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安禄山军队异动情报的真实性后,李瑁深知形势紧迫,马不停蹄地赶回长安宫廷。此时的宫廷,表面上依旧金碧辉煌,庄重肃穆,但在平静的表象之下,实则暗流涌动。各方势力围绕是否平叛安禄山这一关键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博弈。
李瑁踏入宫廷议政厅,只见朝中大臣们已纷纷落座,气氛凝重。以杨国忠为首的一派,主张立刻集结兵力,全力平叛安禄山。杨国忠深知安禄山势力膨胀对自己地位的威胁,一旦安禄山叛乱成功,自己必将失去权势,因此急于借平叛来巩固自身地位。而以李林甫余党为代表的另一派,则持谨慎态度,甚至暗中希望安禄山与朝廷相互消耗,他们以国库空虚、兵力不足为由,反对立即平叛,主张与安禄山进行谈判,试图通过妥协来换取暂时的和平。
李瑁刚一入座,杨国忠便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拱手向众人说道:“诸位大人,安禄山狼子野心,公然谋反,其军队异动已确凿无疑。若不即刻平叛,待其势力进一步壮大,我大唐江山危矣!当务之急,是尽快调集各路大军,将安禄山叛军一举歼灭。”
李林甫余党中的一位大臣冷笑一声,缓缓起身反驳道:“杨大人,切莫如此急躁。如今国库空虚,多年征战已让百姓疲惫不堪,此时再兴兵平叛,恐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民怨。再者,安禄山叛军兵力雄厚,且占据地利,贸然进攻,胜负难料。依在下之见,不妨先派使者与安禄山谈判,了解其诉求,或许能避免一场生灵涂炭的大战。”
两派大臣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李瑁静静地听着双方的争辩,心中暗自思忖。他深知,这场博弈不仅关乎大唐的兴衰存亡,更关系到无数百姓的生死。片刻后,李瑁站起身来,目光坚定地扫过众人,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诸位大人,杨大人所言极是。安禄山谋反,乃是大逆不道之举,其心可诛。若不加以惩处,任由其肆意妄为,大唐威严何在?百姓又将身处何地?”李瑁慷慨激昂地说道,“至于国库与兵力之事,并非不可解决。我大唐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只要上下一心,何愁无兵可用,无财可支?且安禄山叛军虽有一定实力,但多行不义必自毙,其内部矛盾重重,并非铁板一块。此时若能果断出击,定能趁其立足未稳,将其击败。”
李林甫余党中的一位老臣皱着眉头,不以为然地说道:“殿下,话虽如此,但战争胜负难测。一旦开战,生灵涂炭,百姓受苦。况且,谈判亦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或许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和平。”
李瑁看着这位老臣,语气诚恳而坚定:“大人,安禄山狼子野心,岂会轻易满足于谈判所得?他妄图篡夺皇位,颠覆大唐,这等叛逆之心,岂是几句谈判就能打消?若此时示弱,只会让他更加肆无忌惮。我们不能心存侥幸,必须以强硬的态度予以回击,方能保我大唐江山社稷。”
然而,李瑁的话并未完全说服众人。部分大臣仍在犹豫,他们既担心战争的风险,又害怕安禄山的势力。此时,一直未表态的高力士缓缓开口:“殿下,诸位大人所言皆有道理。平叛一事,关乎重大,不可仓促决定。但老奴以为,安禄山谋反,实乃不赦之罪。若不加以惩处,日后恐有更多人效仿。只是在出兵之前,还需做好充分准备,确保万无一失。”
高力士在宫廷中地位特殊,他的话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李瑁心中一动,意识到这是一个争取支持的好机会。他看向高力士,恭敬地说道:“高公公所言极是。出兵平叛,确需谨慎行事。但准备工作亦需尽快展开,不可拖延。如今安禄山军队已有所行动,我们每耽搁一刻,局势便会更加危急。”
接着,李瑁详细阐述了自己的平叛计划:“我们可先从各地抽调精锐部队,组成一支强大的平叛大军。同时,加强后勤保障,确保粮草、兵器等物资供应充足。在战术上,可采取分兵合击之策,从多个方向对安禄山叛军形成包围之势,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此外,我们还可利用情报网,深入了解叛军内部情况,分化瓦解其势力,争取不战而屈人之兵。”
李瑁的计划条理清晰,切实可行,不少原本犹豫的大臣开始动摇。杨国忠见状,趁热打铁地说道:“殿下的计划详尽周全,实乃平叛良策。此时若不果断出击,更待何时?”
李林甫余党见局势对自己不利,仍不甘心就此放弃。他们继续提出各种质疑,试图延缓平叛决策。其中一位大臣说道:“殿下,平叛大军的统帅人选至关重要。若选错将领,恐误了大事。不知殿下心中可有合适人选?”
李瑁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说道:“郭将军郭子仪,智勇双全,精通兵法,且在军中威望极高。由他担任平叛大军的统帅,必能带领将士们奋勇杀敌,平定叛乱。”
众人对郭子仪的能力自然是认可的,但仍有大臣提出异议:“郭子仪虽有大才,但安禄山叛军也非等闲之辈。若战事陷入僵持,又当如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