐烦,身上涌动着明显的暗红——琐碎的管理压力、工人的抱怨、上级的指标,如同无形的鞭子抽打着他。

还有那些坐在简陋休息室里,捧着大茶缸发呆的工人,身上弥漫着浊黄(愚昧认命)与浅灰(焦虑未来)的混合气息。

更有甚者,在某个角落的吸烟区,几个年轻工人叼着烟,眼神空洞地刷着手机,身上缠绕着一种近乎惨白的惊惶(浅白)——对技术替代的恐惧,对未来被淘汰的茫然。

这些业力,或浓或淡,或交织或独立,共同构成了这片工业丛林沉重压抑的底色。它们如同沉重的淤泥,拖拽着每一个深陷其中的人。

万一乐静静地“看”着这一切。心海深处,那由愿力汇聚而成的无形之海,平静而深邃。他意念微动,无需刻意驱使,一股精纯、温和、如同初春暖阳般的愿力便自然而然地扩散开来,以他为中心,无声无息地覆盖了相当大的一片区域。

这力量无形无质,却带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的净化与安抚本质。它轻柔地拂过那些疲惫、绝望、暴戾的灵魂。

推着沉重原料桶的中年男人,脚步似乎顿了一下,那几乎要将他脊背压垮的深灰业力,如同被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拂去了一层尘埃,虽然沉重依旧,但核心处那一点点支撑他走下去的微弱韧性(一丝极淡的土黄),似乎被悄然点亮了些许,让他挺直了微不可察的一点腰背。

指挥叉车的工头,正要因为一点小失误对工人吼叫,一股清凉温和的气息无声无息沁入心脾,那股顶到喉咙口的暗红戾气,竟奇异地平复了些许。他张了张嘴,最终只是烦躁地挥了挥手,示意工人快点弄好。

休息室里发呆的工人,浑浊的眼神里似乎掠过一丝短暂的清明,心头那沉甸甸的浊黄与浅灰,仿佛被风吹散了一角,虽然很快又聚拢,但那一刻的轻松,真实存在过。

吸烟区那几个年轻人,其中一个正看着手机里关于AI取代工人的新闻,那惨白的惊惶业力几乎要将他吞没。一股温和而坚定的暖流悄然注入,那惨白如同冰雪遇到了微弱的阳光,边缘开始融化,被一种微弱的、鼓励去尝试改变的浅绿色(求知欲\/渴望改变)所渗透。

他猛地掐灭了烟头,眼神里闪过一丝挣扎,最终点开了手机里一个技能培训App的广告链接。

星儿忽然用力扯了扯万一乐的手,仰起小脸,大眼睛里闪烁着惊奇的光,指着万一乐的胸口:“哥哥!刚才…刚才你这里!有一点点、一点点金色的光!闪了一下!像…像星星!”她努力地比划着,小脸上满是认真,仿佛看到了世界上最神奇的秘密。

万一乐微微一怔。金色的光?净尘境界的愿力,应该是无形无相的。他低头看了看自己胸前,自然什么也看不到。是孩子的纯真想象,还是…他下意识地探手入怀,指尖触碰到那本贴身存放的佛经。经书的封面似乎比平时更温热一些,一股难以言喻的悸动从书页深处传来,仿佛有什么东西在悄然孕育、萌动。难道是…那“慈航\/普渡”境界的征兆——愿力由虚化实,生发莲子?这个念头一闪而过,随即被他按下。境界的突破,强求不得。

望向那片被沉重业力笼罩的工业丛林。刚才那温和的愿力拂过,如同投入深潭的一颗小石子,涟漪过后,潭水依旧深沉。

个体的绝望、系统的压力、生活的重担,如同盘根错节的藤蔓,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和每一个人的命运里。

他依靠佛经获得的“逆转过去、弥补遗憾”的能力,净尘高阶的力量,可以精准地“净化”和“安抚”,如同擦拭蒙尘的琉璃,能让痛苦暂时缓解,能让绝望露出一线微光,甚至能像帮助陈树清、张立峰那样,为关键的“钥匙”拂去尘埃,打开一扇改变的门。

然而,“愿世间众生皆得解脱”…这第一宏愿何其宏大?众生之苦,岂是擦亮几块琉璃、打开几扇门就能消解的?

他牵着星儿,慢慢向前走。夕阳将一大一小两个身影拉得很长。口袋里的佛经,那微弱的悸动和温热感始终存在,像一颗在黑暗中缓慢搏动的心脏。这悸动并非力量充盈的满足,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叩问与提醒。

这仅仅是个开始。一粒350元的药丸,点燃了希望之火,灼烧着业力的荆棘。但这荆棘无边无际,盘根错节。

他望着远处被夕阳勾勒出模糊轮廓的巨大厂房群,那里业力的灰暗与喧嚣依旧。个人的愿力如涓涓细流,或许能润泽一隅,涤荡微尘。

但若要撼动那深植于众生业海之中的无边苦厄,涤荡出一个真正的“皆得解脱”的清净世界,仅凭一人一愿,无异于精卫填海。

星儿似乎感觉到了哥哥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沉静而辽远的气息,不再追问金光,只是乖乖地跟着,小口小口地舔着糖葫芦。那晶莹的糖壳在夕阳下,折射出温暖而脆弱的光芒。

道阻且长,吾将上下而求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