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逆命菩提 > 第40章 火锅店的交谈

逆命菩提 第40章 火锅店的交谈

作者:万灵咏叹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12:21:29

下午3:20,重庆洪崖洞民俗风貌区

“哥哥,冰淇淋…它化了!流到我手上啦!”星儿举着刚买不久的甜筒,带着哭腔喊道。粉色的草莓奶油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融化,顺着蛋卷边缘滴落在她的小手上,又黏又凉。

万一乐连忙从背包里抽出湿纸巾,小心地擦拭着星儿的手。他们此刻正身处洪崖洞最热门的观景平台之一,眼前是嘉陵江与长江交汇的壮阔景色,脚下是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建筑群,金光灿灿(尤其在烈日下)。

然而,这里也是人流的旋涡。六月的骄阳毫无遮挡地倾泻下来,将石板路晒得滚烫,空气仿佛凝固了,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在万一乐的愿力视野中,这片区域简直成了一个巨大的、沸腾的业力熔炉——

游客们因拥挤、等待、酷热而产生的深红色烦躁业力如同火焰升腾;小商贩们在高强度劳作和微薄利润压力下散发的灰黑色疲惫业力如同沉重的烟雾;维持秩序的保安们神经紧绷,身上缠绕着浊黄色的焦虑业力,像一层油腻的薄膜。各种色彩的业力在36\/37度的高温中蒸腾、交织、碰撞,形成一种令人头晕目眩的粘稠力场。

“这里太热了,我们去那边阴凉地方。”万一乐果断抱起星儿,穿过摩肩接踵的人流,快步走向景区边缘一处有巨大黄桷树遮荫的石阶。他敏锐地注意到,树荫下坐着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面色呈现出不正常的潮红,胸口剧烈起伏,大口喘着气,眼神都有些涣散。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混合了汗味、食物油腻气息和难以言喻的压抑感,连从江面上吹来的风,都带着一股灼人的、裹挟着水腥气的热浪。

手机导航显示,附近几百米外有一家规模不小的“书亦烧仙草”奶茶店。万一乐抱着星儿,几乎是逃离般地挤进了那家店。

自动门开合的瞬间,强劲的冷气如同救赎般扑面而来,两人不约而同地深深吸了一口气,又长长地吐出,仿佛要把肺里那股燥热彻底置换掉。

给星儿点了一杯加满草莓粒和椰果的**奶昔,自己则要了一大杯冰镇柠檬水。两人找了个靠里的位置坐下,冰冷的杯壁瞬间驱散了掌心的灼热。

“哥哥,”星儿舔着奶昔上厚厚的奶油盖,小鼻子上还沾着一点白色,大眼睛里充满困惑,“地球是不是…发烧了呀?就像我上次生病那样,好烫好烫。”

万一乐的心微微一沉。他望向奶茶店巨大的落地窗外。阳光下,洪崖洞的金色屋顶和吊脚楼反射着刺眼的光芒,嘉陵江的江水在高温下蒸腾起氤氲的水汽。

但在他的愿力视野里,整座城市,不,是整个视野所及的广阔区域上空,笼罩着一层厚重、粘滞、不祥的暗红色业力云团!这红色不同于个体愤怒的鲜红,而是一种仿佛血液干涸、混合了铁锈和焦土的沉郁暗红。

他想起偶然看到的资料:重庆气象局数据显示,今年六月平均气温较往年同期高出整整3-4度,已连续一周突破38度,最高达40.5度;全球范围内,北极圈内测到了32度的极端高温,冰川融化的速度是二十年前的3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突破420ppm的警戒线……

这些冰冷的数据,在愿力视野中化作了具象的墨绿色偏执业力——每一辆排放尾气的汽车,每一台嗡嗡作响拼命制冷的空调外机,每一座燃烧化石燃料的发电厂,甚至每一个在高温下烦躁不安、加剧资源消耗的人类个体…都在无意识地散发着这种执着于短期舒适、忽视长远后果的偏执业力。

亿万份微小的墨绿色业力丝线,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升起,汇聚到高空,扭曲、缠绕,最终形成改变大气环流、炙烤大地的无形枷锁。

“是人类…让地球生病了。”万一乐的声音很轻,带着一种沉重的无力感。他并非在责备某个个体,而是在陈述一个由无数微小选择汇聚而成的残酷现实。

奶茶店墙上的壁挂电视正在播放本地新闻:“…市气象台于今日下午14时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未来三天,我市将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大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将达38c以上。气象部门提醒:高温中暑气象等级极高,建议市民朋友,尤其是老、弱、病、幼人群,午后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注意防暑降温…”

万一乐看着屏幕上的预警图标和滚动字幕,陷入沉思。如果自己能够突破到“慈航”境界,愿力由虚化实,拥有了实质性的干涉物质世界的力量,是否能直接作用于局部气候系统?

比如,强行在城市上空制造一片降雨云?但重庆本就是着名的“火炉”,是长江流域的三大“热极”之一。夏季暴雨过后,非但不能有效降温,反而因为湿度急剧增加,形成更为难熬的“桑拿天”,闷热感更甚。

看来,单纯地增加降水次数或强度,只是治标,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无法触及高温酷暑的根源。

手机震动了一下,弹出一条新闻推送:《全国多地电网负荷创历史新高!渝、浙、苏等多省市启动有序用电,部分区域或面临临时限电》。点开评论区,重庆本地网友的留言触目惊心:

“救命!我们老小区线路老化,下午直接烧了!现在家里38度像个蒸笼,老人孩子快扛不住了!”

“工头说太热了工地下午停工,但工棚里更热!铁皮屋顶晒透了,跟烤箱一样!兄弟们都在外面树荫下硬熬…”

“看到街边有流浪猫狗热得吐舌头趴着不动,好心给了点水,不知道能不能撑过去…唉。”

“这鬼天气什么时候是个头啊!感觉一年比一年热!”

星儿好奇地凑过来,小手指着万一乐手机屏幕上那个刺眼的、火焰形状的红色高温预警图标:“哥哥,这个小太阳为什么是红色的呀?它生气了吗?”

“红色是警告色,”万一乐耐心解释,用纸巾擦掉她鼻尖上沁出的细密汗珠,“表示天气太热太热了,热到有危险。就像小朋友发烧超过39度,妈妈会很担心一样。所以我们等会儿和张哥哥吃完饭,就回酒店休息,吹凉凉的空调,好不好?”

“好!”星儿用力点头,对空调的凉爽充满期待。

万一乐看了眼时间——下午4点15分。距离和老朋友张鹏约定的火锅局还有将近两小时。

他点开微信,给备注为“鹏子(码农)”的联系人发了条信息:“老地方,准时到?”

对方几乎是秒回:“必须的!巷子深,老板给咱留了靠窗老位置!等你和小朋友!”

等待的时间变得有些漫长。万一乐一边小口啜饮着冰凉的柠檬水,一边梳理着思路。要撬动那个庞大的系统,改变“天心”,需要强大的工具。

佛经上描述的“普渡”境界——“愿力生莲子,由虚化实”,这种“由虚化实”的概念,与人类科技孜孜以求的“虚拟智能实体化”(强人工智能)、“意识操控物质”(脑机接口、意念控制)等前沿方向,竟隐隐有着某种跨越时空的奇妙呼应。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团队,借助人工智能强大的分析、模拟和优化能力,或许能大大加速他对业力本质、愿力应用乃至社会系统运行规律的解析?甚至,成为实现那“生存点数”体系的关键技术支撑?

下午6:30,渝中区“巷子深”老火锅店

“万一乐!这儿!看这儿!”

张鹏那极具穿透力的大嗓门,瞬间压过了火锅店里鼎沸的人声、锅勺碰撞声和划拳行令声。他站在靠里一个临街窗边的位置,用力挥舞着粗壮的胳膊。

两个月不见,还是如上次一般消瘦,反倒是神色更显几分憔悴。一件洗得有些发白的灰蓝色格子衬衫紧紧绷在身上,腋下和后背已被汗水浸出深色的地图。厚厚的眼镜片上蒙着一层白雾,那是店内滚烫的火锅蒸汽遇冷凝结的产物。

看到万一乐牵着星儿走过来,他咧嘴一笑,变戏法似的从身后那个鼓鼓囊囊的旧双肩背包里掏出一个东西——那是一只用原木色材料3d打印而成的小鸟,造型古朴可爱。

“来来来,小妹妹,初次见面,哥哥送你个小玩意儿!”张鹏把木头小鸟塞到星儿手里,

“看,翅膀能动的!按这里!” 他指着小鸟背部一个不起眼的凸起。星儿好奇地一按,小鸟内部传来轻微的“咔哒”声,两片小巧的木质翅膀果然缓缓地上下扇动起来。

女孩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爱不释手地把玩着新礼物:“谢谢张哥哥!”

趁着星儿注意力全在玩具上,万一乐的目光迅速扫过老友。在愿力视野下,张鹏周身缠绕的业力呈现出淡紫色中夹杂着暗灰的色彩,如同被污染的晚霞。

淡紫色是长期高强度脑力劳动、睡眠不足和职业前景焦虑的典型表征;而丝丝缕缕的暗灰,则显示出他近期可能遭遇了不小的挫折或压力,内心积蓄着无处发泄的烦躁。典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中层技术骨干的状态。

“坐坐坐!两个月不见,你小子…嗯,气质沉稳多了啊!”张鹏一边拉开椅子,一边扯了扯汗湿粘在身上的衬衫领口,动作带着程序员特有的不拘小节。

万一乐接过服务员递来的塑封菜单,目光扫过,熟练地在特色菜栏勾选了鲜毛肚、极品黄喉、鲜鸭血、耗儿鱼和老肉片,又把菜单推给张鹏:“看看还要加点什么?我记得你爱吃脑花。”

“还是你懂我!”张鹏嘿嘿一笑,加了一份脑花和豆芽,“最近咋样?听说你辞职了?上次同学群有人神神秘秘地说好像在贵州见过你?搞什么大项目呢?” 他一边问,一边麻利地用茶水烫洗碗筷。

“做点…医药健康方面的投资,小打小闹。”万一乐轻描淡写地带过,把话题岔开,同时把服务员刚端上来的、在冰水里镇着的鲜毛肚夹起几片,放入翻滚的红油锅中,默数七上八下后,捞出沥了沥油,放到星儿面前的小油碟里,“小心烫,吹吹再吃。”

铜锅里的厚重牛油彻底融化,翻滚起密集的气泡,红亮的汤底表面浮满了密密麻麻的花椒和辣椒段,浓郁的麻辣辛香混合着动物油脂的醇厚香气,霸道地刺激着人的嗅觉。

几杯冰镇的国宾啤酒下肚,驱散了些许暑气,也打开了张鹏的话匣子。他开始大倒苦水:

“创业公司?呵,听起来高大上,说白了就是拿命换钱——问题是还他娘的不一定能换到钱!” 他掏出自己那台屏幕有裂痕的手机,点开一个图标设计粗糙的App,“看,我们团队熬了大半年搞出来的智能客服系统!核心算法我亲自调的!结果呢?客户试用两天,甩回来一句‘感觉不够人性化,冷冰冰的’!我他妈…”

他灌了一大口啤酒,压了压火气,“什么叫人性化?能准确理解问题、快速给出解决方案、降低人力成本不就完了?非要它跟你谈人生理想、嘘寒问暖吗?有那功夫我干嘛不直接雇个活人?!”

酒过三巡,桌上的毛肚、黄喉消耗大半,话题很自然地转到了张鹏的老本行——人工智能上。这位资深码农的吐槽如同开了闸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

“国内吹上天的AI三巨头?xx、xx、xx?” 张鹏撇着嘴,一脸不屑,“包装!都是资本包装出来的泡沫!算法核心哪家不是站在谷歌tensorFlow、脸书pytorch这些巨人的肩膀上?顶多就是在人家搭好的地基上搞点内部装修,换换墙纸,刷刷油漆,就敢吹成自主研发、世界领先?脸呢?”

他掰着沾满红油的手指,开始细数家珍:

“要说算法层面真正有点硬核原创东西的,凤毛麟角!第一,北大的李明哲教授团队搞的那个‘太极’机器学习框架,算是独树一帜。他们借鉴了一些微分几何的思想来处理高维数据流形上的优化问题,理论很漂亮,开源社区反响不错,尤其是在生物信息学和复杂系统模拟方面潜力很大。但商业化落地…还早得很。”

“第二,”他伸出第二根手指,“浙大的徐冰团队,搞的‘天元’动态神经架构搜索(NAS)平台,也算半个。能根据特定任务和硬件约束自动搜索最优网络结构,在端侧部署优化上有点东西。但核心还是基于强化学习和进化算法的改良,原创性比‘太极’稍逊,而且对算力要求不低。”

“再往下数?没了!真没了!其他都是修修补补,或者就是拿着开源模型拼命喂数据,搞军备竞赛。”

“那芯片呢?”万一乐适时地给张鹏的杯子添满冰啤酒,又夹了一筷子煮得恰到好处的耗儿鱼。

“哈!芯片?!”张鹏像是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声音陡然拔高,引得邻桌侧目。他赶紧压低声音,脸上带着苦涩和嘲讽:“这就更他妈惨烈了!寒武纪的NpU(神经网络处理器),算国内第一梯队了吧?架构设计确实有想法,专为AI计算优化。但工艺呢?台积电代工,还卡在14nm!性能功耗比跟人家7nm、5nm的怎么比?华为海思的昇腾芯片,牛逼!真牛逼!自研达芬奇架构,算力密度当时让老外都惊了。但是!”他重重地拍了下桌子,“被制裁了!EdA工具禁了,台积电不给代工了!再好的设计也是空中楼阁!现在就是无源之水,靠库存撑着,新一代?难产!”

他凑近万一乐,声音压得更低,带着点神秘:“听说…只是听说啊,上海那边有个保密级别的国家项目,在死磕5nm制程工艺,砸了天文数字的钱。但流片(试生产)三次,三次都失败了!良品率惨不忍睹,烧钱烧得肝儿颤!”

说到最敏感、也是最核心的瓶颈——光刻机,张鹏几乎是贴着万一乐的耳朵在说,呼出的热气带着啤酒和火锅的味道:“ASmL?那是神!EUV(极紫外)光刻机就是他们的‘神杖’,完全垄断!咱们的上海微电子(SmEE),憋了N年,去年搞出来那个SSA800,能搞定28nm制程,这已经是零的突破,是重大胜利了!值得放鞭炮!但跟人家能造5nm、3nm的EUV比?差着马里亚纳海沟那么深的代际呢!而且光源、镜头、精密控制系统…全是卡脖子的玩意儿。”

他顿了顿,眼神里透着一丝不甘和微弱的光:“清华有个团队,在搞电子束直写(E-beam Lithography)技术另辟蹊径。这玩意儿理论上精度可以非常高,能绕过传统光刻的很多限制。但…速度慢得像蜗牛!成本高到天际!工业化量产?猴年马月的事情!现在也就是实验室里做做前沿研究。”

万一乐认真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沾满水汽的玻璃杯壁上划过。他捕捉到了关键信息:“如果…我是说如果,暂时不追求最顶尖的制程工艺,聚焦于算法架构的极致优化和芯片设计层面的创新,用‘软件’和‘设计’的优势来弥补‘硬件’(制程)的暂时落后?就像…用最顶尖的建筑设计和结构力学,来最大化利用相对普通的建材?”

“bingo!”张鹏眼睛猛地一亮,仿佛找到了知音,用力拍了下大腿,“就是这个思路!现在业内管这叫‘软硬件协同设计’!算法和芯片架构深度绑定,针对特定场景做极致优化!在有限的算力和功耗下,榨干每一分潜力!寒武纪、华为昇腾其实都在走这条路。虽然比不上最顶尖的硬件,但在很多特定应用场景下(比如安防、语音识别、推荐系统),完全可以做到好用、够用!这是目前最现实、也是最有潜力的突围方向!”

他兴奋地说完,突然意识到什么,狐疑地看着万一乐:“等等…你小子问这么细,不会是真想往这火坑里跳吧?搞投资?投AI?”

“在考虑一些可能性。”万一乐依旧神色平静,给张鹏烫了一片毛肚,巧妙地转移话题,“国内有没有那种…不太跟风,坚持搞底层原创,想法比较独特,但又苦于缺钱的小团队或者公司?”

张鹏被毛肚堵住了嘴,嚼了几下咽下去,皱着眉思考起来。几秒后,他猛地一拍桌子(又引来侧目),声音带着点激动:“有!还真有!武汉!有家叫‘九章智能’的小公司!创始人叫周雪松,中科院神经所出来的,绝对是个怪才!放着大厂高薪不要,非要搞什么‘类脑计算’,说要‘让AI像中医把脉一样,能整体感知、动态调和’,而不是西医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拆分式思路!你说怪不怪?”

他一边说一边在油腻的手机屏幕上划拉着,终于找到一张照片,递给万一乐看:“喏,这就是他们捣鼓出来的原型机,代号‘伏羲’。看见没?不用传统的硅基cpU\/GpU架构,用的是忆阻器(memristor)交叉阵列来模拟生物神经元的突触连接!理论上能耗能降到传统架构的十分之一甚至更低!学习模式也更接近人脑的脉冲神经网络(SNN)…”

照片上是一个开放式机架,上面插满了布满芯片和LEd指示灯的电路板,闪烁着幽幽蓝光,看起来确实与众不同。

万一乐的目光落在照片上,但在他的愿力视野中,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那密集电路板上闪烁的LEd指示灯,每一盏都散发出一种纯净、温和、专注的白色愿力!这白色并非刺眼,而是如同上好的羊脂玉,温润内敛。

这与他在那些所谓AI巨头公司公开的宣传照上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那些照片里,西装革履的高管和光鲜亮丽的办公室背景上,往往笼罩着一层或浓或淡的暗金色贪婪业力,以及紫黑色的、因激烈竞争和业绩压力而产生的怨憎气息。

“九章智能”这张简陋原型机的照片,其散发的纯粹愿力,如同浑浊泥塘中的一株白莲。

“他们…很缺钱?”万一乐将手机递还给张鹏,看似随意地问。

“何止是缺钱!”张鹏收回手机,叹了口气,“听说快揭不开锅了!工资都拖欠了俩月!这种搞基础研究、长周期投入的,在国内风投眼里就是毒药!投资人要的是快钱,是用户增长,是市场份额!谁有耐心等你十年磨一剑?周雪松那家伙又轴得很,据说拒绝了不止一家大厂的收购要约,非要坚持自己的路线…唉,理想主义者的悲歌啊。”

结账时,挺着啤酒肚、笑容满面的老板亲自送来了几碗冰镇的红糖冰粉:“张博士是老熟客了,送你们的!解解辣!”

这家开了三十多年的“巷子深”老店,墙面被岁月和油烟熏染成温暖的焦黄色,上面挂满了老板与各路明星、名人的合影,记录着它的辉煌。万一乐的目光却被角落里一张不起眼的泛黄老照片吸引——那是二十多年前,年轻的老板夫妇站在刚开业的小店门口,穿着朴素但干净,脸上洋溢着充满希望的笑容。

在万一乐的眼中,他们身上缠绕的业力是温暖的、充满干劲的浅橙色。而如今,虽然生意依然火爆,老板脸上的笑容依旧热情,但他和他妻子身上缠绕的业力,却已变成了被岁月和辛劳打磨后的、带着疲惫和一丝麻木的灰黄色。

时光流逝,业力也随之变迁。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