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瑁于江湖中凭借系统知识赢得赞誉,进一步巩固江湖联盟对抗安禄山力量的同时,朝堂之上也因安禄山的问题陷入了激烈的讨论。随着安禄山表面恭顺背后却加紧备战的迹象愈发明显,唐玄宗决定召开一次重要的朝会,与众大臣共同商讨应对安禄山的决策。
朝会当日,金銮殿内气氛凝重。大臣们分列两旁,面色严肃。唐玄宗高居龙椅之上,环视众人后,缓缓开口:“诸位爱卿,如今安禄山虽表面对朝廷恭顺有加,但种种迹象表明,其狼子野心未改,暗中极有可能在加紧准备叛乱。今日召大家前来,便是要共同商议,我大唐该如何应对。”
话音刚落,杨国忠率先出列,拱手奏道:“陛下,安禄山反复无常,实乃大唐心腹大患。依臣之见,应立即调集大军,主动出击,趁其尚未准备充分,一举将其剿灭,以免养虎为患。”
部分大臣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一位大臣附和道:“杨大人所言极是,安禄山狼子野心路人皆知,若不趁早动手,待其羽翼丰满,恐难以对付。”
然而,也有大臣持有不同意见。一位年迈的大臣颤颤巍巍地出列,说道:“陛下,行军打仗,关乎无数将士性命与国家兴衰,不可草率。如今并无确凿证据表明安禄山即刻会叛乱,若贸然出兵,师出无名,恐引发天下动荡,还望陛下三思。”
朝堂上顿时分成两派,支持主动出击的大臣认为应先发制人,消除隐患;而主张谨慎行事的大臣则担忧贸然出兵会带来不可预估的后果。两派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李瑁深知,此时自己的发言至关重要。他在江湖积累的威望、各方势力的支持以及手中掌握的情报,都让他有信心争取到有利的决策。于是,他整理了一下朝服,稳步出列。
“陛下,各位大人,请听臣一言。”李瑁的声音沉稳有力,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杨大人主张主动出击,实有其道理,安禄山的确心怀不轨,对大唐威胁巨大。然而,这位大人所言也不无道理,贸然出兵,若无万全准备,确实可能引发诸多问题。”
李瑁稍作停顿,观察了一下众人的反应,继续说道:“臣近日通过靖安司及江湖联盟的情报网络,收集到了诸多关于安禄山的重要情报。安禄山在其势力范围内,不仅大量招募新兵,秘密训练,还囤积了数量惊人的粮草和兵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他的准备尚未完全就绪,此时出兵虽有机会,但也可能打草惊蛇,让他提前发动叛乱,打乱我们的部署。”
大臣们听着李瑁的话,神色各异。有的大臣面露惊讶,显然对李瑁掌握如此详细的情报感到意外;有的则若有所思,似乎在权衡利弊。
李瑁接着说道:“臣以为,我们应采取一种更为稳妥且主动的策略。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安禄山的监视,确保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我们的掌控之中。靖安司和江湖联盟的情报网已进一步加密完善,有能力为我们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另一方面,我们要利用这段时间,加紧军事准备,加快军事改革的步伐,提升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待我们准备充分,且安禄山露出更多破绽,师出有名之时,再一举出击,定能大获全胜。”
说到这里,李瑁转身面向杨国忠,说道:“杨大人,军事改革之事,也离不开您的支持。您主管财政,若能在军费开支、物资调配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军事改革必将进展得更加顺利。”
杨国忠微微一怔,没想到李瑁会主动提及与自己的合作。他思索片刻后,觉得李瑁的提议确实有其合理性,若能通过军事改革提升军队实力,对自己在朝堂的地位也有益无害。于是,他点头说道:“瑁王殿下所言有理,若有需要,臣定会全力支持。”
李瑁又看向主张谨慎行事的大臣们,说道:“各位大人,我们加强监视与军事准备,并非坐以待毙,而是为了更有把握地应对安禄山。如此,既能避免贸然出兵带来的风险,又能在合适的时机给予安禄山致命一击,还望各位大人支持。”
这些大臣们听了李瑁的解释,觉得他考虑周全,权衡了各方利弊。其中一位大臣说道:“瑁王殿下思虑深远,如此安排,确比贸然出兵更为妥当,老臣支持殿下的提议。”
见大臣们的态度有所转变,李瑁趁热打铁,继续说道:“陛下,为了确保应对安禄山的策略能够顺利实施,臣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应对小组,由朝中重臣及熟悉军事、情报的官员组成,负责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定期向陛下汇报进展。”
唐玄宗听了李瑁的一番陈词,心中对他的提议颇为认可。他微微点头,说道:“瑁王所言,甚合朕意。如今局势复杂,需谨慎应对。就依瑁王所言,成立应对小组,由瑁王负责牵头,杨国忠等爱卿协助。务必做好监视与军事准备工作,不可懈怠。”
李瑁跪地谢恩:“陛下英明,臣定不负陛下重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