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瑁成功推动江湖联盟与少数民族江湖逐步融合,为江湖的和谐稳定与文化交流奠定良好基础之后,他将目光聚焦到了朝堂的军事制度上。随着大唐疆土的巩固与周边局势的变化,李瑁敏锐地察觉到,现有的军事制度已难以满足国家日益增长的安全需求。于是,他深思熟虑后提出了一项对军事制度进行全面改革的计划。
李瑁设想中的军事改革,核心在于建立一支由朝廷直接掌控的精锐禁军。这支禁军将肩负起保卫皇室、拱卫京师以及应对紧急军事情况的重任。为了打造出一支真正具备强大战斗力的部队,李瑁制定了一系列高标准的改革措施。在选拔标准上,将更为严格,不仅要求士兵具备出色的身体素质和战斗技能,还需对朝廷保持绝对忠诚,拥有坚定的家国情怀。训练方法也将全面革新,引入更为科学、系统且符合实战需求的训练体系,注重培养士兵的团队协作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在复杂环境下的作战能力。同时,武器装备也将进行全面更新,采用最新的工艺和技术,打造出一批精良的兵器,以提升军队在战场上的竞争力。
然而,如同巨石投入平静湖面,这一改革计划在朝堂上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议风暴。支持改革的武将们对此热情高涨。他们深知,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大唐面临着诸多潜在威胁。周边一些国家的军事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对大唐的边境安全构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而建立一支精锐禁军,无疑将大大提升大唐军队的整体战斗力,使其在面对这些威胁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在朝堂上慷慨陈词:“李瑁将军的改革计划实乃高瞻远瞩之举!如今我大唐虽国力强盛,但周边局势不容小觑。若能打造这样一支精锐禁军,定能震慑外敌,保我大唐边疆安宁,让我等武将在战场上更有底气!” 其他武将们纷纷附和,他们对提升军队实力有着切身体会,深知改革对于军队发展的重要性。
然而,部分文官却对此忧心忡忡,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担心,一旦建立这样一支由朝廷直接掌控的精锐禁军,武将的权力将得到极大增强,这可能会打破朝堂上原本微妙的权力平衡。在他们看来,武将权力的过度膨胀,极有可能威胁到朝廷的统治根基。一位资深文官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此改革虽初衷为提升军力,但其中隐患巨大。建立精锐禁军,耗费必然惊人,这将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负担。更为关键的是,若武将权力过大,易生兵变,危及朝堂安稳。我等不能不防啊!” 其他文官们也随声附和,他们从政治权力制衡和国家财政负担等角度出发,对改革计划提出了诸多质疑。
面对朝堂上的激烈争论,李瑁深知必须清晰、全面地阐述改革的战略意义与防范措施,以消除各方疑虑。于是,在一次朝会上,他神情严肃而坚定地站出来,向满朝文武详细解释改革计划。李瑁目光炯炯,缓缓说道:“各位同僚,我提出此项军事改革计划,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大唐长远利益的深思熟虑。如今,我大唐虽处于盛世,但周边强邻环伺,潜在威胁日益增加。建立一支精锐禁军,是提升我军战斗力、确保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
他稍作停顿,继续说道:“至于大家所担忧的武将权力问题,我已有周全考虑。我们将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督机制,确保禁军绝对忠诚于朝廷。禁军的将领选拔,不仅要考量军事才能,更要注重其忠诚与品德。同时,朝廷将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对禁军的日常训练、调动等情况进行全方位监督,防止权力滥用。”
李瑁还进一步阐述了对财政负担的应对策略:“在资源调配方面,我们将通过优化军费开支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确保改革在财政可承受范围内进行。并且,从长远来看,一支强大的禁军将保障国家的和平稳定,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其带来的效益将远远超过短期的投入。”
尽管李瑁的阐述逻辑清晰、有理有据,但反对者们仍不依不饶。他们认为,即便有监督机制,也难以完全避免权力滥用的风险,而且军费开支的优化措施能否真正落实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朝堂上,支持与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改革陷入了僵局。
李瑁深知,若不能妥善解决这一僵局,军事改革将无法顺利推进,大唐军队的现代化进程也将受阻。会后,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明白,单纯的理论阐述和承诺难以完全消除反对者的顾虑,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更加切实可行的方案赢得更多人的支持。
回到府邸,李瑁将朝堂上的困境告知了杨玉环。杨玉环静静地聆听着,她看着李瑁紧锁的眉头,心中满是心疼。思索片刻后,她轻声说道:“瑁郎,或许你可以从实际案例入手,向大家展示改革的可行性。比如,寻找一些成功进行军事改革的地区或国家,分析其经验与成效,让大家亲眼看到改革带来的积极变化。同时,对于监督机制,你可以制定更为详细、具体的实施细则,让大家清楚了解权力将如何被制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