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的上空,阴云密布,压抑的氛围如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这座繁华的都城。边疆传来的战报如雪片般飞至朝堂,吐蕃的军队在边境不断集结,频繁挑衅,局势已然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李瑁站在王府的庭院中,望着那阴沉的天空,心中忧虑如潮。边疆的战事,不仅关乎大唐的安危,更是他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中施展抱负的关键契机。
李瑁深知,此时的大唐,急需一剂良方来化解边疆之危。他整日闭门不出,潜心研究系统中关于军事战略和边疆地理的知识,结合大唐当前的局势,谋划着应对之策。与此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朝堂上的宿敌李林甫。在这个关键时刻,若能掌握李林甫的把柄,无疑能在朝堂斗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数日后,李瑁进宫面圣。大明宫的紫宸殿内,气氛凝重。唐玄宗高坐龙椅之上,脸色阴沉,手中紧紧握着边疆送来的战报。大臣们分列两旁,神色焦虑,却都不敢轻易出声。
李瑁稳步上前,躬身行礼后,朗声道:“父皇,儿臣对边疆战事,有一些拙见,愿为父皇分忧。”
唐玄宗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期待,说道:“寿王,你且说来。”
李瑁清了清嗓子,说道:“父皇,吐蕃此次来势汹汹,但其军队长途奔袭,后勤补给必然困难。儿臣以为,我军可采取‘坚壁清野’之策,将边疆百姓暂时迁入内地,同时焚毁边境一带的粮草、物资,让吐蕃军队无以为继。待其疲惫之时,我军再以逸待劳,发动突袭。”
唐玄宗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道:“此计虽好,但边疆百姓迁移,工程浩大,且易引起恐慌,恐非万全之策。”
李瑁早有准备,接着说道:“父皇,儿臣已考虑到这一点。可在迁移过程中,安排军队沿途护送,确保百姓安全。同时,给予百姓一定的补偿和安置,让他们无后顾之忧。至于恐慌,可提前发布告示,安抚民心。”
唐玄宗听后,神色稍缓,说道:“寿王所言,不无道理。只是,这还不足以彻底解决边疆之患。”
李瑁微微一笑,说道:“父皇,儿臣还有一计。吐蕃军队擅长骑射,我军可在战场上设置大量的拒马、陷阱,限制其骑兵的机动性。同时,加强弓弩手的训练,以远程攻击削弱其战斗力。此外,儿臣还建议,选拔一批精锐的轻骑兵,绕至吐蕃军队后方,袭击其粮草辎重,断其补给线。”
唐玄宗听了李瑁的计策,眼中露出赞赏之色,说道:“寿王果然胸有良谋,此计若能施行,定能给吐蕃军队以沉重打击。”
然而,朝堂上并非所有人都认同李瑁的计策。李林甫站出来,冷冷地说道:“陛下,寿王的计策看似精妙,实则过于冒险。若轻骑兵深入敌后,一旦被吐蕃军队发现,恐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而且,边疆百姓迁移,耗费巨大,恐会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民怨。”
李瑁心中冷笑,知道李林甫这是故意刁难,但他早有应对之策。他说道:“李大人,行军打仗,本就充满风险。若因怕冒险而畏缩不前,如何能保我大唐边疆安宁?至于百姓负担,儿臣已建议给予补偿和安置,且这些费用与长期的战争消耗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若能一举击败吐蕃,换来边疆的长久和平,百姓也会理解和支持的。”
唐玄宗权衡利弊后,最终采纳了李瑁的计策,并命他协助郭子仪负责边疆战事的筹备工作。
李瑁领命后,深知时间紧迫,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在筹备战事的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收集李林甫的把柄。他利用自己在长安建立的情报网络,四处打探李林甫的不法行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努力,李瑁终于掌握了李林甫勾结地方官员、贪污受贿的证据。原来,李林甫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与一些地方官员相互勾结,在各地征收苛捐杂税,中饱私囊。这些证据一旦曝光,李林甫必将身败名裂。
李瑁将这些证据妥善保管,等待合适的时机将其公之于众,给李林甫致命一击。
除了朝堂上的谋划,李瑁还将目光投向了江湖。他深知,江湖中藏龙卧虎,若能组建一支江湖“奇兵”,定能在边疆战事中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李瑁通过自己在江湖中的人脉,广发英雄帖,邀请各路江湖豪杰齐聚长安。一时间,长安城里高手云集,各大客栈都住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江湖人士。
李瑁在王府中设宴款待这些江湖豪杰,席间,他说道:“各位英雄,如今大唐边疆局势危急,吐蕃军队屡屡侵犯我边境,百姓生灵涂炭。瑁虽身为皇子,但也愿为保家卫国尽一份力。瑁深知各位英雄身怀绝技,特邀请大家前来,希望能组建一支‘奇兵’,奔赴边疆,协助朝廷抗击吐蕃。”
江湖豪杰们听了李瑁的话,纷纷热血沸腾,大声响应。他们本就心怀侠义,对吐蕃的侵略行径早已义愤填膺,如今有机会为国家效力,自然是求之不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