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逆命菩提 > 第225章 年后的我

逆命菩提 第225章 年后的我

作者:万灵咏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12:21:29

(地球,神州,蓉城 - 2031年10月2日,清晨)

清晨七点半,28岁的物理学博士生张睿在自己位于蓉城的家中醒来。

阳光透过亚麻材质的窗帘,在房间里投下温暖柔和的光斑。

这套房子位于一栋不算新但维护良好的居民楼里,是他大学时代后期和父亲居住的地方,也是他与父亲在七年前那个夏天,做出重要决定的地方。

他坐在餐桌前,吃着用基地自产麦片和本地鲜奶冲泡的简易早餐,思绪不由得飘回了2025年的七月。

那时,新纪元开启已近两年,社会结构和个人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的父亲,当时51岁,在他毕业那个暑假回家的长谈中,提出了一个让他有些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决定。

“睿睿,爸想回老家了。”父亲当时抿着一杯茶,语气平和却坚定,“城里这套房子留给你。你现在在华清读物理,前途远大,以后用得上。”

父亲口中的老家,是距离蓉城百余公里外的一个小乡镇,那里还住着年迈的祖母。

新纪元带来的变革之一,便是基于炼心和全新社会信用体系对旧有债务关系的清理与重构,其中就包括大规模的个人住房按揭债务注销。

这使得许多像父亲这样被多年房贷压得喘不过气的人,骤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财务自由和选择权。

“我也不想再像以前那样,为了点工资没日没夜地奔波了。”

父亲笑了笑,眼神中有一种卸下重担后的轻松,“城里……节奏太快,不适合我现在的想法。回去陪陪你奶奶,用剩下的信用点把老房子翻修一下,种种树,钓钓鱼,清净两年再说。我也会继续练练那个‘炼心法’,听说对身体有好处的。”

张睿记得自己当时并没有反对,他理解父亲的选择。

在这个物质不再成为绝对枷锁的时代,追求内心的安宁和陪伴家人,似乎成了更值得投入的事情。他支持父亲回去,也接受了这套承载了他们纪念记忆的房子。

六年过去了。

如今的张睿,已然不是当年那个刚刚本科毕业的青涩少年。

得益于持续不断的修行,他不仅在物理学领域深耕,即将取得博士学位,自身的“愿力九炼法”也已达至九重后期的境界。

识海中的“心晶”稳固而明亮,让他的思维愈发清晰、专注。

甚至在突破到七重初期时,听从了研究所里一位兼修锻体的前辈建议,每天也会抽出固定时间进行“业力九锻法”的练习,如今也达到了锻体五重初期的水平,身体素质远超寻常博士生,精力充沛。

手腕上的个人终端轻微震动,是全息投影来电。他随手接通,一位同样穿着研究所常服的虚拟人影出现在餐桌旁,是他在京都高能物理所的同事。

“睿哥,早啊!数据模型跑得怎么样了?我这边的探测器校准遇到点小麻烦,回头把参数发你帮我看下?”

同事的声音清晰无比,毫无延迟或杂音,仿佛就坐在身边。

“早,没问题。模型初步结果出来了,比预期更接近‘女娲3型’芯片的模拟极限,晚点发你。”张睿一边吃一边回应。

他不由得想起这覆盖全球乃至地月火三球的量子通信网络。

大概在2024年下半年,神州内部就已经率先建成了大型量子通信骨干网,那时的量子通讯、基于“璇玑”和后续“盘古”系列的自组装芯片以及在其之上研发、以及高精度量子传感技术就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成果。

后来,随着2026年GGA(全球治理联盟)的成立,神州向全球分享了部分关键技术,不仅迅速建成了覆盖全球的量子通讯网络,还将月球基地和火星上的几大基地也无缝接入了这个网络。

遍布近地轨道、拉格朗日点以及地火之间的量子中继器,如同无形的灯塔和驿站,确保了信息在不同星球间以尽可能小的延迟(尽管星际距离导致的延迟依然存在)安全、稳定地传递。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甚至可以说是“太阳系村”。

这背后,是算力与底层硬件技术的一次又一次革命性跨越。

最初的“盘古?型”自生长芯片,其理念堪称颠覆——利用特殊的拓扑绝缘体材料,在人为创造的共振涡旋场的精妙引导下,材料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能在原子层面自行“生长”出预先设计的复杂集成电路结构,完全绕过了传统光刻技术的限制,实现了密度和能效比的指数级提升。

而在此基础上,结合日益成熟的量子理论与实验技术,真正的突破诞生了——女娲量子芯片。如果说“盘古”是让芯片“自我生长”,那么“女娲”则是致力于在微观尺度“编织量子比特”,赋予算力创造与演化之力。

女娲1型:实现了对数百个量子比特的稳定囚禁和初步逻辑门操作,是真正意义上可编程、可扩展的通用量子计算原型,标志着人类算力正式迈入“量子时代”的门槛。

它主要用于破解最复杂的数学难题、模拟小分子量子动力学,并为后续型号奠定了坚实的误差校正模型。

女娲2型:将稳定运行的量子比特数量提升至数千个级别,并引入了基于“伏羲”AI框架的动态纠错算法,使得量子计算的“相干时间”得以大幅延长,能够执行更为漫长和复杂的量子算法。

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骨干节点、大型科研机构的复杂系统模拟(如气候模型、聚变等离子体行为)、以及仁泽生物科技的部分基因折叠和蛋白质动力学计算,都已依赖于女娲2型的强大算力。

女娲3型(当前最新):这是真正走向实用化和部分商业化的一代。

通过引入多维离子阱结构与可重构的光学耦合网络,它在维持数千量子比特规模的同时,将保真度和连接度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其算力已经能够实时优化全球能源网格(包括聚变电站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深度驱动“伏羲”等高级AI的训练、并协助“星火大道”修行者进行自身能量回路与天地之力感应的超复杂模拟。

张睿所在研究所的探测器数据分析和理论模型验证,也离不开所内那台搭载了女娲3型芯片的“周天”计算中心的支持。

然而,技术的脚步从未停歇。

尽管女娲系列在量子计算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特定领域,尤其是对极低延迟、极高带宽需求迫切的场景,如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内部互联、下一代消费级设备的核心处理单元,以及未来可能实现的“全息通信”等,传统的电子流动(即便在量子层面)仍面临物理极限的挑战。

因此,科研界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前沿的领域——光通信与光芯片。

利用光子代替电子作为信息载体,理论上可以获得近乎光速的传输速度、极高的带宽以及更低的能耗。

目前,基于“盘古”系列衍生出的光子集成电路 技术已经取得初步进展,能够在芯片上实现光信号的产生、调制、路由和探测,为纯光计算铺路。

特别是在量子通信领域,光子本身就是量子信息传递的理想媒介。

但前路依然漫长。

光芯片面临的主要技术不足在于:大规模光子量子比特的精确制备与操控仍比电子量子比特更为困难;光逻辑门的微型化与集成度尚未达到实用化要求;以及最关键的是,缺乏一种如同晶体管之于电子计算机那样、能够实现通用光计算的基础光开关元件。

目前的光计算更多专注于特定计算任务(如傅里叶变换、矩阵运算)的加速,而非通用计算。

可以说,当前是“电子量子计算”与“光子通信\/专用光计算”并行发展的时代。

“女娲”执掌着量子算力的权柄,而“光”则照亮了未来信息传输与处理的另一个可能方向,两者终将在某个未来节点交汇,孕育出更强大的信息处理技术。

而这,也正是张睿和他无数同行们,在修行之余,为之奋斗的科技前沿。

结束通话,张睿快速吃完早餐,将碗碟放入具备自清洁功能的厨房系统。他环顾着这个家。房子依旧是父亲在2024年下半年完成翻修后的样子,充满了那个时期过渡的色彩和质感。

他记得很清楚,正是从2024下半年开始,国内依托聚变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推出了各类性能突破性的新型建筑材料。

有针对大型基建的超级混凝土和合金,也有面向民用的、主打低成本、易施工的堆砌、叠加型建材。

官方主导下,采用这种标准化、模块化材料的个人住房建筑群,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以极低的信用点价格向民众普及,彻底解决了“住”的基本需求。

而市面上其他的商业场所,则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了不同的特色材料。他透过窗户望出去,街角那家他常去的面馆,外墙使用的是易于清洁、耐油污的特殊涂层;不远处一家设计工作室,则采用了可调节透光度的智能玻璃幕墙……

个性化与功能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这套老房子,虽然没用上最新型的智能材料,但当年父亲选用的建材至今看来依旧坚固耐用,布局合理,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他昨天特意向研究所请了假,从京都飞回蓉城,是为了参加中午高中室友的婚礼。

换上一身得体的休闲正装,感受着体内充盈的愿力和蓬勃的气血,张睿深吸一口气,推开家门。

门外,是蓉城秋日明媚的阳光,以及一个在科技与修行共同滋养下,平静而充满希望的新纪元早晨。

街道上,磁悬浮车辆悄无声息地滑过,行人步履从容,偶尔能看到有人在进行晨练,动作间隐隐带着锻体法的痕迹。

这一切,对他而言,是习以为常的日常,却是八年前那个夏天,他和父亲都难以想象的未来图景。

他笑了笑,汇入这平静的人流,向着老友的幸福时刻走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