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安禄山叛乱威胁日益临近,大唐宫廷内的局势愈发错综复杂。各方势力为了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谋取最大利益,纷纷施展权术,明争暗斗不断。身处其中的李瑁,也在这场复杂的斗争中逐渐摸索并掌握着生存之道。
尽管李瑁一心为了大唐江山与对抗安禄山,但仍有部分势力对他心怀忌惮,试图削弱他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杨国忠为首的一派,虽表面上与李瑁同属对抗安禄山阵营,但私下里却担心李瑁因屡立战功而在朝堂上的威望过高,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一日,杨国忠在朝堂上,趁着讨论应对安禄山策略的间隙,看似无意地说道:“瑁王殿下近来为对抗安禄山,确实费心费力。只是如今诸事繁杂,殿下一人承担诸多事务,会不会精力有所不逮啊?老臣担忧这会影响到对安禄山的应对之策。”
其他几位与杨国忠交好的大臣立刻附和:“杨大人所言极是,瑁王殿下虽能力出众,但毕竟分身乏术。为了大唐大计,或许该合理分配一下事务。”
李瑁心中明白杨国忠这是在故意打压自己,想分散他在对抗安禄山事务上的主导权。他不动声色地微微一笑,说道:“杨大人及各位大人关心,瑁感激不尽。只是如今局势危急,安禄山随时可能发动叛乱,瑁不敢有丝毫懈怠。至于精力方面,瑁自觉尚可应对。而且,瑁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大唐,为了早日平定安禄山之乱。若各位大人有更好的建议,瑁愿洗耳恭听。”
杨国忠见李瑁巧妙地化解了自己的攻势,心中有些不悦,但又不好再强行逼迫。这时,另一位中立大臣站出来说道:“如今对抗安禄山,乃我大唐重中之重,各位大人应齐心协力,而非在此争论。瑁王殿下一直以来为对抗安禄山殚精竭虑,其功绩有目共睹。我们当以大局为重,共同商讨退敌之策。”
杨国忠等人见状,也不好再继续发难,此事便暂时搁置。但李瑁知道,杨国忠一派不会就此罢休,日后必定还会有更多的动作。
为了应对这些潜在的威胁,李瑁开始积极巩固自己在朝堂上的势力。他深知,在这宫廷的权术斗争中,单打独斗难以立足,必须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支持者。于是,他利用各种机会,与一些正直且有远见的大臣加强联系。
在一次私下的宴会上,李瑁邀请了数位对安禄山态度坚决且在朝堂上颇具影响力的大臣。宴会上,李瑁诚恳地说道:“诸位大人,如今安禄山叛乱在即,宫廷内外局势复杂。我等皆为大唐臣子,当以江山社稷为重。然而,近日来,我察觉到一些势力并非真心为了对抗安禄山,而是在为自己谋取私利。我等若不团结,恐被这些势力分化瓦解,最终影响对抗安禄山的大业。”
一位大臣点头说道:“瑁王殿下所言极是。近来朝堂上的明争暗斗,我们也看在眼里。殿下一心为大唐,我等愿与殿下携手,共同应对这些复杂局面,为平定安禄山之乱贡献力量。”
其他大臣也纷纷表示赞同。自此,李瑁在朝堂上逐渐形成了一股以对抗安禄山为核心目标的稳定势力,增强了自己在宫廷权术斗争中的底气。
然而,杨国忠等人并未放弃针对李瑁的行动。他们开始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务上,故意与李瑁唱反调,试图扰乱他的计划。比如,在讨论为边疆军队调配粮草的方案时,杨国忠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但实际上会拖延粮草运输时间的方案。
李瑁深知此方案的弊端,他耐心地向众人解释道:“杨大人的方案虽有其考量之处,但如今边疆战事紧急,时间就是生命。按照此方案,粮草运输将会延迟数日,这极有可能影响到前线军队的作战。我们应选择更为高效的运输方案,确保粮草能及时送达。”
部分大臣被李瑁的分析说服,支持他的方案。但杨国忠仍不死心,继续争辩道:“瑁王殿下,老臣的方案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如此大规模的粮草调配,若不谨慎行事,恐出大乱。殿下如此急切,是不是有什么其他考虑?”
李瑁心中气愤,但仍保持冷静,说道:“杨大人,瑁一心只为大唐军队能有充足粮草供应,早日击败安禄山。若杨大人认为瑁的方案有不妥之处,还请指出具体问题,我们共同商讨。但如今战事紧迫,实在不宜在这些问题上过多纠缠。”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唐玄宗开口说道:“瑁王的方案更具时效性,就依瑁王所言。粮草调配之事,关乎前线战事,务必尽快落实。”
杨国忠见唐玄宗支持李瑁,心中虽不满,但也只能暂时作罢。经此一事,李瑁更加明白,在宫廷权术斗争中,不仅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口才,还需获得皇帝的信任与支持。
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唐玄宗心中的地位,李瑁更加用心地处理对抗安禄山的各项事务。他不仅将每次获取的情报详细整理后呈给唐玄宗,还附上自己的分析和应对建议。同时,他经常进宫向唐玄宗汇报军事改革的进展以及对安禄山的防范措施,让唐玄宗时刻了解局势动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