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采购团考察带来的兴奋感,如同被秋雨淋湿的篝火,迅速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冷却下来。“旭遇”工作室内部的气氛,从欢欣鼓舞转向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和紧迫感。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这个对于大型制造业而言或许司空见惯的标准,对于“旭遇”这样一个脱胎于家庭作坊、依靠师徒传承和年轻人技术激情发展起来的小微团队,不啻为一座需要仰望的巨峰。它要求的不是某个人手艺精湛,而是整个流程的标准化、文件化、可追溯化,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据可查,有章可循。
挑战最先体现在认知层面。
陈平师傅对着孙宇和李文博连夜整理出来的ISO9001标准解读文件(足足二十多页),眉头拧成了疙瘩:“这…这啥意思?‘过程方法’、‘基于风险的思维’、‘持续改进’…打个铁,做个鱼竿,咋还扯上这么多文绉绉的词儿?”他拿起一份《质量手册》模板,翻了两页就放下了,“俺干了一辈子机加工,从来没弄过这些。东西好不好,一看一摸一试就知道,哪用写这么多条条框框?”
王小虎更是头大如斗:“宇哥,文博哥,你们这写的比理论力学课本还难懂!啥叫‘管理评审’?啥叫‘内部审核’?俺就觉得,料配好,温度压力控准,时间掐好,东西自然就好!整这些虚头巴脑的,能当饭吃吗?”
毛蛋也愁容满面:“遇仔,我打听过了,找正经的认证咨询公司,全套下来没个小十万块打不住,还得折腾好几个月!咱们账上刚缓过点劲儿,这钱花得肉疼啊!而且人家说了,就算请了咨询,最后审核通不通过还得看审核员的心情和咱们自己的底子。”
就连一向乐观的赵强,在尝试阅读《程序文件》要求后,也蔫了:“俺滴娘,这比背钓鱼口诀难一万倍!还要记录?俺平时就知道闷头干,谁还记得每一步咋干的?”
面对团队的不解和畏难情绪,陈遇没有急躁。他理解这种源自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重生的他深知,从“经验驱动”到“标准驱动”,是“旭遇”走向更广阔舞台必须经历的阵痛。
“爸,毛蛋哥,虎子,强子,”陈遇召集大家,语气平和却坚定,“我知道大家觉得麻烦,觉得不习惯。但我们要明白,日本人认可的,不是我们某个人手艺多好,而是我们‘旭遇’这个整体,能‘持续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要求’的产品。ISO9001就是一套方法,帮我们把好的经验固化下来,变成谁来了都能遵循的规矩,减少犯错的可能,确保每一批货都跟样品一样好。”
他拿起一个“虎煌”支架:“就像这个,爸凭经验知道怎么压最好,但如果爸不在呢?虎子或者学徒来操作,可能就因为手感不同而出偏差。我们要做的,就是把爸的‘经验’变成所有人都能看懂的‘作业指导书’——用多少料、加热到多少度、压力保持多久、怎么检验是否合格。这样,即使爸不在,咱们也能做出一样好的东西。”
他又看向毛蛋:“毛蛋哥,这钱不是扔水里。通过了认证,就像拿到了一张全球通行的‘信用证明’,以后不仅是日本,其他国家的客户也会更信任我们。这钱,是投资,是敲门砖。”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陈遇决定带领核心团队进行一次“现场模拟审核”。他让孙宇扮演审核员,随机抽取一个已经完成的产品订单,要求从原材料入库记录、生产操作记录、设备点检记录、检验记录、到最终出货记录,全程追溯。
结果可想而知,漏洞百出:
“这一批树脂的入库检验记录呢?只写了‘合格’,谁检的?依据什么标准?”
“热压罐10月15日的温度曲线打印记录缺失,只有操作工手写‘正常’。”
“这个部件的最终检验报告没有检验员签字。”
“客户投诉处理记录?没有单独的记录本,都记在毛蛋哥那个随身的破本子最后一页了…”
一番模拟下来,所有人都冒了汗。平时习以为常、靠默契和口头交代的运行方式,在标准化的放大镜下,显得如此粗糙和不可靠。
“看到了吗?”陈遇沉声道,“不是我们的东西不好,而是我们证明‘我们一直很好’的方式,别人不认。我们要学的,就是这套‘证明’的方法。”
认识的统一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执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意味着海量的文档工作。《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仿佛永远也写不完。
(新事物及时间节点:2001年秋冬,个人电脑及办公软件在中小企业的深入应用)
这时,那台新购置的台式电脑和Office办公软件发挥了巨大作用。陈遇将文档编写任务分解。孙宇和李文博负责框架和核心内容,他们利用网络(虽然网速依然慢得让人抓狂)搜索相关资料和模板,通过QQ和电子邮件与陈遇反复讨论修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