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瑁从边疆凯旋,他在边疆的卓越表现,如巨石投入平静湖面,在朝堂上激起层层涟漪,原本看似稳固的朝堂势力格局,正因他的归来而悄然生变。
李瑁身着戎装,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地穿过长安城的街道。百姓们夹道欢呼,眼神中满是对这位保卫边疆英雄的崇敬。朝堂上,他的功绩也成为朝臣们热议的焦点。
“瑁王此次在边疆,不仅成功击退敌军,还巧妙解决了粮草与疫病难题,实乃我朝的中流砥柱啊。”一位朝臣不禁感慨。
“是啊,听说瑁王与郭子仪将军配合得天衣无缝,战场上指挥若定,真令人佩服。”另一位朝臣附和道。
这些赞扬之声,传进了那些原本保持中立朝臣的耳中。他们本在朝堂中观望,不轻易依附任何一方,而李瑁在边疆的出色表现,让他们看到一股新兴且强大的力量正在崛起。
李瑁进宫向唐玄宗述职,详细汇报了边疆战事及各项事务的处理情况。唐玄宗听后,龙颜大悦,对李瑁赞赏有加:“瑁王,此次你在边疆立下大功,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巨大贡献,朕心甚慰。”
李瑁恭敬回应:“陛下谬赞,这都是将士们浴血奋战的功劳,臣不过尽了绵薄之力。”
唐玄宗目光期许地看着李瑁:“瑁王不必谦虚,你在边疆的所作所为,朕都看在眼里。今后,朝堂正需要你这样有勇有谋之人。”
朝堂之下,中立势力的朝臣们开始频繁私下交流。他们意识到,李瑁的崛起或许会改变朝堂现有的权力平衡。其中,颇有威望的王大人,召集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僚,在府邸中商议。
“诸位,如今瑁王在边疆立下赫赫战功,又深受陛下赏识。我们一直中立,或许现在是做出选择的时候了。”王大人说道。
一位年轻朝臣皱眉问道:“王大人,您是说我们要靠拢瑁王?可我们对瑁王的为人和政治主张并不了解啊。”
王大人微微一笑:“这些日子我一直在关注瑁王。他在边疆不仅专注战事,还心系百姓,努力改善民生。而且在朝堂上,他坚守正义,不与结党营私之人为伍。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支持。”
其他朝臣纷纷点头赞同。他们深知,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选择一个有潜力且正直的势力依附,对自身政治前途和国家发展都至关重要。
于是,这些中立朝臣开始主动与李瑁接触。朝堂上,他们对李瑁的观点表示支持,政策讨论中,也与李瑁站在同一阵线。李瑁敏锐察觉到这些变化,明白这是巩固自身势力、推行有利国家政策的好机会。
李瑁对主动靠拢的中立势力表示欢迎,深知团结各方力量对朝堂稳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他在府邸设宴款待这些朝臣。
宴会上,李瑁起身举杯:“诸位大人,感谢你们对李某的支持。如今朝堂局势复杂,唯有团结一心,才能为国家繁荣稳定贡献力量。”
朝臣们纷纷起身举杯回应:“瑁王客气了,您的功绩和为人,我们有目共睹。今后,愿与瑁王同舟共济。”
宴会后,李瑁与几位核心朝臣留下,共商朝堂事务。他们探讨着当前国家面临的经济发展、边疆防御以及朝堂内部权力制衡等问题。
“瑁王,如今朝堂上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人结党营私,为了私利不择手段,我们必须想办法制衡他们的势力。”王大人说道。
李瑁点头:“王大人所言极是。但此事不能操之过急,需从长计议。我们可先在政策上与他们博弈,逐步削弱其影响力。”
一位年轻朝臣提出看法:“瑁王,我们还能利用您在边疆积累的威望,在民间树立良好形象,争取百姓支持。百姓力量不容小觑,若能获得他们拥护,朝堂上那些势力便不敢轻易与我们作对。”
李瑁眼前一亮:“此计甚妙。我们可通过兴修水利、减轻赋税等政策,切实改善百姓生活,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
李瑁与中立势力的联合,很快引起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人的警觉。他们意识到,李瑁已成为朝堂上强大的对手。
李林甫在书房中,脸色阴沉地对杨国忠说:“杨兄,这李瑁如今羽翼渐丰,又有中立势力支持,对我们构成不小威胁。必须想办法遏制他的发展。”
杨国忠冷笑:“哼,他不过是运气好,在边疆立了些战功。我们在朝堂经营多年,岂会怕他。”
李林甫摇头:“杨兄不可轻敌。李瑁有勇有谋,绝非等闲之辈,我们需谨慎行事。”
于是,李林甫和杨国忠开始谋划应对之策。他们一方面在朝堂上处处与李瑁作对,对他提出的政策无端指责反对;另一方面,暗中收集李瑁的黑料,企图抹黑他的形象,削弱他在朝堂和民间的影响力。
李瑁察觉到李林甫和杨国忠等人的敌意,却并不畏惧。他明白,这是权力斗争中必然面临的挑战。他与盟友们更加紧密团结,共同应对压力。
面对打压,李瑁和他的盟友们没有退缩。他们继续在朝堂上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努力推动有利于民生和国家稳定的政策实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