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逆命菩提 > 第42章 食物革命(一)

逆命菩提 第42章 食物革命(一)

作者:万灵咏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12:21:29

2023年6月24日 下午2:38 南京南站

高铁缓缓停稳,车门开启的瞬间,一股不同于重庆湿热、带着几分江南水汽的温润空气涌入车厢。星儿好奇地趴在窗边,望着站台上熙熙攘攘的人流:“哥哥,南京的太阳没有重庆的烫呢!”

万一乐笑了笑,牵着她的小手下车。相较于山城重庆的立体魔幻和空气中那份挥之不去的燥热业力,六月的南京显得更为开阔平和。

但在他的愿力视野中,这座古都上空同样交织着复杂的色彩——历史的厚重沉淀下,现代都市的焦虑、高校圈的竞争压力、以及寻常生活的烟火气息,共同构成了独特的业力光谱,虽不如重庆那般暗沉粘稠,却也谈不上轻松。而这波动之下,却在地底沉淀着血液凝固般紫黑的红,让他不敢久视,因果太重!

他们乘坐出租车前往预订的酒店。路上,万一乐用手机再次确认了下午的行程。他通过“仁泽生命科技”的名义(公司改了名字),提前联系了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李卫民教授——该校“细胞培养肉”项目的核心负责人。

邮件和电话沟通都颇为顺畅,对方对投资意向表现出审慎但积极的欢迎态度,约定下午三点在学校的国家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大楼见面。

“星儿,下午哥哥要去一个大学,见几位很厉害的科学家叔叔阿姨。” 万一乐一边帮星儿整理背包,一边说,

“那里有很多瓶瓶罐罐和精密的仪器,可能有点枯燥。我请一位大姐姐带你逛逛校园,看看花花草草和小动物,好不好?”

“好呀!” 星儿对“大姐姐”和“小动物”更感兴趣,欢快地点头。

下午2:57, 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国家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大楼。

实验大楼通体银灰色,透着现代科技的冷峻。一楼大厅宽敞明亮,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和培养基混合的独特气味。

李卫民教授已在门口等候,他看起来五十岁上下,身材清瘦,戴着银边眼镜,穿着整洁的白大褂,眼神锐利而专注,身上散发着典型的学者气质——

在万一乐的视野里,李教授周身缠绕的业力是淡青色的,代表着一丝不苟的严谨和长期攻关未果的些微焦虑,但核心是纯净的白色愿力,那是纯粹的科研追求。

他身边还站着一位女生,二十多岁、扎着马尾辫、笑容阳光的年轻女孩。

“万总,欢迎欢迎!一路辛苦了!” 李卫民热情地迎上来握手,随即看向星儿,“这位就是电话里提到的小朋友吧?真可爱!这是我们课题组的博士生小周,周雨晴。下午就让她带星儿在校园里走走,我们农大风景还是不错的,对面还有个小生态园。”

周雨晴蹲下身,笑容亲切地对星儿伸出手:“你好呀星儿,我叫雨晴姐姐。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大花圃好不好?里面有很多漂亮的蝴蝶哦!” 在万一乐的眼中,这位年轻的女博士身上业力非常干净,只有几缕淡粉色的、属于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偶尔的迷茫,更多的是蓬勃的生气和纯粹的善意。

他放心地点点头。

“谢谢雨晴姐姐!” 星儿开心地牵住了周雨晴的手,很快就被带走了。

李卫民引着万一乐进入大楼内部,穿过需要门禁卡的安全门,进入了核心实验区。走廊两侧是透明的玻璃隔间,里面摆放着各种精密的仪器:高速离心机、pcR仪、超净工作台、流式细胞仪,以及最重要的——几台体积庞大、连接着复杂管线的生物反应器。穿着白大褂的研究人员在里面安静而专注地忙碌着。

“这里就是我们‘细胞农业与未来食品’团队的主战场了。” 李卫民的声音带着一丝自豪,也有一丝沉重。他推开一扇挂着“细胞培养肉项目组”牌子的实验室大门。

实验室内部更加繁忙,中央区域是几个大型的恒温恒湿培养箱和生物安全柜。几名研究人员正在安全柜内进行无菌操作,小心地从培养皿中汲取细胞悬液。

李卫民介绍道:“这位是张明副教授,负责细胞系筛选和优化;这位是王莉博士,我们的培养基专家;这位是陈浩工程师,生物反应器系统的主要搭建者。” 被点到名的人都抬起头,对万一乐点头致意。

万一乐快速扫过,张明身上有深绿色的执着业力,王莉则是淡金色的、对细节极致追求的业力,陈浩则缠绕着灰蓝色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坚韧。核心团队的业力底色都偏向正面,虽有压力,但目标清晰。

李卫民开始详细介绍他们的研究:

1. 起点与核心:“我们的核心思路是从动物(目前主要是猪和鸡,未来目标是牛)身上无害地获取一小块肌肉组织,从中分离出具有强大增殖能力的‘卫星细胞’(肌肉干细胞)。这些细胞就是我们的‘种子’。”

2. 增殖与分化:“种子细胞在富含营养和生长因子的培养基中,可以在生物反应器内大规模增殖。当细胞数量达到要求后,我们需要改变培养环境,诱导它们分化、融合,形成真正的肌纤维,也就是‘肉’的组织结构。这一步是最大的挑战之一,关系到肉的纹理和口感。”

3. 支架与形态:“为了形成类似牛排、鸡块的三维结构,我们正在试验可食用的生物支架材料(如大豆蛋白、海藻酸钠等),让细胞能在上面生长、附着、成型。”

4. 现状(数据):

细胞增殖率:目前最优条件下,猪肌肉干细胞在15天内可扩增10^7倍(一千万倍)。

分化效率:诱导分化后,能形成较完整肌管(肌肉纤维雏形)的细胞比例在40%-60%之间波动,不够稳定。

产量:目前最大规模的5升生物反应器单次运行(约4周周期),最终可获得约150克左右的湿重组肌肉组织。

成本:折算下来,每克培养肉的成本高达200元人民币以上。

李卫民苦笑着强调:“这成本是实验室小规模生产的,如果放大,某些环节成本会下降,但核心的培养基成本占比太大。”

品质:初步感官评价(项目组内部小范围盲测)显示,培养肉在嫩度上接近甚至优于部分传统肉,但在风味(肉香)、多汁性上差距明显,口感也偏单一(主要是纯瘦肉,缺乏脂肪纹理)。

5. 目标(数据化):

短期(3年内):将分化效率稳定提升至80%以上;将5升反应器单次产量提升至500克;将成本降至100元\/克以下;初步解决风味缺失问题(通过共培养脂肪细胞或添加风味前体物质)。

中期(5-7年):建立1000升级中试生产线;单次产量达到50公斤级;成本降至20元\/克(接近高档牛肉价格);实现可控的脂肪\/肌肉共培养,模拟真实肉纹理;口感、风味接近中档传统肉类。

长期(10年 ):实现万吨级工业化生产;成本降至与传统规模化养殖肉相当甚至更低(目标:< 1元\/克);产品形态多样化(肉糜、肉块、甚至模拟特定部位如牛排);成为可持续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6. 最大困难与瓶颈:

培养基成本:李卫民指着恒温柜里一排排昂贵的瓶瓶罐罐,语气沉重:“这是拦路虎!传统培养依赖胎牛血清(FbS),不仅价格极其昂贵(占目前总成本的70%以上!),存在伦理问题,而且批次差异大,影响实验稳定性和未来规模化。我们团队的王莉博士主攻无血清\/化学成分确定培养基(cdm),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筛选出了一些替代因子组合,但要么效果不如血清,要么成本依然很高。找到高效、廉价、稳定且能支持细胞高质量增殖和分化的cdm配方,是首要核心难点!”

分化效率与组织构建:

张明副教授补充道:“如何精准调控信号通路,让更多细胞同步高效地分化成有功能的肌纤维?如何让它们在生物支架上‘听话’地长成我们想要的、具有复杂纹理和口感的三维结构?这涉及到复杂的细胞生物学和生物材料学交叉问题。”

生物反应器设计与放大:

陈浩工程师指着正在运行的生物反应器:“小规模培养和大规模生产完全是两个概念。如何保证在大容积反应器中营养物质和氧气均匀分布、代谢废物及时排出?如何实现温和高效的细胞收获?放大过程中的工程参数优化是另一个巨大挑战,直接关系到成本。”

风味与质地:

王莉博士也谈道:“除了基本的蛋白质,肉的独特风味来自脂肪、氨基酸、核苷酸、硫胺素等多种物质的复杂组合。如何在培养体系中诱导产生这些风味物质,或者后期有效添加,同时保证安全性和‘天然’感,也是难题。质地上,如何模拟肌肉纤维间的结缔组织和脂肪沉积,让口感更丰富……”

万一乐全程认真聆听,不时提出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显示出他并非外行,而是做了相当深入的功课。他尤其关注无血清培养基的研发进展和具体遇到的障碍(如哪些关键生长因子成本最高、替代效果如何),以及三维培养中细胞与支架材料相互作用的细节。

参观完核心实验室,一行人回到李卫民的小会议室。墙上挂着项目进度图和各种复杂的分子通路示意图。

“李教授,张老师,王博士,陈工,” 万一乐神色郑重地开口,“仁泽对你们的研究方向和价值高度认可。我们愿意提供一笔前期投资,支持你们突破目前的关键瓶颈。” 他伸出两根手指:“2000万人民币,作为项目启动资金。”

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李卫民等人眼中都爆发出惊喜的光芒。2000万!这对于一个长期被经费掣肘、主要靠国家纵向课题和少量企业横向合作维持的实验室项目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这笔钱足够他们购买急需的关键设备、大量昂贵的试剂进行筛选、甚至能多招几个得力的人手了!

“万总!这…真是太感谢了!” 李卫民激动地站起来。

“先别急,” 万一乐微笑着摆摆手,从随身携带的一个朴素布袋里,拿出十个用深蓝色绸布缝制、散发着淡淡草药清香的香囊。

这是他昨天在重庆特意寻访一家老字号中药铺定制的,“这是我公司研发部门的一个小尝试,一种新型的‘提神醒脑、促进思维专注’的芳香辅助产品,还在测试阶段。” 他分别将香囊递给李卫民、张明、王莉、陈浩以及旁边两位一直认真记录的核心骨干研究员。

“科学攻关,灵光一现的顿悟往往能打破僵局。这个小东西,或许能帮助各位在高度专注时,更容易捕捉到那些关键灵感。” 万一乐的语气带着一种奇特的、令人信服的平和力量。

他亲手为每人佩戴上香囊,手指看似不经意地在他们靠近心脏位置的白大褂上轻轻拂过。

就在他手指拂过的瞬间,一股极其精纯、温和却磅礴的清凉愿力,如同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注入了李卫民等六人的心田!这股力量并未强行改变什么,而是在他们精神世界的核心,悄然凝结出一枚极其微小、却异常清晰的“心印”——那是一朵含苞待放的、由纯粹愿力构成的透明莲花虚影(常人不可见)。

这心印如同一个高能“种子”或“催化剂”,平时处于休眠状态,不会干扰他们的正常思维和生活。但一旦他们进入研究瓶颈,尤其当他们围绕着无血清培养基配方优化、细胞分化调控通路或反应器流体力学设计等核心难题进行深度思考时,这心印就会被“激活”!

在万一乐的精准操控下,愿力瞬间完成了附着与烙印。李卫民等人只觉得一股难以言喻的清凉感从佩戴香囊的位置(实则是心印所在)弥漫开来,瞬间驱散了午后的些许疲惫,头脑变得异常清明,仿佛蒙尘的镜子被骤然擦亮,连呼吸都顺畅了几分。

世界在他们感知中似乎慢了下来,却又无比清晰。

“这…这香囊?” 王莉博士惊讶地拿起胸前的香囊闻了闻,那清雅的草药香似乎有魔力,让她因反复实验失败而有些焦躁的心绪瞬间平复,思维变得异常敏锐。

“感觉很特别!脑子特别清楚!” 陈浩工程师也忍不住赞叹。

“试试看?” 万一乐微笑提议,“现在正好是工作时间。就当是…我们仁泽产品的一次特殊实验反馈?我很想看看,在这种状态下,各位是否能对困扰已久的问题产生一些新的想法?资金下午就能到账,算是我们合作的诚意。”

在巨额资金和这神奇“提神香囊”的双重激励(以及万一乐那不容置疑的温和气场)下,项目组核心成员的热情被彻底点燃。

李卫民立刻拍板:“好!万总这么有诚意,我们也拿出干劲!张明,你带人立刻重新梳理我们积累的所有分化诱导数据!王莉,集中精力,把你那几个最有潜力的无血清培养基基础配方再拿出来,结合最新的文献,我们一条条通路、一个个因子重新推演!陈浩,反应器那三个关键的流体力学模拟参数,我们再重新计算一遍,看看有没有优化空间!其他人,全力配合!”

实验室的气氛瞬间变得如同绷紧的弓弦。键盘敲击声、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低声而快速的讨论声此起彼伏。万一乐安静地坐在角落,如同一个无形的观察者。

在他的视野里,六枚被他主动激活的“心印”正散发着柔和而强大的清辉。李卫民等人周身原本存在的淡灰、淡绿、灰黑等代表压力和执着的业力,在这清辉的照耀下,如同被净化的雾气般迅速淡化、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高度凝聚、纯粹、几乎化为实质的白色光芒——那是人类智慧在极致专注下迸发出的璀璨愿力!他们的思维速度、信息整合能力、逻辑推演能力和对微观变化的敏感度,都被这“超频”状态提升了数倍不止!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

“等等!李老师!张老师!” 王莉博士突然激动地站起来,手里抓着一份写满密密麻麻公式和分子式的草稿纸,声音因兴奋而颤抖,“我…我刚才重新审视我们筛选出的那个‘LY-7号’基础配方,结合最近那篇《细胞代谢》上关于xxx受体旁路激活的新机制…我有个疯狂的念头!我们一直试图完全模拟血清里的所有因子,成本当然下不来!但如果我们利用细胞自身的代谢反馈调节呢?也许可以设计一个‘诱导-反馈’循环,先用少量廉价因子A启动特定通路,再利用细胞自身产生的代谢物b去激活下游的关键生长因子c的表达?这样可能只需要添加A和微量的c前体物质…成本能砍掉一大半!这个循环的触发点…对!可能就是xxx受体的磷酸化状态!我们需要重新设计实验验证这个调控回路!” 她的思路如泉涌,语速快得像连珠炮,眼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困扰她数月的成本大山,仿佛被劈开了一道缝隙!

与此同时,陈浩工程师面前的电脑屏幕上,复杂的流体力学模拟软件正在高速运行。他双眼死死盯着一个参数曲线,猛地一拍大腿:“找到了!涡流!就是这个次级涡流区域!它导致靠近搅拌桨叶中上部的细胞团块营养获取不足,代谢废物堆积,影响了分化的同步性!不是整体流速的问题,是局部的流场形态!我们可以尝试在桨叶上加一个微小的扰流片,或者改变一下进气口的位置…老王!快帮我算一下这个改动对整体剪切力的影响!”

张明副教授那边,也传来了低沉的、充满顿悟感的喃喃自语:“…原来如此…wnt信号和Notch信号的时序耦合…之前我们太关注单个通路的强度,忽略了它们之间的时间窗口…就像交响乐,各声部进入的时间点才是和谐的关键…”

一个个灵感如同火花般在高度“超频”的大脑中迸发!平时需要几天甚至几周反复验证的模糊猜想,此刻在强大的思维能力和直觉下,迅速被梳理、推演、形成可验证的具体实验方案!实验室里充满了发现新大陆般的兴奋低语和快速记录的声音。

万一乐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感受着心印中愿力的稳定输出和六位科研人员精神光芒的璀璨绽放,心里明白这也离不开他们平时的积累与扎实的基础。他心中那朵虚莲,似乎也因这份纯粹智慧的共鸣而轻轻摇曳,莲瓣边缘那丝珍珠般的光泽似乎更凝实了一分。

晚上7:00 实验室休息区

时间飞逝,当墙上的时钟指向七点,众人才惊觉夜幕早已降临。高强度脑力活动后的疲惫感开始涌上,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久违的、充满希望的兴奋红晕。

“万总!太不可思议了!” 李卫民摘下眼镜,揉了揉发酸的眼睛,但语气无比激动,“这一个下午…不,这短短几个小时的效率,抵得上我们过去几个月!王莉的想法非常有突破性!陈浩也找到了反应器放大的一个关键症结!张明对分化时序的见解也让人豁然开朗!虽然还需要大量的实验去验证,但方向前所未有的清晰!” 他身上那淡青色的焦虑业力几乎消散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浓烈的、充满干劲的橙蓝色。

“是各位厚积薄发,我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激发灵感的小环境。” 万一乐谦逊地笑笑,指了指休息区墙上的电视,“李教授,不介意的话,一起看看新闻?”

李卫民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点点头。周雨晴也带着玩累了,还捧着很多小吃的星儿回来了。电视被打开,调到中央一台。新闻联播熟悉的片头曲响起。

大约七分钟后(19:07分),画面切换。

“…国家医疗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记者今天从国家医保局获悉,继前期大幅降低部分抗癌药价格后,又一款用于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特效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通过国家医保谈判和企业主动让利,价格大幅下降,医保覆盖下将达到人均千元级别,且无需每年一疗程……”

画面中出现了药品包装盒的特写,以及患者家属喜极而泣的镜头。

“…此次降价,得益于国内医药企业‘仁泽生命科技’在药品生产工艺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该企业成功优化了‘诺西那生钠’的工业化生产工艺,显着降低了生产成本,并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合理的价格将相关专利和技术转让给国家,为此次药品大幅降价并纳入医保目录奠定了基础…预计将使国内数千名SmA患者受益,极大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

新闻播报清晰而有力。实验室里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万一乐,眼神充满了震惊和敬佩!仁泽,居然具有如此强大研发实力!明明刚刚才研发完成贝林妥单抗,不到10天就又……

“仁泽生命科技……” 李卫民的声音带着一丝颤动。

万一乐微不可察地点点头,拿出手机,当着众人的面拨通了张立峰的电话,并按下了免提键:“老张,是我。下午提过的,南京农大李卫民教授团队的细胞培养肉项目,前期投资2000万人民币,怎么样了?”

电话那头传来张立峰干脆利落的回应:“万先生,你放心,我这边显示下午5点已经到账。”

挂断电话,万一乐看向仍处于震撼中的李卫民等人:“李教授,款已经到账。至于合同,”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眼前这些业力纯净、眼中燃烧着科研热忱的人,“我相信各位的为人和对科研的赤诚。正式的合同文本,下次我过来,希望能和各位真正的好消息——比如,一份初步验证有效的低成本无血清培养基配方,或者一个显着提升分化效率的方案——一起签署。”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信任和期待。在愿力的感知下,这份信任如同暖流,注入每个人的心田,与他们心口那枚正在缓缓隐入沉寂(但效果将持续月余)的“心印”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李卫民深吸一口气,代表团队郑重伸出手:“万总!感谢您的信任和支持!我们…必不负所托!下次您来,一定带给您实质性的突破进展!”

星儿揉着困倦的眼睛,靠在万一乐身边。万一乐抱起她,对众人颔首:“辛苦了,各位。期待你们的好消息。我们就不多打扰了。”

走出灯火通明的实验大楼,融入南京夏夜的微凉空气中。身后的实验室里,激情未退的讨论声再次隐隐传来。

万一乐抬头望了一眼深邃的夜空,心海中的虚莲在愿力的潮汐中微微起伏。人造肉的道路依然漫长,但今日种下的“心印”,已为那关乎亿万众生的“生存保障”基石,点亮了一簇充满希望的火苗。

食物的革命,已然迈出了关键而坚实的一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