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瑁自杨玉环被唐玄宗强行留在宫中后,内心痛苦不堪,朝堂上又遭李林甫与杨国忠的步步紧逼,局势对他极为不利。在这阴霾密布的时刻,郭子仪的到来,给李瑁带来了一丝曙光。
这日,李瑁正独坐王府书房,对着堆积如山的文书愁眉不展。这些文书中,有关于李林甫和杨国忠罪证的收集,也有边疆战事的最新消息,但如何突破当下困境,他仍毫无头绪。此时,下人匆匆来报,郭子仪将军求见。李瑁精神一振,赶忙起身相迎。
郭子仪身着戎装,大步踏入书房。他神情严肃,见到李瑁后,单膝跪地,抱拳道:“瑁王殿下,末将听闻您近日遭遇诸多磨难,心急如焚,特来拜见。”
李瑁连忙扶起郭子仪,感慨道:“郭将军,你我无需多礼。如今局势复杂,我正愁无人商议,你来得正好。”
郭子仪站起身,目光坚定地看着李瑁,言辞恳切地说:“殿下,末将深受大唐皇恩,对大唐的忠诚矢志不渝。而殿下您一心为国,在边疆与我并肩作战,抗击安禄山,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如今朝堂奸佞当道,陷害殿下,末将实在愤慨。末将在此向殿下表明心迹,愿始终追随殿下,为殿下排忧解难,共渡难关。”
李瑁听后,心中大为感动,紧紧握住郭子仪的手道:“郭将军,有你这番话,我倍感欣慰。如今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两个奸贼,在朝堂上颠倒黑白,蒙蔽陛下,致使陛下对我猜忌日深,还将玉环留在宫中。我心急如焚,却苦无良策。”
郭子仪皱起眉头,眼中闪过一丝怒色,道:“这二人确实可恶,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不过殿下,我们需冷静应对。末将以为,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收集他们的罪证,让证据确凿无疑,使陛下无法忽视;另一方面,我们要寻机向陛下表明您的忠心,消除陛下的猜忌。”
李瑁无奈地叹了口气,道:“郭将军,你说的这些我也明白。只是陛下如今对我成见已深,我多次上书表明忠心,陛下皆置之不理,这机会实在难寻。”
郭子仪思索片刻,眼睛一亮,道:“殿下,陛下向来重视边疆战事。如今安禄山虽受挫,但仍是大唐的心腹大患。我们可借此呈上一份详尽的边疆防御与收复失地计划,既能展示我们对边疆事务的用心与能力,又能表明我们一心为大唐江山社稷,毫无私心。”
李瑁眼前一亮,道:“郭将军,此计甚好。只是这计划需考虑周全,不知郭将军可有初步想法?”
郭子仪点头道:“殿下,末将在来的途中已大致构思。我们可先剖析安禄山的兵力部署与作战特点,找出其薄弱之处。接着制定相应战略,如强化边境防线、分化安禄山势力,以及把握反攻时机收复失地。同时,后勤补给与情报收集等方面也不能忽视,确保计划切实可行。”
李瑁听后,对郭子仪佩服不已,道:“郭将军考虑如此周全,我深感佩服。那就劳烦郭将军尽快整理出计划,我们一同呈给陛下。”
郭子仪道:“殿下放心,末将回去后立刻着手,尽快将计划送来。”
随后,二人又深入商讨了诸多细节。郭子仪向李瑁介绍边疆最新动态及将领情况,李瑁则将朝堂局势与盟友状况告知郭子仪,使他对整体局势有更全面的了解。
天色渐晚,郭子仪起身告辞,李瑁亲自送至王府门口。临别时,郭子仪再次抱拳:“殿下保重,末将定尽快将计划呈来。”
李瑁点头道:“郭将军一路小心,期待我们早日化解危机。”
望着郭子仪远去的背影,李瑁心中感慨万千。在这艰难时刻,郭子仪的忠诚与支持,无疑是他最坚实的依靠。
接下来几日,李瑁一边等待郭子仪的计划,一边与朝堂盟友紧密联系。他们持续收集李林甫和杨国忠的罪证,同时寻找机会在朝堂上为李瑁发声,试图扭转唐玄宗对李瑁的看法。
然而,李林甫和杨国忠察觉到李瑁的行动,加快打压步伐,在朝堂上频繁弹劾李瑁,诬陷他谋反。唐玄宗虽未全然相信,但对李瑁的猜忌愈发加深。
面对此情形,李瑁与盟友商议后决定主动出击。在一次朝堂议事时,李瑁的盟友户部侍郎张大人挺身而出,为李瑁辩解。
张大人道:“陛下,瑁王殿下一心为国,在边疆与郭子仪将军奋勇抗敌,击退安禄山,战功赫赫。如今却遭人恶意诋毁,望陛下明察,莫被奸人蒙蔽。”
唐玄宗皱眉道:“张大人,朕知晓瑁王在边疆有功。但近来多人弹劾他与江湖门派勾结,图谋不轨,朕不得不慎重。”
张大人赶忙道:“陛下,瑁王与江湖门派联合,实是为抗击安禄山与暗影教,保卫边疆,皆为国家利益,并无他意。那些弹劾,皆是李林甫和杨国忠的阴谋,他们妄图打压瑁王殿下,巩固自身地位。”
唐玄宗心中有些动摇,道:“张大人,你说这是阴谋,可有证据?”
张大人看向李瑁,李瑁微微点头。张大人从怀中掏出书信,道:“陛下,这是李林甫与安禄山暗中勾结的书信,记录着他们打压瑁王殿下、瓜分边疆利益的阴谋,足以证明李林甫的恶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