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金色的光辉透过层层叠叠的宫阙,洒在大明宫的青砖碧瓦之上。李瑁早早起身,身着华丽而不失庄重的朝服,准备前往朝堂,迎接新一天的风云变幻。
近日,大唐边疆局势愈发紧张,吐蕃蠢蠢欲动,屡屡在边境挑起事端。为应对这一危机,朝堂之上就边疆军费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逐渐形成了保守与激进两派。
保守派以李林甫为首,他们认为如今大唐国内虽表面繁荣,但实则暗流涌动,各地税赋征收困难,民生亦有艰难之处。此时若大规模增加边疆军费,恐加重百姓负担,引发内乱。因此,他们主张维持现有军费规模,通过外交手段与吐蕃周旋,力求和平解决争端。
而激进派则以杨国忠为代表,他们觉得吐蕃野心勃勃,外交手段不过是缓兵之计,大唐若不展现强硬姿态,加强边疆军事力量,迟早会遭受更大的侵害。所以,他们坚决要求大幅增加军费,扩充边疆军队,主动出击,给吐蕃以沉重打击,确保边疆的长治久安。
李瑁踏入朝堂,朝堂内气氛凝重,大臣们三五成群,低声交谈,神色各异。李瑁心中明白,今日这场关于边疆军费的争论必将异常激烈。
“陛下驾到!”随着一声高呼,唐玄宗李隆基身着龙袍,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龙椅。大臣们纷纷下跪,高呼万岁。
待众人起身,唐玄宗面色凝重地说道:“今日朝堂,主要商讨边疆军费一事。吐蕃屡次犯我边境,我大唐威严不可侵犯,然军费之事关乎国家根基,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李林甫率先出列,躬身说道:“陛下,臣以为当下我大唐应以稳为主。国内尚有诸多事务亟待处理,若此时大幅增加军费,百姓负担过重,恐生民怨。再者,外交谈判亦有可为之处,臣愿出使吐蕃,与其首领斡旋,定能保边疆太平。”
杨国忠冷笑一声,站出来反驳道:“李大人此言差矣!吐蕃狼子野心,岂会因几句外交辞令就放弃侵略之心?如今我大唐国力强盛,若不趁此时机给予其重创,日后必成大患。增加军费,强化边疆军备,才是当务之急。”
两派大臣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朝堂之上顿时吵成一片。
李瑁站在一旁,静静观察着局势。他深知,此时贸然表态并非明智之举,需先分析清楚两派的优劣势,以及唐玄宗的真实想法。
保守派李林甫,老谋深算,在朝堂根基深厚,党羽众多。他主张的维持现状,从某种程度上符合一部分既得利益者的需求,他们害怕大规模的军费开支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然而,这种做法过于保守,若长期如此,边疆局势恐会失控。
激进派杨国忠,虽在朝堂势力不及李林甫,但他的主张迎合了唐玄宗想要维护大唐威严,展现大国风范的心理。而且,增加军费、主动出击,从长远来看,确实有可能彻底解决边疆隐患。
李瑁心中思索,自己初入朝堂不久,虽已凭借一些手段引起了部分人的关注,但根基尚浅。此时若能站对队伍,借势发展,定能迅速提升自己在朝堂的影响力。
就在这时,唐玄宗皱着眉头,看向众人问道:“寿王,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李瑁身上。李瑁深吸一口气,出列说道:“陛下,儿臣以为,杨大人所言极是。吐蕃近年来屡屡侵犯我大唐边境,气焰嚣张。若我们只是一味地通过外交手段周旋,而不展现出足够的军事威慑力,他们必然会得寸进尺。”
此言一出,杨国忠面露喜色,而李林甫则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不悦。
李瑁接着说道:“固然,增加军费可能会在短期内给百姓带来一定的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只有边疆稳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而且,儿臣以为,在增加军费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优化国内税赋制度,开源节流,确保军费的增加不会过度影响民生。”
唐玄宗微微点头,说道:“寿王之言,甚合朕意。只是这开源节流,说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不知寿王可有具体的办法?”
李瑁早有准备,说道:“陛下,儿臣以为,其一,我们可以加强对商业的管理和税收。如今大唐商业繁荣,然而商税征收却存在诸多漏洞。若能完善商税制度,必能增加不少财政收入。其二,削减一些不必要的宫廷开支。宫廷之中,奢靡之风渐起,许多开支本可节省。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军费的增加,又不会给百姓带来过重的负担。”
唐玄宗听后,思索片刻,说道:“寿王的想法倒是新颖。诸位爱卿,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李林甫心中虽不满李瑁站在了激进派一边,但此时也不好公然反对,只得说道:“陛下,寿王的想法虽好,但实施起来恐有诸多困难,还需从长计议。”
杨国忠则说道:“陛下,寿王所言有理有据,此时正是我大唐展现威严之时,不应再犹豫不决。至于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必能克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