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功攻克黑石堡,安禄山叛乱大势已去后,大唐虽逐渐从战乱中复苏,但李瑁深知,要实现真正的长治久安,朝堂的改革迫在眉睫。此前借助系统奖励提升了自身实力与军事力量后,他将目光投向了朝廷内部,决心推动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提高朝堂的运作效率。
翌日早朝,大明宫金銮殿内,群臣分列两旁。李瑁站在唐玄宗身旁,率先开口:“父皇,如今叛乱将平,然朝堂诸多弊端在战时已显露无遗,若不改革,恐难应对日后之变。”唐玄宗微微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李瑁环顾群臣,神情严肃:“当下政务流程繁琐,诸多决策拖沓,致使政令难以及时推行。臣以为,可对三省六部的职能进行重新梳理。”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尚书省一位老臣皱着眉头站出来:“殿下,三省六部制度传承已久,贸然改动,恐生祸端。”
李瑁早有准备,从容回应:“老大人,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如今局势不同往昔,简化政务流程,提高决策效率,方能更好地治理国家。例如,中书省草拟政令,可先由相关部门提出初步方案,再汇总审议,如此既能集思广益,又能节省时间。”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众人逐渐认可了李瑁的提议。于是,一场针对三省六部职能的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在中书省,李瑁安排专门人员对各类政务进行分类整理,制定详细的处理流程和时间节点。以往一份普通公文从草拟到审核通过,可能需要数日甚至十数日,改革后,明确规定简单政令需在两日内完成,复杂政令也不得超过五日。
门下省则加强了对政令的审核力度,不仅审查政令的合法性,还注重其可行性和合理性。李瑁选拔了一批年轻有为、思维敏捷的官员充实到门下省,确保审核工作更加高效准确。
尚书省作为执行机构,李瑁对其下辖六部的职责进行了细化。例如,吏部在官员选拔任用方面,除了传统的科举和举荐途径,增加了对官员实际能力的考核。设立专门的考核小组,定期对官员进行政绩考察,对于能力不足或贪污**者,坚决予以罢黜。
户部则着重加强了对国家财政的管理和监督。李瑁引入了新的记账方法,使财政收支一目了然。同时,严格审查各地的税收情况,打击偷税漏税行为,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稳定。
在礼部,规范了各类礼仪活动的流程和标准,使其更加简洁庄重。礼部还负责对外文化交流,李瑁鼓励礼部官员积极与周边国家开展文化往来,传播大唐文化,同时吸收他国优秀文化成果。
兵部在改革中进一步强化了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李瑁依据系统奖励所带来的先进军事理念,制定了新的训练大纲,要求军队进行实战化训练。同时,完善了军事装备的配备和更新制度,确保军队始终保持强大的战斗力。
刑部注重司法公正,简化了案件审理流程,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李瑁选拔了一批精通律法的官员充实到刑部,加强对法律的执行和监督力度。
工部则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管理。李瑁亲自参与制定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包括道路、桥梁、水利工程等。在建设过程中,严格把控质量,确保工程能够长久造福百姓。
除了三省六部的改革,李瑁还对朝堂的议事制度进行了革新。以往朝会,群臣发言冗长,往往难以抓住重点。李瑁规定,每位大臣发言时间不得超过一刻钟,且需提前准备好简明扼要的奏疏。同时,设立了专门的议事议程,明确每次朝会讨论的重点事项,避免议题分散。
为了确保改革措施能够顺利落地,李瑁还建立了一套监督机制。他挑选了一批忠诚可靠、刚正不阿的官员组成监督小组,负责对各级官员执行改革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于积极推行改革、成效显着的官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阳奉阴违、阻碍改革的官员,严惩不贷。
在改革推行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阻力。一些守旧官员对新制度不满,试图暗中抵制。李瑁得知后,毫不留情地对这些官员进行了惩处,以儆效尤。他深知,改革之路必定充满艰辛,但为了大唐的未来,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朝堂的运作效率得到了显着提高。政令的传达和执行更加迅速,官员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在李瑁的努力下,大唐朝堂焕然一新,为国家的复兴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改革朝堂制度的同时,李瑁还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深知,优秀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关键。于是,他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
李瑁下令在各地设立官学,不仅教授儒家经典,还增加了实用学科,如算术、天文、地理等。他认为,只有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满足国家在各个领域的需求。在官学的师资选拔上,李瑁不拘一格,既选用了学识渊博的大儒,也聘请了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为学生传授实践经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