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退安禄山的突袭后,大唐边疆局势暂时稳定,但李瑁和郭子仪都清楚,这只是漫长对抗中的一次小胜,安禄山必定还会伺机而动。为了从根本上增强大唐军事力量,彻底平定叛乱,郭子仪特意从边疆赶回长安,与李瑁商讨军事改革事宜。
这日,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李瑁王府的书房中。郭子仪与李瑁相对而坐,桌上摊开着大唐疆域地图,上面标记着各处军事据点。郭子仪神情凝重,率先开口:“瑁王殿下,此次虽击退安禄山突袭,但暴露了我军不少问题。安禄山叛军作战颇为灵活,而我军部分旧制在应对此类叛乱时,显得有些滞后。为长久计,大唐军事需进行全面改革。”
李瑁微微点头,目光专注地看着郭子仪,示意他继续说下去。郭子仪指着地图上的兵力部署标识,说道:“殿下请看,如今我军兵力分布,多依循旧例,在一些战略要地虽有重兵,但部分偏远地区防御薄弱。安禄山叛军便常利用这些间隙,进行突袭骚扰。所以,军事改革第一步,应是优化兵力部署。”
李瑁凑近地图,仔细端详后说:“郭将军所言极是。但优化兵力部署,需综合考量各方因素,既要保证边疆防线稳固,又要兼顾内地治安,以免顾此失彼。”
郭子仪赞同道:“正是此理。可将部分屯驻在太平之地且操练不足的军队,调往边疆或战略要冲,同时从这些地区招募新兵,经严格训练后补充到原驻地。如此一来,既能增强关键地区防御,又能让新兵在实战中快速成长。”
李瑁沉思片刻,说:“此计可行。但新兵招募与训练,也需有完善体系。不能让未经严格训练的新兵仓促上阵,以免折损士气。”
郭子仪抚须微笑,说道:“殿下放心,这便涉及到军事改革的第二步——革新训练方法。如今我军训练,多以传统阵法与兵器操演为主。然而,安禄山叛军作战风格多变,我们需增加实战模拟训练,让士兵熟悉不同战斗场景。同时,加强体能与单兵作战能力训练,使每个士兵都具备更强的战斗力。”
李瑁深以为然,道:“郭将军所言,正合我意。可在各军营设立专门的实战训练场,模拟各种地形与战斗状况,让士兵在训练中积累经验。此外,还应鼓励士兵创新战术,不拘泥于传统。”
郭子仪点头称是,接着说:“除了兵力部署与训练方法,军事改革还需注重武器装备的更新。安禄山叛军在一些武器上有所创新,而我军部分兵器老旧,在战场上处于劣势。我们需加大对兵器研发的投入,打造更精良、实用的武器。”
李瑁目光坚定,说道:“郭将军考虑周全。可召集各地能工巧匠,成立兵器研发工坊,专门研究新式武器。同时,加强与周边部落或国家的交流,借鉴他们先进的兵器制造技术。”
两人越谈越深入,对军事改革的构想也愈发清晰。李瑁深知,军事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得到朝廷支持。于是,他与郭子仪一同进宫,向唐玄宗奏明军事改革的计划。
朝堂上,李瑁恭敬地向唐玄宗奏道:“陛下,郭子仪将军从边疆归来,对当下军事局势有深刻见解。为彻底平定安禄山叛乱,增强大唐军事力量,臣与郭将军商议,认为需进行全面军事改革。”
唐玄宗微微皱眉,问道:“哦?详细说来。”
郭子仪出列,将兵力部署优化、训练方法革新以及武器装备更新等改革要点,一一奏明。唐玄宗听后,陷入沉思。片刻后,他缓缓说道:“二位爱卿所言,确有道理。但军事改革非小事,涉及兵力调动、财政支出等诸多方面,需谨慎行事。”
李瑁赶忙说道:“陛下,臣深知此事重大。但如今安禄山叛乱未平,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已详细规划改革步骤,尽量减少对现有军事行动的影响,且在财政方面,也会合理调配资源,力求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成效。”
一些大臣听后,纷纷表示赞同。其中一位大臣说道:“陛下,瑁王与郭将军思虑周全。此时进行军事改革,虽有困难,但可为长远计。若能成功,大唐军事将焕然一新,平定叛乱指日可待。”
然而,也有部分大臣提出担忧:“陛下,军事改革牵扯太广,若操之过急,恐引发军中混乱。还望陛下三思。”
唐玄宗权衡利弊后,说道:“此事关乎大唐兴衰,不可草率。瑁王、郭将军,你们先将改革详细方案呈上,待朕与众位大臣商议后,再做定夺。”
李瑁与郭子仪领命退下。回到王府,李瑁与郭子仪立刻投入到改革方案的细化工作中。他们日夜操劳,对每个改革细节进行反复推敲,力求方案完美。
数日后,改革方案完成。李瑁与郭子仪再次进宫,将方案呈给唐玄宗。唐玄宗仔细审阅后,召集众大臣商议。经过一番激烈讨论,多数大臣认可改革方案的可行性。最终,唐玄宗批准了军事改革计划,命李瑁与郭子仪负责具体实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