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表面上繁华依旧,然而在平静的水面下,实则暗流涌动。随着各方局势的变化,诸多潜在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税收政策便是其中之一。原本的税收政策在长期的执行过程中,已显露出诸多弊端,难以适应如今大唐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于是,一场关于税收政策改革的讨论,在朝堂之上激烈展开。
这日早朝,户部尚书率先出列,手捧奏章,神色凝重地向唐玄宗奏道:“陛下,如今我大唐疆域辽阔,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然现行税收政策却弊病丛生。地方豪强大族瞒报田亩、偷税漏税现象屡禁不止,而普通百姓却赋税沉重,苦不堪言。长此以往,不仅国库收入难以保障,更恐引发民怨,动摇国本。恳请陛下恩准,对税收政策进行改革。”
唐玄宗听闻,眉头紧锁,深知税收乃国家命脉,此事关乎重大,不得不慎重对待。他将目光投向群臣,说道:“众爱卿,户部尚书所言极是,如今税收政策确需变革。尔等有何见解,不妨畅所欲言。”
此言一出,朝堂顿时炸开了锅。以李林甫为首的一派,主张维持现有税收体系,仅对部分条款进行微调。李林甫向前一步,躬身说道:“陛下,我大唐现行税收政策历经数代传承,根基稳固。虽有小疾,只需小修小补即可。若贸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恐引发社会动荡,扰乱民心。”
而以张九龄为首的另一派,则坚决支持全面改革税收政策。张九龄神情严肃,说道:“陛下,如今形势已然不同往昔,现行税收政策已严重阻碍经济发展,若不彻底改革,大唐恐难长久繁荣。我们应重新丈量土地,清查人口,按照实际资产和收入征税,如此方能做到公平公正,充盈国库。”
两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之上争论得面红耳赤。唐玄宗坐在龙椅上,听着群臣的争论,一时也难以决断。
此时,李瑁站了出来。他近日来对税收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心中已有了一个折中之策。李瑁向唐玄宗躬身行礼后,说道:“父皇,儿臣以为,两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若维持现状,税收弊端难以根除;若全面改革,又恐引发诸多不稳定因素。儿臣有一折中之策,或许可解当前困境。”
唐玄宗听闻,眼中闪过一丝希望,说道:“瑁儿,你且说来听听。”
李瑁清了清嗓子,说道:“首先,我们可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改革。挑选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州县,推行全面改革税收政策,重新丈量土地、清查人口,按照实际资产和收入征税。在试点过程中,密切关注改革的实施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政策。待试点成功后,再逐步向全国推广。
“其次,对于地方豪强大族偷税漏税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惩处力度,一旦发现,严惩不贷;另一方面,可设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百姓监督举报。同时,加强税收征管队伍的建设,提高税务官员的素质和执法能力,确保税收政策的严格执行。
“再者,为了减轻普通百姓的负担,我们可适当降低一些日常生产生活必需品的税率,如粮食、布匹等。这样既能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又能促进商业流通,带动经济发展。”
李瑁的话音刚落,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众人都在思索他的提议。李林甫率先打破沉默,他微微皱眉,说道:“李瑁王爷,此策虽看似周全,但试点改革耗时耗力,且风险极大。若试点地区出现混乱,恐影响整个大唐的局势。再者,设立举报奖励制度,恐会引发邻里之间相互猜忌,破坏社会和谐。”
张九龄则缓缓点头,说道:“王爷此策,有一定的可行性。试点改革虽有风险,但可提前做好预案,尽量降低风险。至于举报奖励制度,之要引导得当,可成为打击偷税漏税的有力手段。”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一时间,朝堂上再次议论纷纷。有人支持李瑁的折中之策,认为这是一个较为稳妥的办法;也有人对其提出质疑,担心改革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唐玄宗坐在龙椅上,仔细权衡着各方意见。他深知,税收政策改革关乎大唐的兴衰成败,必须做出一个正确的决定。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唐玄宗说道:“瑁儿此策,不失为一个良策。朕决定,先在江南道的三个州县进行试点改革,由瑁儿负责统筹此事。希望瑁儿能不负朕望,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李瑁心中一喜,赶忙跪地谢恩:“儿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重托。”
退朝之后,李瑁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沉重。他明白,此次税收政策改革试点,不仅关乎大唐的财政收入和百姓的生活,还关乎各方势力在朝堂上的博弈。李林甫等人必定不会轻易放过这个机会,他们定会在暗中监视,寻找机会破坏改革。
回到王府,李瑁立刻召集自己的幕僚团队,商讨改革试点的具体实施方案。他说道:“此次税收政策改革试点,乃重中之重。我们必须精心策划,确保万无一失。大家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