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 武侠 都市 历史 科幻 灵异 游戏 书库 排行 完本 用户中心 作者专区
小米阅读 > 都市 > 重钓人生路 > 第72章 寒夜星光

重钓人生路 第72章 寒夜星光

作者:喵哆渔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11-07 10:01:37

十二月的第一场雪悄然落下,红星机床厂家属院的红砖屋顶渐渐覆上一层银白。周六清晨,陈遇呵着白气推开窗,看到毛蛋的摩托车已经在楼下等候,车把上挂着一袋热腾腾的包子。

“快下来!”毛蛋仰头喊道,“周工说今天带我们去个好地方!”

三个少年挤在摩托车上,穿过飘雪的街道。毛蛋兴奋地透露:“周工联系上了省材料研究所的老同学,答应让我们参观实验室!”

省材料研究所坐落在市郊的山脚下,灰色的科研大楼在雪中显得庄严肃穆。周工早早等在门口,身边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

“这位是刘教授,我国第一代碳纤维专家。”周工介绍道,“听说有几个中学生对材料科学感兴趣,特意从省城赶来的。”

刘教授笑着打量三个少年:“老周说你们自己做了预氧化装置?了不起啊!”

参观从基础实验室开始。当看到真正的扫描电镜时,陈遇屏住了呼吸——屏幕上,碳纤维的微观结构清晰可见。

“这是T300的断面,”刘教授指着规整的六边形结构,“像蜂巢一样整齐。而这是我们早期产品……”画面切换,出现杂乱无章的纤维结构,“看到差别了吗?”

张伟突然开口:“取向度不够,应该是预氧化阶段张力控制不足。”

刘教授惊讶地推推眼镜:“小伙子很懂啊!”

孙宇补充道:“根据文献,温度梯度也会影响结晶取向。”

来到碳化实验室时,众人都被巨大的设备震撼了。三米高的碳化炉像一头钢铁巨兽,复杂的管道和控制系统令人眼花缭乱。

“这是从德国进口的,”工程师介绍道,“最高温度可达2500度,精度正负1度。”

王小虎小声嘀咕:“比咱们那个电炉改造的厉害多了……”

最让陈遇触动的是在走廊里看到的一张老照片。黑白照片上,一群年轻人围着简陋的设备,墙上写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标语。

“这是七十年代,”刘教授轻声说,“我们在一没技术二没设备的情况下起步。那时国外对我们全面封锁,连个温度控制器都买不到。”

他指着照片中一个年轻人:“这是老周的父亲,我的老战友。为了测碳化温度,他把自家做饭的热电偶拆下来用……”

参观结束时,刘教授突然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叫‘卡脖子’技术吗?”

三个少年摇头。

“因为,”老人神色凝重,“不仅军工航天受制于人,连你们喜欢的钓鱼竿都要看别人脸色。这不是技术问题,是尊严问题。”

回程的摩托车上,大家都沉默着。雪花扑打在脸上,冰凉却让人清醒。

“我想考清华材料系。”陈遇突然说。

“我学自动化,”张伟接口,“专门做控制系统。”

孙宇推推眼镜:“我研究计算材料学,用算法加速研发。”

王小虎挠头:“那我……我学机械制造!给你们加工设备!”

毛蛋大笑:“我就负责把你们的研究变成产品!”

这个寒夜,306宿舍的灯光亮到很晚。张伟在电脑上模拟温度场,孙宇计算着热力学参数,王小虎用易拉罐制作新的炉腔模型,陈遇则整理着今天的笔记。

突然,张伟叫起来:“快看这个!”屏幕上,温度场模拟出现异常波动,“在升温阶段,炉腔边缘有低温区!”

孙宇立即计算:“需要增加辅助加热器,但位置要精确……”

王小虎拿出模型:“这里!这里加个加热环!”

陈遇沉思片刻:“还得考虑热膨胀系数,不同材料膨胀率不同……”

四人一直讨论到深夜,终于拿出改进方案。当陈遇把这个方案拿给周工时,老人惊讶不已:“你们一晚上就想到这些?”

刘教授看到方案后更震惊:“这个辅助加热器的布局……和日本专利里的思路很像啊!”

元旦前夕,技校实验室里迎来了重要时刻——改进后的预氧化装置要进行第一次梯度升温测试。

周工和刘教授都来了,小小的实验室挤满了人。张伟负责控制系统,孙宇监控数据,王小虎操作设备,陈遇总指挥。

“开始升温。”陈遇深吸一口气。

张伟敲下回车键,温度曲线开始在屏幕上爬升。

“200度……220度……250度……”孙宇报着数据,“梯度稳定!”

突然,报警器响起!

“3号测温点异常!”王小虎喊道,“温度飙升!”

张伟飞快操作:“切换备用热电偶!启动冷却程序!”

紧张的五分钟后,温度终于稳定。扫描电镜显示,这次制备的预氧化丝结构均匀度提高了30%!

“成功了!”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周工激动地拍着陈遇的肩膀:“好小子!有我们当年的劲头!”

刘教授却盯着数据沉思:“这个异常升温……可能是局部过热导致的。”

雪夜里,刘教授给孩子们讲起往事:“六十年代,我们连温度计都不准。有次实验爆炸,就是因为测温误差……”

他指着窗外的星空:“那时候条件苦,但每个人眼里都有光。知道为什么吗?”

少年们摇头。

“因为我们在做没有人做过的事,在为国家解‘卡脖子’的问题。这种自豪感,什么都比不了。”

回去的路上,陈遇一直在想刘教授的话。前世他追求顶级钓具,却从未想过这背后的技术尊严。如今才明白,一根碳素钓竿背后,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实力。

期末考前夜,306宿舍却在进行特别的“研讨会”。张伟展示了新的控制算法,孙宇分享了最新的文献调研,王小虎展示了改进的炉腔设计,陈遇则提出了全新的实验方案。

“我们要做中国人自己的高模量碳纤维!”陈遇在日记里写道,“不是为了追英超美,而是为了有一天,我们的钓竿能骄傲地刻上‘中国制造’。”

雪花还在窗外飘洒,实验室里的那台简陋装置静静散发着余温。在这个寒冷的冬夜,几个少年心中却燃着熊熊火焰。他们或许还不知道,这个夜晚萌发的梦想,将在未来绽放出怎样的光芒。

喜欢重钓人生路请大家收藏:(www.071662.com)重钓人生路小米免费小说网站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