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尘兰”幼苗所带来的突破,如同在密不透风的铁幕上,用针尖凿开了一个微小的气孔。虽然微不足道,却让窒息已久的“星火余烬网络”终于呼吸到了一丝名为“希望”的空气。
林风没有沉浸在初步成功的喜悦中,他深知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一株幼苗的微弱排斥场,对于能够跨越维度进行标记的“巡回镰刀”系统而言,或许连扰流都算不上。他们需要的是能够覆盖整个庇护所,甚至干扰标记谐振波传递的、更强大的“概念迷彩”。
混沌宫深处,林风的静室成为了整个网络最繁忙的“实验室”和“指挥所”。他不再仅仅专注于自身的恢复和对高维坐标的解析,而是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对“概念迷彩”的深入研究与推广中。
通过与柳云瑶的紧密协作,他们开始系统性地分析“星尘兰”幼苗产生排斥场的原理。柳云瑶从生命灵性的角度出发,发现那株幼苗在“太初之暗”意境的滋养下,其本身的生命频率发生了一种极其玄奥的“偏转”,变得不再“纯粹”,而是带上了一种混沌的、难以被锁定的“模糊性”。就像一滴融入油污的水珠,虽然依旧存在,却难以被常规手段精准分离。
而林风则从混沌之道的层面进行解读。他认为,生命本身是宇宙中最复杂、最具“变数”的系统之一。当一种高度有序且充满生机的自然灵性,与他那代表着“万物归一”与“一生万物”的“太初之暗”意境结合时,产生了一种临时的、局部的“法则异常区”。这个区域内的存在性变得“暧昧不清”,从而对依靠精确谐振锁定目标的标记系统造成了干扰。
“我们需要将这种‘模糊性’和‘异常性’放大,从一株幼苗,扩展到整个生态系统,甚至……融入到庇护所存在的每一个角落。”林风对参与研究的几位逻辑之城和秘法之环残存专家说道。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课题。它涉及生命科学、能量学、概念哲学以及高维几何等多个领域,而且没有先例可循。研究团队只能依靠林风提供的“太初之暗”意境作为核心催化剂,结合各个幸存文明独特的知识体系,进行艰难地摸索和试验。
过程充满了失败和意外。
一个试图在机械蜂巢庇护所强行植入生态系统的实验,导致了精密机械与生命组织的排斥反应,引发了一场小规模爆炸。
一个由秘法之环法师主导的、试图用奥术模拟“混沌生机”的仪式,差点引来了亚空间残余的诡异低语,不得不紧急中止。
甚至有一次,林风在远程引导一个庇护所构建迷彩时,因为对“太初之暗”的掌控稍有不慎,险些将那个庇护所连同里面的幸存者一起拖入概念层面的“沉寂”,幸亏柳云瑶及时以生命古树残存的力量进行干预,才避免了悲剧。
每一次失败都代价惨重,但也带来了宝贵的经验。他们逐渐意识到,“概念迷彩”并非一个固定的公式,它需要根据每个庇护所不同的文明特质、环境条件和幸存者集体意志进行“量身定制”。
机械蜂巢的庇护所,最终找到的方法是将微型的生态循环系统与他们的机械结构进行“共生式”融合,让冰冷的金属管道上生长出发光的苔藓,让能量流经的区域滋养出奇特的晶体菌落,创造出一种“机械生态”的独特模糊性。
秘法之环的幸存者们,则利用奥术符文引导自然能量,构筑起一个不断变幻的“幻象生态”,其内部的生命灵性真实存在,但其外在表现却如同海市蜃楼,难以捉摸。
铁心文明的亚空间避难点,更是另辟蹊径,他们利用逻辑陷阱和亚空间特性,将自己的存在“折射”成了无数个虚假的镜像,真身则隐藏在信息的乱流之中。
在林风、柳云瑶和所有幸存者的共同努力下,“星火余烬网络”的各个节点,开始悄然发生变化。从外部看,它们或许依旧是废墟、是小行星、是能量湍流,但其内部,一个个独具特色、蕴含着不同文明智慧与生命韧性的“概念迷彩”正在逐渐成型。
网络内部的惶惑不安,渐渐被一种紧张的、充满期待的工作氛围所取代。生存的压力依旧巨大,但至少,他们不再是只能绝望等待的猎物,他们有了挣扎的手段,有了欺骗死神的可能。
然而,就在网络建设初见成效,第一个具备完整“概念迷彩”的庇护所(一个由青木苑主导、建立在某颗气态巨星卫星内部的生态穹顶)成功屏蔽了内部所有生命信号对外谐振的当天——
异变,毫无征兆地发生了。
并非来自被标记的微光苔原,而是来自网络边缘,一个刚刚建立起初步迷彩、尚未完全投入运行的资源勘探前哨站。这个前哨站位于一片极度荒凉的小行星带,主要负责探测稀有矿物,其迷彩侧重于伪装成普通的星际尘埃云。
负责监控网络状态逻辑之城AI(塞拉菲姆的简化备份)发出了最高级别的警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