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城头的风裹挟着血腥气,刮得崔乾佑的甲胄铮铮作响。他望着城外黑压压的唐军阵列,指节因用力而泛白——昨夜桃林塞的爆炸声犹在耳畔,火药库的火光映红了半个夜空,此刻想来仍心有余悸。
“将军,唐军又在东南角集结了!”副将气喘吁吁地跑来,甲胄上还沾着未干的血渍,“郭子仪亲自擂鼓,看样子是要强行攻城!”
崔乾佑登上城楼,果然见东南角的唐军已架起百架云梯,玄甲士们背负长弓,正随着鼓点稳步推进。护城河早已被填去大半,露出底下淤黑的泥土,昨夜被唐军投石机砸塌的城墙缺口,此刻虽用沙袋堵住,却仍在寒风中摇摇欲坠。
“放箭!”崔乾佑厉声下令。城头上的叛军弓箭手同时松开弓弦,箭雨如黑云般压向唐军阵列。玄甲士们迅速举起铁盾,箭矢撞在盾面上发出密集的脆响,偶有几支穿透缝隙,立刻便有士兵倒下,后面的人却毫不迟疑地踏过同伴的尸体,继续向前推进。
“将军,西北角传来急报!”又一名传令兵奔来,脸上带着惊慌,“唐军……唐军好像在那里挖地道!”
崔乾佑心中一沉。他最担心的便是唐军绕过正面防线,从薄弱处凿城而入。昨夜安禄山的密信还在怀中,那八个“死守潼关,孤必亲援”的朱字,此刻却像烙铁般烫着心口——他比谁都清楚,洛阳早已无兵可调,安禄山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
“调两千曳落河去西北角!”崔乾佑咬牙下令,“告诉他们,丢了阵地提头来见!”
城楼下的厮杀声愈发惨烈。郭子仪的令旗在空中划出弧线,唐军的投石机再次轰鸣,巨石呼啸着撞在城墙上,砖石飞溅中,刚堵好的缺口又塌下一大片。玄甲士们趁机架起云梯,率先爬上城头的士兵挥舞长刀劈开叛军的盾牌,随即被数柄长矛刺穿身体,从城头直直坠落。
“杀!”张彪的吼声震彻战场。他一手持盾,一手握斧,顺着摇晃的云梯向上攀爬,斧刃劈断迎面射来的箭矢,靴底在湿滑的梯板上死死蹬住。当他终于踏上城头时,迎面便是一名曳落河的弯刀,他猛地侧身,盾牌重重撞在对方胸口,趁其踉跄之际,斧刃已劈入对方脖颈,滚烫的血溅了他满脸。
东南角的激战持续了整整一个时辰。唐军三次冲上城头,又三次被叛军击退,护城河的水被染成暗红,漂浮着层层叠叠的尸体。郭子仪在阵前看得眉头紧锁,他知道崔乾佑是在拖延时间,只要等到唐军锐气耗尽,这场攻城战便会沦为拉锯。
“鸣金收兵。”郭子仪突然下令。令旗挥动间,急促的金钲声穿透厮杀声,正在攻城的唐军如潮水般退下,只留下满地狼藉。
城头上的崔乾佑松了口气,后背已被冷汗浸透。他望着唐军撤退的方向,忽然生出一丝不安——郭子仪素来悍勇,今日为何会轻易退兵?
此时的唐军大营,李瑁正站在沙盘前,指尖划过潼关内城的街巷图。洪七公带来的丐帮弟子刚从城内传回消息,叛军的曳落河主力已被调往西北角,东南角只留下老弱残兵驻守。
“郭子仪将军的佯攻很成功。”李瑁抬头看向帐外,“叛军果然中计,把宝压在了西北角。”
“但崔乾佑是只老狐狸,”郭子仪走进帐来,甲胄上还沾着尘土,“他定留了后手,我们若真从东南角强攻,怕是会撞上他的伏兵。”
李瑁点头:“我要的不是东南角,是禁谷。”他指向沙盘上那条狭窄的栈道,“昨夜桃林塞的爆炸声让叛军以为我们只会奇袭,崔乾佑必然在禁谷加派了守卫,但他绝不会想到,我们敢在白日从那里突破。”
郭子仪眼中闪过精光:“白日奇袭?此计虽险,却能打他个措手不及!”
“我带三千玄甲士去。”李瑁抽出腰间长剑,剑鞘在阳光下泛着幽蓝的光,“将军只需在午后再次猛攻东南角,让崔乾佑以为我们要故技重施。”
午时的太阳正烈,禁谷的栈道在山影中若隐若现。李瑁带着玄甲士们藏在谷口的密林里,望着栈道上巡逻的叛军——他们比昨夜增加了一倍,每隔十步便有一名弓箭手,腰间还挂着引火的硫磺弹。
“等风向转南。”李瑁低声道。他身旁的华山派弟子正侧耳听着风声,忽然点头:“来了!”
李瑁猛地站起,将手中的令旗向前一挥。三百名神射手同时从林中站起,箭矢带着破空声射向栈道上的叛军。巡逻的弓箭手还没反应过来,便纷纷中箭坠崖。后面的叛军想要点燃硫磺弹示警,却被紧随而至的玄甲士们砍倒在地。
“快!”李瑁第一个踏上栈道。狭窄的木板在脚下吱呀作响,外侧便是深不见底的悬崖,山风卷着血腥气扑面而来。玄甲士们两人一排,左手紧抓岩壁上的铁链,右手持刀警戒,稳步向前推进。
栈道中段的飞石阵果然如李瑁所料——叛军在头顶的岩壁上凿了无数孔洞,里面塞满了巨石,只等唐军进入便会推倒机关。但他们显然没料到唐军会在白日突袭,负责看守机关的叛军还在石洞里打盹,便被率先攀上岩壁的江湖弟子们割了喉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